APP下载

有效开展儿童视角下大班区域活动的实践探索

2023-08-31尹晓莉

课程教育研究 2023年8期
关键词:儿童视角大班区域活动

尹晓莉

【摘要】大班的幼儿处于具有旺盛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的阶段,如何有效地开展大班区域活动,并从儿童视角来开展推进,我们通过实验、观察、总结,梳理了儿童视角下合理安排布局创设良好区域环境、制定规则、分层次有目的地投放材料及教师扮演角色的转变,整理出了一套較有效的指导策略。

【关键词】区域活动  大班  有效性  儿童视角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3)08-0112-03

区域活动,是幼儿一种重要的自主活动形式。它是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以操作、摆弄为途径的自主性学习活动。大班是幼儿在幼儿园学习的最后一个阶段,这一阶段的孩子好奇心强,精力更加旺盛,他们喜欢不断地探索外部世界、不断地发现问题并且开始尝试自己解决,并且已经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因此,幼儿教师要积极地为大班的幼儿创设能让其充分发挥主动性和探索精神的区域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身心全方位的成长。

近几年来,在儿童权利运动、瑞吉欧教育实践等理论和实践的推动下,学前教育领域出现了“儿童视角”这种把儿童作为研究主体的新研究取向。儿童视角倡导新的儿童观,然而,现下国内关于儿童视角下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研究屈指可数,如何倾听幼儿的声音,如何揭示幼儿视野中区域活动的特征等,都有待探讨和梳理。因此,如何能够真正地在儿童视角下让大班区域活动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发挥作用,帮助幼儿快乐成长就成了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为此,我们在幼儿园大班确定了三个实验班,进行试点研究。研究区域活动在幼儿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相互关系,建构儿童视角下大班区域活动实施新方案。

在实验初期阶段,通过深入的观察与追踪,我们发现幼儿园的区域活动有时候趋于形式化,内容虽然十分丰富,但由于前期与幼儿的共同规划不够清晰,材料投放不够科学,缺乏隐性指导,导致幼儿对任务比较迷茫,在区域活动中得不到真正有效的发展。还有部分教师对自身定位不太准确,有过度指导的现象。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通过实验、观察、总结,整理出了一套全新的“儿童视角下大班区域活动方案”,并就大班区域幼儿活动有效指导策略进行了一系列革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儿童视角下合理安排布局创设良好区域环境

(一)最大限度利用空间

针对园所教室空间相对较小的情况,我们对教室区域进行了新的布局,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创设相对独立、区间关联性、有私密性空间的区域环境。首先,我们根据动静分隔划分出几个相对比较大的区域如角色扮演区、生活区、表演区、建构区、阅读区等。其次,利用教室内外一切可利用的空间元素进行区角创设,例如在走廊创设自然区、在墙壁上粘贴标志、在窗台下打造收纳用壁柜等。由于是老房子,我们有的大班教室户型并不是十分方正,角落区域比较多,我们利用角落创造了一些比较特别的区角,这样孩子就有了他们想要的可以单独阅读的“读书角”、让孩子说悄悄话的“树洞”……再次,全方位地布置区域环境,运用钢琴、书架、矮柜等来分隔区域,并在天花板上悬挂物品来作为隔断,而这些隔断通常是两区可共享的物品。

(二)符合儿童视角的区域环境特征

实践中发现,教师全凭自己感觉创设环境,较少倾听孩子们的建议和感受。区域环境幼儿不感兴趣,且不能促进幼儿经验的有机生长,区域活动遇到瓶颈。可见,符合幼儿喜欢的区域环境特征很重要。富有拟真情境、有情趣,幼儿喜欢与实际生活环境类似的区域环境。“我希望春伦茶馆的小舞台增加一个天猫精灵卡拉OK,这样看起来才更像小舞台”;“我喜欢语言区竖起来的帐篷,我觉得很有趣,可以和好朋友躲在里面说悄悄话”;区域环境要干净,“在语言区里面看书很舒服”(语言区在靠窗的角落里,铺有地垫,放有抱枕,书摆放整齐);幼儿喜欢有自己参与创设的区域环境,渴望自己的作品能在区域环境中展示。

二、儿童视角下审视有形规则与隐性语言的结合

区域活动不能没有规则,应与幼儿一同在儿童视角下制定生动有趣的规则,这些有形的规则需要和趣味的隐性语言相结合,让规则与区域环境融为一体,让孩子在区域活动中能自发地形成潜意识中的规则观念,自发地遵循规则。

(一)趣味的入区卡

由于区域空间、材料等各方面的限制,为了让区域活动能更有序、有效,我们和孩子们商量设立了“入区卡”来规范入区的规则。我们还一同建立了“预约”与“排队”的理念,每一个孩子可以提前一天预约自己明日想要选择的区域,这样就能更好地分流人数解决个别人气区人员总是过多的情况,幼儿学会约束自己,掌握社会规则。另外,为了让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入区规则,我们的入区卡一定是孩子自行讨论,自行动手精心设计的,与区域环境融为一体,自己的作品自己爱,更能激发幼儿喜爱遵守规则。比如我们某个班级的区域环境设计是以树木为主题的,我们的插卡区则就被设计成为了一个鸟窝,代表每一个孩子的卡片则设计成鸟蛋的形状。这活泼有趣的设计、幼儿生动的涂鸦十分受孩子的欢迎,每天,孩子们都自发地将印有自己相片的鸟蛋卡片插入鸟窝中进行预约。

(二)图文并茂的隐性语言

为了让区域活动更有效地开展,我们在许多区角都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将隐性语言融合到区域环境中去,让环境与幼儿直接对话。而且,这些标志不是幼儿教师独自创造的,而是在实践过程中与幼儿共同创造的,幼儿真正地感受到“我的区域我做主”。在经过共同的讨论、协商之后,孩子们设计了许多的图文并茂的规则,规则中的涂鸦都是由孩子亲手绘制。如在美工区,孩子们设计制作了纸袋,而后用可爱的涂鸦总结出了生动有趣的“我会设计纸袋”的步骤图。在阅读区,孩子们用可爱的小动物形象来表示“安静读”“有序取放”“按时借还”等标志,来提醒大家遵守共同约定的阅读区的规则。每一条隐性语言规则都亲切活泼,不但能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也引发了他们对共同创造规则的兴致,增强了动手操作能力。例如我们的角色扮演区小熊餐厅里的文明用餐规则,就是在活动的过程中孩子们逐步讨论、归纳、修改出来的。孩子在共同制定规则的过程中,渐渐树立规则意识,并将规则内化为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

三、儿童视角下分层次有目的地投放材料

区域活动的主要实现手段是投放材料,幼儿要对材料进行操作以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如果材料不能引起幼儿的兴趣,那么区域活动就无法良好地展开。因此,在对大班幼儿的长期观察实践中,我们对材料投放做出了一定的调整,让投放材料充分實现自己的价值。

(一)投放丰富的、可操作的低结构性材料

幼儿在提及自己喜欢的区域时,提及原因在于区域材料的数量丰富;而另一特征就是低结构性。为了满足这两个要素,我们和孩子们在园里进行了大量安全并具有操作性的低结构材料的收集,并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在操作时,让孩子人手一盘,以满足孩子的需要。而这些回收的低结构材料虽然大部分只是廉价的废旧材料,但可以进行大量的操作,还时常能转化为高结构材料,比直接投放不具备操作性的成品效果来得更好。例如吸管、饮料瓶、牙膏盒等低结构材料,都可制作成可爱有趣的小动物、植物,孩子还可以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画上自己喜欢的画。而这些孩子们精心制作的材料还可作为装饰品摆放在区域中,与区域环境相得益彰。如今是春天,我们就用废旧纸板制作出了鲜艳美丽的桃花,粘贴在墙壁上作为墙贴,既与园部的环保主题相呼应,又让整个教室看起来春色盎然、生机勃勃。孩子们在操作过程中,更是乐此不疲。

(二)投放材料要自然性,新颖性,生活化

观察中发现,幼儿喜欢科学区的动物和植物角的植物,幼儿会经常主动带着我们去看其亲自种的茉莉花;小朋友说自己喜欢去表演区玩孙悟空的游戏,“因为孙悟空的游戏以前从来没有玩过,我想去试一试”,许多幼儿踊跃选择投放新材料的区域;“建筑工地没人来的时候,积木摆得很整齐”;区域活动中“我觉得理发店缺了梳子”“我画的是墙上挂着妈妈的包”等。可见,这些材料的共同特征是能支持幼儿模拟真实生活情境。

(三)分层次投放材料

当我们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时,也不能单纯地“一刀切”,给所有的幼儿都提供一样的材料。为了让所有的幼儿对区域活动都保持积极性,我们应该根据幼儿自身的认知水平与能力来分层次投放材料,允许幼儿根据自己的程度按照不同的周期来自主完成学习,并提升他们的自信心。例如我们大班的童话吧中,针对能力强的孩子,则直接让他们通过图片自己编故事进行讲述,鼓励这部分孩子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作能力,自由地讲述。而对于能力偏弱的孩子,则指引他看由隐性语言制作的规则,让他根据时间、地点、人物、行为这些提示词来进行图画故事的讲述。这样,不管能力强弱的孩子,都能较好地完成这一活动。能力偏弱的孩子也能逐渐地进步,并逐步尝试不含提示的材料。

(四)材料的区域共享

儿童的视角是多变多彩的,区域材料在他们眼里不受空间的限制,材料玩出新花样,并让这些材料利用率更高,一物多用,材料能在多区角中共享,逐渐让材料从单一作用变成了区域通用。例如可乐瓶在自然区用来制作简易小花盆,在美工区则变身为涂鸦瓶,到了建构区就成为了建造材料……孩子们还运用回收的蛋糕纸盘在美工区通过剪切、粘贴、涂画等方式一起制作了鲜花时钟。在数学区,这些鲜花时钟就变成了孩子们认识钟盘和钟点。而这个鲜花时钟又被运用到了表演区中,节目“时间舞蹈”,鲜花时钟在孩子们用雨衣、塑料袋自制的演出服上加以装饰,成了孩子们的最爱。

四、儿童视角下教师扮演角色的转变

在幼儿园的区域活动中,幼儿教师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起着全程引导的作用。但是在我们初期的摸索过程中,会发现幼儿教师常常会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是“置身事外”,自我定位不够清晰,在幼儿区域活动中,只是单纯地扮演一个“看护”的角色,而没有“教育”;第二种则是“教育过度”,在幼儿进行自主活动时,过于急切地进行“指导”,不利于幼儿自我思维能力的培养。

我们通过不断地参与儿童、观察、谈话、设置小组会议等方式转变观念,并逐步形成一套儿童视角下的区域活动教育理念。让每一位幼儿教师发现并且接纳幼儿的差异性与个体性,和孩子们一起共同打造宽松、亲切的环境,提供机会让每一个幼儿都能有勇气、有信心地表达自我。

(一)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

幼儿教师需要转变自己的职能,从一位纯粹的教育者转变为一位积极的引导者、区域活动的共同布置者和活动材料的提供者之一。在区域活动过程中,通过观察幼儿的一举一动而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并进行适当且不过度的引导与激励,让幼儿更加自发地进行活动,建构起“幼儿为主、教师为引”的区域活动指导思想。

例如这时期的幼儿受挫感比较强,往往容易放弃,教师应该鼓励幼儿去挑战自我,给予他们信心。在我们的生活区域活动“开心厨房”中,有不少孩子在学习刮土豆皮时,遇到了难题,因为不能熟练使用刮皮器,常常刮不动皮或者就是刮得坑坑洼洼的,一些孩子就会沮丧并且放弃这一活动。但我们仍是以欣赏的态度鼓励孩子,给予他们正能量,告诉他们这回已经做得很不错了,只要再试几次,肯定能够做得更好,以此激发幼儿的主动性与克服困难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勇于尝试的品格。

(二)教师要利用好记录表

大班的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常已经比较强,也喜欢有一定挑战的区域活动。这时候,我们的幼儿教师应该进行恰如其分的引导与鼓励,让大班的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自主地学习,并让幼儿能自主解决已发现的问题,而教师则要做好记录的工作,利用记录表帮助幼儿进行规律的总结、归纳。这种成果的展示不但能让幼儿学到知识,也能给予幼儿一种“我真能干”的心理暗示,提升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

在我们的科学探索吧的“有趣的斜坡”实验活动中,我们为幼儿准备了几个不同形状的积木和三种坡度的木板斜坡,让幼儿自己进行实验、观察,并且让他们在准备好的记录表上记录不同积木在不同斜坡上的运动结果,用涂鸦的方式画出下滑最快的组合,最后再将每个孩子的记录表汇总成一份班级总表,粘贴在墙壁上,孩子们从中摸索出斜坡运动的规律并且验证实验结果。而这些记录表也像一张小奖状一般鼓励着孩子们,经常有孩子看到斜坡记录表后,就自发地想要再多尝试几种坡度。

在长期的大班区域活动实践过程中,我们总结出了以上几点经验。我们深知,教育不仅为了儿童的学习,更应为了儿童能主动地学习知识和掌握获得幸福的能力,只要我们认真观察孩子的一言一行,更深入地了解幼儿的内心需求与成长规律,在区域活动过程中把一切基于幼儿和为了幼儿的一切作为出发点,站在儿童的视角灵活有效地设置区域活动,才能真正使得幼儿园区域活动适应儿童文化,真正适宜儿童的发展,进而促进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让孩子们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李季湄,冯晓霞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2013-03-01

猜你喜欢

儿童视角大班区域活动
有爱的地方就有家——大班绘本阅读活动《想要一个家》
我是一颗闪亮的小星星——大班绘本阅读活动《高个子皮皮》
从大班阅读活动“七只瞎老鼠”说说课堂提问这点事儿
别样的童年,一样的童真
简谈幼儿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
浅谈幼儿区域活动的指导与评价
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与幼儿的主动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