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以榴莲吻我,那我就把它做成披萨
2023-08-30陶勇
陶勇
2020年的那场噩梦,已经过去了3年。当初有过所谓的“至暗时刻”,也曾在夜晚的病床上反复担忧未来的职业道路,一遍遍痛苦地发问“为什么是我”,但我是个忘性特别大的人,能记住的都是些开心的事,比如有人帮我挡刀,有人替我见义勇为。
那段时间,因为养病,我的睡眠前所未有的好。闲暇时,我看了好多平常没时间看的书,还完成了我的第一本专著《眼内液检测的临床应用》。很多人好奇我是如何走出低谷的,我总会想起老教授严仁英分享的八字箴言“能吃能睡,没心没肺”。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我还有事要干”的想法在不断催促著我走出阴影。心中有目标,风雨不折腰。只要我的精神还没被打败,肉体的苦痛就不能将我击垮。这个目标,与我的职业有关。
我和医生这个职业有着数不尽的缘分。小时候读武侠小说,我对故事中的神医无比崇敬;年幼时陪母亲看沙眼,惊讶于医生轻易解决了她10多年的病痛;长大后,我孤注一掷地报考北京医科大学(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硕博期间我跟着教授埋头研究。学医是艰辛的,但当切实解决了困扰患者许久的难题时,我真正感到了自身的使命和价值所在。于我而言,从医是哲学家詹姆斯·卡斯在《有限与无限的游戏》中所说的“无限游戏”,它纯因精神而发起,所有人不是为了终结游戏,而是为了延续游戏。因此,2020年5月,我恢复了门诊。患者们大多患慢性病,不能拖,我也非常着急要见到他们。门诊的第一天,很多患有眼疾的孩子专门给我带来花、水果、家乡特产,看到他们稚嫩的脸庞,我的心头也涌上暖意。
很多人问过我,我的勇气和坚持源于哪里。我想,答案依旧是我的患者们。那些治疗成功的案例不断在低迷的时刻鼓舞我。2020年我受伤后,一个我曾医治过的东北小伙子发来一段湖面蹦极的视频。他告诉我,如果当初他失明了,原本是准备跳楼的。几年前,我们还通过科技手段帮助一个7岁的小男孩恢复了视力。他的父母特别高兴,通过一个基金会为我老家江西南城建昌镇的2所学校捐助了梦想教室。后来,江西省教育厅和基金会签署了战略协议,规划未来会在江西落地1000个梦想教室。这些经历让我意识到,一个医生能够拥有无穷的能量,医生的价值可以像原子弹爆炸似的被放大。我的患者、我体会到的职业价值,是支撑我前行的动力。
受伤后,陡然间,我从医生变成了患者。视角转换后,我才真正感受到患者在死亡边缘徘徊时的所思所想。以前,我更看重解决问题,认为把患者的病治好就万事大吉;现在,我意识到疾病的背后是一个个家庭、一段段人生。除了要提升患者的视力,更要关注他们内心的期望。在思考的过程中,我对自己的职业理解得越发深刻,也觉得前方的路开阔许多。保持深度思考是我一直以来的习惯,这让我在面对难题时,不是抱怨,而是提出解决方法。我不再怨天尤人,陷于无用的纠结,而是要以行动来对抗心魔,为关注我的人提供更多的价值。
我在《目光》一书里提过,受伤后,我的幸福感比受伤前更强了。我接收到源源不断来自患者真心的感恩,让我备感付出的值得。先前,我时常因为劳累,内心有过彷徨、动摇,但因伤医事件而带来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了我的职业天花板,我突然觉得我能干更大的事,目标也愈加清晰了。
因此,身体康复以后,我尽己所能,挑起我的社会责任: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伤医事件的发生,我呼吁医院实行落地安检,2020年7月,北京市开始施行《北京市医院安全秩序管理规定》;和北京市红十字基金会合作,成立“红十字彩虹志愿服务队之北京朝阳医院光明天使分队”,招募志愿者,填补国内医务社工的空白;发起“光·盲计划”,让有眼疾的患者们能重返社会,继续学习、工作。
有时,我也会在社交平台上做一些健康科普问答,回答网友对疾病的困惑。我并不排斥“网红医生”这个名号。新媒体的发展,让科普的辐射面变得更广,效果也更加显著。如果我能把健康的理念传播得更远,能让人们更加健康,当一名“网红”也没什么不好。很多网友会在微博上和我分享生活中一些进步的事情。网络聚起了一群向上、向善的人,我们可以互相影响,一起克服迷茫懒惰的情绪。
人的一生,总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它们就像一块砸向我们的巨大石头,我们要做自己人生问题的解决者,而不是抱怨者。这样,这块石头就不会成为我们的包袱,而是被我们踩在脚下,帮助我们向上攀登。正如我在《目光》中所写的,既然世界以榴莲吻我,那我就把它做成披萨。我也写过一首名为《痛与希望》的小诗,讲述我在医院的所见所闻,它的结尾是:“面对、解决、放下,翻开黑暗,是希望与爱。”愿与同学们共勉。
整理:陈嘉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