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对华科技限制动因、手段与应对策略

2023-08-30

科技管理研究 2023年14期
关键词:对华科技

周 洋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 100872)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整体实力实现了跨越式腾飞,在进出口贸易、外资水平、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供应、全球上市公司财报等社会经济与科技领域取得了傲人成绩。然而,美国却对华采取了一系列科技限制措施。一般来说,中美关系的良性发展对世界科技进步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美国在与中国长期互利互惠关系中不应该实行限制性政策。美国对华科技采取限制措施这一行为,不仅损害了中美双边关系,也阻碍了美国科创企业在华业务拓展。从特朗普政府到拜登政府,美国不断加强和完善对华科技围堵的战略,通过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本国创新投入和拉拢盟友遏制中国科技进步的步伐,最大限度维护其自身在全球科技领域的主导地位。面对美国“自强”和“弱他”双管齐下的科技围堵思路,中国在尖端科技进口和转让方面面临一定困难。在当今世界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时间点下,中国亟须明确美国对华科技战略逻辑重点并制定应对之策。

1 问题的提出

当前中美科技竞争属性不断增强,学界对中美两国存在科技竞争关系有较为一致的看法,如沈逸等[1]、李恒阳[2]、孙璇[3]均认为两国科技竞争已经成为了双方战略竞争的重点环节;Chen 等[4]提出,国际生产关系地位决定了国家的政治地位,科技的迅猛发展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美两国科技竞争归根于大国之间的权力竞争;袁明哲等[5]也认为中国科技实力的快速增长深刻改变和重构着全球政治经济格局,面对这种“压力”,美国采取了同中国科技竞争的战略。有学者提出,中美关系的下滑以及两国相互依赖关系的弱化可能会演变成一场“技术冷战”[6]。国外的研究表露出了对美国是否会在高尖端技术领域被中国赶上甚至被击败的担忧。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一份报告仔细分析了美国在量子科学、生物技术、半导体和绿色能源等科技领域中的不足,认为中美存在异常激烈的技术竞争关系[7]。悉尼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认为,中国科技发展可能会挑战长期以来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技术规范,原本高度技术化的标准制定权将加入越来越多的政治性话语[8]。还有学者直言中美技术竞争将产生技术隔离效应,两国的“科技脱钩”使得国际高科技产品供应链出现动荡,科技产业中下游国家不得不从中国市场抽身[9]。有研究指出,如果中美对抗关系加剧,其他国家可能面临着不得不在两大集团中作出选择的风险[10]。

中美科技竞争态势日益激烈成为了目前学界的主流看法。近年来,美国逐步加强了对中国的科技围堵,采取了一系列的限制性措施。本研究的三大研究问题从该现象延伸而来:一是美国为何在短时间内急于对华实行科技制裁;二是美国对华制裁的战略逻辑有什么表现和消极影响;三是中国面对美国的围堵应该采取何种对策。可以预见的是,中美短期内仍处于明确的科技竞争关系,美国不会改变对华科技限制的战略方向。希望通过事实和数据分析,厘清美国对华采取科技围堵策略的内因和具体对策,寻求破解美国对华科技围堵的办法,为中国缓解在高端制造业面临的“卡脖子”困境、力争在两国科技竞赛中把握主动权提供参考。

2 美国对华实行科技围堵动因探究

2.1 对华科技围堵直接原因:中国科技的巨大进步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以极低的对外贸易额和极高的贫困率开始主动融入全球化。中国抓住改革开放的良机,完成了从积贫积弱农业国到拥有完整工业体系的先进工业国的重大升级。过去10 年,中国科技实力突飞猛进,贡献了诸多高质量科研成果:从“嫦娥”和“天问”系列卫星发射进行宇宙探索,到“蛟龙”号潜水器不断突破深蓝极限,中国科技完成了古人夙愿;从“天河”超级计算机到电子对撞机,中国科技还在以更快的速度探究物理边界。虽然中国的全球科技竞争力仍落后于美国,但近年两国的差距越来越小。2023 年7 月美国的智库报告称,中国企业在贸易领域的研发投资为340 亿美元,而美国公司仅投资了190 亿美元[11]。在以通信技术为核心的新型技术引领全球数字化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在短时间内形成对美技术优势以及中美日益缩小的科技实力差距,成为导致美国发起对华科技战的直接原因。具体而言,中国在5G 通信、量子科学和绿色能源方面正迎头追赶,中国科技论文和发明专利申请数量显著超过美国。几乎所有关键指标都预示中国在5G 竞赛上领先于美国。至2022 年,中国的5G 用户数量为3.55 亿户,美国则为5 000 万户;中国有140 万个5G 基站,美国只有5 万个;相比于中国5G 高达299 M 的下载速度,美国只有94 M[12]。过去20 年中,中国电信公司白手起家,2022 年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为”)的全球基站市场份额为29%,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为2.5%,世界排名前五的电信公司已无美国踪影[13]。

在量子科学领域,中国已经缩小了与美国的技术差距。早在2018 年,中国当年注册了517 件量子通信和密码专利,是美国的4 倍[7]。2022 年,中国的量子专利数量排名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14]。2020 年,谷歌“悬铃木”量子计算机问世不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发的“九章”量子计算机诞生,其运算速度被认为比谷歌量子计算机快100 亿倍[15]。2021 年11 月,中国新型量子计算机“祖冲之”登上新闻头条,“祖冲之”计算机所完成任务的难度比“悬铃木”高出2~3 个数量级,这两大超级算机的出现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在两个物理体系中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的国家[16]。

在绿色能源科技中,美国在过去20 年内一直是新技术的主要发明者,但中国在制造和应用绿色能源技术上则处于领先地位。中国生产了全球70%的太阳能光伏电池和95%的太阳能光伏晶圆片,在绿色能源领域的科技水平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17]。美国清洁能源设备的制造能力则远不如中国,2022年全球排名前15 的风力涡轮制造机公司有10 家中国企业,而美国只有通用电气公司上榜[18]。制造水平的优势使得中国成为最大的太阳能和风能生产国,据测,2023 年中国风能产能是美国的2.5 倍,太阳能产能是美国的3.5 倍[19]。

除了5G 通信、量子计算能力和绿能能源技术外,相比于美国,中国在科技类论文发文量、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和高技术产品出口额三方面也有较大优势。中美科研论文差距正在迅速缩小,2019 年中国科技论文数量反超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论文大国[20]。参照SCImago 期刊排名数据,绘制2011—2021 年中美科技论文数量分布趋势如图1 所示。可见,中国科技论文数量增长了近一倍,美国却只呈缓慢增长的趋势,可以预见未来中国科技论文数量对美国的优势将进一步扩大。

图1 中美科技类论文数量年度分布

专利申请数量可以代表国家内部的创新能力和制造实力。根据杜德斌等[21]、Wininger[22]、Rivera Leon 等[23]的相关研究和世界银行[24]的相关数据,绘制中美PCT 专利申请数量和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分布图如图2 所示。可见,中国PCT 专利申请数量经历了快速增长的时期,并于2019 年反超美国成为世界PCT 专利申请量最多的国家。而在高技术产品出口额方面,中国长期领先于美国,美国的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变化较为平稳,两国差距不断加大。尽管近年来美国的对华科技限制对中国高科技产品出口有所影响,但从整体看,中国在高技术产品出口额上对美保持较大优势。

图2 中美PCT 专利申请数量和高技术产品出口额

2.2 对华科技围堵的战略内因:美国对其霸权衰落的焦虑

美国实力的相对下降以及中国崛起的内外压力加剧了美国对自身霸权衰落的焦虑,这种担忧成为美国发起对华科技围堵的根源。技术的影响超越了技术领域,高度政治化的技术因素塑造了美国争夺全球技术领先地位的决心。换言之,美国对华科技围堵是大国竞争的客观结果。过去的20 年中,无论是经济水平还是科技实力,中国的进步态势超出了美国预期。美国学者和政客表露出对中国赶超美国的担忧。如美国国家人工智能委员会[25]称,按照目前的趋势,中国可以在10 年内超越美国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导者。谷歌前首席执行官施密特指出,中国是一个全方位的竞争者,在许多领域中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了世界第一[26]。

具体而言,随着中国实力提升,中美的技术供应和价值链关系从“从属-主导”型向“竞争-角逐”型转变。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上的地位升级引发了美国对其霸权衰落的焦虑,也成为美国发起对华技术围堵的深层次原因。改革开放尤其是加入世贸以来,中国积极在国际贸易中发挥自身的劳动力优势,中美形成了优势互补的合作模式,一方面中国提供熟练的劳动力,另一方美国在华设厂并提供技术转让;中国购买美国国债,美国为其国内消费提供补贴,消费需求反过来刺激中国制造业出口。在这一模式下,美国需求推动中国供应能力提高,中国制造所获收益通过购买美国国债换取更多的美国技术引进和转让,进而强化美国的消费需求。中美这种长期形成的工业技术供需关系因各方各司其职而提高了整体的生产效率,久而久之中国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而美国的制造业流失,但其经济金融属性反而得到强化。在这一模式中,美国牢牢把控着设计和研发环节,中国则负责完成装配和销售的工作。

制造业转型升级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科技实力进步的必然结果,中国努力推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向人才、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迈进。中国不断在航天、半导体、超级计算机和通信等高端领域制定科技战略,推动这些领域的创新发展。中国科技发展模式从接受技术转让到强调自主创新,注重工业产品设计和研发赋值。巨大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的消费驱动不断反哺中国自主研发能力的提升。在新型的制造发展模式下,中美存在明显的技术竞争关系:一方面美国长期的中低层产业的“去工业化”现象加速了本国企业的外流速度;另一方面中国逆势而上,以强大的实体经济争夺全球高端制造业高地。中国科技研发能力的加强和中国在全球技术供应链中的角色转变,强化了美国对霸权地位“被替代”的担忧。

尽管中国强调自身发展无意同他国对抗,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27],但西方学者对中国崛起将冲击美国霸权并塑造国际结构的观点深信不疑,认为中美关系可能滑落进“修昔底德陷阱”[28]。从国际关系角度来看,大国间权力此消彼长在历史中不断上演,随着实力的增加,崛起国会寻求改变现状,而霸权国为了防止被替代,将对崛起国采取一系列防范和限制手段。“科技脱钩”是美国霸权护持战略的关键组成部分,对华科技围堵不断升级反映出美国对华政策的反思与重构。自2008 年金融危机后,美国实力相对衰落,中国整体实力上升并开拓出一条与西方模式完全不同的现代化发展道路,美国对华政策的争论不绝于耳。2017年,中国被美国界定为“战略对手”,美国于2020 年5月承认了“对华接触”战略是失败的[29]。美国对华科技围堵在中美贸易摩擦后接踵而至,中美两国在特朗普时期正式开启了科技竞争模式。现阶段美国对华科技政策已经超越了党派界限,具备了较强的技术民族主义特性[30]。

3 美国对华科技围堵政策的表现与消极影响

3.1 围堵政策:从特朗普到拜登

自特朗普上任以来,美国加紧了对华科技围堵的步伐。相较于特朗普遵循“全面脱钩”的思想,拜登的“小院高墙”科技限制政策措施更偏向于在核心高科技领域对华进行围堵,而在其他技术方面仍保留合作的意向和空间。为了延缓中国科技发展速度,特朗普在其任期内强化了对华科技围堵的战略倾向,对华科技竞争呈现出“全面脱钩”的特点。其战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不断加强关键技术封锁和管制。2018 年1 月,美国禁止华为进入美国市场;2018 年8 月,特朗普签署《国防授权法案》禁止美国政府机构使用华为技术,并出台《出口管制改革法》以确定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的技术出口和转让的“实体清单”。从2018 年至2020 年5 月,美国341 个“实体清单”中有218 家实体来自中国[31]。2020 年3 月,特朗普签署了《安全和可信通信网络法》,禁止政府补贴购买对国家安全构成风险的通信设备,为封锁中国5G 技术提供了法律支持。

第二,严格限制中国企业在美国技术领域的投资和并购行为,对于可能威胁国家安全和造成技术泄漏的外资投入的审查日趋严格。2018 年1 月,美国国防部发布了《中国技术转移战略》,要求政府和科技行业防止中国通过对外投资的方式获取美国的技术,警惕中国以技术转移的形式获得美国优势科技的行为[32]。美国的《外国投资风险审查现代化法案》于2018 年8 月生效,扩大了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的职权范围,延长了外资审查期限并细化了审查程序,要求凡是可能获得美国企业非公开技术信息、关键领域技术、公民敏感数据或是敏感地区的房地产投资等的投资行为都需要经过委员会审查。

第三,限制中国专家学者赴美学习和交流。一方面,美国对于理工科专业的留学生赴美的限制越来越严格。延长审批时间、缩短签证时长和降低高技术人才签证配额使得中国学生和学者的签证无法获批;另一方面,在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华人学者也成为美国政府重点防范对象。2018 年美国司法部掀起了调查在美华人科学家浪潮,多名科学家被强行解雇甚至遭到驱逐。特朗普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限制了中国学生和学者正常的交流活动。

拜登任内的美国政府基本继承了特朗普政府对华采取科技打压的政策思路,将特朗普的“全面脱钩”向“小院高墙”方向调整,提高敏感科技领域的限度,精确控制中美科技竞争的范围,防止“脱钩”范围泛化给中美其他层面互动造成消极影响。总体而言,拜登政府从对敏感技术实行出口管控、建立国际围堵中国的“技术联盟”以及加大本国科技投资3 个方面完善对华科技竞争战略框架。

首先,越来越多的中国科技企业受到美国出口管制、外资审查和技术交易限制。2021 年4 月,7家中国超级计算机公司被列入“实体清单”[33]。2021 年6 月,59 家中国企业被列入“非特别指定国民清单(SDN 清单)-中国军事综合体企业清单”,美国人被禁止与该清单内的企业开展证券交易[34];12 月,上述清单再新增深圳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等8 家中国科技公司[35]。2022 年3 月,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撤销中国电信公司太平洋网络在美服务授权[36]。继对14 nm 芯片的出口进行限制之后,2022 年8 月,美国要求英伟达公司(NVIDIA)不得向华销售高端芯片“A100”和“H100”[37]。2023年3 月,28 家中国企业被列入“实体清单”[38]。近年来,持续扩大的“实体清单”表明了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政策呈现出从贸易摩擦走向科技封锁、从科技硬件设施走向和软件产品双管齐下的特征[39]。

其次,拜登政府试图借助联盟多边体系建立由美国主导和主要发达国家参与的“技术联盟”,意在排挤中国科技企业的市场份额,提高中国技术引进的成本,将中国关键领域科技排除在全球科技设计和制造的生态圈外。2022 年3 月,美国提出组建包括美国、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在内的“芯片四方联盟”,旨在将中国排除在全球高端芯片供应链之外。2022 年4 月,美国发布《未来互联网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欲与其盟友围立网络空间阵营,暗指中国的技术不应流向《宣言》成员国市场。2023 年3 月,日本宣布限制23 种半导体设备销往中国[40]。2023 年4 月,澳大利亚表示将移除政府设备上的TikTok 软件。美国的“技术围堵联盟”一方面降低中国科技企业在其他发达国家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通过建立新标准,提高中国技术在国际上的准入门槛。

再次,美国加大对其国内科技产业的投资。除了制定多种相关科技利好政策外,拜登政府大幅提高了本国科研经费的投入。美国2022 财年政府研发支出预算比2021 财年增加8.5%[41],2023 财年研发预算首次突破2000 亿美元大关[42]。美国《2024财年总统预算》显示,美国将对创新和尖端科技领域进行重点投资,为《芯片和科学法案》授权的科研活动提供210 亿美元,为区域技术和创新中心提供40 亿美元,为联邦研发提供2100 亿美元,投资力度达历史之最[43]。

3.2 美国科技围堵产生的三大负面效应

美国凭借自身超级大国的优势,采取多种手段遏制中国科技进步,这对中国高新技术进步产生了一定负面效应。随着中美科技博弈日趋白热化,美国对华科技围堵可能产生以下三大方面的消极影响:

第一,尖端科技的关键零件进口受到限制和阻碍。尽管中国科技已有了长足的进展,美国依然把持量子科学、芯片制造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设计研发和制造等关键环节。由于中国在尖端科技方面对外依赖较大,美国科技限制政策放大了关键行业被“卡脖子”的风险;同时,美国还限制其盟友向中国提供相关技术和设备。以芯片制造行业为例,美国以所谓的“瓦森纳协定”为由对荷兰阿斯麦公司施压,不断拖延对华出口极紫外光刻机的时间。在美国的强压下,美国的盟友以及同美国存在技术合作的科技公司忌惮美国对华出口限制,导致中国从国外获得高科技关键零部件的来源途径遭到了较大限制,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中国科技行业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

第二,盟友追随美国政策,中国科技产品海外市场受到挤压,科技产品供应链撤出中国。一方面,美国游说英国、法国和澳大利亚联合抵制中国电信设备,意图将中国的5G 产品排除出其本地市场。近3 年以来,华为在美国和欧洲的销售额出现了明显下滑,相比于2019 年,2022 年华为在美国销售收入下降了接近40%,在欧洲销售额下降近三成[44]。另一方面,日益白热化的科技竞争增加了外企在中国的投资不确定性和生产成本,为了减少对中国依赖,外企开始着手将工厂搬移中国。供应链偏离中国的现象在2020 年已初见端倪,半导体、印刷电路板和无线通信设备领域成为供应链转移的三大主力军。从短期看,美国对华科技限制迫使计算机和电子制造企业从中国向墨西哥和越南等地转移。

第三,科技战增加了两国对抗外溢至其他领域的风险。从贸易摩擦到科技竞争,中美可能爆发“新冷战”的话题热度越来越高。波士顿大学教授豪尔赫·海涅直言,中美目前的对抗已经渗入到地缘政治、商业冲突和军事领域[45]。本轮中美关系的下滑有两大明显特征:一方面,中美对抗不仅体现在经贸和科技领域,美国同时也利用有关台湾和南海问题挤压中国的战略空间;另一方面,两国紧张的局势不限于政府和官方渠道,学术交流和其他双边社会关系也在瓦解。目前需要警惕和防范“科技脱钩”趋势向全球治理、反恐合作和发展援助等领域蔓延。

总体而言,美国的科技围堵政策在短期内会出现一定的负面效应。中国技术引进关键设备难度增大,尖端科技被“卡脖子”问题凸显,中国企业海外市场将受到美国和盟友挤压,他们的技术供应链也开始偏离中国;此外,科技竞争的加剧可能将会加大中美两国在其他领域对抗的可能。

4 美国科技围堵的应对之策

4.1 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推动多元主体解决“卡脖子”难题

与美国重视发挥市场在科创产业主体地位的特征不同,中国科技政策更加注重国家对战略系统布局的作用[46]。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创新处于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要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新型举国体制是指推动中国科技实力发展由政府主导,引导和鼓励市场、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等多元主体配合协同,优化全国资源配置,优先服务国家科技创新战略。从政府制定科技战略顶层设计,到推动高校、企业和研究机构等社会主体对科技发展战略的普遍认同,再到突出市场对生产效率的追求,多个主体相互协调配合,共同推动科技现代化步伐。具体而言,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可从以下三大方面入手:第一,发挥政府在科技战略决策中的关键作用,通过实地调研、对外交流和智库建言献策等方式形成科学决策,设置合理目标,制定物质性和精神性相结合激励制度,为各领域协同攻关奠定基础;第二,建立高校、企业、研究机构和金融机构等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科研创新体系,推动科研成果及时向关键技术领域的转化,帮助国产核心技术从培育和孵化顺利走向成长,同时在追求欧美技术借鉴和转移过程中既要与世界接轨也要强调和把握中国本土特色[47];第三,重视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投入,一方面需要对主攻基础研究的人才和科研机构加大财政投入,设立以基础研究成果为导向的考核和晋升体系,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共建科技创新教育实践基地,为中国基础科学研究积蓄坚实后备力量,同时可以借鉴美国科技高中的教育方式在高中开设大量与科技类相关的选修课程,为后期本科研究生阶段专业学习打下基础[48]。

更重要的是,在培育政府主导和多元主体共同推动科技能力提升的体系中,要不遗余力地加强基础研究投入。政府驱动、企业和非营利机构投入、教育机构具体执行和市场加速成果催化这4 条链条共同构成了美国较为完整的基础研究发展体系。与美国对比,中国基础研究存在管理体制不健全和人才激励机制不足的问题[49]。基础研究的能力培养需要各主体共同发力,包括政府给予稳定经费支持并推动综合绩效评估体系的改革,科创企业提高从事基础研究员工的福利待遇,高校做好基础研究的价值观引导和培养,社会改变高学历人才扎堆于金融和证券市场的风气。通过政府主导和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建设的形式,强化对基础研究的战略性布局,处理好新型举国体制与市场的关系,健全社会主体参与培养国家科技能力体制,加强全民基础素养的培养,为加快突破关键技术凝心聚力。

4.2 寻找美国“技术联盟”突破口

作为世界主要的制造中心和半导体市场,中国对半导体的需求潜力巨大,预计到2030 年中国半导体产量占世界的25%[50]。对高端技术需求庞大的国内市场为中国突破美国“技术联盟”创造了机会。简要而言,中国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寻求突围空间:一方面,寻找和利用美国与盟友的利益分歧。虽然西方国家担忧中国科技崛起,但美国优先这不意味着各国长期对华采取一致性的封锁措施。随着美国和欧盟以及日韩在半导体和其他高端技术领域设计、生产和供应链上的争夺,西方国家内部市场无法消化产能因而不可避免需要中国进入市场。也就是说,在高端技术行业不断升级的客观前提下,西方国家无法在不顾及中国市场潜力情况下配合美国对华科技封锁政策。以韩国为例,SK 海力士半导体公司在和美国多次谈判中要求获得对华芯片出口管制豁免许可。美国长时间要求盟友执行对华禁令政策的做法很可能遭到盟友企业反弹,中国科技市场的巨大潜力和强大的供应能力始终是干扰美国“技术联盟”稳定性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加大对西方国家在华高新技术企业的政策优惠力度。尽管美国提出对中国实行科技封锁,但长期的相互依存关系使得跨国科技公司无法短期内完全剥离在华业务。针对美国对于高科技公司口惠而实不至的利诱策略,中国可以通过以下政策性优惠留住大批外资科技企业:第一,对高科技设备进口实行关税减免优惠,允许地方政府对技术创新贡献卓越的科技企业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降低企业投资成本;第二,重视技术高新区的规划,加快推进科创平台配套设施建设,以外资科创企业入驻为契机吸引上下游企业入驻,打造集科研开发、装配设计和精密制造为一体的知识技术型企业聚集区;第三,实行降低科创外资企业生产要素成本政策,保障企业生产水、电、气需求,完善企业物流运输补贴政策,规范金融机构贷款和融资制度。通过一系列方法留住并吸引更多高科技外资企业,助力实现中国的技术升级。

4.3 明确战略边界,主动塑造中美科技竞合关系

在与美国的科技竞争过程中,中国需要避免中美关系完全脱钩,应将国际贸易与技术竞争解绑,塑造中美科技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中美科技竞争涉及国际整体的科技生态,中美恶性科技竞争将导致全球科技产品供应链和国际科技规则标准脱节,甚至发展成两套相互独立和对抗的体系。然而,目前全球科技实力已经逼近科学基础理论和工业能力的极限,任何一国都不具备单独完成重大工业转型和实现技术革命的能力。研究表明,中国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对美国科技质量升级有显著正向推动作用[51]。因此,从长期来看,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出现离不开中美两国的技术合作。中国要主动塑造中美竞争的走向,控制中美战略竞争的烈度,确保两国关系总体稳定。第一,明确战略边界,“红线”以内坚决不让步,边界以外可以采取灵活应对的策略。中国可学习美国“小院高墙”模式,不应因安全因素放弃其他可能的合作领域。中国需要从经贸和文化交流切入,控制科技竞争外溢程度,对美国科技围堵政策保持更大的战略耐心,建立与美国各政治倾向群体的沟通渠道。强化中国各省份与美国各州市的友城关系以及互联机制,探索地方企业合作新模式,缓解国家层面对抗带来的消极影响。第二,强化已有高科技产业的行业领先地位,主动制定国际标准和规则,加大专利申请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中国在国际科技竞争中的议价能力。在尖端科技领域,中美两国都拥有领先的技术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和美国形成优势互补有助于两国整体科技实力的提升。第三,主动创造中美技术合作的机会,通过定期举行企业交流、高校访学和会议研讨等形式,加强与美国科创公司和研究人员的联系。在民间交流的基础上,推动中美科技产品在公共卫生、应对气候变化、打击网络犯罪和维护金融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为中美在科技领域开辟多种渠道。

5 结论

随着中国总体实力的提升,美国为了维护其科技霸权地位对中国采取一系列的封锁和打压手段。中国产业格局的升级转型打破了原有中国在技术生产和价值链关系中从属于美国的关系,特朗普政府拉开了本轮对华科技围堵的序幕,拜登政府则细化了美国科技封锁战略的细则,对内不断加大资金投入与政策扶持力度,提高美国的创新能力,对外拉拢盟友建立“技术联盟”对中国科技产品进行封锁和抵制,加大中国技术转让的难度、提高中国科技研发的成本,中国在尖端科学领域的零件进口与设计研发上受到阻碍。美国的科技围堵战略对中国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美国及其盟友的“技术联盟”一方面加剧了中国科技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被排挤的风险,另一方面加剧了国际供应链脱离中国的趋势。随着中美科技竞争的白热化,学界和政界需要警惕两国其他领域关系的“脱钩”和瓦解。

在与美国科技竞争的赛场上,一方面中国应该利用体制优势和国内市场潜力苦修内功,尽快消除美国对中国高科技企业限制的影响,加快培育完整的供应链体系,集中力量打造前沿科技优势,另一方面中国需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加大对在华科技外企的政策优惠,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同时,中国需要明确同美国竞争的战略边界,控制“科技脱钩”烈度,防止脱钩效应的外溢,多方位探索中美合作的增长点,积极主动塑造中美的竞争合作关系。

一直以来,“倒逼升级”是中国科技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随着中美两国科技实力的继续接近,中国可能会遭受美国更加严厉的科技打压。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应该紧紧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不断优化基础研究投入结构,充分发挥攻克核心技术的举国体制优势,积极参与全球治理。面对美国的科技围堵,中国应该保持谨慎乐观的态度,坚定信心,反思和改进科技制度的不足,推动优势科技领域取得更大的进步;同时,推动中国科技进步不应只着眼于同美国“分出胜负”,更应该思考中国科技发展对世界和平的重要意义,发挥中国科学技术在全球气候变化、反恐、减贫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科技创新不断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让世界分享中国发展的红利和新机遇,为维护世界和平以及推动世界经济发展贡献中国力量和提供中国智慧。

猜你喜欢

对华科技
笔中“黑科技”
美行业协会众声反对白宫新的对华关税威胁
商务部:中方欢迎欧盟终止对华光伏双反措施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欧盟对华反倾销现状、原因及我国对策
科技在线
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对华和解政策探析
外商对华项目工程设计的知识产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