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
2023-08-29
│技术优势│
利用稻田水面进行水产品养殖,获得水稻和水产品的一种生态种养模式。稻渔综合种养可充分利用物种间资源互补的循环生态学机理,采用稻鱼共生、稻鱼轮作方式,依托水稻和水产两大资源优势,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是一种生态循环、优质高效的模式。
│适养区域│
全国水源充沛,水质优良的稻田均可。
│技术要点│
1.养鱼稻田选择:养鱼的稻田应选择土质肥沃,保水力强,pH中性或微碱的壤土、黏土。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排灌方便、大水不淹、久旱不涸集中连片的田块。稻种选用耐肥、茎秆坚硬、抗倒伏、抗病虫的丰产良种。2.防逃设施建设:加高加固田埂,稻田四周田埂要加高至40~50cm,宽30~40cm,田埂敲打结实,堵塞漏洞。或是田埂水泥浇筑,形成50cm高,30cn宽的永久性稻田养鱼工程设施。3.开挖鱼沟鱼凼:根据田块的大小和形状,开挖“十”或“丰”字形等的鱼沟,沟宽1m左右,深40~60cm。鱼坑适宜开在进水口附近或稻田中央,深60~90cm,面积5~10m2。主沟一般在田块中间,宽度为40~45cm,深度50~60cm。围沟宽100~120cm,深度70~80cm。4.养殖种类:稻田养鱼养殖品种有鲤鱼、鲫鱼、草鱼、罗非鱼、泥鳅、胡子鲶、小龙虾、台湾泥鳅、甲鱼、罗氏沼虾、澳洲淡水龙虾等。
绿色模式养出优质产品
广东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原型是稻田养鱼,起源于粤北山区。百余年前,在每年5-6月份造稻插秧时,当地农户在稻田里投放大规格鱼苗,到9月份稻谷收割之前,一并收获稻田鱼。根据《连南瑶族自治县县志》记载,瑶区有稻田养鱼习惯。上世纪50年代中期,种养面积达2200亩。这是独具民族特色的农业养殖项目,以农户家庭分散种养的模式为主,产量远低于市场需求。
2012年,在广东省双节双高渔业示范园区建设项目的支持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以下简称“珠江所”)王广军研究员团队走进瑶乡,为提高稻田养鱼产量、提升稻田养鱼设施化水平出谋划策,并将稻田养鱼这个传统种养耕作方式向现代农业——稻渔综合种养推进。在传统的稻田上,通过工程改造,加高田埂、挖沟等,提高稻田的水产养殖容量。借助项目资金,团队联合当地技术推广部门对3000亩稻田进行了改造,把亩产从原本的20~30斤提高至50斤。2018年,珠江所“稻渔综合种养研究示范基地”在连南挂牌。2018年4月20日,以珠江所为技术支撑的广东省首个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中冲富民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在乳源瑶族自治县大桥镇中冲村正式挂牌。
在评价稻渔综合种养的效益时,王广军表示,“水产养殖动物对农药、化肥等特别敏感,这就决定了种养要遵循绿色生态的方向。”他进一步说道,养殖动物以掉落的稻花和有机碎屑为食,促进了物质的转化,减少了饲料的投入;同时,水稻的生长吸收了水体中的营养物质,改善了水质;养殖动物所产生的粪便有肥田的作用,两者互利共生。稻田之下光照和通风条件好,全程不使用农药和化肥,为养殖动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环境。病害防治全程使用绿色防控手段,对于水稻,采用间种作物、人工驱赶、新型绿色农药等,可起到较好的病虫害防治效果;对于水产动物,以预防为主,鱼种放养前消毒,定期对鱼坑等进行消毒,平时加强日常巡塘。
已开发多种宜稻渔水产品种
据了解,稻田养鱼最开始是养鲤鱼。但是,市场对鲤鱼的接受程度有限且较为单一。为进一步推广该技术,王广军团队在品种上做文章,开展了长期研究。截至目前,已经发展了稻-虾(小龙虾、澳洲淡水龙虾、罗氏沼虾)种养模式、稻-鳖(中华鳖)种养模式、稻-鱼(鲫鱼、草鱼)种养模式等,下一步还将开发稻田养蛙以及稻田养蟹等。
“针对不同种养环境,开发更多适宜广东地区稻渔养殖的新品种。”王广军告诉记者,在广东,可用于稻渔综合种养的水产养殖品种有很多,要注意的是,稻田养殖环境不同于池塘养殖,需要筛选适应于浅水环境的品种,要求杂食性,符合当地及周边消费者口味。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稻渔种养模式中,养殖单一水产动物时,禾花鲤亩产值1000~2000元,罗氏沼虾亩产值3000~4000元。“虽然已经开发了5个以上的品种,但纵观全省的稻渔综合种养推广,这远远不够。”王广军举例说道,湖北的小龙虾享誉全国,不仅产量高而且销量高。广东可借鉴有关成功的经验,打造属于自己的“网红”产品。
十多年来,珠江所持续做好技术支撑单位的角色,投入资源围绕稻渔综合种养关键技术和机制展开研究,包括:研究了稻渔混养模式中营养物质循环利用的机理,探明了水产动物与水生植物之间的物质能量传递关系,提高了土壤的肥力和水稻的品质,优化并创建了基于稻渔种养的多种水产动物混养模式;研发了一种物料组合物,可同时作为水产饲料和水稻肥料,有效提高养殖动物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提高水稻和鱼类产量,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选育出稻田养殖禾花鲤新品种,其具有长速快、不善跳跃、体型好、出肉率高等特点。
2021年,王广军团队在中山建立了稻田养殖澳洲淡水龙虾核心示范区300亩,放养密度为1500只/亩,规格为(1.56±0.23)克的澳洲淡水龙虾,经过近4个月的养殖,平均个体达到(69.10±14.63)克,按照澳洲淡水龙虾市场价格110元/公斤,水稻2.5元/公斤计算,总产值超过10000元,成功实现了“百斤虾、千斤稻、万元钱”的良好效果。同年,珠江所在粤东地区开展了“粤东冬季闲置稻田养殖澳洲淡水龙虾”,结果显示,经过一个冬闲季节的养殖,到次年3月份,澳洲淡水龙虾增重率415.50%,成活率80%以上,亩产量约300公斤。在不投饵或少投饵条件下,澳洲淡水龙虾长势良好、肉质紧实、口感佳,经济效益高,试验示范测产效果良好,养殖示范证实了澳洲淡水龙虾在粤东冬季利用闲置农田养殖的可行性,为农民增产增收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思路。
以点带面扩大种养面积
经过多年的沉淀和创新,稻渔综合种养技术逐渐成熟,“下山走”的计划正持续推进中。王广军介绍道,山区能用于稻渔综合种养的土地有限,要进一步扩大种养规模,就要向省内平原地区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本身是一项好技术,得到种养大户的认可和欢迎。”通过开发丢荒地,或对单纯种稻的稻田进行改造,广东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已经从1万亩扩张至目前的近10万亩。这些年来,王广军团队持续对接各地种植户、合作社、企业、农办、农技推广中心等,举办培训班,带领该项技术走进梅州、韶关、中山、河源、佛山、汕尾、潮州等地。
对于目前的推广情况,王广军直言,广东的池塘养殖面积很大,稻渔种养所占的份额很低,需要加强重视。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超4000万亩,产量占水产品总产量的11%,广东约有1500万亩的水稻田,其中仅有10万亩用于稻渔种养,占全省稻田面积的1/150,目前全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约占稻田面积5%,换而言之,广东省尚有大面积的稻田待开发。
王广军认为,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稻渔综合种养需要开挖一定的稻田,与耕地保护有相互矛盾的地方,建议出台相关政策保障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二是配套技术不成熟,建议从良种选育、养殖技术上加大研发力度。比如,在食物来源不充足的情况下,考虑额外进行人工投料,可提高水产养殖动物的产量。王广军特别提到,在开展稻渔综合种养前,需要平衡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之间的关系,要以水稻种植为主,水产养殖为辅,开挖的鱼沟、鱼凼的比例必须符合有关规定。
下一步,王广军团队将继续加强对稻渔模式的生态和社会效果评价。一方面,发展稻渔种养是保证粮食稳产保供的具体举措,新技术的出现让丢荒的农田被重新开发利用,过去单纯种稻的亩利润几百元,开展稻渔种养后每亩增收1000元以上,提高了农户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发展稻渔种养可促进乡村旅游等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王广军以清远连南稻田鱼文化节举例分析道,通过每年举办活动,将特色、休闲渔业与生态旅游相挂钩,提升了连南县瑶山稻田鱼、稻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打造了“旅游+农业”融合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