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
——基于产业结构升级的调节效应
2023-08-29高志刚赵振晶韩延玲
高志刚,赵振晶,韩延玲
(1.新疆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2;2.新疆财经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2)
0 引言
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着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但随着新一轮信息革命的深入演进,西部地区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矛盾愈渐突显。当前,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发展相对滞后,新经济、新动能和新产业的发展规模与水平均落后于东中部地区,部分区域仍处于工业发展初期阶段[1]。鉴于此,西部地区亟需培育发展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2020 年5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在培育新动能和传统动能改造升级上迈出更大步伐,充分发挥西部地区比较优势,推动具备条件的产业集群化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新工业革命时代的新业态,其集聚能够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提质增效的作用。现有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2-7],但关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究竟是何种影响,学者们尚未得出一致结论。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主要由知识密集型产业组成,其集聚能够提供更低成本、更高产出和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促进全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同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内的企业还会通过学习和交流,进一步推动技术进步与科技创新,形成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过度集聚产生的拥挤效应会造成产业趋同,使产业丧失原有的竞争力,从而产生规模不经济,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当前,中国西部地区正处于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时期,西部地区要想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就应聚焦生产性服务业,把产业结构升级摆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位置。考虑到外部因素可能会影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产业结构升级协调发展可能会推动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此背景下,探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有何影响?这种影响是否存在异质性?产业结构升级对二者的调节效应如何?该调节效应是否存在异质性?对于加快形成优质高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以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文献综述
1.1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研究中,现有文献大多采用区位熵、赫芬达尔指数、空间基尼系数和地理集中指数等方法对产业集聚进行测度,集中探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空间特征和作用机理3 个方面。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集聚不仅受到人力资本、经济发达程度和政府干预行为的影响,还受到制造业水平、技术创新、信息化水平和外商投资等因素的影响[2,3]。从空间特征看,文丰安指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不利于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3];曾艺等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相反结论,认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够显著提升本地区的经济增长质量,但会抑制邻近地区经济增长质量[4];张涛等则认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不仅可以推动中国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还可以对邻近地区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5]。从作用机制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既可以通过动能转换、结构升级、增长效率、节能减排和成果分享等路径作用经济增长质量[4],也可以通过提高科技创新和外资利用水平等途径促进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6],还可以通过促进技术创新、改善要素错配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7]。
1.2 经济高质量发展
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协调为内生特点、绿色为普遍形态、开放为必由之路、共享为根本目的的发展[8-11]。在指标体系构建上,魏敏等从经济结构优化、创新驱动发展、资源配置高效等10 个方面归纳省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主线[12]。师博等从发展基本面、发展的社会成果和发展的生态成果3 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测度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8]。在测度方法的选取上,熵权TOPSIS 法[12,13]、均等权重赋值法[8]、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构成组合评价法[11,14]等成为测度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主要方法。在影响因素选择上,一些学者认为技术创新、要素配置效率、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能够有效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进而推动数字经济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15,16]。一些学者认为环境规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显著的直接和间接促进作用[17,18]。此外,还有学者研究财政支出、科技创新、区域经济差距以及金融结构优化等因素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19-21]。
1.3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近几年逐渐丰富,目前学术界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存在“促进论”“抑制论”和“不确定论”3 种观点。“促进论”认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取决于集聚效应与拥堵效应的相互作用。张涛等运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认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够显著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5]。“抑制论”认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并不会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反而会阻碍区域经济增长质量,但人力资本、经济发达程度和政府干预行为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质量的抑制作用[3]。“不确定论”认为生产性服务业的适度集聚有助于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但当集聚程度达到一定阈值后,进一步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反而会降低经济发展质量,即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经济发展质量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7]。整体而言,尽管现有研究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所持观点不同,但国内多数学者认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够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论”占据主导地位。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可能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大多聚焦于全国或城市层面,针对西部地区城市群的研究相对匮乏;第二,大多探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经济增长质量、经济发展质量之间的关系,涉及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较少;第三,西部地区发展较不平衡,传统的线性关系不能准确地描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第四,大多针对因变量和自变量的关系进行异质性分析,尚缺乏探讨调节效应异质性的文献。据此,本研究首先考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其次,构建中国西部地区9 个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实证检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非线性影响,并引入不同区分标准,逐步检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异质性影响效应;再次,探讨产业结构升级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调节效应及调节效应的异质性;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2.1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效应
威廉姆森假说认为,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阶段性变化。产业集聚在发展初期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但当集聚达到饱和状态后,过度集聚会引发集聚不经济现象,导致原有的正向激励逐渐消失,甚至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具体从以下3 个方面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影响:①规模效应和共享效应。生产性服务业合理有序集聚所形成的规模效应能够激发共享效应[22],随着各类生产要素的空间集聚和专业化的分工与协作[23],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规模经济优势逐渐发挥,继而能够激发产业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和优惠政策等资源的共享效应[22]。基于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内的企业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还可以获得规模报酬,提升经济效益[23]。②学习效应和溢出效应。作为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有利于增加企业学习和交流机会,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创新环境,激发知识和技术的生产、传播、交换及创新[24,25]。与此同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溢出效应能够提高知识传播质量和技术扩散速度,加强产业内外部技术的交流合作,加速产业协同创新,有利于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23]。③拥挤效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到一定规模后,拥挤效应会逐渐凸显,由此产生的资源错配和同质化竞争会造成要素价格攀升、生态环境恶化、交通条件拥堵等规模不经济现象[22,26,27],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产业竞争力,抑制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从短期看,过度集聚使得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内的企业优势逐渐减弱,进入产业结构调整的阵痛期;从长期看,盲目扩大产业规模、持续恶性竞争可能会导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深陷困境,造成技术进步困难和技术创新受阻等问题,进而对整个行业产生不利影响。综上所述,当生产性服务业适度集聚时,聚集经济的规模效应、共享效应、学习效应和溢出效应会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当集聚规模达到饱和状态后,拥挤效应导致的资源配置不合理、产业趋同等现象会抑制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据此,提出假设H1a: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呈倒U型影响。
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资源禀赋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势必会导致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不同影响。现有学者从异质性角度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文丰安认为区域差异、城市规模、产业特征和集聚外部性等约束条件会在不同程度上作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进而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影响[3]。此外,中西部城市和大中型城市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显著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MAR外部性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正向影响相对显著[3]。曾艺等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对城市规模异质性进行探究,认为城市等级越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本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越大,对邻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抑制作用越小[4]。同时,将生产性服务业细分为9大行业,探究不同行业类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直接和间接影响[4]。综上所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异质性影响。据此,提出假设H1b: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异质性。
2.2 产业结构升级的调节机制
随着中国区域产业新旧动能的转变,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势在必行。温婷将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归纳为以下3 个方面:①从三大产业演变角度看,产业结构升级是指地区主导产业经历由农业到工业再到服务业的动态演变;②从要素投入比例角度看,产业结构升级表现为地区产业实现由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到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转变过程;③从产业链角度看,产业结构升级指产业从低技术、低附加值状态逐渐转变为高技术、高附加值状态的过程[28]。在实现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生产性服务业已逐渐取代制造业,成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推动力[7]。一方面,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能够促进大量劳动力、资本和信息等生产要素从农业和工业部门向服务业部门流动,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规模优势,从整体上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扩大产业产出份额,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能够提升服务业整体竞争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以更低的成本将知识溢出和技术扩散流到产业链各个领域。同时,由服务业向农业和工业部门进行延伸,能够更好发挥生产性服务业的润滑剂作用,强化三大产业间的联动发展,形成产业链良性发展的长效机制[29],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综上所述,在集聚初期,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可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正向影响。但当集聚水平达到一定限度后,集聚的规模不经济会逐渐凸显,原有的产业结构升级激励作用会逐渐减弱、甚至消失,最终导致产业结构失衡,进而抑制经济高质量发展。据此,提出假设H2a:产业结构升级能够正向调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倒U型影响。
产业结构升级伴随着产业新旧动能的转换和发展模式的更替。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产业结构升级相辅相成、协同发展能够加快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郭淑芬等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初级化抑制了产业结构升级,通过对时间段异质性分析发现,自2014 年《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颁布后,加快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从区域异质性角度看,扩大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规模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中西部地区只有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才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30]。可见,产业结构升级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过程中影响巨大。由于中国各个区域产业结构演变进程和水平不同,故本研究认为产业结构升级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调节作用存在异质性。据此,提出假设H2b:产业结构升级的调节作用存在异质性。
3 研究设计
3.1 样本选取
根据《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北部湾城市群发展规划》《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呼包鄂榆城市群发展规划》《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各省城市群发展规划和《中国城市群地图集》,选取2010—2019 年成渝、北部湾、黔中、关中平原、呼包鄂榆、兰西、滇中、宁夏沿黄和天山北坡共9 个城市群的53 个地级市数据作为研究对象。由于儋州市、毕节市、商洛市、平凉市、海东市、白银市和吐鲁番市的数据缺失较多,故未纳入研究范围。具体城市群及所含地级市名单如表1 所示。
表1 城市群及所含地级市名单Table 1 List of city clusters and included prefecture-level cities
3.2 变量设定
被解释变量。经济高质量发展。借鉴高志刚等的算法[11,17],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 个方面构建一级指标,使用熵值法测算2010—2019 年西部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结果如表2 所示。
表2 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Table 2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解释变量。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参考苗峻玮等的算法[31],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定义为地区每万人从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的人员数量,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PSI 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度;Eij为i 地区从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的人员数量;Ei为i地区总人口数。
调节变量。产业结构升级。借鉴刘赢时等的算法[32],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CY 为产业结构升级系数;yi为第i 产业产值所占GDP比重;CY取值在1—3 之间,值越大,表明产业结构升级越快。
控制变量。本地市场规模[33]、经济发展水平[34]、政府干预程度[32]、金融发展水平[35]、环境治理水平[36]、市场化水平[11]。变量选取的依据:①本地市场规模能够有效反映出所在地区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及消费情况,本地市场规模越大,对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越强;②经济发展水平可以体现出区域创新能力差异,反映创新发展理念;③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适当的政府干预会促进市场发育,提高要素流动能力和资源配置效率,影响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④较为发达的金融发展水平会增强经济活力,为地区资金提供强大保障,增强区域经济效率,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⑤环境治理水平能够全面体现地方政府对环境保护的关注程度,反映绿色发展理念;⑥市场对经济活动具有明显导向性,市场化水平能够充分反映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程度,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影响。各控制变量测度如下:本地市场规模采用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表示[33],经济发展水平采用以2010 年为基期计算的不变价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来衡量[34],政府干预程度采用财政支出占地区GDP 的比重来衡量[32],金融发展水平采用金融机构贷款额占地区GDP的比重来衡量[35],环境治理水平采用各地级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与“环保”相关词汇出现的词频占报告全文字数的比重来表示[36],市场化水平采用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占规上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来衡量。
3.3 模型设定
面板数据模型一般包含混合效应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基于研究问题及所用数据类型,对面板数据进行Hausman 检验,结果显示在随机条件下统计的p值为0.00,小于0.01,表明模型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故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据此,本研究采用个体时间双固定面板模型对变量进行估计。
为检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非线性影响,构建模型(1):
式中:Qualityit代表i 地区t 年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PSIit、分别代表i 地区t 年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度及其平方项;Controlsit代表控制变量;εit代表随机误差项。
为检验产业结构升级的调节效应,构建模型(2):
式中:CYit代表i 地区t 年的产业结构升级系数;PSIit×CYit代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交互项;×CYit代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平方项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交互项,其他变量与模型(1)保持一致。
3.4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本研究选用2010—2019 年西部地区9 大城市群的面板数据为样本。所用数据主要来自《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和地级市统计年鉴;部分来自各省和地级市的统计局网站、科技厅网站和统计公报。部分地级市的个别年份数据使用插值法补齐。为保证数据的稳定性,对所有变量进行对数化处理,结果如表3 所示。
表3 描述性统计结果Table 3 Descriptive statistics results
4 实证检验结果及分析
4.1 基准回归结果
由表4 模型(1)结果可知:①生产性服务业集聚PSI的一次项系数显著为正,二次项系数显著为负,初步判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呈倒U型关系;②当PSI 取最小值时,曲线斜率为正;当PSI取最大值时,曲线斜率为负,进一步确定二者间的倒U型关系;③通过计算可知PSI 的拐点在其取值范围内,证实二者间的倒U 型关系。基于上述对倒U型曲线关系的三步检验法[37]可得,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西部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呈现倒U 型关系,假设H1a得到验证。从控制变量来看,本地市场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发展水平均会促进西部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已有研究相符。政府干预程度显著抑制西部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已有研究相悖,可能是地方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参与过多,权力未被有效约束,导致市场未能充分发挥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从而对地区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环境治理水平未能显著影响西部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这说明西部城市群目前在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方面所面临的困境较大,西部地区应加强环境治理和污染防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市场化水平对西部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为正但不显著,可能是西部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在市场中所占比重较小,导致市场化进程相对缓慢,经济效应不高。
表4 基准回归结果Table 4 Baseline regression results
4.2 异质性分析
考虑到产业类型、区域类型及城市群类型的差异可能会影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故引入不同区分标准,进一步探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异质性影响。
产业类型异质性。参考喻胜华等的做法[38],将生产性服务业划分为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和低端生产性服务业。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为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为低端生产性服务业。由表4 可知,低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正向影响明显高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但二者的一次项回归系数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究其原因在于:一方面是西部地区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以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的高科技、高附加值生产性服务业规模较小、数量较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信息资源的利用速度与利用效率,弱化了高知识要素跨地区、跨产业、跨行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导致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不高,不足以带动西部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是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严重依靠投资拉动,当地产业在某种程度上停滞在中低端价值链水平[1],表现为西部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主要以低端生产性服务业为主。
区域异质性。按照西部地区的地域分布,将西部城市群划分为西南城市群和西北城市群。其中,西南城市群包括成渝、北部湾、黔中和滇中城市群;西北城市群包括关中平原、呼包鄂榆、兰西、宁夏沿黄和天山北坡城市群。由表4 可知,西南城市群和西北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回归系数均通过显著性检验,且满足倒U 型曲线的3 个条件,说明西部地区9 个城市群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均呈倒U 型关系。相较于西北城市群,西南城市群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会更快达到拐点,产生拥挤效应,可能是因为西部地区存在明显的区域分化,由于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和人口密度等因素差异,使得西北地区不论是在发展潜力、方式,或是在发展动能、速度上都与西南地区存在差距[1]。因此,西部地区9 个城市群的生产性服务业呈现在西南地区聚集速度更快、经济效益更好的态势。
城市群类型异质性。参考侯祥鹏的做法[39],将西部城市群划分为发达型城市群、普通型城市群和落后型城市群。其中,发达型城市群包括成渝、北部湾和关中平原城市群,普通型城市群包括呼包鄂榆和宁夏沿黄城市群,落后型城市群包括黔中、滇中、兰西和天山北坡城市群。由表4 可知,发达型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回归系数通过显著性检验,满足倒U型曲线条件,说明发达型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随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的变化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普通型城市群和落后型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效应均不显著。可能是发达型城市群作为重点建设的国家级城市群,拥有较为完整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较为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和较为丰富的高技能人才,能够增强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能力和发展水平,带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而普通型城市群和落后型城市群更多是承接发达型城市群的产业转移,自身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不够、发展能力较弱,不足以带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假设H1b得到验证。
4.3 稳健性检验
改变计量模型。考虑到经济惯性的影响,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路径依赖。为控制可能存在的动态效应,在基准模型(1)中加入Quality 的一阶滞后项L.Quality,构建差分GMM 模型(3):
由表5 模型(3)可知,在采用差分GMM重新考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后,L.Quality的估计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路径依赖。AR(2)检验和Hansen 检验的统计值都大于0.1,说明模型(3)能够有效处理序列自相关和内生性问题。经比较发现,回归结果基本未发生改变,说明基准回归结果具有稳健性。
表5 稳健性回归结果Table 5 Robustness regression results
改变样本容量。为避免东中部地区的特殊性对估计结果产生干扰,故剔除运城市、临汾市、湛江市、茂名市、阳江市和海口市,重新进行回归,结果如表5 模型(4)所示,回归结果基本未发生改变,进一步验证基准回归结果的稳健性。
4.4 调节效应回归结果分析
由表6 模型(2)的调节效应回归结果可知,产业结构升级能够显著的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根据倒U型曲线关系的调节效应检验法[40],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一次项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交互项系数显著为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二次项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交互项系数显著为正,初步研究表明产业结构升级能够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倒U型关系。进一步计算可知,倒U 型曲线的拐点向右平移、形状更为陡峭,说明在考虑产业结构升级的调节效应后,现阶段区域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能够承载比以往更大规模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当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到较高水平时,倒U 型曲线变得更为陡峭,即产业结构升级正向调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倒U 型影响,假设H2a得到验证。
表6 调节效应回归结果Table 6 Regression results of regulatory effects
进一步对产业结构升级的调节效应进行异质性分析。对比表4 和表6 的异质性回归结果发现:①从产业类型异质性看,在添加产业结构升级变量后,西部城市群的高端和低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呈显著的倒U 型影响。产业结构升级未能对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经济效应产生影响,而是明显促进了低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究其原因:一是西部城市群整体创新能力较低、技术进步速度较慢,使得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较为薄弱、产业结构层次不高,导致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的低端产业相较于高端产业而言更易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二是西部城市群的低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成熟,而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产业结构升级对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支撑能力相对不足。②从区域异质性看,西南城市群的产业结构升级能够显著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但在考虑产业结构升级的调节效应后,西南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经济效应变得不显著。而西北城市群的产业结构升级虽未能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显著影响,但该区域的产业结构升级却能明显强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经济效应。可能是因为西北城市群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能够充分适应产业结构升级速度,而西南城市群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与产业结构升级速度未能实现合理有效匹配,从而降低资源配置效率,未能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有利影响。③从城市群类型异质性看,在考虑产业结构升级的调节作用后,发达型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经济效应变得不显著,普通型城市群二者间的关系仍不显著,普通型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变为显著的倒U型关系。由此可见,在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发达型城市群和普通型城市群未能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规模优势,而落后型城市群虽经济发展水平较弱,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可以与产业结构升级形成有效互动,最终实现“1 +1 >2”的正效应。基于上述分析,假设H2b得到验证。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本研究基于2010—2019 年西部地区9 大城市群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关数据,通过理论分析和假设检验,论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非线性影响,探究产业结构升级的调节效应。主要研究结论如下:①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显著倒U 型关系。西部地区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适度集聚可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但集聚过度则会抑制经济高质量发展。②引入不同的区分标准,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异质性影响。西部地区城市群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正向影响低于低端生产性服务业,主要是因为西部地区产业仍以低端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相较于西北城市群,西南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较早达到拐点,说明西南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更快。发达型城市群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倒U 型关系显著,而普通型城市群和落后型城市群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不够,不足以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③产业结构升级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倒U 型关系起正向调节作用。在考虑产业结构升级的调节效应后,现阶段的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能够承载比以往更大规模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表现为倒U 型曲线的拐点在原先的基础上向右平移并延迟出现,且当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到较高水平时,倒U 型曲线变得更加陡峭。④产业结构升级的调节效应存在异质性。产业结构升级能够显著促进低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经济效应,可能是西部城市群的低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成熟,产业结构升级更容易发挥其支撑作用。相较于西南城市群、发达型城市群和普通型城市群,西北城市群和落后型城市群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能够与产业结构升级速度相匹配,二者协同发展可以更好地实现集聚的经济效应。
5.2 建议
第一,着力提升西部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既要保证集聚规模合理扩张,又要保证产业内部结构协调发展。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过程中,西部城市群应充分考虑自身产业结构特征,运用移植、积累、创新等方式整合区域内优势资源,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经济效应。同时,要加强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有序、有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由低附加值、低价值链向高附加值、中高价值链转移,持续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二,积极推动西部城市群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产业结构升级协同发展。单独强调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经济效应是有限的,随着工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演变进程的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能够促进生产性服务业资源优化配置和知识、技术扩散,为区域经济带来提质增效的作用。西部城市群要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协同发展,避免生产性服务业过度集聚所导致的市场需求结构不协调、产业恶性竞争等产业结构失衡现象发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三,遵循差异化发展原则,助推区域协调发展。首先,西部城市群应大力发展信息软件业、金融业、科学技术业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依靠信息技术调整,加快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助力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同时,着力构建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和低端生产性服务业在信息、知识、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长效共享机制,推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其次,西南城市群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够更好地发挥集聚经济效应,应加快完善上下游相关产业配套体系,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构建优质高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西北城市群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优势还未充分释放,可以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高水平人才等方式改善集聚市场环境,使产业在合理化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高级化发展。最后,西部地区应加强各类型城市群间的分工合作,逐渐形成发达型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大而全”、普通型城市群和落后型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小而全”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共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最终实现区域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