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同理心的养成路径
2023-08-29李欣遥苏莹
李欣遥,苏莹
(1.长春大学 特殊教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2.吉林省磐石市特殊教育学校,吉林 磐石 132302)
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是指通过本科阶段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类)的学习,掌握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基本理论,以及全面系统地针对特殊儿童进行评估和早期干预的基本方法和康复手段,是懂得特殊儿童教学、管理和残疾康复的高级应用型人才[1]。特殊教育师范生作为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重要对象,其教学实践能力的发展对今后我国特殊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应高度重视特殊教育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发展[2]。考虑到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未来的工作对象是一些特殊学生(如视障学生、听障学生、智力障碍学生或自闭症学生等),对这些学生除了要运用特殊教育学的知识进行个性化教育,培养其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外,还要付出超越普通师生之间交往的更多爱心和更大责任心。
通过与本学院部分特殊学生进行交往,笔者逐渐发现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未来走上特殊教育工作岗位,除了需要向学生付出更多的爱心、责任心外,还必须具备同理心,即能够设身处地站在特殊学生的角度思考他们遇到的问题,理解他们的言行,努力分析他们要表达的意思和想要达到的目的,这样才能胜任特殊教育工作。
一、同理心的内涵
“同理心”(Empathy)也称神入、共情,是指个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共享并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倾向,既包含识别、分辨他人情绪的认知成分,也包含与他人感同身受的情感成分[3]。同理心的英文单词是Empathy,含有“设身处地理解”“感情移入”“神入”“共感”“共情”的意思,它泛指换位思考,交流者能设身处地去理解、把握与其交流对象的情绪或情感。同理心是人际关系与沟通理论、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4]。由以上释义可知,同理心不同于同情心、爱心或责任心等心理活动,它应该是一个人的心灵极限贴近另一个人心灵的奇妙的心理活动。同情心是同理心的前身,二者含义不同、出发点不同、聚焦点不同[5]。爱心和责任心是同理心的前提,同理心始于爱心和责任心,具有同理心的人通常都是责任心比较强的。残疾学生虽然身体的某一项(或多项)功能受到限制,但绝大多数人的心理都更加渴望得到他人理解,从而获得尊重和支持。其实,这种积极的心理体验几乎是每个人都渴望获得的,只不过因为残障人士相对而言处于人际交往中弱势的一方,他们对别人理解自己内心的渴望会更强烈。
二、同理心对特殊学生的特殊意义
同理心对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未来从教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能够改善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升工作的成就感和与特殊学生交往的能力。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和视障、听障等学生之间由同理心建立联系,必然有助于双方的交流,提升学习成效和教育水平(见图1)。同理心对特殊学生有特殊的意义,特殊学生往往在情感体验或情感表达上具有一些与普通学生不同的反应。与特殊学生交往既要懂得其与人交流的欠缺,又要懂得他们对他人给予的善意有时会被误解或无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应该与他们不懂或不善于与他人交流信息有关,这与大脑中负责调控该感觉的功能区缺乏强化训练有关,特教教师正是可以指导特殊学生与他人之间建立正确联系的导师,可以引导他们对他人的善意做出正确理解和反馈。如当特殊学生的物品掉落在地上,有人帮助捡起来并归还,如果特殊学生未对他人的帮助表达谢意,教师就要及时引导学生对这种行动表达谢意,让其有意识地激发同理心,做出正确反应。
图1 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与特殊学生同理心联系示意图
视障和听障学生因为视或听的功能受限,导致他们对外部的一些信息理解不准,这反而强化了他们对外部环境和他人世界的好奇心,视力或听力等功能障碍却极大地阻碍了他们与世界、与他人的交流,为了实现自己对外界的认知和了解,他们会向自己信任的人做出大量的信息输出行为,希望以此换取外界对自己有效的信息输入,实现对外界的认知,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例如,听障同学在食堂选择饭菜时,由于无法用口语与服务人员沟通,他们在选择食品时,不容易向工作人员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思,比如说麻辣烫的麻辣程度(不麻不辣、微麻微辣等),如果没有使用文字表达的条件,麻辣的程度用肢体语言显然是很难表达的,此时,商家如果同理心不强,就难以准确理解他们的意思,甚至误解他们的意思。其实,多数人对特殊学生是愿意给予帮助的,但由于自身同理心水平不同,导致人们往往对特殊学生表达的意思并不能产生共情。这种情况无疑增加了特殊学生失望的心理体验,成为视障、听障等特殊学生自卑心理不断被强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作为未来帮助视障、听障学生成长的专业人员,应该尽早懂得同理心对助力未来职业发展和特殊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具有同理心的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能更多地接收和理解视障、听障学生输出的有限信号,从而尽力向其输送他们感兴趣的信息,满足特殊学生对外界的好奇心理,提升其适应环境的能力,助力视障、听障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智力障碍学生的心理虽然与视障、听障学生有差别,但因为心智不成熟,导致人们误以为智力障碍学生内心不能被准确理解。其实不然,智力障碍学生的内心往往更加单纯。由于智力障碍的限制,他们对外界向其传递的信息有时理解不准,甚至连对他们关怀意图的表达,也不能被很好地理解,但在他们内心深处应该渴望被人理解。这部分特殊学生在生活中更需要他人的理解和关注,只有准确理解他们的想法才能对其提供相应的支持,除了家庭和社会的帮助,在专业的康复机构和特殊教育学校中更需要具有同理心的专业人士给予支持。因为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未来工作中要面对特殊学生群体,因此,更需要培养同理心,为特殊学生提供更符合其心理需要的支持和帮助。
三、同理心的积极作用
(一)增强特殊学生的信心
特殊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等相对而言比一般学生弱,这样的个人条件必然导致他们经历更多的失败,从而消磨成功做事的信心。根据“心病还须心药医”的原理,要提振特殊学生学习和做事的信心,必然需要专业人员以及距离特殊学生最近的人给予支持和鼓励。那么,如何对他们进行有效支持和积极鼓励呢?这时就需要特殊教育工作者多用同理心与特殊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力争走进特殊学生的心里,多从他们的角度和面临的境况思考问题,指导和帮助他们尽量凭借自己的力量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增加学习进步的效果和做事成功的概率,一旦收获成果或取得成功,就要第一时间对他们进行鼓励和支持,从而提振其学习和做事的信心。例如,在视障同学与特殊教育专业同学的音乐联谊会上,大家会逐一展示自己的歌喉,通常在演唱歌曲时,会有一定的时间与观众进行眼神或肢体语言的交流,正常学生通过这个环节,会获得相应的鼓励,而视障同学因为无法与观众实现畅通的交流互动,大概率会降低获得鼓励的感受。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观众的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就需要运用同理心体会其心理,及时做出反应,使视障同学感受到和正常同学一样完成一首歌曲的愉悦。由此可见,让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在大学时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同理心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同理心能让其更准确地站在特殊群体的角度看问题,从而更好地为特殊学生服务。
(二)畅通与特殊学生的交流
良好的同理意识与同理能力对促进大学生妥善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与特殊学生交流时有意识地运用同理心,必然能增强对他们心理活动的了解,在向外输出信息时,能够传递更多的有效信息,畅通与其交流的通道。在组织大学生提交创新创业竞赛材料时,参赛人员中有听障学生,为确保他们提交材料的完整性与准确性,笔者对听障学生的参赛要求提前进行充分了解,在听障学生提交材料时,通过认真观察其举止和表情,努力猜测其心里的想法。如一位听障学生提交材料时,用简单的手语表达了自己材料中需要重点关注的两个地方,工作人员马上拿出标签贴示意他做好标记,他很快就完成了竞赛材料的提交任务。这个例子表明,特殊教育师范生在与特殊学生交流时要针对性地掌握正确的沟通方式,利用同理心去理解特殊学生的感受,并针对这种感受给予正确的反应,这样才能更好地和他们交流沟通。
(三)提高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的职业素养
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未来从事的特殊教育工作,是需要具备专业能力的,为了提高特殊教育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和能力。2021年5月,教育部专门印发了《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等文件,对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的职业能力进行了明确的规范,从“师德践行能力、教学实践能力、综合育人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四个方面分别提出了明确要求,在“综合育人能力”部分,明确要求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要具备“心理辅导”能力,掌握对特殊学生积极行为进行支持和心理辅导的方法[6]。可见,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懂得同理心是从事特殊教育工作必须要具备的能力之一。
(四)助力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成熟发展
懂得同理心、运用同理心能够帮助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尽快适应特教岗位,契合特殊学生的情感需要,推动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成熟发展。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在大学学习期间,正是情感最丰富、心理活动最活跃的时期,他们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和参加各种活动与竞赛之外,还要处理简单的生活琐事,会持续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接触新事物、认识新朋友、产生新想法,大学生身处这样的生活状况中,心理成熟和人格成熟加快,如果此刻缺少了同理心的历练,其心理的成熟度自然会打折扣,不利于身心的健康成长,甚至会影响后面走上特殊教育岗位的工作质量。可见,在学习和生活中,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在学习期间掌握同理心,是健康成长的“助燃剂”之一。
四、同理心的养成路径
对正在校园学习专业知识的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学校教师在教授学生“教育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等专业课时,要引导学生了解同理心对个人学习和工作具有的特殊作用,尤其要突出强调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懂得同理心的积极意义,鼓励每一位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体验运用同理心解决问题,并进行“同理心历程”自我总结,逐渐积累同理心经验。尼古拉斯·艾普利在《心智》一书中建议,如果我们想要理解他人,最好直接和他们交谈,而非想象他们的感受[7]。除了在专业课教学中向学生强调同理心的重要性之外,还需要给他们更多实践锻炼的机会,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具体可从以下几个路径,提升同理心水平。
(一)要了解不同学生的残障原因
现实生活中,特殊学生的不同表现是由于自身发生的不同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针对不同表现的特殊学生,要努力做到从其残障的根源区别对待,用包容的心态降低对特殊学生行为的要求。比如,在与智力障碍学生接触时,要懂得引发智力障碍的器质性病变原因一般是由于大脑受到物理、化学或病毒、病菌等因素的损伤,使原来正常的智力受到损害,由此造成缺陷,形成了智力迟滞现象。
因此,在与智力障碍学生接触前要了解智力障碍产生的原因,由于我们无法治疗智力障碍,因此在接触时要对他们的一些行为,如走神、学习困难、心不在焉等有包容的意识,不要强迫他们在短时间内产生改变。针对这样的特殊学生,要根据智力障碍的程度尝试用同理心降低对其行为的要求,尽量用包容的心态理解其行为,根据不同残障类型及时给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二)要关注特殊学生的情感需求
特殊教育师范生在与特殊学生进行交流时,当特殊学生诉说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或者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时,要努力将自己心思投放到特殊学生的位置上,去体会和感受他们的情感和思想。作为特殊教育师范生,要有意识地培养并锻炼自己的同理心,练习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如有一位视力障碍学生,家长为他养了一只很乖巧的宠物狗,很快这个孩子便和宠物狗产生了感情,越来越依赖它,可遗憾的是这只小狗却因意外死掉了,使孩子陷入痛苦中。与这样的孩子交流,就需要从其难过的心理出发,懂得其“心痛”的情感是需要安慰和鼓励的,由此触发同理心。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强化这种意识,才能在应用时游刃有余,准确并快速地体会到特殊学生的思想情感,选择恰当的方法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三)要真诚倾听或关注特殊学生的倾诉
在特殊学校里,特殊学生遇到困难时,常会导致心情郁闷。这时,他们希望找人倾诉自己的苦恼,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如果获得这样的机会,一定要真诚倾听对方的话语,理解其要表达的意思,做他们最好的倾听者。从他们的语言、态度、动作等方面综合理解和体会其真实的思想,不可忽视学生倾诉的过程,在倾听的同时,注意从其心理出发给予适当的回应,这样,在他们心情不佳时,便能通过倾诉获得心理上的疏解。同时,倾听者的同理心也能在这样的经历中得到强化,自身的同理心经验也得到了积累。家长与特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难免有不理解对方的时候,如某个特殊孩子有时会用很平常的语气说出“爸爸说他永远不会有出息”,这样的话必然令人心情沮丧,此刻与其交流如果能从孩子自身优势找切入点,引导他正确看待自身优势,对他进行鼓励和指导,便能帮助其走出沮丧,这个过程正是真诚倾听后培养同理心的有效路径之一。
(四)要与特殊学生建立互相尊重信任关系
“尊重生命是一切教育的核心理念”,对特殊学生更需强调尊重意识,不应因为他们是特殊学生而产生怠慢或不尊重的行为,相反,教师应该在与特殊学生接触时正确平等地看待他们,给予其尊重和爱护,支持其顺利成长。在特殊学生的世界里,特教教师是除了父母以外最信任的人,但在他们最初接触特教教师时,有时并不会完全信任老师,特教工作是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信任才能够顺利开展的。那么,如何与特殊学生建立信任关系呢?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作为未来的特教教师,在遇到特殊学生需要帮助时,要及时帮助他们解决生活或学习上的问题,逐步建立起学生与教师的信任关系。这样,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才能第一时间找到老师求助,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向老师倾诉,而这个过程正是强化同理心的最佳途径。当特殊学生完成某项任务遇到困难时,特教教师应该试着从他的角度去理解困难的原因,从而指导或帮助其突破难题,不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去指导或代劳解决,这种从特殊学生角度理解问题,并相信和支持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培养同理心的正确方式之一。
(五)要换位思考强化感同身受意识
特殊学生常常因为身体原因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需在平常与其交流相处过程中,通过仔细观察发现问题,并及时沟通或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防止特殊学生心理问题加重。帮助特殊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过程,正是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发展同理心的有效路径,这样既能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也能强化自身的同理心,为日后顺利与特殊学生交流打好基础。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在见习工作中,要懂得关注特殊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性,重视积累对特殊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实践经验。比如,可组织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开展“换位思考、定向行走”活动,这类行动能使参与者迅速生发感同身受的心理体验,自然能强化其与特殊学生的同理心,有效提升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同理心水平。
另外,同理心的运用要有度。同理心在人际交往中能发挥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它并不是万能的、无边界的,在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与特殊学生交往的过程中,有时同理心的作用也有局限性。所以,在与特殊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要避免滥用同理心,防止产生认知疲劳、情感焦虑,掉进沟通陷阱等状况。在同理心意识的支配下,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要牢记自己的任务与责任,从多方面提升同理心水平,在日常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尽量融入同理心的学习精神和创新意识,养成与人换位思考、共同感受的能力。
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是未来从事特殊学生教育的骨干力量和专业人员,在培养他们专业能力的同时,引导他们重视和培养自己的同理心,运用同理心感知特殊学生的心理活动与思想的含义,引导传授给特殊学生感知他人的情感、健康快乐地生活学习,融入人群中。强化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同理心,是有效提升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路径之一,有助于造福特殊学生,助力其获得更广阔的自我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