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时代下留守儿童法治意识培养策略的探索

2023-08-29祁娟娟

求知导刊 2023年18期
关键词:法治意识全媒体留守儿童

摘 要:当前,为了提升家庭生活的质量,扩大经济收入来源,部分农村父母外出务工,将孩子留在家中,由家中长辈照顾,留守儿童的成长与安全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话题。为了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对其进行法治意识培养极为重要。文章以全媒体背景为切入点,从利用网络丰富教学素材、开展主题活动深化法制教育和立足课堂教学夯实法治教育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留守儿童法治意识的培养策略,旨在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发展。

关键词:全媒体;留守儿童;法治意识

作者简介:祁娟娟(1981—),女,江苏省启东市圩角小学。

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与潮流,更新教学理念,提升育人效果。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教师应巧用全媒体资源,开阔他们的视野,培养留守儿童的法治意识,丰盈他们的情感体验,促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借助网络,丰富教学素材

(一)展现生活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法治知识

法治意识,指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服从、遵守、崇尚以及认可。但法治意识并非人人具备,需要经过教育和培养而形成。对于长期生活在农村的留守儿童而言,他们的父母基本都在城市务工,缺少时间陪伴和教育他们,导致他们的法治意识比较薄弱。如果教师直接对留守儿童进行灌输式的法治教育,也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为学生不喜欢说教,这样的方式很难加深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和理解。基于此,教师不妨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现实生活中贴近留守儿童生活的真实案例,和他们展开互动,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的看法,这样可以加强其对法治的认识[1]。

例如,为了帮助留守儿童认识公共设施的功能,培养其对公共设施的保护意识,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课件为他们展现不同公共场所的设施,并展示相关的标志,让他们说一说这些标志各自代表的意思,同时引导他们回忆自己是否有过破坏公共设施的行为。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个名为“我应该如何抉择”的小游戏,在游戏中展示多幅生动的图片,主要呈现公共场所中的不良现象,比如乱闯红灯、高空抛物、乱丢垃圾、遛狗时没有牵引绳等,而后,让学生说说哪些行为是错误的,错在哪里。之后,教师再具体针对展现出来的场景,结合相关的法律条文,为学生讲解。这样有趣的小游戏,可使留守儿童认识到应该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避免其做出违法行为,从而实现教育目的。

在采取案例教学法开展法治教育的时候,教师需从留守儿童的心理出发,同时根据法治教育的需求,为留守儿童展现一些生动鲜活的生活案例,鼓励留守儿童对这些生活案例展开探讨和思考,这样可以逐步提高其法治意识。

(二)利用云技术,搜集新素材

全媒体的特征之一是全效媒体,具有极强的传播性,它可以快速传播信息,从而实现传播者的传播目标。在日常的学习中,因为缺乏父母帮助和提供学习资源,部分留守儿童对法治概念的理解比较浅,甚至不懂得通过什么方法学习法治知识,学习效果难以提高。对此,教师不妨利用云技术,引导留守儿童搜集新素材,促进他们自主学习,使其能用自己的方式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找到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学习方式。

例如,为了培养留守儿童的社会规则意识,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有趣的探究任务:“请同学们在互联网上搜索,看看在生活中,我们需要遵循哪些规则,如果取消这些规则,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这样的实践任务可以引导留守儿童利用互联网填补自己在“生活规则”这一部分的知识空缺。比如,因为缺乏父母在生活中的指引和教导,有的留守儿童常与其他同学发生肢体冲突,不懂得如何处理同伴关系,也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而教师引导他们在互联网上搜集相关的资料并展开学习之后,他们便会逐渐意识到说脏话等是不文明的行为,和同学吵架甚至发生肢体冲突更是不良的表现,从而学习应该如何文明社交。又如,一些学生并未意识到乱丢垃圾是不文明行为,而通过观看生動的视频,他们便会逐渐认识到这样的行为不仅不文明,还会破坏环境。

总之,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教师可以运用云技术,帮助留守儿童收集各种有关法治的信息,让他们围绕这些信息展开思考,这样既能拓宽留守儿童的眼界和知识面,还能提高法治教育的效果。

二、开展主题活动,深化法治教育

(一)分析社会热点,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

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教师还可以借助社会热点实现教育目标,即根据社会热点制作教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帮助留守儿童更好地理解社会生活中的法律知识,以便于其更好地理解法律的意义。

在校外生活中,部分留守儿童缺乏谦让和排队等候的意识,为了促使留守儿童更好地成长,对他们进行排队等候意识培养是极为重要的。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这样一个新闻案例:某小学组织校内活动,在下楼时,学生没有排队,而是在楼梯间拥挤,结果发生了踩踏事故,造成1名学生死亡,12名学生受伤。在探讨这个新闻案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事故发生的原因。通过交流讨论以及教师提供的新闻材料,他们便会知道,是因为新闻中的学生没有排队,在拥挤的楼梯间谁也不让谁。对此,教师可以追问:“怎样才能避免发生类似的事情?”接着,教师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表达观点。学生经过讨论便会明白,如果新闻中的学生懂得谦让,愿意排队下楼,就不会发生踩踏事故了。此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排队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是一种文明礼仪,更是保障我们生命安全的重要方式。试想,如果案例中的这些学生愿意服从教师的管理,自觉排队下楼,愿意多等一等,而不是着急下楼,是不是就不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呢?”教师的引导既可以让学生意识到排队的重要性,又可以帮助学生增强法治意识。

在培养留守儿童的法治意识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发挥全媒体的教学优势,并结合社会热点制作课件,组织课堂探讨与互动活动,让留守儿童参与讨论,这样可以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二)参与实践,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

培养留守儿童的法治观念,需要从他们的生活入手,将法治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感受法律的重要性。比起单纯说教,社会实践更有吸引力和说服力,因此,教师不妨设计一些具有可行性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良好的法治观念。

比如,为了培养留守儿童的公共卫生习惯,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有关文明监督的社会实践活动,并给每一个学生发放观察记录表,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找一找班级中的不文明现象,让学生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扩大活动范围,要求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生活,到身边的公共场所去找一找那些不文明的现象或者行为,并记录清楚观察地点、时间,而后在班级中和其他同学分享。由于这些资料全都是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获得的,因此,他们在课堂讨论环节会积极参与,对此,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相关的解决建议。在讨论与分享环节结束后,教师可总结学生的发言,并将学生收集到的不文明现象以及解决对策制作成文明指导手册,要求学生经常阅读,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文明,是否破坏了公共卫生环境。如果有,就及时改正;如果没有,就继续保持。这样有助于加强学生对公共环境的维护意识。

在培养留守儿童的法治观念的过程中,教师如果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但若是能组织一些有趣的生活实践活动,就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法治观念。

三、立足课堂教学,夯实法治教育

(一)结合日常教学,适度渗透法治知识

培養留守儿童的法治意识,不是可以在短时间内速成的事情,需要教师长期坚持,运用多种方法,多方面渗透法治知识。对此,教师可以结合日常的课程教学,适度渗透法治知识,让留守儿童在一点一滴的学习中不断完善自身的法治知识网络,从而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2]。

例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央视的寻人节目——《等着我》。在某一期节目中,主讲人探讨了与拐卖儿童相关的社会新闻,教师可播放该期的节目,并在课堂互动环节让学生回忆节目中当事人对拐卖情节的描述,让学生聚焦“儿童拐卖”这个话题。教师还可以即兴设计一个有关拐卖的小品,将一些常见的诱拐手段融入小品中,激发学生对拐卖儿童这一现象的思考,让学生充分意识到面对陌生人的“热情邀约”或是诱惑时,应当保持高度警惕,不能随意接受陌生人的礼物。通过这样的日常教学渗透,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法治知识,提高其自我保护能力。总之,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日常教学,逐步深化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二)设计个性化的班本课程,促进学生深度探究

和其他课程一样,法治教育同样需要进行优化设计,教师需要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具有针对性的课程。对此,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全媒体教学的优势,制作个性化的法治班本课程,让留守儿童对法治知识进行深度思考和探索。

例如,部分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父母教导,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了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比如,爱贪小便宜、偷盗东西等。对此,教师不妨从拾金不昧这一中华传统美德入手,开展班本课程。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有关拾金不昧的成语动画故事,让学生理解这个成语的内涵,让学生知道捡到他人物品主动归还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高尚的行为。然后,教师可以指出班级中的好人好事,点名表扬拾金不昧的学生。最后,教师可以从法治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拾金不昧的意义:捡到他人的贵重物品不想归还并且占为己有,是一种不良行为,严重的则属于违法行为,会受到法律的惩处。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就能对拾金不昧形成正确的认识,在遇到类似的事情时就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三)组织网络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法治认知

在小学日常教学中,对于留守儿童的法治教育,教师可以拓展课堂教学,组织相应的网络学习活动,以此丰富学生的法治认识。丰富有趣的网络学习活动可以增强留守儿童的法治意识,让他们懂得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权益。

例如,在引导留守儿童理解遵守生活规则的重要性和了解公共秩序的存在价值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微博、贴吧等线上渠道,开展与“网络秩序”相关的学习活动,通过做调查问卷,了解网络用户是如何看待网络秩序的。在收集相关信息以后,学生便可以认识到,网络上同样需要公共秩序的约束。那么,该如何维护网络生活的秩序呢?基于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微博、今日头条等线上渠道发布帖子,让网民参与互动,说一说自己身边的违规网络行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通过这样的线上学习活动,学生便可认识到当前存在于网络生活中的不良现象及其危害,明白人们同样需要在网络上约束自己的行为,面对其他人的违法行为,要及时说“不”并且进行举报。

结语

综上所述,利用全媒体展开法治教育,既可以提高小学德育的有效性,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还可以培养留守儿童的法治意识,让留守儿童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参考文献]

[1]杨贤.新时代未成年人法治教育的调查与思考[J].青少年法治教育,2021(10):3-9.

[2]杨昌勇.农村小学留守儿童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开展及问题[J].新课程导学,2020(5):23.

猜你喜欢

法治意识全媒体留守儿童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意识培育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培养与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的调查研究
依法治国大背景下中国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途径研究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基于情感需求的农村留守儿童产品设计研究
全媒体语境下体育新闻教育建设的思索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浅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目前的状况成因及策略
全媒体环境下主持人竞争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