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记者转型的策略思考
2023-08-29王会静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在这个媒体行业不断变换的发展趋势下,传统媒体如何顺应时代潮流,实现全媒体融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全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体转型的必要性,结合全媒体时代带给传统媒介记者的冲击,从传播方式、新闻信息传递的独特性、新媒体技术、双向互动性和新闻专业主义原则这五个方面,探讨了传统媒体记者转型成为全媒体记者的策略。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记者转型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传统媒体只有顺应时代,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抓住生存的机会。全媒体时代下新闻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互动性和来源广泛性加速推进了传统媒体向全媒体发展。传统媒体记者唯有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努力转型成为全媒体新闻记者,才能不被时代淘汰。
全媒体时代与传统媒体时代简介
在全媒体时代,受众可以进行新闻信息的制造。全媒体是指受众可以通过新兴媒介,如电视、广播、网络等,通过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表现形式,传播媒介信息。在网络信息时代中,受众可以通过网络发布新闻信息、接收新闻信息、与新闻信息发布者互动等等,可以参与到新闻信息生产过程中。但是传统媒体时代受众是不可以参与的,传统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主要是依靠传统媒介,如报纸、杂志等,通过文字、图片对受众单方向进行信息的传递,受众只能接收信息,不能成为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
新兴媒体的迅速发展对传统媒体的发展造成了冲击,传统媒体要想在全媒体时代占有一席之地,必须顺应全媒体时代的发展规律,进行转型发展,否则就会被时代抛弃。
全媒体时代给传统 媒体记者带来的冲击
冲击层面
在全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体记者能在网络上采集到更多的新闻线索,通过新媒体技术来进行新闻信息的搜寻和整合,扩大了新闻的来源,打破了传统媒介记者在采写新闻中的局限性,为新闻作品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使得传统媒体记者不用再盲目、大海捞针似的寻找线索。另外,全媒体的强互动性让传统媒体记者的作品能夠得到展示交流的机会,传统媒体记者可以将自己的新闻作品发布在各大平台上,让更多的新闻工作者能够实时交流,为优秀新闻作品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转型的困难之处
话语权被削弱
网络科技的发展,使得现在仅凭一部手机就可以基本满足新闻报道的生产,拉低了传统媒体记者的门槛,所有人都可以是新闻生产者,所有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言论,表达看法。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媒体记者以前的唯一话语权受到严重的冲击,同时,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精准推送让受众分散在各大平台中,让传统媒体记者的话语权再度被削弱,这对于传统媒体记者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受众对内容要求变高
伴随着全媒体时代而来的社会信息,让受众对新闻信息的内容变得更加挑剔,更加重视新闻信息的“新”,“时间新”“事件新”“形式新”“创意新”。在事件的寻找和时间方面,在全媒体时代,网络用户将新闻事件发表出来,自媒体用户等媒体进行个人观点的发表,而传统媒体记者需要再经过审查新闻信息是否真实、进行新闻制作流程等步骤,大大降低新闻的时效性。如果一则新闻作品讨论的是一个月以前发生的事情,那可能受众早已经忘记了事件的起因经过了。无论是在新闻事件的寻找上,还是在形式表达上,传统媒体都不能满足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
网络环境的复杂性
全媒体时代下,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媒体人,在网络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但是在自媒体涌入越来越多的人后,为了吸引热度,赚取流量,很多自媒体人过度迎合大众心理,忽视、扭曲甚至歪造客观事实,导致网络环境变得乌烟瘴气,新闻事实不断被反转,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公序良俗,让和谐网络成为发泄地。
另外,近年来由于部分传统媒体没有严格遵守新闻真实性原则,导致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大大降低。
传统新闻报道的局限性
不同于全媒体新闻报道的全面性、互动性和及时性,传统新闻媒体在内容上由于受到纸媒版面设计上的限制,在内容方面显得较为单一,在整体的阅读效果上显得较为局限。由于传统新闻报道更重视权威性和可信度,所以在新闻事件的选择上就会更为慎重,同时,在面对网络上繁杂的信息时,也会在确定其信息是否属实的情况下再进行发布。另外,传统新闻媒体报道时往往经历了很多的步骤,例如打印、排版、印发等步骤,在时效性上不如全媒体报道。在互动方面,传统新闻媒体报道对于信息的传播属于单线传递,在这种方式下用户的反馈较难到达媒体。所以在一些新闻真实事件中,传统新闻媒体报道往往在与用户的沟通方面,表现较弱。故此虽然传统新闻媒体在公信力上有一定的权威性,但是还存在着很多的局限性。
传统媒体记者的全媒体意识不强
传统媒体记者向全媒体记者转型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全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体记者转型成为全媒体记者需要完成很多的要求,但是实际上有一部分传统媒体记者的全媒体意识并不是很强,部分经验丰富的一线新闻记者对自己拥有的工作经验较自信,对于新的媒体模式接受度不高,甚至有些已经不合时宜的工作认知在他们看来也并不想更改。另外,传统媒体记者对于全媒体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融合多种形式,并没有真正地从意识形态上了解全媒体,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了传统媒体记者向全媒体记者的转型进程。
传统媒体记者转型的策略
主动出击,突破传统媒体传播方式
在全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体记者要想进行深层次的转型,必须要主动出击,突破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以多元化、多途径的传播方式推动传统媒体的记者转型。被动式适应环境只会让自己陷入弱势,只有主动去适应、去挑战才会给自己赢得一线生机。在全媒体时代下,新闻记者可以通过网络来寻找新闻线索,例如微信朋友圈、微博、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在进行新闻作品创作时,新闻记者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表现形式融入到新闻作品中,让作品呈现多媒体融合的传播方式。
例如新疆日报发表的《全国脱贫攻坚楷模伽师县水利局局长刘虎带领团队跨越3个县铺设4500公里管网,引来慕士塔格峰的冰川雪水》一文,长篇新闻报道如果仅仅通过文字这一传统媒体形式进行报道,受众无法从中感受到局长刘虎在带领大家施工时的艰难,在情感传递上稍显逊色。但是融媒体H5作品《那碗甜水》以水为主线,通过音视频、手绘等融合手段,展现出一名共产党人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的感人事迹,将刘虎改水中多个感人的瞬间进行集中突出展示,文字、图片、视频和音频多种形式共同发力,烘托氛围,泪点频现。无论是从感官上还是情感体会上都让该新闻作品呈现出比文字稿更特别的感受,让受众与作品产生共鸣,达到传播的效果。
不断创新,实现新闻 信息传播的独特性
在全媒体时代下,传统新闻记者要具备新闻敏感性和创新能力,做到从小事件中看到其深藏的部分,能够以独特的见解切入事件,进行分析。例如中国江苏网发布的《你的眼睛》这则融合报道,同样是扶贫主题,或许更多的新闻报道是讲述扶贫干部带领村民实施脱贫措施然后脱贫这样的报道。但是这则报道透过孩子们纯真的眼睛看山乡巨变,以孩子们质朴自然的摄影作品为叙事线索,融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各类元素于一体,视角独特、形式新颖、叙事流畅、制作精良、代入感强、互动性强,以小见大地展现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时代大主题。例如新华通讯社发布的《送你一张船票》融合报道,以庆祝建党百年为主题,通过以船票带入百年征程。以南湖红船为线索,将文字、国潮插画、闯关游戏、音乐、音频文献融合到H5之中,让网民领取船票,置身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走出黑暗、走向复兴的百年征程中,感受百年来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这种通过独特的切入点让整篇新闻报道都显得很“新”,让受众在看过一遍后印象深刻。在全媒体时代中,不拘于形式,只要对事件的切入点够新、够独特,就能够实现从传统媒体记者转型成为全媒体记者的目标。
掌握技术,发挥新媒体的优势
传统媒体记者要想转型成为全媒体记者,就必须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全媒体时代下的新闻记者不但要能够写好新闻稿,还要学会融合新闻的创作。现如今,今日头条、抖音、微博等自媒体平台和新京报、澎湃新闻等新闻客户端使得网民获取新闻的渠道变得多样,传统媒体记者更是要抓住这些机会,通过熟练掌握发布新闻作品、传播新闻信息等多项技能,同时也要结合不同的平台进行不同的设计,贴合不同平台的特点进行新闻作品的传播。另外,在制作新闻作品时,能够通过融媒体技术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元素融合到新闻作品中,通过H5的形式制作新闻,或者是数字新闻的形式。例如中国青年报社的“融媒小厨”中对内容建设、内容创新表达方式、媒体融合产品形态的理解,使用各种新媒体生产创制工具,生产出周播互动短视频《青年大学习》、创意微电影《头条里的青春中国》、沉浸式体验新闻《红军桥的故事》等一系列融媒体产品。全媒体新闻记者要能够利用不同的作品形式,掌握各种形式的制作方法,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实现从传统媒体记者向全媒体记者的转型。
当然,一名成功的全媒体记者除了要掌握新媒体作品的制作技术外,自己的专业技术还要足够“硬”。采编写只是基础,要能够做到上台主持、现场报道、幕后剪辑等融多种身份于一体的融合性新闻人才,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传统媒体记者的转型。
双向互动,突出受众主体地位
在全媒體时代下,新闻信息的传播不再是由记者到受众单向传递的形式,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受众可以从网络平台中找到新闻信息,而记者也可以从受众发布的信息中找到新闻线索,这种特殊性使得传统媒体想要转型就必须突出受众的主体地位,加强与受众之间的双向互动,增加受众的黏性。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新闻记者可以通过加强与受众之间的交流,了解受众关心什么,想要什么,满足受众的需要,从而推动传统新闻记者的转型。例如新闻记者可以通过在官方微信公众号中找到留言区,观察受众对新闻作品的反馈。
除此之外,突出受众的主体地位还需要传统新闻记者重视受众的新闻兴趣,吸引更多的网友成为新闻媒体的受众,从而增强新闻媒体与受众之间的黏性。如果传统媒体还像以前一样忽略受众的真实需求和兴趣点,那么只会与全媒体时代越来越远,更不用说转型了。因此,传统新闻记者需要在互动中了解受众的兴趣,不断地改变新闻作品形式,可以借助网络数据统计出受众喜欢的内容,让受众在了解后主动传播,实现优质新闻的创作。
坚守底线,秉持新闻创作初心
在信息网络中,新闻记者想要寻找信息变得非常容易,但在辨别那些信息背后到底是真实还是被谎造出来的变得非常困难。当热度、浏览量与新闻真实性相冲突时,新闻记者更要坚守新闻工作者的底线,坚持新闻报道真实性、客观性、自由性和独立性原则,做好新闻信息的“把关人”,坚持代表公众的、主流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不能为了一时的流量而出现原则性的错误。
网络世界纷纷扰扰,真假难辨,新闻记者是受众接受信息的“把关人”,更要坚守新闻工作的底线,秉持着对新闻负责、对受众负责的原则,践行社会责任,实现自我价值。
综上所述,传统媒体记者必须主动出击,结合新媒体技术,突破传统媒体传播方式,不断创新,实现新闻信息传播的独特性,打造传统媒体的特色。同时加强媒体记者的专业素养,坚守新闻专业主义原则,学习新媒体技术,通过新媒体技术的优势进行融媒体创作。要重视受众的主体地位,增加与受众的互动和交流,更快更好地向全媒体记者转型,成为引领新时代的新闻记者。
参考文献:
[1]杨晓梅.全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体新闻编辑记者的转型思考分析[J].视界观,2021,(010):1.
[2]朱紫强.全媒体时代报纸编辑转型策略思考[J].新闻前哨,2021,(005):42-43.
[3]卢元元.融媒体时代城市广播电视报转型破困的策略思考[J].新闻文化建设,2022(21):3.
[4]蒙柯键.全媒体时代语言传播的创新路径探析——以“央视boys”直播带货为例[J].视听,2022(11):3.
[5]章浩文.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的转型策略的思考[J].环球首映,2021,(004):215.
[6]毕文佳.全媒体建构理念下媒体深度融合的发展策略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22,13(22):3.
作者简介:
王会静(1983—),女,汉,河北衡水人,副高级职称,本科,主要研究方向:广播新闻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