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是鹤家乡(二题)
2023-08-29柴宝侠
柴宝侠
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小雅》中, 有一篇写《鹤鸣》的:“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更让人耳熟能详的还是那句“海是龙世界,云是鹤家乡”更为动人。其实,鹤的家乡不在云里,而在吉林省西部草原的向海。
自然万物,凡是入得诗、入得画的,大到山川河流,小到花鸟虫鱼,无不寄托着诗人、画家的情思,无不令观赏者赏心悦目的同时陶冶着情操。在动物界,能走进我心里的非丹顶鹤莫属,它不仅入诗、入画,而且入乐。
三年前,我有幸和朋友在向海见到了真实的鹤家乡。一片绿色的海洋里,风吹草低,数不尽的鹤、天鹅、芦雁、白鹭、野鸭、鸳鸯等等,有的翔于蓝天,有的戏于湖面,有的涉于沼泽,有的伏于草丛。面对如此诗情画意的自然景观,您一定会彻悟,向海不是海,而是鸟类的乐园。
在向海这个鸟类的王国里,鹤是一个较大的家族,分为六个族系,但我只见到丹顶鹤、灰鹤、寰羽鹤、白鹤四个族系。
丹顶鹤,人们称之为仙鹤,体长1米左右,全身洁白,喉、颊、颈三部位为暗褐色,飞羽、尾羽为纯黑色,头顶皮肤裸露呈朱红色,故称之为丹顶鹤。丹顶鹤的次级飞羽和三级飞羽,或弯曲或弓形,双翼收拢后,弓形飞羽复于尾羽上,并且和尾羽颜色相同,不仔细观察,往往会误认为都是尾羽呢。丹顶鹤尾短、喙长、颈长、腿长,看上去体态修长,颜色黑白分明,头上一顶朱冠,给人一种庄重、洒脱、气度不凡的感觉,绝非其它鸟类可比。
目前,我所见过的古今名画,诸如《松鹤延年》《群鹤图》等,我所听过的古典乐曲,诸如《仙鹤操》《仙鹤鸣云》等,都是为丹顶鹤所作。由于深受传统文化熏陶,我自然要把观赏的情趣倾注于丹顶鹤身上了。
暮春时节,一望无际的向海原野茵茵,湖水粼粼,成群的鱼儿自在游动,淡淡的白云飘浮于蓝天。蓝天绿野交合的一线,忽然闪出洁白的星星点点,渐渐地扩大。接着就听到鹤鸣了,那声音极其清远,极其圆润,仿佛春天的号角。
随着那声音的临近,一群仙鹤已飞临头顶。有人不禁大喊:“仙鹤来了!”
是的,仙鹤来了,仙鹤伴着春天的脚步,披星戴月,迎着朝阳,背着晚霞,沐着春雨,搂着春风,飞过长江黄河,飞过三山五岳,风尘仆仆地飞回家乡来了。然而,它们不因千里劳累而急于降落,不为人们仰望良久而急于着陆。它们正在按着以往的惯例,沿着这美丽的田野进行着春天的巡礼,考察家乡的生态环境。它们高亢地鸣叫着,飘然地盘旋着,飞着飞着,那鸣叫的声音,发生了变化,由嘹亮的长调,变成了欢愉的短音。“要落,仙鹤要降落!”人们正在热烈地谈论着,它们伸下双足,收拢双翼,飘然地落了下来。
晨雾正浓,东方地平线刚刚露出一抹浅红,丹顶鹤便早早起来了。它们挺起胸脯,伸长脖颈,舒展双翼,向天高歌几声,接着便双双地跳起舞来,边舞边歌,歌声清丽委婉,舞姿轻盈妩媚。它们有的比翼齐飞,有的双双漫步,分散到芳草菲菲、鱼虾肥美的滩边水际觅食了。
丹顶鹤的食物以鲜嫩的叶为主,佐以鲜活的鱼或者是蛙类,到了秋天,也吃谷类。接着便开始一天紧张的劳作,选址、筑巢、垒窝。
它们不论是群聚合鸣,翩翩起舞,还是分散觅食,悠闲散步;不论是紧张筑巢垒窝,还是专心专意地孵卵,总有一只丹顶鹤担任警戒。正像曹植的《洛神赋》所描写的那样“竦轻驱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一旦发现敌害侵袭,或者应对大自然的季节变化,担任警戒的丹顶鹤立刻发出凄清的鸣叫,向鹤群报警。散居在整个草原的鹤群刹那间知晓,立即连夜起飞,一起向长江中下游的越冬地飞去。
枪炮声穿破黑夜
清明节前,细雨微风中,我寻访到了铁岭市调兵山市大明镇沙后所村的老书记吴彩云。她为我们讲述了调兵山大明镇沙后所村那场血雨腥风的战斗。
1947年末,没膝深的大雪覆盖了村庄,天地间白茫茫一片。在辽宁省铁岭至法库公路北侧,距晓明镇北5公里,约有300户人家的沙后所村。东北联军与国民党新军在这里打了一场异常激烈而又残酷的“沙后所战役”。
提起往事,吴彩云书记感慨万千。她抬起右手指着村西北的方向说,战斗就是在那里打响的。临近年关,大雪封门,天寒地冻,村民们大多在家“猫冬”,当时人们只是听到枪炮的轰隆声,从窗口看到飞速奔跑的炮火,像流星一样划过夜空。
当年,东北联军发动冬季攻势,与国民党新六军二十二师部队在铁岭、法库之间发生对峙。12 月 16 日,东北联军师部根据侦察分队的报告,敌军二十二师六十五团有两个连的兵力进驻沙后所村,东北联军部队领导决定派两个营当夜围歼敌军。当时,汪明德担任四师的作战参谋,正随副师长参加十团指挥主攻部队的行动。
当晚21时15分战斗打响后,东北联军指挥所发现战斗的枪炮声异常激烈,村子里火光四起。首长们通过炮火的猛烈程度判断敌人的兵力可能超出了预想。可是,通信阻断、情况不明,首长们心急如焚。
汪明德遂主动请求前去探明情况。首长同意后,他踏着厚厚的积雪,深一脚浅一脚地向沙后所村西头跑去。接近村西头时,他发现敌人的炮兵火力已经封锁了村口。当他冒着炮火爬至村西头一处坟地时,从微弱的火光中发现雪地上趴着很多人,他就问:“你们是哪个部队的?”问了好几声,没人回应,他上前仔细查看,才知道这些同志都已牺牲了。
他揩去眼泪,巧妙地躲闪着敌人的炮火,从村围墙豁口冲进了村子里。他看到东北联军战士正与敌军展开激烈混战,里面指挥员的命令声、伤员痛苦的呻吟声、激烈的枪炮声交织在一起。
为了迅速找到团指挥所,他顺着燃起的火光拼命奔跑,终于在一个院子里找到了曹团长。
曹团长焦急地说:“敌人的兵力不是两个连,咱们的部队伤亡很大,需要马上增援。”
汪明德明白部隊处境危险,迅速返回时,他只有一个念头,不管敌人炮火多么猛烈,也不管他要冒着怎样的生命危险,都要以最快的速度奔回指挥所,向师长报告敌情和曹团长的增兵请求。
汪明德在枪林弹雨中穿梭、跳跃,凭着多年的战斗经验,终于躲过敌人密集的子弹,将敌情报告给首长,前线部队得到了增援。
凌晨3时,东北联军十一团二营从东北角突围,虽然给敌人重创,并占领了半个村庄,但遭到装甲车掩护下的敌军疯狂反扑。双方反复激战过后,东北联军因天色渐亮而撤出战斗。
在沙后所战斗中,东北联军参战部队打得极其英勇顽强,他们不怕流血牺牲,用生命捍卫自己的部队和尊严,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虽歼敌无数,但346名战士不幸牺牲。
十团十连一排副排长牛来恩在作战中身负重伤,当敌人反击到跟前时,他毅然拉响了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十团二营教导员陈济夫看到部队伤亡大,便把伤员集中在一个房子里。接到撤退命令后,因伤员太多,运动十分困难,他不忍心扔下战友,仍坚持战斗,直到牺牲。
十团在伤亡过半的情况下,仍坚决执行命令,在没膝深的积雪和零下30多度的严寒中,不顾敌人猛烈的火力和疯狂的反扑,顽强发起5次攻击。
第二天清晨,汪明德来到昨夜被战火硝烟洗礼过的战场,眼前的一幕让他瞬间泪奔。在这样一个村庄里,躺着几百具尸体。有些尸体冻得像雕塑一样,什么姿势都有。有一个东北联军战士将刺刀刺在敌人身上,他半站半跪牺牲在那里。有一个战士手里拿着手榴弹尚未投出去,就跪在那里牺牲了 。还有轻机枪组的三个同志,都以射击的姿势牺牲在那里。战友们视死如归的情景让他终身难忘。
1958年春,已担任陆军第一机械化师副参谋长兼作训科长的汪明德再一次来到沙后所,看望长眠在这里的战友们。之后,他相继四次来到调兵山,与当地政府一起修缮烈士墓,让沙后所红色历史教育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
不知道什么时候,一队扎着红领巾的小学生来到烈士墓前,他们为牺牲的烈士送上鲜花。静默三分钟后,小学生齐声唱起了:“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