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智能交通治理Smart Transportation in Singapore
2023-08-29陆建
陆建
在2019年全球最适宜驾驶城市的排行榜中,新加坡以91.95的高分排在亚洲第二。能取得如此优秀的成绩,并被人们誉为“没有拥堵的城市”,新加坡的智能交通管理建设可谓功不可没。那么,在新加坡,主管道路交通治理的是哪个部门?他们通过实施了哪些措施和方法,成功地将新加坡的智能交通管理推向了世界领先水平呢?
首先需要介绍一下“陆交局”这个令新加坡人爱恨交加的政府机构。
新加坡的政府機构体系以新加坡总理为首,由内阁、各个政府部门和机构组成。负责规划和管理交通领域的交通部下设涵盖了海陆空交通的多个机构——陆路交通管理局(简称“陆交局”)、海事及港务局、民航局等;负责维护社会治安和执行法律职责的内政部下设有警察部队(包括交警部门)、消防及救援局、禁毒局、移民局等。
其中,陆交局负责新加坡的陆路交通管理和规划,包括交通基础设施、道路安全、交通政策等方面的工作;新加坡交警部门隶属于警察部队,负责维护交通秩序、管理交通安全和执行交通执法等任务。这二者密切合作,共同致力于维护新加坡的陆地交通安全和顺畅、共同促进新加坡的智能交通管理,提升公众的出行体验。
接下来,本文将从四个方面重点探讨陆交局为实现新加坡智能交通管理而采取的措施和方法:拥车证制度、ERP系统、拥堵费及公共交通优先理念。
(一)奇特的拥车证制度
2023年4月,被誉为“全球最贵铁片”的新加坡拥车证价格创下新高——普通汽车的拥车证价格首次突破10万新元大关、豪车拥车证的价格更是直接飙升至12万新元。这意味着,新加坡购买一块有效期仅10年的车牌,费用超过50万元人民币。该奇特现象凸显出新加坡政府在交通治理方面的智慧和手段。
众所周知,新加坡是亚洲著名的人口高密度的代表城市,其交通拥堵问题也一直是政府的关注重点。为了控制交通拥堵,新加坡政府于1990年开始实行拥车证制度,也被称为“车牌配额制度”。其核心思想是通过限制汽车数量来控制交通拥堵。每年,新加坡陆交局会根据上一年的车辆报废数量和道路建设情况确定新发放拥车证的数量,向公众开放申请。只有申请到拥车证的人才能在新加坡注册和拥有一辆车。
该制度有效地控制了汽车数量的增长。截至2022年底,新加坡的机动车拥有量为约61.4万辆,与其近570万人口相比,这一数字并不高,可以估算出拥有私家车的人口比例为10%左右。这大概就是很少听说新加坡发生堵车的原因吧。可以想象,如果没有了拥车证制度的限制,新加坡的汽车数量很可能会增加数倍甚至数十倍。
此外,新加坡政府还会对不同类别的车辆设置不同的拥车证数量限制。例如,豪华车和大型车的拥车证数量限制更为严格;不时削减拥车证配额,鼓励人们乘坐公共交通出行。可以说拥车证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新加坡公共交通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而新加坡各类车型的拥车证具体数量则是通过车辆配额系统 (VQS)的动态计算来决定的。该系统考虑了多种因素来支撑决策的科学性,以实现“汽车零增长”的目标和更加精准、有效的交通治理。
该系统有如下几个特点:
(1)智能配额计算:车辆配额的计算不仅仅是简单地设定一个固定数量,而是基于智能算法和数据分析。交通部门会综合考虑交通需求、道路容量、市场趋势等因素,利用大数据和交通模型进行精确的配额计算,以实现更科学、精准的配额设定。
(2)电子拍卖系统:车辆配额的分配采用电子拍卖系统进行,这使得整个过程更高效、更透明。个人可以通过在线平台参与竞标拍卖,提交竞价并实时获取竞拍结果。这种电子化的拍卖系统提供了便利性和公平性,确保了竞标过程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3)实时配额调整:车辆配额系统可以根据实时的市场需求和供求情况进行调整。通过收集和分析实时交通数据和车辆注册情况,交通部门可以及时调整配额,以适应交通需求的变化。这种实时的调整能够更好地应对交通拥堵和市场变化,提高交通系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4)数据驱动决策:车辆配额系统的运作依赖于大数据和数据分析。通过收集和分析交通、车辆、人口等相关数据,交通部门可以深入了解交通需求和趋势,制定更有效的配额策略和交通管理措施。这种数据驱动的决策使得系统更具智能化和科学化。
可以说,通过车辆配额系统(VQS)的智能算法、电子拍卖、实时调整和数据驱动决策等技术,提高了系统的效率、准确性和适应性,充分体现了新加坡交通管理的智能化特点。
(二)ERP系统 / 电子道路收费系统
通常城市中的桥梁、隧道、高速公路的收费主要是为了合理地收取使用的成本。但新加坡的道路收费,是因为政府不希望大家开车,所以故意收取较高的通路费来抑制自行开车的人群。
早在1998年9月,新加坡就开始实施ERP(Electronic Road Pricing)系统 / 电子道路收费系统。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现在的ERP系统已经更加智能化,能够更好地与其他交通和数据系统相连通,并引入了动态定价机制。
整套ERP系统包括车载无线感应设备、储值卡、ERP中央计算机系统、控制中心计算机系统、路边ERP装置、摄像机、视频分析系统等多个组成部分。当车辆行驶到装有车载无线感应设备的ERP门架下时,这些设备会通过射频识别技术读取车载无线感应设备中的信息。然后,ERP系统会根据这些信息判断车辆是否需要缴纳道路使用费及费用的多少。这套ERP系统的工作效率非常高。由于使用了无线感应技术,无需人工干预即可自动读取车辆信息,从而减少了通行过程中的等待时间。而且,由于采用了动态定价机制,ERP系统能够根据实时交通状况和需求调整收费标准,使收费更加公平和灵活。
新加坡ERP系统的英文全称为Electronic Road Pricing,如果把R和P单独提炼出来可以比较巧合地对应为Riding/行驶和Parking/停车。事实上,ERP系统也正是由Riding/行驶和Parking/停车这两个子系统组成的。前者通过使用车载设备和道路收费设施,对车辆在特定时间和地点的通行收取费用,以促进交通流畅;后者则是针对停车场的电子收费系统,根据停车场的位置和需求情况,通过调整停车费用来引导车辆停放在合适的地点,以减轻拥堵和优化停车资源利用。这两个ERP子系统共同作用,为新加坡的交通管理提供了智能化和有效的解决方案。
根据陆交局官网资料显示,截止到2014年,高速公路、主干道、次干道、区域内道路等各等级道路的总和长度达到3496公里(换算成车道公里路长则高达9233公里),其中装置有ERP系统的路段占到15%,分布于各大主干道并汇集于市中心区域——政府希望减少车辆进入的区域。
而EPR系统下的子系统——新加坡停车收费系统EPS(Electronic Parking System),已覆蓋了全岛范围。它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成功和最先进的停车收费系统之一。其先进之处在于它是一个高度自动化、智能化的系统,可以实现实时监控、无感/无栏支付、人工智能优化停车位分配和对接其他系统的综合管理,等等。
新加坡作为世界上最早引入电子道路收费系统的城市之一,并在1998年成功推出了自己的ERP系统,被广泛认为是全球首个成功实施的道路拥堵收费系统,为后来其他城市的类似系统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新加坡的ERP系统的成功运作和效果,确立了新加坡在智能交通管理领域的领导地位。
(三)拥堵费
新加坡作为全世界实行拥堵费最早(1975年)的国家,其实施效果是显著的,车流量减少了一半左右,交通拥堵得到了明显缓解。2000年以来,英国伦敦、瑞典斯德哥尔摩市、挪威奥斯陆市相继推行过拥堵费措施,实施效果因国家而异,但普遍能够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状况,并有利于减少空气污染。
在新加坡实行拥堵费的过程中,有以下几个标志性事件:
(1)1975年,新加坡政府开始在市中心6平方公里的控制区域实行拥堵费,要求私家车在上午7∶30至10∶15进入该区域必须出示购买的交通许可证。
(2)1998年,新加坡政府推出了电子道路收费系统(ERP),将原先手动收费的方式改为自动感应车牌并扣费的方式,进一步提高了收费效率和准确性。
(3)2006年,新加坡政府对ERP系统进行升级,引入了动态定价机制,使得收费可以根据交通拥堵情况进行调整,从而更加灵活和公平。
(4)2018年,新加坡政府推出了全球第一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车辆管理和道路收费系统,将不同的交通数据整合在一起,实现更加智能化和高效化的交通管理。
从以上各个时间节点的变化可看出,新加坡拥堵费措施是在不断优化中。其实质上是一种利用经济手段来调控城市道路空间资源、进行交通需求管理的措施。通过让交通参与者为拥堵所带来的损失承担费用,从而鼓励一些人错峰出行,或放弃私家车而选择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该措施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实施拥堵费本身,还在于其整体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高效运作。这个系统包括了多个方面的创新和应用,例如电子道路收费系统、智能交通控制系统、智能交通管理中心等。此外,新加坡政府在推行这些措施时,也充分考虑了公众意见和需求,通过透明公开的政策制定和信息披露,赢得了公众的支持和信任。如果想复制新加坡的成功经验,不仅需要借鉴其具体措施,还需要考虑各地本身的实际情况和公众意见,并加以适当的调整和改进。
(四)公共交通优先理念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新加坡对私车管理有多么严格,对公共交通的支持就有多么积极。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新加坡陆交局提出了公共交通优先政策。此后,政府一直致力于加强公共交通(地铁、轻轨、公交车等)的建设和管理,并逐步推出了一系列措施来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以减少私人车辆的使用,如“智慧出行2030(Smart Mobility 2030)”“地面交通综合交通规划2040(Land Transport Master Plan 2040)”“新加坡优先(Singapore Priority)”“新加坡步行计划(Walking Plan)”等。
2019年新加坡发布《2040年陆路交通发展总蓝图》,到2040年将打造“20分钟市镇、45分钟城市”的愿景,让尖峰时段90%的“走、骑、搭”路程能在45分钟内完成,并有90%的国人将能在20分钟内往来最靠近的邻里中心。
其中的“市镇”指的是新加坡城市的规划分区。“20分钟市镇”指市镇内所有居民都能在20分钟之内到达市镇内的任何一个核心服务设施,包括公共交通站点、购物中心、社区俱乐部、图书馆、医院等。
“45分钟城市”是指人们从居住地到城市中心区域的交通出行时间不超过45分钟。这个目标是通过多种措施实现的,包括改善公共交通、鼓励可持续出行模式、优化道路网络,等等。
总之,《2040年陆路交通发展总蓝图》明确提出了加强公共交通网络建设,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以实现交通绿色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目标。这一目标和公共交通优先政策的宗旨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鼓励人们更多地使用公共交通,减少私人汽车的使用,从而缓解城市拥堵和减少环境污染。
为完成“20分钟市镇、45分钟城市”这一愿景,在接下来的十多年内,新加坡将继续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如继续推进地铁建设、推广无人驾驶的公交车、建设自行车车道、建设更多的无障碍设施和综合交通中心等。
综上所述,新加坡作为全球智能交通治理的典范,其拥车证制度、ERP系统、拥堵费和公共交通优先等措施不仅提高了城市的交通效率和安全性,也为可持续城市的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措施的实施需要政府、企业和居民的共同努力,因为只有三者紧密合作,才能够实现智慧城市和可持续城市发展的目标。
尤其值得称赞的是新加坡的公共交通系统,其智能化、高效化和便利性在全球范围内备受赞誉。通过实施公共交通优先策略,新加坡政府在推动可持续城市发展的同时,也改善了市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同时,新加坡政府通过拥堵费等措施引导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减少了城市交通拥堵和污染,为全球其他城市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责任编辑:张敏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