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欣赏“实战技巧”(七)
2023-08-28姬炤华
□ 姬炤华
兴衰变幻画中藏——怎么看多幅画
第二组:然而,转眼到了20世纪初叶,资本主义世界遭受了史无前例的经济大萧条,这一时期的绘画作品中又会呈现出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呢?
公园本应该是人们休息、游玩的美好地方,然而在《城市公园中》这幅画里,我们看到了无家可归的人、痛苦的人、绝望的人,他们对于未来毫无把握,根本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美国梦”似乎已然破碎难拾了。这幅作品创作于1934年,它真实地再现了经济大萧条时人们的颓丧心情。
本·沙恩的作品《农民》,表现的是三个农民在辛苦劳作后却一无所获的无助与绝望,画面中的人物呈现出木讷呆板的姿势,这些人已经不再有激情、有干劲了。从1929年的股票市场崩溃到1932年经济危机最悲惨的一年,世界经济一直在螺旋式下降。美国的《商业周刊》做过调查,证实有不少人不再喜欢美国了,有的已经离开美国,有的正设法离开。30年代初期,迁居国外的人数年年超过迁入的人数。勤勤恳恳不再必有斩获,不管勤的懒的,一概倒霉,所以人人感到精神沮丧。正如时人所说:“整个民族精神不振,人人觉得自己孤零零的,谁也不信,啥事也不信,甚至对自己也不信任了。”以上这一组,不同的画家同时感受到了生活的压力及社会的变化,并把这种感觉凝固在画面中,保留了下来。
《城市公园中》美国画家拉斐尔·索尔绘于1934年
《农民》美国画家本·沙恩绘于1937年
以上两组作品,第一组是美国最生机勃勃的时期,第二组是美国最困难萧条的时期。艺术家们在两组作品中呈现出的精神面貌截然不同。其实,艺术家既是生活的观察者又是生活的实践者,他们在作品中表现出的情绪往往就是创作者本人的状态。当美国蒸蒸日上,经济增长,人们有钱购买艺术品时,艺术家的生活就会好起来,心情自然很舒畅。当公司纷纷倒闭,人们失去工作,艺术品无人问津时,艺术家也就无法生活,心情也随之苦闷起来。这也就是我们常说“艺术家的作品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的道理。
中国画该如何欣赏?
对于欣赏中国画,很多人会感到更加棘手。
那些山水、花木、人物等等,颜色一点儿也不鲜艳,画面几乎是黑白的,看起来和真实的样子很不同。中国画还不像西方绘画,有很多西洋画都画得很像,或者画得很具体,理解起来总算还有个方向,中国传统绘画该怎么欣赏呢?那些有关中国传统绘画的论述,用词都比较文雅,比较玄奥,让人感觉很神秘。中国传统文化都有这样的特点,对中医、风水等等的论述,都不好懂。
其实,通过前面的内容,已经能掌握欣赏中国传统绘画的线索,您一定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方法。艺术,说穿了不过是生活在不同地方、操着不同语言、长着不同样子的人,分别用自己容易得到的材料,在纸上、布上、墙上画画;用泥巴、石头、木头做雕像;用石头、木头盖房子;用泥巴烧陶瓷;用皮革和布匹裁剪衣服;用自然界随处可见的花纹来装饰服装、建筑、器皿……这又怎么会有本质上的差异呢?欣赏西方绘画的方法完全可以用来欣赏中国画。
绘画如同时光机——看内容
绘画作品就像时光机,可以带领我们穿越成百上千年的时光,到古代生活的现场去参观一番。许多画家画的是自己所生活的时代、自己身边所熟悉的事物,即使是幻想的题材,也会折射出画家日常生活的影子。
《北齐校书图》(局部)南北朝北齐画家杨子华 绘
王羲之、欧阳询等古代的大书法家是如何写字的?今天的人写字,都是端坐在很高的椅子上,趴在桌子上写。如果用毛笔写字,就要身体挺直,五指并用来握笔,食指和中指在笔管外头,拇指和无名指在笔管里头,掐住毛笔,使毛笔直立起来,跟纸保持垂直。这和使用铅笔和钢笔的方法很不相同。对于铅笔和钢笔,人们只需使用三个手指头握笔。笔是斜着的,无须与纸垂直。我们这些生活在今天的人想象,王羲之等人写字时一定都是挺直端坐,五指并握毛笔,使毛笔直立,就像我们现在用毛笔写字的样子吧。好在古人留下了绘画,可以让一千多年以后的我们一探究竟。
《北齐校书图》相传是南北朝画家杨子华的作品,流传至今的是宋朝时复制的摹本,虽然是宋代摹本,但很好地保留了原画的风貌,其风格与出土的北齐墓壁画非常相近。《北齐校书图》画的是公元556年,北齐文宣帝为了整理古籍供太子读书,命十余名士大夫刊校群书的场景,其中就留下了许多有趣的信息,由于画家画得非常准确写实,所以历史学家从这幅画里找到了很多古籍上记载的器具服饰,为文字记载提供了确凿的形象。仅仅依靠文字,人们无法将这些器具服饰准确地复原,但有了古画提供的形象,复原就变得易如反掌了。
南北朝人写字,原来是左手拿着纸卷(或竹简、木牍,南北朝是大量使用简牍的最后一段时期),右手拿毛笔,像今天人在记事本上写字一样。而且请看画中人拿毛笔的方法,也和今天不同,是三个手指头掐着毛笔,就和我们今天拿铅笔、钢笔的方法一模一样!毛笔也和铅笔、钢笔一样是斜着的(这么拿笔,笔也只能是斜着的)。好在手上拿的纸卷也是斜的,这样毛笔也就和纸张保持相对的垂直了。左手拿着的这个纸卷,随写就随松开一段,垂直着写完一行再写一行,再松开一段,所以中国的古书都是从右往左一行行垂直着排字,就是由这种书写姿势所养成的书写习惯发展而来的。
为什么古人要这样写字,而不是坐在椅子上、趴在桌子上写呢?原来南北朝时根本就没有像今天这样的桌子椅子,这是宋朝才开始有的,唐代以前的人都是席地而坐,今天的日本人就保持着中国唐代以前的生活习惯,就是在地上铺上席子,盘膝而坐,或者像《北齐校书图》一样坐在榻上。这样的坐姿,就必然产生这样的写字方法。而宋代以后,有了高桌子、高椅子,就不可能再这样写字了,也必然会产生今天那样的写字方式。
除了写字的姿势,《北齐校书图》还有很多有趣的信息。据说今天保留下来的《北齐校书图》仅是残卷,因为画面中只有五位士大夫,而宋朝人记录下来的《北齐校书图》,里面光士大夫就有十多位。尽管画中只有五位士大夫,却有十几位童仆、侍女围列服务,有捧杯的、提酒壶的、执书卷的,还有送来靠垫和小凭几的;另有两匹骏马和牵马执鞭的奚官三人随时恭候,若有校书的士大夫出行,可以立即上马;士大夫们的面前还放有美酒和菜肴,待遇非常之好。由此可以看出,这次刊校群书的活动很受皇帝重视。但校书又是在轻松惬意的氛围下进行的。有趣的是,由于天气炎热,士大夫们的装束都非常舒服随意,他们身上只披着轻薄的纱衣,作者将纱衣的透明感表现得很精彩。透过纱衣,可以清晰地看到下面的身体,这使得辛苦繁重的校书活动,带有几分诙谐洒脱的意趣。
提到皇帝的重视,就不得不再提提这幅画的作者杨子华。杨子华在北齐的官位是直阁将军、员外散骑常侍,“常侍”是皇帝的侍从近臣,地位着实吓人,并且据记载,他“非有诏,不得与外人画”,就是皇帝不开口,没人敢请他画画。杨子华当时便有“画圣”之称,与一位善下围棋“通神”的王子冲并称“二绝”,这说明当时的皇帝以及贵族阶层对于绘画的认识水平,已经远在东晋《女史箴图》“成教化、助人伦”的“宣传教育”层次之上了(关于皇帝和贵族阶层对绘画的认识,请参看《为什么一定要接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