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腐烂病病原菌的分离及拮抗菌的筛选
2023-08-28张迪冯爽何可
张迪 冯爽 何可
摘 要:杨树是我国北方常用的改善生态环境树种,也是国内木材生产主要树种之一。杨树腐烂病是一直危害杨树的主要病症。本文从杨树腐烂病入手,分离其病原菌并结合当下对于植物内生细菌的研究,进一步探索植物内生拮抗菌为生物防治提供的有效新思路。
作者简介:
张迪(1988.03),男,吉林双辽,汉族,大学本科,营林工程师,营林生产方向,安图森林经营局岛安林场工作。
通讯作者:冯爽(1989.04),女,吉林双辽,汉族,大学本科,营林工程师,营林生产方向,安图森林经营局天保管护大队工作。
何可(1989.06),女,吉林省通榆县,满族,大学本科,营林工程师,天然林保护部,副部长,营林方向,主要从事天然林保护相关工作,安图森林经营局工作。
1 实验材料试剂
1.1 实验材料
(1)病原菌分离的植物材料:采自安图森林经营局岛安林场内,杨树腐烂病发病时期的枝干发病部位。
(2)内生细菌的分离材料:采自安图森林经营局岛安林场内健康杨树的根、茎、叶。
1.2 供试培养基及配方
(1)病原菌分离:马铃薯蔗糖培养基(PDA)。马铃薯200.0g、葡萄糖20.0g、琼脂粉15.0g、水1000mL;
(2)内生细菌分离: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NA)。牛肉膏3.0g、蛋白胨10.0g、氯化钠5.0g、琼脂粉15.0g、PH值7.3±0.1。
2 研究方法
2.1 杨树腐烂病病原菌的分离
采用组织分离法。于紫外线杀菌30min后的无菌室内进行操作,在超净工作台上将采集的树皮病斑样本清洗干净,用无菌剪刀剪成大小为0.5mm×0.5mm的小块,然后进行表面消毒。在无菌玻璃器皿中先用70%酒精浸泡30s,用无菌镊子将病组织块移入0.1%升汞溶液中浸泡3min,然后将升汞溶液倾倒出去,用无菌水洗30s,冲洗4次,尽可能冲去酒精和升汞的残留物。
表面消毒结束后,用无菌镊子夹取病组织块摆放于注有PDA培养基的培养皿表,倒置于28℃恒温培养箱内培养。观察,待长出菌落后,选择不同菌落,挑取菌落边缘的菌丝分别转移至新的PDA培养基平板上继续培养,获得分离菌株。
2.2 杨树腐烂病病原菌的纯化
采用稀释纯化法。将分离出来的不同菌株培养至菌落基本长满平板后,直接在平板内加入少量的无菌水,用无菌接种铲将菌落融入无菌水中,配制成菌悬液,再用无菌水将菌悬液稀释。用显微镜观察,稀释到每个视野中尽量只有一个分生孢子时,把稀释的菌悬液滴入新的PDA培养基平板上,用无菌涂布器均匀涂抹,倒置于28℃恒温培养箱内培养。依此方法純化3次后,挑取菌饼置于PDA斜面培养基上培养,待长出菌苔后,将斜面试管移入冰箱4℃冷藏层保存。
2.3 分离菌的致病性测定
真菌接种孢子悬液的配制:将纯化的真菌在PDA培养基上培养7d左右,用1mL的无菌水将平板上的孢子冲洗下来,混入20mLPDA液体培养基内,振荡培养(28℃,180r/min36h),用无菌水稀释至浓度为1.0×108个/mL左右的孢子悬浮液。
采用离体枝条接种法。取健康新鲜的杨树枝条,先用水把枝条表面冲洗干净,再用70%酒精和0.1%的升汞分别进行表面消毒,无菌水冲洗3次,晾干。将枝条剪成15cm长的小段,两端都用石蜡封好,用无菌接种针在枝条上划出伤口,将制成的孢子悬液涂抹在这些伤口上,以无菌水涂抹做对照。接种后置于无菌托盘内,覆盖无菌湿纱布保湿,再以保鲜膜封好,28℃保湿培养,分别在6d、8d、10d观察发病情况并记录病斑大小。
2.4 杨树内生细菌的分离纯化
取健康杨树的根、茎、叶,用70%的酒精表面清洗后,剪成0.5~1cm的枝段,浸泡在70%的乙醇中1min,再用3.25%的次氯酸钠浸泡15min,用无菌蒸馏水冲洗4次,放置在PDA平板上培养。从上述培养基平板里挑出没长出微生物菌落的(说明表面消毒彻底)部分放入已灭菌的研钵中,加入45mL无菌水,碾碎,搅拌,静止,将上清液涂抹于NA培养基表面,倒置于28℃的恒温箱中培养,每个处理3次重复。24h后将长出的特征不同的菌落进行划线纯化,此操作进行3次后,获得纯化菌株转至NA斜面培养基,待长出菌落后置于4℃冷藏保存备用。
2.5 室内拮抗菌筛选
在PDA平板上培养7d的杨树腐烂病菌菌落上,用打孔器打出直径5mm的菌碟,放置于新的PDA平板中间,在距培养皿边缘10mm处点接内生细菌菌株(2个点对称),设只接病原菌的为对照,置于28℃恒温箱中培养,培养第5天测杨树腐烂病菌菌落宽度,并计算抑菌率。
3 结果与分析
3.1 杨树腐烂病病原菌分离及致病性检测
对采集回实验室的病树皮进行组织分离后,共纯化出4株真菌,分别编号为F1-4。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在接种6d时,观察,均未有病斑产生;接种8d时观察,F1、F2、F4、菌株与对照一样未表现异常,而F3菌株接种处开始有明显的病斑产生,病斑与杨树腐烂病初期症状一致,也产生酒糟味;接种10d时,F1、F2、F4、菌株与对照仍未有异常表现,F3菌株侵染产生的病斑有明显的扩大。说明分离出的4株菌中只有F3菌株对杨树枝条具有侵染活性,并且产生了与杨树腐烂病一致的症状。
按照柯氏法则,将接种发病的杨树枝条再分离,获得的菌株性状与第一次分离到的F3菌株一致,从而确定再次分离的菌株即为杨树腐烂病的病原菌,是下一步实验的病原菌。
3.2 杨树内生细菌的分离
通过对内生细菌的分离,在健康杨树的根、茎、叶中均分离出一定菌群密度的内生细菌,根部菌群密度为1.85×104Cfu·gfw?1,茎的菌群密度为1.22×104Cfu·gfw?1和叶的菌群密度为1.13×104Cfu·gfw?1,可见根部的菌群密度要高于茎和叶部的菌群密度,存在较大差异,总体呈现根部>茎部>叶部的趋势。
从分离出的细菌中找出菌落有差异的菌株进行纯化,共纯化出26株菌株,其中,根部15株(编号为G1~15)、茎部7株(编号为J1~7)、叶部4株(编号为Y1~4)(表1)。
3.3 杨树腐烂病菌内生拮抗细菌的筛选
利用平板拮抗法,筛选杨树腐烂病菌F3的拮抗细菌,从抑菌率来看(见表2),26株菌中,只有G2、G5、G8、G11、G14、J4、J7、Y1这几个菌株有一定的抑菌作用,从杨树不同器官来看,在根、茎、叶分离出的内生细菌中筛选出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数量分别为5、2、1,根中所含的拮抗菌数量占总菌数的百分比最高,为19.2%。其中抑菌率>50%的有3株菌,分别是G2、G8、G14,均分离自根部,而茎和叶中分离出的细菌具有拮抗活性的菌株数量一方面较少,另一方面表现的拮抗活性也较低。
4 结论
从观察到杨树腐烂病症状的杨树病斑上分离到4株真菌,按照柯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后,确定F3菌株为病原菌,并从再次发病的病斑上分离到该菌。
从健康杨树的根、茎、叶中分离到大量的内生细菌,纯化出26株菌落差异较大的菌株,根部15株、茎部7株、叶部4株。
通过平板拮抗,在26株内生细菌中有8株菌对杨树腐烂病菌有抑菌作用,表现出一定的抑菌率,抑菌率>50%的菌株菌分离自杨树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