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视野下经济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23-08-28李婧涵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3年6期
关键词:新文科创新型人才经济学

李婧涵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的持续推进,高等教育的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质量问题凸显,人才培养面临全新的挑战。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构建创新型国家的重要路径,也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经济学作为与自然科学技术关系最为密切的文科专业之一,新文科建设为该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指明了新方向。为抓好中央高校经济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文章从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专业办学的现状出发,针对人才培养目标单一、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合理性欠佳等问题,提出可从加强教学队伍能力建设、注重交叉学科融合、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共建共享教学资源等路径进行优化,以建立适应新时代的经济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经济学;新文科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16-0155-04

一、研究背景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精神文化生活愈发期待、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愈发迫切。“十二五”至“十三五”期间,随着全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也随之推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显示,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从54.4%提升至60%[1]。从教育规模上看,我国“上大学难”的矛盾已经从根本上得到缓解,但由于社会公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心理预期已发生迅速转变,因此“上好大学难”的矛盾日益凸显。高等教育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教育质量并未同步得到显著提高[2],高校的人才供给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结构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导致部分高校的毕业生出现就业难的问题。

2020年11月3日,教育部在威海召开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期间发布的《新文科建设宣言》是推动新时代高等文科教育改革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大举措。新文科建设就是要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这也为经济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指明了新方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直都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它不仅关系着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还影响着整个民族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更与人类的福祉息息相关。然而,当前不断强化的应试教育、更加多元化的社会需求以及不断增大的就业压力,都给中国经济学的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带来了更多挑战。不论是“钱学森之问”还是“李约瑟之问”都是中国走好新时代人才强国道路上不可回避的问题,要回答好以上二位学者的“时代之问”需要突破我国现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瓶颈”,加速培育创新型经济学专业人才,深入落实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将中国建设成为世界重要的经济人才中心和经济理论创新高地。

西北民族大学作为西部地区民族类院校,以培养“学在西部、留在西部、建设西部”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其历史使命更多地体现在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及服务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培养的经济学专业人才主要服务于西部地方经济建设。本研究立足于地方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着力探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探索新文科视野下如何结合学校专业建设目标和社会发展需求,以更加有效的路径培养经济学创新人才。

二、经济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困境分析

近年来,国内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同质化倾向、就业质量低等问题凸显,高校的人才供给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结构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为服务国家战略和西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专业在学校一流学科建设的政策引领下,开始逐步探索经济学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但教学改革的总体进程较为缓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学队伍建设能力亟须加强,教师专业素养亟待提高

做好教学质量提升工作的同时,稳步推进科研创新是打好经济学专业教学基础的必要条件[3],作为集自然科学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人文关怀于一体的专业,经济学要求教师立足于经济学的实际问题,不断启发学生关注并理解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专业教师队伍目前面临着以下问题:一是生师比偏高,经济学教研室教师数量不足。按照教育部规定,财经类专业生师比应该控制在18:1左右,而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专业生师比为27.5:1,加上部分教师兼任行政管理工作,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二是目前经济学教研室面临经济史和政治经济学人才储量少的困境,师资结构较为集中,学科发展受到限制,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难以有机统一。三是为了更好地建设师资队伍,西北民族大学积极落实人才引进政策,但“引才”易、“稳才”难,作为西部地区的民族类院校,受到地域因素限制会更急于“稳”住海外高层次人才,可能会出现对海归教师一味正向激励而疏忽对其日常动态管理的情况,最终出现科研产出慢、对接国内研究难度系数高的不利局面。

(二)人才培养目标单一,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延展性亟须优化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背景下,实现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是突破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的关键[4-5]。尽管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代表的国内“双一流”建设高校已率先打破专业壁垒,增加了数字经济前沿、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以及区块链技术及应用等课程,但目前来讲,以西北民族大学为代表的大部分高校,在经济学专业课程设置上仍存在培养目标单一、理论与实践脱节、技能培养类课程设置时长不合理等问题,究其原因除了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不匹配以外,关键在于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延展性还有待提高。加强创新型经济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要尊重人才成长的客觀规律,四十余年来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以培养财经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积极实践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但从西北民族大学目前的经济学专业课程设置体系来看,课程价值取向并未完全体现学生的兴趣与需要,部分学生欠缺职业技能并无法适应就业环境,难以形成集“学中做”“做中学”“做中思”于一体的学习模式。

(三)学术评价标准尚未建立,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亟须拓宽

经济学学科建设的内涵、内容、途径与方法应该具有中国特色,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要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经济学创新型人才需要各建设单位以国际参照系作为一个主要的学术评价标准,这是提升中国经济学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和国际学术话语权的重要路径,也是提升中国经济学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课题之一。目前,学校尚未形成以国际标准为参照的学术评价体系,在经济学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背景下,只有立足中国特色、对标世界一流,才能明确我国经济学学科建设与世界一流水平相比,还有哪些差距、差距還有多大,通过创新知识培养体系,为学生提供与世界一流大学经济学专业相近的理论训练。此外,西北民族大学作为非语言类高校,非外语专业的外语教育课时是极为有限的。因此,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大多止于外语语言能力的培养,学生对于世界政治经济的走向等有关国际生态的了解和掌握还非常欠缺,要实现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外语水平提高与跨文化能力同等重要。

三、新文科视野下经济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一)积极落实人才引进政策,精准管理夯实师资保障

经济学作为哲学社科“皇冠上的明珠”,既具备人文社科经世济民、孜孜以求的情怀,也具备自然科学深刻理性、严谨的思维[6]。因此,经济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对教学队伍建设以及教师的教学能力都提出了较高要求。

第一,学院应重视经济学科教学队伍的建设,注重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优化师资队伍,稳定师资规模,严控学生增量,确保教师队伍与学生规模相匹配,强化对教师的日常动态管理。

第二,建立国际一流的师资队伍实施方案,并利用“创新型人才培养长期工程项目”“青年人才工程项目”等隶属我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子项目吸引国外英才,选拔高层次学术带头人,组建教学创新团队。合理统筹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进一步增强教学队伍的核心竞争力,完善科研及学科建设配套经费,领导教学改革和建设。

第三,积极落实甘肃省人才引进政策,建立体现价值导向的高层次人才薪酬制度。按照人才培养类型和学校的实际状况,为其提供办公及实验用房、住房或周转房、租房补贴、配偶工作、基本医疗保障等支持条件和必备的服务措施,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

(二)构建学科协同创新联盟,促进资源在区域范围共建共享

合作共赢不仅仅是当今世界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中国高校实现大发展面临的共同机遇。要实现赶超和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实现高校间的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从而推动高校整体崛起,这是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

第一,基于“优势学科资源互补、重点项目共同推进”的互利共赢原则,成立“经济学专业协同创新联盟”,立足西北、辐射全国,旨在协同经济学专业的优势课程和学术资源共享。通过形成课程、专业、学科、研究人员、社会资源等互动机制,积极开拓区域性经济学专业合作研讨新局面,共筑人才队伍交流互访的管理新机制。

第二,适时把握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思路,更加积极主动地对接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需求,加强与地方企业、西北民族大学科技园区、街道社区等的合作,形成良性互利的发展格局,共同培养高端的经济管理人才,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合作探索创新型高层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第三,积极探索同兰州各大高校经济院系之间的协作创新模式,对部分二级院系、课程(专业)等作出相应的调整组合,以开创多层次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教师队伍的沟通新机制、开辟地方经济学专业研究新局面、增强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为协同西部地区发展提供更丰富的人才、智力保障。

(三)加强跨学科研究,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学科融合发展正是寄希望于文科内部的融通、文理学科的交叉来认识、研究和解决学科本身、人、社会中的复杂问题,学科之间的互相协作或者跨学科的研究也是加强学科自身实力的有效途径[7]。

第一,学校应当创造条件并鼓励学科间的互动与合作,集成相近的专业进行合作研究。目前,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已联合管理学院成立经济与管理学部,并且设立跨经济学科以外的研究项目以及创意管理研究机构,形成特色和优势学科群。

第二,鼓励组织举办各领域的专家论坛、专题研修等,广泛开展相关技能竞赛活动,充分发挥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训、以赛促改的作用,唱响人人出彩、技能强国的号召。

(四)创新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化解我国新时代高等教育主要矛盾的路径之一是在确保“有教无类”的广泛性上引入“因材施教”的针对性,在加强学科和专业建设的基础之上给予学生更多的专业选择空间,形成以学术创新为导向的理论型经济学人才和以就业为导向的成果应用型经济学人才,实现分类培养、突出个性、全面发展,倡导学生自主发展,构建人才培养“双轨制”发展模式[8]。

第一,以实效为导向,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于成果应用型人才而言,要求其能够熟练运用经济学相关理论、数理统计方法、信息系统工具,以灵活解决数字经济发展中产生的实际问题。

第二,扎实基础理论训练,构建以学术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求具有良好而严谨的逻辑思维习惯,以确保在观察和分析问题时,能够逐层分析,逻辑连贯地进行研究。最终,能够胜任社会科学领域各类研究生项目的学习以及金融、经济部门管理咨询与决策研究的工作。

(五)构建国际化育人模式,将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延伸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经济学人才是实现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是加速中国经济学专业现代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是充分利用国际学术资源为中国经济学专业发展服务的重要手段。

第一,为学生构建多元化的国际交流渠道,着力培养具有国际水准的国内一流经济学人才。学校于2013年开启了同美国犹他州大学的合作办学新模式,尽管新冠疫情的肆虐导致部分研学项目被搁置,但未来还需继续推进各项线上的学习交流活动,以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复合型人才。

第二,在实践中筑牢经济学知识体系,搭建专业化的实习实训平台。着力推动产学研一体化,使经济学知识与创新项目培训、创新课程教学、创新产业培育和创新平台建设相互融通,制订经济学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提升财经人才的培养质量。

第三,惟改革者進,惟创新者强。合理规划各阶段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面向经济学专业学生开设多门可供自主选择的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开展多项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将创意、创新和创业精神贯穿于专业化的教育之中,以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首创精神和创业精神,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四、结语

面对信息技术革命、新工业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本文从创新知识、专业能力和人格修养三个维度对创新型经济学人才应具备的素质进行了研究,明确了西北民族大学在培育经济学专业创新型人才过程中面临的具体问题,从而进一步探索新文科视野下经济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新文科”建设应该避免千人一面,尽管目前对创新型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实施路径相对泛化,但高校仍可基于已有研究制定更具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结合自身的办学历史、文化和优势,凸显学科特色,注意扬长避短,把握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专业知识与通识课程的关系、理论与实际应用的关系,以此实现培养时代新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 (2021-03-13). http://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2] 钱书法,崔向阳. 基于创新教育的地方财经类高校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J]. 中国大学教育,2012(03):36-38.

[3] 王先柱,李伟军. 高校经济学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13(01):90-92.

[4] 王广谦,杨远杰. 发挥国家标准作用强特色、高质量培养经济学专业人才[J]. 中国大学教学,2018(04):4-6.

[5] 任保平. 人工智能时代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思考[J]. 中国大学教学,2019(09):35-39.

[6] 马骁,李雪. 创新与融合:学科视野中的“新文科”建设[J]. 中国大学教学,2020(06):31-33.

[7] 魏丽莉,陶杰,魏志鹏.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经济学的融合发展——基于循证逻辑的证据研究[J]. 兰州学刊,2021(10):19-20.

[8] 洪永淼. “新文科”和经济学科建设[J]. 新文科教育研究,2021(01):63-68.

(荐稿人:曹颖轶,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

(责任编辑:胡甜甜)

猜你喜欢

新文科创新型人才经济学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简明经济学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