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共国际师:铁骨铮铮少年时,赤血丹心报国志

2023-08-28团赣州市委

中国共青团 2023年15期
关键词:中央苏区敌人红军

8月5日,纪念少共国际师成立90周年座谈会在宁都县举行。会议由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共青团江西省委、中共赣州市委、赣州市人民政府、赣州军分区指导,由中共赣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共青团赣州市委、中共寧都县委、宁都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少共国际师革命后代代表、党史军史团史专家学者代表、少共国际师征战地代表等130余人参加座谈会。座谈会上,少共国际师革命后代代表、中共党史军史专家代表、团史专家代表、青年代表等围绕少共国际师的光辉历史以及弘扬少共国际师的革命斗争精神等作了发言。大家表示,少共国际师虽然只有短短一年半的战斗征程,但光荣的名字和伟大的精神,永远镌刻在历史丰碑上。本期文章带大家一起走进少共国际师,一起走进那段短暂而光辉的战斗历程。

“少年有志报神州,一万虎犊带吴钩。浴血闽赣锐无敌,长征路上显身手。”

这是曾任少共国际师政委肖华上将《忆少共国际师》中的诗句。

这是红军中唯一一支以共青团命名并被授予正式番号的部队。他们平均年龄不到18岁、由共青团员和少先队的骨干分子组成。经过同敌人反复较量和残酷战争的考验,他们屡建奇功,用鲜血和生命为保卫苏维埃革命果实和中央主力红军战略转移作出了重大贡献,得到中革军委的充分肯定。

这支部队就是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简称为少共国际师)。中央苏区时期出版的《红色中华》《青年实话》等报刊多次登载少共国际师的战绩,把“浴血闽赣锐无敌”的英雄群体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

党有号召,团有行动

中央苏区时期,为了不断扩大红军力量,巩固苏维埃政权,党和政府多次进行大规模的扩军运动。“党旗所指就是团旗所向。”动员广大青年参军参战,保卫苏维埃红色政权,也成为中央苏区时期青年工作的中心任务。

1933年2月8日,中共苏区中央局提出“在全中国各苏区创造一百万铁的红军”口号后,中央苏区迅速掀起了“扩红”热潮。少共中央局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发动各级团组织在根据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持续掀起了参军参战的高潮,为红军补充了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当红军去!到前线去!”成为当时苏区共青团员、少先队员最响亮的口号。

1933年5月20日,少共中央局正式作出《关于创立“少共国际师”的决定》,要求“各级团部必须将前方的号召与中央局的决定在团内和群众中广泛地解释,利用过去扩大红军的光荣的经验,为整团整连地加入红军,整个青年团支部加入红军的光荣例子,成批地动员团员、少先队员与劳苦青年到红军中去,创立‘少共国际师”。

6月下旬,少年先锋队中央总队部召开江西、福建、湘赣、粤赣等省少先队队长联席会议。朱德出席大会并向与会者通报、分析国内外的政治形势和根据地面临第五次军事“围剿”的严重情况,阐述了动员青少年积极参战和建立少共国际师的紧迫性和重要意义,号召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踊跃参军,用武装上前线的实际行动保卫土地革命的胜利成果。

中央苏区广大团员青年、少先队员积极响应少共中央局、少年先锋队中央总队部号召,踊跃报名参加少共国际师。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仅博生县(今江西宁都县)就动员1200余名团员青年加入少共国际师。胜利县(今江西于都县、兴国县一带)组建起一个“少共国际胜利团”,在团长谢远祯、政委谢明的带领下整团加入少共国际师。福建长汀洪山区由26名共青团员带头,一下子动员了74名青少年报名参加少共国际师。由于共青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在不足两个月的时间里,少共国际师超额完成组建目标,全师近万人。

经过几个月紧张的筹备,组建少共国际师的任务基本完成。1933年8月初,江西、福建、闽赣三省参加少共国际师的战士在博生县城(今江西宁都县)陆续集结。1933年8月5日,少共国际师在博生县城正式组建成立并举行授旗典礼。首先举行了整齐划一的阅兵仪式,接着是热烈隆重的授旗典礼,由中革军委代表王盛荣致词。全体战士宣誓:“我们是工农的儿子,高举着少共国际师的旗帜,要消灭帝国主义国民党,准备以最后一滴血为着苏维埃奋斗到底!”宣誓完毕后,由阅兵总指挥陈奇涵宣布授旗员给各团授旗,授旗员声音洪亮地宣读“苏维埃付给你们这面旗,委托你们领导与指挥这团战士发扬百战百胜的精神,为苏维埃斗争”。在各团接过旗帜的时刻,全师热烈的气氛达到高潮。中革军委正式给该师授番号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第十五师。会上宣布少共国际师的任命:师长陈光,政委冯文彬,政治部主任罗华明。最后,江西军区政委李富春宣读朱德总司令、周恩来总政委的贺电。至此,少共国际师宣告成立。

全师初为9000余人,后发展到1万余人,其中70%为共青团员。全师下辖第四十三团、四十四团、四十五团。为加强领导,尽快形成较强的战斗力,中革军委从红军学校和主力部队中抽调了一批富有作战指挥经验的年轻领导干部充实该师。成立不久后,周恩来找年仅17岁的肖华谈话,任命他为少共国际师政委,并鼓励他“年轻干部带年轻的兵,这样的部队更有朝气”。先后担任少共国际师师长的有陈光、吴高群、曹里怀、彭绍辉,政治委员有冯文彬、肖华,参谋长刘少卿、何廷一,政治部主任有罗华明、冯文彬、宋清泉等。

勇猛无畏,誓师出征

国民党第四次“围剿”失败后不久,又调集重兵对中央苏区展开了第五次“围剿”。激战在即,少共国际师提前结束训练,时刻准备着开赴前线参战。1933年9月3日,少共国际师在宁都正式誓师出征。在“少共国际师”出征仪式上,全师官兵高唱《少共国际师出征歌》:“我们就是少共国际师,九三日在江西誓师出征去。高举着少共国际光辉的旗帜,坚决的、果敢的武装上前线。做一个英勇无敌的红色战斗员,最后的一滴血,为着新中国……”誓师后,少共国际师就部队纪律、革命宗旨、军事技能等课目进行全面培训,随后开赴战场,配合红三军团、红五军团投入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

英勇善战,屡立战功

在闽北拿口,少共国际师与敌人爆发了激战,这是出师后的第一仗。为了歼灭敌人,师长陈光和政治委员肖华经过认真研究,决定以一个营的兵力东西迂回突破,布置好口袋阵,将敌人的一个连团团围住,发起猛攻。由于物资匮乏,每人仅有10颗用旧弹壳翻造的子弹,一阵强攻后子弹便全部打光,战士们勇猛地冲入敌阵,近身拼刺刀。为了克服体力上的劣势,青年战士们按照战前计划,两个人对付一个敌人,即一个牵制,一个刺杀,团结配合制胜。不到两个钟头,歼敌百余人。少共国际师乘胜追击,渡过闽江,在南溪莲花山再次溃敌200余人,缴获了大量枪支弹药,取得了首战首捷。战斗过程中,战士们英勇顽强,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战斗故事。17岁的战士李庆生,在被敌人死死卡住喉咙后,毫不犹豫地引爆了敌人腰间的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18岁的战士朱根林,在被敌人用刺刀刺中胸部后,死死抱住敌人,为战友创造消灭敌人的战机,最后自己身负重伤;17岁的战士钟石华,面对身材高大的敌人,灵机一动,把敌人引向悬崖边,然后突然倒地,把敌人绊下悬崖……首战告捷后,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人,立即给少共国际师发来嘉奖电令,称赞他们是“铁拳初试”。此后,少共国际师作为中央苏区的一支青年劲旅和主力部队一起驰骋疆场,在黎川、广昌、建宁、石城等地,进行了几十场壮烈的战斗,击溃敌人的一次次进攻,为保卫根据地屡建奇功。经过连续战斗,部队伤亡严重,由成立时的万余人锐减至不到5000人。

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少共国际师补充了2000多人后与红一师、红二师担负起掩护中央纵队和殿后的任务。11月,少共国际师到达湘江后,奉命以1个团的兵力直扑广西全县东南的鲁塘圩,配合红五军团佯攻,以牵制敌人;另外2个团在湘西延寿圩一带构筑阵地,抵挡敌人4个团的追击,以保卫湘江界首渡口的安全,掩护主力红军渡河。湘江战役中,少共国际师开展了整整5天的阵地防御作战,一直坚持到中央红军主力部队渡过湘江,实现了中央的战略意图,但自身损失惨重,全师仅剩下2700余人。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经过长途行军和连续作战,红军战斗人员锐减,为提高部队机动能力,中革军委对中央红军进行整编,撤销了少共国际师番号,全师分编到红一军团第一、二师。至此,少共国际师走完了它短暂而光辉的战斗历程。

将星璀璨,熠熠生辉

“少共国际师”从1933年8月5日成立,到1935年2月10日撤编,虽仅存在一年半,但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书写了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国青年运动历史的辉煌篇章,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付出了巨大牺牲,同时也为党和人民军队培养锻造了一批栋梁之材,从这支部队一共走出了19位将军。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中有的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有的担任中央国家部委领导,有的继续为人民军队贡献力量,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链接:

少共即“少年共产国际”,是第三国际领导的各国革命青年的国际联合组织,是青年共产主义者的国际统一领导机关,最初系根据列宁的倡议,于1919年11月在德国柏林秘密成立。各国具有不同名称的“少共”组织是少共国际的支部。其宗旨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团结和教育各国青少年,为反对帝国主义发动新的战争、改善青年的劳动条件、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斗争。中央苏区时期的共青团中央局又称“少共中央局”,少共国际师名称的来源决定了这支部队是在党的领导下,由少共中央局动员广大苏区青年组建起的红军部队。

猜你喜欢

中央苏区敌人红军
捡敌人的枪来用,靠不靠谱
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
少寨红军桥
敌人派(下)
十送红军
新时期学习中央苏区精神内涵的启示
再唱十送红军
漳州: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倔强的小红军
足够是够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