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霜霉病的发病规律与防治
2023-08-28庞晓燕杜红凤
庞晓燕 杜红凤
引言:葡萄作为人们日常休闲游玩、走亲访友以及日常食用的一种大众性水果。霜霉病是葡萄霜霉病作为专性生物营养菌Plasmopara vitticola引起,最具破坏性的植物疾病之一。尽管栽培和培育了抗病品种,但化学防治是目前用于保护作物免受这些病害的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措施。
到目前为止,受霜霉病危害最大的作物是葡萄(54%),其次是瓜类(10%),再者是其它蔬菜(8%),如莴苣,韭菜和洋葱以及烟草和观赏植物(5%)。了解霜霉病的发病规律以及对其进行防治,能有效提高葡萄产量及品質。对此,本文通过基于葡萄霜霉病的发病规律、造成病因进而综述一些霜霉病的防治手段,以期为葡萄绿色安全生产提供参考。
1 葡萄霜霉病致病因及其发病规律
葡萄霜霉病易在春夏交替和闷热潮湿季节暴发,主要与气温、土壤湿度、空气湿度等有关。葡萄霜霉病是一种多循环疾病,有两个不同的阶段,即卵孢子引起的原发感染和孢子囊引起的继发感染。简而言之,葡萄球菌在土壤表面或土壤表层受感染的叶片内以卵孢子形式越冬。
秋季的卵孢子产生受干燥条件的影响,这些卵孢子在冬末和早春成熟,成熟的卵孢子在春季萌发,引起原发感染。卵孢子成熟发生在两个不同的阶段:卵孢子在形态上成熟,导致外膜变薄,然后是生理上成熟,这一阶段对应于核物质和脂质储备的重组。在春季,成熟卵孢子的萌发得益于其外层壁的破裂,这可能是由一场小霜引起的。
温度是影响葡萄霜霉病的致病关键。当土壤温度达到12℃,土壤湿润时,卵孢子萌发开始。在有利条件下,每个卵孢子可以产生多达50个游动孢子,雨水溅落到靠近地面的新芽或簇上。对于需要冬季保护的葡萄树,通常会在离地面30~40厘米的地方进行培植,这使得它们很容易被飞溅的游动孢子感染。
霜霉病感染的第一个症状通常出现在花序出现的时候。如果组织湿度、温度和个体发生条件良好,则活动孢子落在健康组织的敏感组织上并感染葡萄树。
潜伏期根据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和葡萄易感性从4~9天不等。病变首先表现为油斑,然后发展为红褐色。孢子囊产生于叶片病变的下方、受感染的卷须和浆果上。这些孢子囊将作为二次接种体。大多数损害是由花序侵染引起的,以及在生长期之前的束侵染引起的。
后期感染不太可能造成直接损失,因为一旦达到了变种阶段,浆果就不太容易受到影响。因此,从产量的角度来看,早期感染比晚期感染更具破坏性。霜霉病影响浆果产量和质量,并且晚期感染会降低葡萄活力。
2 防治手段
2.1 杀菌剂
杀菌剂可通过土壤和种子处理、叶面喷剂、树干注射或块茎、球茎和果实浸渍等方式施用于作物,这取决于寄主植物的感染部位和化学品的性质。
土壤处理可以采用淋施或颗粒掺入的方式来对付土壤传播的病原体,如苗圃和温室中的疫霉,但也可以对付空气传播的病原体对幼苗的早期攻击。
叶面处理是迄今为止霜霉病防治中最大的杀菌剂市场,由于许多病原体在不断发展的流行中发展,通常每个季节都需要几次喷雾应用来充分保护作物。在病势较重的情况下,控制葡萄可能需要施用4~8次。
2.2 壳聚糖
壳聚糖是n-乙酰氨基葡萄糖的脱乙酰形式,是甲壳类动物外壳、昆虫外骨骼和真菌细胞壁中的常见聚合物。壳聚糖已被证明可以控制收获前和收获后的植物疾病。
壳聚糖具有诱导活性,可导致宿主植物对微生物感染的各种防御反应,包括植物抗毒素、病原相关蛋白和蛋白酶抑制剂的积累,以及木质素合成和胼胝质形成的诱导。
此外,壳聚糖还可以在病原体的渗透部位周围形成物理屏障,可以阻止病原体向健康组织扩散,壳聚糖对各种真菌的杀真菌活性已被证实。研究也发现壳聚糖对葡萄霜霉菌的适应性很强,降低植株活力,引起生理变化,对葡萄产量没有负面影响。
2.3 其它手段
针对葡萄霜霉并,还可以使用几种微生物进行生物防治。几种生物防治剂可以促进植物的营养生长并诱导植物对病原体的抗性,包括对植物病原真菌、细菌和病毒的抗性,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促进害虫和线虫的抗性。
据报道,一些微生物对葡萄真菌病原体具有活性,包括葡萄葡萄球菌。除此之外,还可以过研究筛选筛选具有霜霉病抗性基因的葡萄种质资源,或者通过诱变育种、杂交、基金突变或者转基因技术进行新品种的研制,从根源降低病害。
3 结束语
葡萄霜霉病作为专性生物营养菌Plasmopara vitticola引起,世界范围内葡萄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具有潜在的破坏性,我国新疆地区的葡萄也时常遭受霜霉病的毒害。因此,了解其发病规律并根据其特性进行防治十分重要。
本文通过总结其发病规律,并介绍杀菌剂几种使用途径以及新型防治技术和试剂如壳聚糖、微生物防治剂等。
使用更加环境友好、高效的防治技术以及进行抗性品种筛选和推广,是未来葡萄霜霉病防治主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