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凉山深处盐源县
2023-08-28小璃
小璃
鹽源县位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西部,东隔雅砻江,北倚青藏高原,四周环绕着高山峡谷,中间是丘陵盆地。因独特的地势和自然景观,这片土壤素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
仙湖神山的传说泸沽湖三分之二在盐源
傍晚,落日余晖把泸沽湖镀上暖暖的金色。大自然对盐源的偏爱,造就了蓝宝石般的泸沽湖,夜幕降临,静谧苍茫的山水,给盐源添上浪漫神秘的传说色彩。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泸沽湖象征着摩梭族光怪陆离、神秘古老的文化,但它总与云南丽江一起出现,使得人们忽略了一个事实:泸沽湖有三分之二在四川。
泸沽湖有一处独特的风景——草海,顾名思义,是指长满草的高原湖泊。泸沽湖景区一共有四个大小不等的草海,主要分布在湖的北面和东北面,滇、川各有两个,它们相互映衬,如同镶嵌在泸沽湖的翡翠。盐源境内的大草海,面积足有九千余亩。
每至春夏季节,绿茸茸的芦苇从水面上冒出,远远望去,人们往往会将那里错认成一片广袤无垠的草地。走近一看,才发现翠色苍茫的芦苇肆意生长在碧蓝的柔波里,猪槽船在草中轻轻滑动——这是一片长满草的湖泊。再往里走,水路错综复杂,两边望不到头的绿色植物沙沙作响,落叶随波逐流。到了秋冬时节,阳光下黄灿灿的草轻轻倒在湖面上,倒映蓝天白云,彩色的船点缀其间,一幅田园油画跃然眼前。
泸沽湖如同仙境,而距盐源县城西南5公里的地方,还有一处仙山。它因独特地貌形成了公石、母石,被称为公母山。
走过山门,便能看到群山环抱着一大块洼地,山洼里树木参天,给人以冷冽之感。顺着山门后的一道石阶而下,只需几步的距离,雄奇的公母石便赫然在目。公石高40多米,母石酷似花蕊拔地而起,高70余米,两山之间距离100多米,彼此应和。最为奇特的是,公母石之间有一条浑然天成的裂缝,似两片巨掌合拢,宽度仅容一人穿过。
千百年来,公母山被当地人视为圣地,山中壮观的庙宇,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常有善男信女到此烧香祈福,佑家人平安。这座融合了道教、儒教和佛教的灵山,掩映在山林中,香火绵延不绝。
天下第一爱情鹊桥泸沽湖畔最后的女儿国
泸沽湖上唯一的一座桥位于盐源,全长300多米,横跨草海,连接两岸村落。这是摩梭族男女约会的地方,名为“走婚桥”,当地人更愿意将它叫作“天下第一爱情鹊桥”。曾经,每当天色渐黑,在桥上或山边,总能见到一些骑马的英俊男儿。他们戴着礼帽,腰间配挂精美的腰刀,踏着皮靴,怀里揣着将要送给姑娘的礼物,满怀自信朝情人家悠悠走去……
生活在盐源的摩梭人,因实行母系大家庭和走婚制,以“东方最后的女儿国”闻名于世。走婚制也称“阿夏婚”,沿袭“男不娶女不嫁”的习俗。
正规的“走婚”制有一套较为严密的规则和制度。相互倾慕或者或经人介绍的双方,需由男方请媒人带上给女方的服饰、茶酒等礼物到女方家中,向女方母亲说明来意,并征求女儿意见。若女方同意,便收下礼物,并用礼物敬火铺神。同时,女方也要准备一件衣服、一条花腰带和麻布裤子让媒人转赠男方。如此,走婚关系才算正式确立。这一套流程称为“佐佐嘎”。
确认关系后,男方在首次走访女方的当晚,由女方母亲或姐妹将男子送到女子卧室。由于摩梭人的“害羞文化”,男方走访女方初阶段,通常会回避女方家中的男性,如女方弟兄、舅舅或父亲,所以晚出早归,以免见面时尴尬。建立走婚关系的男女,不能同时再与其他人建立多重的走婚关系。解除走婚关系则比较简单,双方自行决定解除即可,鲜有双方家庭的参与。母系氏族制度下,女性是家庭核心,他们尊重伦理道德,但不被门第所束缚。这样简单纯朴的情感,少了一纸婚约的约束,没有婆媳妯娌等家长里短的矛盾,更没有兄弟间继承财产的纷争。
事实上,这群逐水草而居的牧羊人并不喜欢外界浅显地谈论他们的走婚文化。摩梭人看重的是两厢情愿的感情,走婚对他们来说只是一种形式,内核与根基是和谐的家庭生活和真诚的社会交往。
除了走婚风俗,“转海节”“甲搓舞”与“成丁礼”同样让外人感到惊叹。
摩梭人因对泸沽湖的热爱和感恩,形成了“转山”“转海”的习俗,转海就是转泸沽湖,摩梭语中意为“谢过”,即祭母湖神的意思。这是摩梭人一项重要的传统民俗活动,源于摩梭原始宗教达巴教的自然崇拜、女神崇拜和祖先崇拜。
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摩梭的男女老少就会成群结伴,身着花花绿绿的衣裳绕湖而行。在湖畔的山间,隔上一二里就有一个转海烧香的祭祀点,摩梭人每经过一处都要磕头祭拜,祈求女神福佑。同时,转海节也是盐源当地的一种娱乐活动,很多男女都会选择在这个时候约会。
甲搓舞是摩梭人每逢节日或重要仪式时都会跳的舞,在摩梭语中,这三个字是“美好时刻的舞蹈”的意思。摩梭人仿佛在哪里都能欢腾起来,不管是在房屋院坝,还是在野外草坪,他们淳朴善良、热情好客,如果有游客遇上他们的活动,他们便会拉起游客一起跳上一段。
原本,甲搓舞是古代摩梭人为了抵抗外族演变而来的舞蹈。传说很久以前,摩梭部落的头领在遭遇外族侵扰时,发动所有人在每一个村落点燃大火,大家围着篝火不断跺脚、呐喊,使入侵者望而生畏。甲搓舞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带着摩梭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传承至今,现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成丁礼则是摩梭人告别童年的仪式,也是摩梭人母系氏族的重要特征之一。摩梭人13岁之前,无论男孩女孩都只穿大襟长衫,系腰带,不穿裤子或裙子。年满13岁的男女会在正月初一早晨举行“成丁礼”。他们首先需要在祖母房内完成换装,男子走到左边“男柱”旁,女子走到右边“女柱”旁,双脚站立在猪膘和粮袋上,象征今后生活富足。其中男子右手握一根两米长的长矛,长矛头上悬挂一面布旗和一把弓,左手托银光,象征骁勇善战。接着,分别由属相、八字相合的男女长辈脱掉他们原穿的长衫,少男换成上衣和长裤,少女换上上衣和长裙,佩戴头饰、首饰等。换装易服后,请祭祀达巴向祖先、灶神祈祷,向祖母、灶神和亲友叩头,然后宴请亲友向成年的少男少女赠送礼品并致祝词。
举行过“成丁礼”的男女被认为拥有了灵魂,从此进入了成年人的行列,可以参加各种社交活动,也有了自己的使命与责任。
大量文物出土或成为四川下一个“青铜王国”
除了自然景观与神秘传说,盐源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不容忽视。
盐源县古时称定窄县,汉武帝建元六年设置此县,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建制史。近年来的考古新发现,更是将盐源盆地的人类活动历史上溯至5000年前。20世纪60年代,盐源先后出土了大批具有珍贵价值的文物,如旧石器时代的石斧,新石器时期的石刀、陶片和战国至西汉时期的青铜器。这些文物无声地诉说着,早在五千年前盐源先民就在这片土地生活繁衍,自战国时期起,这里就已成为重要的民族走廊,承担起南北文化融合的责任。
盐源县境内以老龙头墓地遗址为代表,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其青铜文化的特色,“盐”与“马”两个关键词不可或缺。前者是令鹽源繁荣富裕的重要资源,后者则是载着先民出入崇山峻岭的重要交通工具,以及财富象征。
老龙头墓地位于润盐镇五洞桥村,范围达12211平方米,目前已出土以铜器和陶器为主的各类文物5000余件(套),包含造型独特、主题多样的青铜树枝形器和案形器、干字形杖首等独特器物。这项抢救性考古发掘,入围“2022年中国考古新发现”。
考古学家指出,盐源青铜文化中呈现出浓厚的“尚马之风”。老龙头遗址发现了大量与马相关的遗存,主要包括殉马和马具,另有马车、铜马等。随葬殉马和马具的习俗多见于中国北方和欧亚草原地区,小型马饰片、联珠饰和带柄铜镜,也是北方草原文化的印记。盐源所代表的青铜文明,既与中原和周边地区同时期的青铜文明有着密切的关联,又拥有许多欧亚草原青铜文明的因素,呈现出独特性与多元性共存的特征。
随着近几年盐源地区考古发掘成果不断涌现,尤其是出土大量造型独特的青铜器物,或许不久之后,盐源就会成为四川继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后,又一处“青铜王国”。
(编辑 胡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