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2023-08-27范晓梅
范晓梅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行政事业单位面临着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当今社会发展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增强对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视程度,正视现阶段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能够强化行政事业单位的自身建设,另一方面能够更好地保证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有效发挥。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内控环境亟待优化,内控基础较为薄弱
近些年国家出台了相关文件引导行政事业单位以政策为指导来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然而,现阶段仍然有相当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对于内控不够重视,对内控体系的认知不足,内控环境亟待优化,需要夯实内控基础,以充分发挥内控的作用。还有部分单位的内部控制只是停留在财务层面,没有形成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无法适应新时期内部控制的要求。
(二)控制活动亟待规范,内控制度存在缺陷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活动涉及许多方面,只有建立完善的制度与体系保障,才能规范单位内部员工的行为,也才能使得内部控制真正发挥价值。但是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仍然存在缺陷,重要的控制活动缺乏制度约束,人员岗位职责存在交叉,部分职责划分不明确等,使得在开展具体业务的时候存在一些障碍,不利于提升内部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三)风险评估工作不到位,问题处理不及时
行政事业单位在构建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时,不能忽视风险评估的作用。在传统观念中行政事业单位不具有营利性,使得单位内部缺乏足够的风险意识,不能准确识别和把控风险,一旦出现风险事件,无法及时解决,容易引发后续一连串的问题,造成难以预计的损失。只有建立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制定科学有效的指标评价体系,才能有效發挥风险评估的控制作用。
(四)信息与沟通不畅,信息化支持不足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需要全员参与,并保持内部信息与沟通的协调顺畅。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目前阶段,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信息化建设层次偏低,只是简单购进软件系统并使用,并未关注到信息技术在解决沟通问题上的作用,依旧存在信息孤岛的现象,没有全面实现信息共享。由于单位各部门的工作具有一定联系,如果出现信息偏差,则很可能影响其他部门后续信息的应用,影响内控效果实现。
(五)内控评价与监督机制缺失,监督力度不够
目前,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评价与监督机制缺失,在搭建内控制度体系后,忽视了对内控执行与落实的监督与评价或者存在评价范围过于狭窄,监督力度不足的问题,这会导致内部控制体系流于形式。另外,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主要以财政内控监督与各单位向财政部报送内控评价报告为主,不能涵盖内部控制的全部内容。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强化监督管理,保证工作廉洁高效
我国不断推行建设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用规范的制度约束工作人员的行为,提高办事效率,增强对内部风险的把控,防止出现“一言堂”等现象。内部控制的有效实行,可以优化国有资产管理,最大限度防止资金闲置、资产重复配置与账实不符等问题,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证资产安全,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工作人员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二)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比较薄弱,存在资源配置不合理、资产利用率不足等问题。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能够充分强化内部控制的刚性约束,使得资源配置有专人审批与执行,并定期追踪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与资产使用效率的可行性。只有将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各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才能提升各部门的积极性,在充沛的责任感的支撑下,提升工作质量,使得行政事业单位能够稳定健康发展。
(三)有利于及时发现内控隐患,有效规避风险
在内部控制体系中,财务内部控制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有效进行风险评估并识别出财务风险是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建设的重要工作。内部控制有利于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并对缺陷及时进行整改,保证财务核算合法合规,降低经济责任风险。比如设置不相容岗位与职责相分离,定期进行内部控制审计等,以有效规避风险,为行政事业单位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构建与完善的策略
(一)优化内部控制环境,营造内控氛围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需要优化内部控制环境,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以国有资产管理为例,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性工作,需要加强对国有资产的保护和监管,在提高国有资产利用率的同时,保证国有资产安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具体而言,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规范的组织文化,在单位上下营造重视资产管理的氛围,梳理资产管理的流程,发现不合理的流程并进行优化,以达到理想的内部控制效果。其次,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要积极推进国有资产管理的责任制,践行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开展全面责任制管理。加强员工的职业能力培训,提升员工的固定资产管理责任意识,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能够主动参与国有资产的管理和保护。再次,单位要定期与不定期开展国有资产审计工作,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最后,行政事业单位需要重视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系统进行资产的整合与梳理,开展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和控制,保证资产管理流程的合理性与公开性,在合理范围内提升资产利用率。
(二)优化风险评估机制,及时处理风险问题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风险评估对于单位运行而言意义重大,缺乏风险评估机制的单位,很可能在面临重大的内部控制风险时无所适从。因此,事业单位需要明确自身面临的风险,并针对潜在风险点采取风险评估措施,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风险整合,同时建立风险应急预案和防范举措。行政事业单位面临的具体风险,主要涉及人员管理风险与制度风险等单位层面的风险,也包括资产控制、收支管理与预算控制等经济业务层面的风险。要根据上述风险种类建立合理的风险评估体系,定期开展风险评估程序,以及时发现面临的主要风险点并介入,为后续风险防范奠定坚实的基础。具体而言,首先,需要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具体业务特征来确定风险评估的目标,并对如何开展风险控制进行分析,拟订实施方案后,将风险控制措施工作详细拆分到单位各部门的各岗位人员,使得措施得以落实。其次,成立单位内部风险控制小组,负责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和整合,并采取多元化的方式进行风险识别。最后,要定期进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排查风险出现的原因、可能性与造成的影响等,并对风险进行分类,建立较为完整的风险清单,按照风险等级进行筛选,做好风险预警提示,确定相对应的风险处理措施。
(三)完善内控管理制度,规范内控活动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体系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内控制度的完备程度。首先,需要设置科学的单位组织架构,成立内控部门或者内控小组,来专门负责单位内控工作的执行。内控部门需要完全独立于业务部门,负责内控制度设计、执行与监督,进行内控成果的考核等。除此之外,还需要单位的财务部门、采购部门与项目部门等明确各岗位的职责,保证权责相对应,在互相监督的基础上开展工作。其次,行政事业单位要持续完善内控制度,在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对内控制度进行细化,保证资产管理、资金管理与人员管理等机制的完善,对制度空白的部门结合实际需求进行完善,实现内部控制的实用性与可行性。最后,单位要严格执行内控制度,比如,财务部门要严格按照内控程序进行专项资金拨付,严格进行项目合同管理,配合有关部门管理国有资源性资产,对国有资产重大投入项目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对投资效益进行监督。另外,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将内控制度的内容对全体员工进行培训,让员工意识到自己的内控职责并落实在日常工作中。在培训过程中,需要员工熟练掌握本岗位工作的标准流程,及时纠正不规范的工作行为,最大限度保证内控制度的执行力度与内控活动的有效性。
(四)加强内控信息化建设,保证信息与沟通顺畅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先进的技术开始逐渐应用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之中,这也是完善内控管理的必然要求。加强内控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内控制度的落地执行,一方面可以采取信息化手段将内控系统的分级授权与行权等嵌入信息系统中,强化各系统之间的关联程度,实现线上流程的规范化管控。另一方面,单位内部还应当引入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关注关键岗位人才的考评与调动,创建专业化的信息化管理团队,搭建横向协调与纵向深入的信息化沟通渠道,使得各部门能够按照既定职责来提供真实准确的数据信息,在经审核后上传,实现与其他部门的信息共享。
(五)加大内部监督力度,全面落实监督职能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需要坚持完善内部与外部监督渠道,接受全体员工与社会公众的监督。首先,需要做好信息公开,在不违背保密原则的前提下,将拟公开的内控信息在合适的网站上公开,以便于社会公众随时查阅,实现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督。公开的内容可以涉及内控程序、执行情况、改进措施与违法违规行为等,保障国有资产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公开透明。其次,要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內部审计,审计部门定期实施审计监督工作,对于发现的风险点及时纠正。最后,对于行政事业单位重点项目、大额资金支付与年度预算执行等重要的内容需要进行二次复审,并持续关注项目的执行情况,对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及时处理,严格落实追责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