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格之道”的投资与人生启示
2023-08-26本力
本力
《芒格之道——查理·芒格股东会讲话》
(美)查理·芒格著
芒格书院编
RanRan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23年6月
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脍炙人口、影响深远,但知识就是什么力量?
最近,一位老同事告知了我她的困惑,名校畢业多年且十分勤奋工作、学习,但并没有感受到知识带来的这种力量,甚至缺乏基本的安全感。而且在人工智能冲击下,自己过去高大上的专业,似乎也岌岌可危了。
知识既然是被人们认为能够改变命运的力量,为什么这种力量并不牢靠,甚至面临失效。难道它也像食品一样有保质期?
拜“ChatGPT”走红所赐,以及后浪崛起和机器换人的双重压力,资深职场人士的危机感加重。对于知识社会中的白领或者说中产阶层,不惑之年本应是职业生涯和人生的黄金期,却不得不面对用户界面已然“不友好”的惨淡现实。
许是祖上贫下中农的基因以及部队大院的成长环境在起作用,我在30岁出头时就有这种危机感,而且被成功治愈了,从此获得了不再惧怕时光流逝、技术冲击的神奇力量。这需要归功于在那个时候遇见了查理·芒格和他的智慧。
知识是什么力量
当时还是在一位兄长的极力推荐下,读了根据芒格公开演讲编辑的《穷查理宝典:查理·芒格智慧箴言录》中译本。正是在这本书里,第一次了解到芒格的人类误判心理学的思想。芒格重视人如何避免做错事,他以自己一如既往的逆向思维指出:少犯错乃至不犯错自然就能够做对事情,从而最终成功。而老年人如果没走错路的话,会比青年时期有更多的胜算,从而对未来更有把握。
芒格感叹:人这一辈子,活到最后,配得上拥有什么,基本上就会拥有什么。想获得成功,你自己得配得上才行,道理很简单。其实,这正是巴菲特和芒格秘而不宣的长期主义真谛。长期主义并不是指的“永远有多远”,时间只是表面现象。长期主义是按照最终目标来规划自己目前以及未来的资源投入,这些实实在在的行动最终决定了是否配得上自己最终想拥有的。
有道是,世界上最大的距离是所说和所做,坚持长期主义其实并不容易。人们总是本能地倾向于短期目标,或者受延迟满足感的能力欠缺所限。关键在于,有没有办法解决?在我看来,其核心问题正是:该如何理解“知识就是力量”,尤其是“知识就是什么力量”。难得的是,收录芒格历年在西科金融、每日期刊两家公司股东会演讲的《芒格之道》一书,囊括了芒格更丰富、更新的见解,似乎能够恰到好处地回应这些问题。
所谓“知识就是力量”,其意义首先在于打破了迷信,从而从对权威的崇拜和盲从中摆脱出来,而注重个体实践和强调持续试错、经验累积的重要性。而芒格的智慧就在于,他博览群书,惯于抽象思维,但是仍然从三个方面把握了“知识就是力量”的本质,或者说巧妙地处理了其中的三个矛盾之处。
首先是短期和长期的矛盾。如何学习和使用知识,首先需要面对的就是对待时间的态度问题。在这方面,“长期主义”的口号几乎与机会主义的决策同样在中国投资界流行,并行不悖,但两个方面的目标可能都无法实现。
而芒格将其结合在一起,首先坦言“我们不是纯粹的机会主义者,但我们确实信奉见机行事”,并强调伯克希尔很少做长期的预测。“谁不想看得远一些?问题是,想看得远,也看不了多远。只要开动脑筋、埋头苦干,把眼前的每件事处理好了,你最后很可能会打造出一家优秀的公司。”
对于这个问题,芒格在书中多次以一个杜撰的故事来说明。
一位年轻人去拜访莫扎特。他说:“莫扎特我想写交响乐。”莫扎特说:“你多大了?”年轻人说:“我23。”莫扎特说:“你太年轻了,写不了交响乐。”年轻人说:“可是,莫扎特,你10岁的时候就开始写交响乐了啊。”莫扎特说:“没错,可是我那时候没有四处问别人该怎么写。”
威廉·奥斯勒爵士一砖一瓦地建成了世界著名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芒格推崇奥斯勒爵士所信奉的托马斯·卡莱尔的名言:“与其为朦胧的未来而烦恼忧虑,不如脚踏实地,做好眼前的事。”并直言这同样是伯克希尔的经营哲学。
他们认为,系统性的长期风险或困境下,单个公司很难独善其身。所以长期主义“主要是尽可能地保守,防范大灾难的冲击。我们为可能出现的最恶劣环境做好准备。”基于同样的原因,需要远离人品有问题的人。“愚蠢是一种道德上的缺陷,而不是一种理智上的缺陷。”这是著名伦理学家迪特里希·朋霍费尔的名言。并且,在这个前提下,从长期考虑,忍受周期性等因素导致的价格波动,即“我们注意躲避困境,但也会在价格合适的时候承担风险”。
在处理这些问题中,芒格最常用的一个方法就是“逆向思考”。他举了一个例子,假如有人请他帮助印度,他不会先想怎么把印度变好,而是会先想怎么把印度变坏。把所有可能损害印度的事情想出来,不去做这些事情。
“能力圈”
其次是简单和复杂的矛盾。芒格说,“我们之所以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主要是因为我们挑了简单的事情做。”这被巴菲特称为“能力圈”。很多人自以为很聪明,不自量力,专挑最难的事情做,最后往往没有好结果。巴菲特说过,我们没有本事跳过3米高的栏杆,我们的做法是轻轻地迈过小水坑,然后捡起大块大块的金子。其实,在这方面,可口可乐就是典型。笔者也是很多年后才突然想明白这个逻辑。可口可乐的消费不但高频、上瘾,而且没有什么售后成本。这个商业模式如此简单有效,我们却对小水坑对面的金子浑然不知。
巴菲特还说过一句话,走正道,越走越宽。《穷查理宝典》作者考夫曼也曾经多次跟芒格说,如果骗子知道做老实人能赚多少钱,他们肯定都不当骗子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只做简单的事情就可以,还需要懂得如何去做。芒格的策略是,“要提升自己,必须掌握多个模型。很多人只明白一两个模型。在生活中,他们总是拿自己的这一两个模型去生搬硬套”;“我们必须有意识地训练自己,改掉只用一两个模型的习惯,这样才能获得智慧。”如果你成为一个思想上的成年人,你能把很多头脑更聪明的人远远甩在后面。把所有学科中的重要思想都学会,不偏听偏信任何一个学科中的流行观点,与只懂一个学科的人相比,你就拥有远远更多的智慧。否则,就很难理解伯克希尔为何能够牢牢把握住新能源汽车的机会。
他也多次说,巴菲特是一台高效的学习机器。“他是个聪明的人,但他取得的成就超越了他的聪明程度。”而且,他并不是特别推崇集体智慧,他认为伯克希尔能够获得成功,主要是巴菲特个人智慧的结晶。同样,他也不赞成分散投资的贝塔系数这些概念。伯克希尔的风格是集中投资。“赢的概率非常高时,要下重注。”
一言蔽之,选择简单的生意,但在学习、行动的时候不厌其烦、精益求精,并且借助多学科的知识和资源。这也被总结为合奏效应,或者格栅理论。这本书也零星地给出了芒格的图书推荐,可以作为拓展学习材料。除了读者熟悉的《生活在极限之内》《影响力》之外,还有吉诺·塞格雷的《迷人的温度》、荣·切尔诺的《工商巨子:洛克菲勒传》、彼得·贝弗林《科学火星人》,以及沃尔特·艾萨克森的《爱因斯坦:生活和宇宙》等。
最后是乐观和悲观的矛盾。
芒格当然是个乐观积极的人,他特别推崇爱比克泰德、马可·奥勒留等斯多葛学派先贤圣哲的智慧:每次困难都是一次机会,一次学习的机会,一次展现勇气的机会。他还提醒投资者要避免“受害者”心态。“很难的时候,谁都会觉得痛苦,这是人之常情。但是,整天自哀自怜绝对是头脑存在严重缺陷。”
他又是一个似乎悲观的人,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诉大家要降低预期,并说未来免不了大灾大难。他引用佛陀的话:“我只教了一件事情,我教的是人类痛苦的根源,以及如何避免一部分痛苦。”
芒格认为,“我们能成功不是因为我们善于解决难题,而是因为我们善于远离难题。”“防患于未然很重要,一分预防胜过一万分治疗。”“人们做的很多事,不如不做。”
芒格尤其注重纠错能力的培养,并有意识地培养这个习惯。当然,也有些是大趋势出了问题,比如伯克希尔最早的纺织业衰落。芒格的应对之道是:不要总想着化解痛苦,要远离痛苦。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
这些技能看起來相互矛盾,但其实都是以一种结构性的思维将人性的优缺点加以发扬或者限制,以理性的力量让其相互作用、赋能,并行不悖。培根所说的完整的名言其实是:“知识就是力量,但更重要的是运用知识的技能。”
培根在《新工具》中是这么解释的:虽然通向人类权力和通向人类知识的两条路途紧相邻接,并且几乎合二为一,但是鉴于人们向有耽于抽象这种根深蒂固的有害的习惯,比较妥当的做法还是从那些与实践有关系的基础来建立和提高科学,还是让行动的部分自身作为印模来印出和决定出它的模本,即思辨的部分。由此可见,获取知识的首要途径是试错和实验——这种力量最终会解放和实现自我。
如此说来,知识不仅是个人通向成功的力量,它更是人类解放和实现自我的力量。
〔编辑:臧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