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转型与升级
2023-08-26赵丽敏
赵丽敏
摘 要:“互联网+”背景下,社会迫切需要更多商务英语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优秀人才。如何调整教育模式、创新教育理念、增强人才培养效果,为社会输送更多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是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目前我国高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依旧存在较多问题,如定位不清,办学思路摇摆、地域性限制强、师资力量薄弱等,上述问题均对高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造成不利影响,限制了高校的稳定发展。因此,文章在立足“互联网+”背景的基础上,探讨了高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转型和升级策略,以期为高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背景;商务英语;专业人才;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19-0110-04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为各行各业的相应活动注入新活力,也使教育领域产生新突破。“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在诸多领域备受瞩目,这是社会获得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基础[1]。高校在展开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制订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了解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计划,鼓励商务英语教师探讨相关问题,围绕商务英语教育工作献计献策,为学生带来充满生机的商务英语课堂。但依据高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可知,高校对“互联网+”背景和商务英语的认知程度不足,存在没有围绕商务英语制订实践活动,商务英语的层次不高,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在上述问题的影响下,高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效率偏低、效果不佳。
一、“互联网+” 背景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要求
目前,在高校商务英語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除了确保学生掌握多样化的理论知识外,还要使学生能够将所学商务英语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2]。“互联网+”背景下,商务英语专业环境产生明显变化,对于人才的需求也与之前有所不同,其体现出广泛性的特点。在此过程中,不仅要保障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具备比较理想的英语素养,还要了解如何更好地经营管理,对企业的运营管理要求、流程等具有清晰认识,掌握一定的贸易策划技能。“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获得了新契机和新挑战,高校应合理安排学生的商务英语学习时间,将商务英语各个板块的知识调整好,适当融入金融理论、国际贸易等专业知识,着重培养学生的相关技能。
二、“互联网+” 背景下高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定位不清,办学思路摇摆
商务英语专业具有很强的经济价值及广泛的就业面,因为商务这个概念本身就具有宽泛的特点,这意味着人才培养获得了更多的机会,但也导致定位不清的问题出现,从而使高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陷入新的困境。长期以来,商务英语中的重点是“商”还是“英”是困扰该领域的问题,无论是专业发展理论,还是实际课程设置都没有达成共识,这种争论的存在导致商务英语办学无法顺利推进,从而对人才培养的系统性造成不利影响。
(二)培养层次不高
高校的学习时间往往为四年,除去目前大部分院校普遍实施的最后一个学期顶岗实习,真正在校的时间不过三年[3]。在这样的学制内,再除去一些公共类课程,学习商务英语的时间并不多。学生学好商务英语,不仅需要语言环境的长期熏陶,也离不开长时间的训练。因此,高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层次不高的问题比较明显。
(三)实践能力不强
“互联网+”背景下,虽然高校商务英语教学较之前相比更具便捷性、创新性,但还没有完全形成合理的课程设置,相关主体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缺乏深入了解,教学课程和之前相同、教材实效性不足的现象十分突出。教师忽略了对学生商务英语能力、兴趣爱好的分析,设置的课程与学生实际情况产生偏差,所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足,限制了商务英语教学活动的价值。此外,高校对商务英语教学的方式大多停留在理论中,没有依据商务英语内容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学生无法走出校园进行实践,那么培养出来的人员必然无法将其应用于实际。
(四)地域性限制强
目前,商务英语专业发展较好的高校主要处于东部、南部,而在中部或者偏远的西部地区,商务英语专业则发展滞后甚至渐渐萎缩,该地区学生就业的企业比较少,就业质量较差[4]。
(五)师资力量薄弱
影响高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因素有多种,而师资力量是关键性因素,倘若高校商务英语教师在专业能力方面有所欠缺,没有较强的素质水平,那么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也会较差。但在目前的高校商务英语教师群体中,真正懂得此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师少之又少,部分教师对商务英语教学的重视度不足,没有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商务英语培养理念与“互联网+”背景要求不符[5]。同时,很多教师忽略了商务英语与学生后续职业发展的联系。仅仅以教学为目的,对学生的培养不到位。高校也没有围绕教师现状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导致教师始终难以拓宽自身知识视野,对商务英语教学的掌握程度不足。
目前,高校商务英语教师类型分为三种:其一是语言专业出身的英语专业教师,这类教师数量是最多的,在教学中以语言知识的讲解为重点,但掌握的商务知识较少,存在商务实践经验匮乏的弊端,想要指导学生的商务实践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其二是商务专业的教师,此类教师掌握着多样化的商务知识,但语言功底相对较弱,商务英语教学环节往往用中文表达,对学生掌握商务英语语言造成不利影响;其三是具有英语、商务双专业知识背景的复合型教师。这类教师的优势比较显著,不仅专业背景很强,而且商务英语语言基础夯实,可以通过英语很好地讲述商务课程,但目前此类教师在高校商务英语师资队伍中占比极低。
(六)未建立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在目前的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教师对实践课程的关注度不足,未深刻认识实践课程与学生全面发展的关联性,实际工作中往往采用了国际贸易实务实训的方式,但教学评价方式依旧停留在早期,即教师讲课,学生利用虚拟实务软件进行考核,随后学生按照实际情况进行打分,打分完毕后将会按照要求开展讲评工作,以结果定性评价方式为主,考查学生是否具有较强的记忆力,明确学生复述能力的强弱。其中评价方式存在明显弊端,没有从商务操作中进行全面的考核,忽略了对学生商务沟通的评价,也没有了解学生是否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学生商务问题的解决思路、解决能力的评价几乎为空白。同时,这种评价方式的评价内容缺乏统一性,主观色彩比较明显。
三、“互联网+” 背景下高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革新人才培养观念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需转变商务英语的错误培养观念,以积极正确的角度看待商务英语,意识到学好商务英语可以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带来支持。同时,高校需转变早期的教育理念,将现代化的教育模式融入高校英语课堂中,确保商务英语的效果更佳。在开展商务英语教育活动时,高校应明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与学生兴趣爱好相一致的教学内容,并积极应用“互联网+”相关概念,明确高校商务英语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障碍,制订有效措施消除这些障碍,转变学生学习商务英语的态度[6]。并且,教师应注重和学生的溝通交流,将商务英语中的故事情节再现课堂中,使学生围绕商务英语的不同内容进行英语表达;提升商务英语实训教学在课堂中的比重,促使学生的实训能力有所提升;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商务知识,拓展学生的商务知识面,为学生讲解目前的国际商务要求及操作规则,告知学生在国际商务操作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事项,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流程。
(二)改进人才培养内容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商务英语教育活动需紧跟新时代步伐,结合多种要素开展现代化的商务英语工作,高度重视新环境和新特点,有针对性的调整实际工作内容,明确商务英语的特点和实际内涵,引入比较先进的教学内容,有效解决高校商务英语教育工作实效性不足的问题。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需分析与学生就业息息相关的教学案例,使学生对社会岗位的需求产生明确认知,能够站在科学的立场上判断实际问题,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在高校商务英语的应用教学中,教师应针对性地帮助学生了解当今社会对商务英语的要求,使其积累更多的经验,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通过商务英语探讨问题,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此外,教师应针对学生目前商务英语掌握情况进行全面分析,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手段,着眼于数字化教学资源,将其融入具体教学中。教学资源建设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相关主体要认识互联网对此项工作的积极影响,提升互联网的使用频率,将互联网作为收集网上名师教学视频的方式,整理好多种多样的资源,按照要求展开分类,使这些资源与数字化平台相融合[7];同时借鉴互联网共享思维,邀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参与到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为教学队伍增添新生机。
(三)优化人才培养方法
“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开展商务英语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应采用与时俱进的工作模式,避免和新时期高校商务英语教学需求产生偏差。在开展教育工作时,教师应将互联网技术作为主要手段,结合高校学生的兴趣爱好、实际需求,构建针对性的教学情境,并明确学生目前在高校商务英语学习中面临哪些困难,帮助学生制订解决难题的措施。在开展商务英语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互联网的内涵和发展现状,明确商务英语教育内容和互联网理念的关联性,加大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在培养学生商务英语应用能力时,应从课文内容入手,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将所学的商务英语知识学以致用,这也是作文教学中必须关注的一个问题[8]。在改进教学办法的过程中,教师应着眼于“互联网+”环境,从不同视角分析该环境的特点,以互联网平台为主要载体,打破以往课堂教学枯燥的局面,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在网络平台中发布有关商务英语的内容,使学生在该平台和教师积极互动,对提出自身商务英语不懂的问题,教师应给予针对性的解答。此外,高校还可以将实践性内容融入商务英语中,加大实训力度,更好地展现学生自身能力。
(四)校企合作的应用
“互联网+”背景下,培养高校商务英语人才的过程中,校企合作具有关键性作用。在今后实际工作中,高校应注重市场调研,将此项工作真正落实,与相应企业之间围绕商务英语人才培养问题展开深层次的交流,明确目前的人才培养计划是否有效,依据企业的需求针对该计划进行调整,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应以企业优秀的职业精神为核心,全面贯彻德育教育,深刻认识现代企业文化理念的重要性,将上述因素和人才培养环节与实践相结合。除了做好商务工作之外,更要为学生讲解该领域的法律法规,告知学生必须保持职业道德,使学生以现代化的视角来看待商务英语。推进校企合作环节时可以让商务英语学生到企业实习,鼓励企业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确保学生获得展现自身商务英语才能的机会,从而为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五)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能力
在今后的发展中,高校需组织教师参与多种形式的专业培训,例如学习“互联网+”背景下商务英语的内涵、流程,为教师详细讲解“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商务英语面临的新挑战,提出培养此类人才的原则、注意事项。再如以商务英语为主题开展针对性的课题研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交流会,探讨开展商务英语教学时面临的问题,分析其中的原因,共同制订解决方案,还可以与教师分享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时的成功经验和心得体会[9]。感受商务英语对学生发展的益处,从而越来越认同商务英语的育人价值。
长期以来,高校商务英语课程体系比较完善,课程标准成熟性较强,无论是商务英语的基本概念,还是基本理论等,均具有统一的教学标准,也体现出明确的考核要求。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要认识到考评体系与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关联性,针对培养现状、培养方向展开全面分析,构建相匹配的考评体系。考评体系的评价指标需转变之前单一的方式,从多个角度展开评价,尤其是商务英语育人效果,教师要以量化为核心,不仅将教学的各个流程作为评价指标,还要高度重视教学质量,评定教师是否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
(六)完善商务英语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日益显著。在今后实际工作中,教师应提高对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的关注度,制订更加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并展开相应评价[10]。在评价工作开始之前,教师应秉持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理念,保障评价的针对性,从学生商务英语的合作能力、商务英语问题的解决思路、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围绕商务英语的学习情况进行互评,还可以使学生采用自评的方式,从而更加清晰明确自身商务英语存在的不足之处,积极学习他人商务英语的优势,取长补短,促使学生的商务英语水平迈上新台阶。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在此过程中,高校要提升对商务英语的关注度,结合商务英语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区别,制订针对性的授课模式,鼓励教师以现代化视角看待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及时摒弃落后的培养意识和思路,依据商务英语的特征制订教学方案,保障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及创新性,将实践教学作为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商务英语的实践活动中,采用以赛促学的方式加强学生对商务英语的了解,使学生越来越热爱商务英语。
参考文献:
[1] 朱艳宁. “互联网+”背景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以湖南省衡阳师范学院为例[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1(03):26-27+45.
[2] 刘晓旭. “互联网+双创”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改革研究[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1,37(02):112-115.
[3] 刘瑛. “互联网+”背景下西部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探究[J]. 现代交际,2019(23):8-9.
[4] 杨剑. “互聯网+”背景下高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转型与升级[J]. 戏剧之家,2020(34):137-138.
[5] 王芬,刘富丽. “互联网+”背景下地方性高校“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新构建——以台州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为例[J]. 台州学院学报,2018,40(05):54-57.
[6] 唐琳. “互联网+”背景下独立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黑河学院学报,2020,8(07):116-117.
[7] 程达军,周俊华.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转型与升级[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7):39-44.
[8] 梁婧. 互联网+外贸背景下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百色学院学报,2019,29(02):137-139.
[9] 杨佳雯. “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新需求及培养研究[J].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22,30(02):65-69.
[10] 王春艳. 应用型高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调查研究[J]. 科教导刊,2021(26):190-192.
(荐稿人:包燕,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