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声里的党史故事
2023-08-26潘乐萌
潘乐萌
讲故事
356 路電车照例靠站“上海联华影片公司”,等待着络绎不绝的乘客们上车。1933 年的上海霞飞路、吕班路(今上海淮海路、重庆南路)一带,总是聚集着一帮十来岁的报童,彼此招呼、交谈,大声叫喊报纸的内容,稚嫩又洪亮的吆喝声哪怕隔着两条街都能听得到。
“《申报》!《时报》!卖报卖报!今天的新闻真正好!”
冬天的早晨,彼时在上海联华影片公司工作的聂耳正走在街上,突然听到了一个清脆的声音。迎着下车的人流,他看到一个小女孩:小脸被冻得通红,一双又黑又亮的眼睛,背着卖报袋,手中还不停地挥动着一沓皱巴巴的报纸。
可是没人买报,人们都匆匆从她身边走开了。
聂耳停住脚步,他不由得蹲下去,拉住她的手,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我没有名字……”小女孩眨着黑亮的眼睛说道,“大家都叫我‘小毛头。我在纱厂长大,那是日本人开的,我妈妈在里面干活。”
“你家在哪里?”
“一·二八轰炸以后,我们就没有家了,爸爸也生病了,不能工作……”小毛头眼圈一红,泪水扑簌簌地滚落。
小毛头后面说了什么,聂耳没有听见。他很难过,低下头问她:“我给你写一首卖报歌,你一边唱一边卖报,好不好?”
“好!”小毛头很高兴。
聂耳去找著名词作家、田汉之妻安娥帮忙。安娥很同情小毛头的遭遇,把词写好后,聂耳很快就配好了曲两人一起去见她。
“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不等天明去卖报,一面走,一面叫,今天的新闻真正好……”聂耳打着节拍教小毛头唱歌。
小毛头听呆了,这不正是自己想要说的话吗?
“你唱唱看,看看有什么要修改的地方吗?”聂耳问她。“这歌太好听了,我想学!”小女孩用力拍手,“不过如果能把报纸的定价也写在里边,我能边唱边卖,那就更好啦!”
聂耳爽快地在结尾加上了“七个铜板就买两份报”这一句词。
后来,小毛头边唱边卖,她清脆动听的歌声让买报的人多了起来。
1934 年,在歌剧《扬子江暴风雨》的首次公演中,小毛头登上舞台,本色出演报童,为观众演唱了这首《卖报歌》。
像小毛头这样的小报童,在20 世纪30 年代的上海街头,很是常见。战时生活艰难,不少孩童只能走出家门,批发一些报纸,通过街头卖报贴补家用。那种吃不饱、睡不好的日子,个中滋味只有他们自己才能体会。
而聂耳,用音乐讲述出了他们的故事。
唱歌曲
《卖报歌》开篇以跳跃的节奏,简单朴实的语气词模拟报童的叫卖声,生动勾画出天真可爱的报童形象。整首歌曲情感基调单纯活泼、乐观向上。因曲调运用了中国传统五声调式,所以音区明亮,富有中国民歌特点,朗朗上口,优美流畅。演唱时可做如下处理:第一段速度稍快,反映了报童等派报、忙卖报的焦急心情;第二段最后一句为疑问语气,速度稍慢,音量较弱,表达了报童内心的凄苦悲伤;第三段最后一句为全曲高潮,表现出报童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欢喜之情。
促精神
《卖报歌》为人们展现了解放前贫穷儿童的悲苦,教育人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带有对光明未来的期盼。聂耳的创作源于对人民群众的真挚情感。他从生活中寻找创作源泉、提炼音乐形象,并把自己的音乐创作同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文艺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