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基于胜任力的地方高校软件人才培养实践探究

2023-08-26王振辉王振铎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3年19期
关键词:胜任课程体系岗位

王振辉 王振铎

关键词:新工科;胜任力;地方高校;人才培养

0 引言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数字经济和信息化应用不断推进产业的升级和改造,也深刻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变革。为适应技术和经济社会人才需求,教育部启动了新工科教育,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适应产业的发展。一方面,产业发展对工程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知识广度和深度要求,使得课程门数增多,但总课时不变,每门课程课时数减少,增加了教与学的难度;另一方面,与“一流”高校的学生比较而言,地方高校的学生普遍学习能力不强,主动实践和创新意识欠缺。此外,大多数教师不具备企业实践经历,教学偏理论,课时、科研考核等压力使得其教学改革的意愿不高。总之,针对“新工科”提出的新要求,目前地方高校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IT行业要求。

近几年计算教育领域出现了“基于胜任力的学习”(competency-based learning)一词,已经或正在计算教育的多个学科领域里开展实践。之前计算教育领域大部分都倾向于基于知识的学习,然而对于新工科背景下的计算机领域,基于知识或仅基于技能的培养已不再适合,因为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必须在面向工作岗位时展示出特定的胜任力[1-2]。为践行新工科建设的“以能力培养促进工程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目标,研究地方高校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基于岗位胜任力的方法和评价标准具有重要意义。

1 胜任力及胜任力模型

胜任力,是指在特定工作岗位、组织环境和文化氛围中绩优者所具备的可以客观衡量的个体特征及由此产生的可预测的、指向绩效的行为特征。岗位胜任力是指在具体企业工作岗位场景中形成的各种知识与技能,以及体现出的职业素养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胜任能力。

胜任力模型通常指担任某一特定工作任务角色时所应具有的胜任力总和。ACM/IEEE计算课程体系规范CC2020提出采用胜任力模型,融合知识、技能、品行三个方面的综合能力培养,加强了对个人职业素养和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的要求,鼓励各教学机构根据自己的定位设计具体的培养方案。胜任力模型对于地方高校软件创新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在大数据、智联网、移动通信技术发展下,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软件创新人才培养也愈加紧迫。

2 地方高校软件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分析

地方高校软件专业毕业生就业难或只能通过培训进修就业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一方面是产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另一方面是学生由于不具备企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而找不到适合的工作。地方高校学生自身胜任力不足是其就业难的主因。

1) 人才培养定位不准,课程体系不合理

对行业企业岗位需求缺乏调研,导致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毕业学生专业知识结构较全面,但实际能力差,无法适应企业岗位实际。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往往借鉴“一流”本科高校,使得“学术型”课程占主导地位,而“技术型”“职业素养”型课程缺乏,不能对应地方高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

2) 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地方高校任教教师,绝大部分都没有在企业从业经验,专业素质和能力方面也不容乐观。他们有去企业挂职锻炼的愿望,但教学任务重,科研考核严,使得教师只能在理论教学、申报教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等工作中切换角色,而对提高自己新技术的掌握和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方面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3) 学生只掌握了知识,但实践能力严重缺乏,不能适应岗位要求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新兴技术不断涌现,大学在很多方面已落后于社会,培养的人才也不能适应产业创新和发展的需要。首先是软件技术更新快,课堂教学内容陈旧,跟不上技术发展步伐,其次是培养出的学生过分强调对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实践,导致学生动手能力不强。最后,实践未能体现真实项目、真实工作场所、团队协作开发能力培养,使得学生入职后很难在较短时间适应工作岗位。

3 培养地方高校软件人才胜任力的具体措施

3.1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地方高校属于应用型大学,培养的是社会急需的工程技术人才,其人才培养的出发点是直接对接企业的岗位要求,按照工程型人才培养要求,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能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复合型人才。

根据地方高校软件人才培养特点,基于胜任力的培养3个维度包括知识、能力、品行,西安翻译学院在软件人才培养过程中贯彻“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育人观,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实施三全育人举措,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强化职业核心能力及动手实践能力培养。

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深入调研软件企业需求,根据工程教育理念,以职业岗位能力素质标准要求为依据,逆推法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按照反向设计、正向实施策略,制定毕业要求与课程关联矩阵,将毕业要求落实到具体课程。邀请行业、产业、企业人员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做到人才培养规格与岗位要求相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学生毕业条件与岗位入职条件相对接。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全面体现关键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的思想,使学生的个人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都得到均衡发展,更好地适应软件工作岗位对人才的需求。

3.2 坚持课程与岗位对接,构建“一主线、两体系、三平台、多模块”课程体系

不同于傳统课程体系面向计算机学科覆盖的主要思路,面向新工科需要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除传统计算机学科的知识外,还要涉及管理、交流以及不同专业分支,解决之道是动态调整课程设置、优化教学活动、改进教学方法来实现复合知识领域的覆盖,以满足不同应用领域与行业需求。按照OBE理念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我校对现有软件工程专业现有课程体系进行系统优化调整,以专业基础与专业能力为核心,注重职业素养与应用能力系统培养,构建“一主线、两体系、三平台、多模块”课程体系。一主线指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线。两体系指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三平台指“ 理论教学平台”+“实践教学平台”+“素质拓展平台”。该课程体系涵盖了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教育、实践教学、素质拓展课程等多个课程模块。设计课程体系时,认真考虑了企业技术领域需求和发展趋势;整合教学内容时根据岗位群对人才的需求,分析和重构专业知识、能力结构和综合素质,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图1 为按产出导向设计的“一主线、两体系、三平台、多模块”课程体系图。

3.3 坚持实践能力培养,构建“一核心、两平台、三横三纵”的实践教学体系

胜任力培养的重要理念是从“知识本位教育”转向“能力本位教育”。为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通过深度校企合作、产学协作,西安翻译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构建了“一核心、两平台、三横三纵”软件实践教学体系”。一核心: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知识应用能力为核心。两平台:校内外实践平台+课内外实践平台。建立“编程基础训练+专业技能实训课+第二课堂活动”组成的横向实践教学,满足了计算机软件学习中“编程语言与编程工具、设计与开发、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要求。同时,也构建了“基础层、提高层、创新层”三个纵向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强调学生能力培养的渐进性和系统性能力培养。图2为三横三纵软件实践教学体系图。通过上述实践环节和循序渐进的實施,最终使学生达到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专业能力要求。

3.4 构建思政引领、项目驱动、兴趣激发的教学模式

针对地方高校学生专业定位不清晰,学习兴趣不高的情况,采用思政引领、项目驱动、兴趣激发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做中学”,强调融入思政的项目教学。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职业素养培养,赋予学生爱国敬业,特别是将“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教学中,在动手实践中培养学生独立开发和团队协作能力,使得学生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专业能力和职业精神上得到磨炼和提高。特别是在程序设计课程中按照学生学习知识的规律将课程教学和实践划分为“程序、程序系统、项目”三个阶段实施[3]。每个阶段都采用融合课程思政和知识点的案例或项目教学法,采取教师项目导入、学生项目实践、团队答辩,教师点评反馈等环节构成。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究过程,由于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学习热情被调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自我学习的能力和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和提高,特别是融入实际项目设计工作的需求中,既突出了知识、技能的应用性,又体现了岗位的工作特性,可以极大培养学生应用技能和职业品德。

3.5“学、训、赛”三位一体的“第二课堂”

通过实践探索,西安翻译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把实践技能训练作为“第二课堂”实践育人的突破口和有效途径,推动学科竞赛和专业实训的协同发展,形成了“学、训、赛”三位一体的“第二课堂”实践育人模式。

专业赛事可以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4-5]。学校创建了专业学研社,社团内学生在专业教师指导和社内技术水平高的学生“传、帮、带”下,进行团队项目实践和专业赛事的准备。教师通过指导工作,提高业务水平,发现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中的差距,学生也可以实现共同学习和进步。近年来,西安翻译学院积极参加“蓝桥杯”全国软件设计大赛,计算机应用能力及素养大赛和计算机设计大赛,多名学生获得国家级和省级荣誉和奖励。

加强专业实训实践,实习实训不仅是实践能力提升的手段也是国家推行的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6]。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正确理解劳动最光荣的思想观念,引导学生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价值观形成。西安翻译学院软件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社会实践,重视学生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新方法应用,创造性地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强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

3.5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和构建

建设一支具有思想道德高尚、专业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培养学生岗位胜任力的前提和保障。所以必须从多方面提高教师道德修养,拓宽教师知识面,提升教师实践能力。一方面要遴选优秀合作企业,加强校企协同,聘用有职业素养高,项目经验丰富的程序开发人员来校授课。另一方面的是寒暑假定期派教师赴合作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软件的研发,这样既可以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又可以保证教学内容的项目化。

4 结束语

当前,地方高校软件专业毕业生岗位胜任力不强的主要原因是学校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的用人需求存在较大差距。虽然现在很多高校都在积极推广校企合作,然而,缺乏实质、深度和系统的合作,往往只是提高了软件技能,而非岗位胜任力。软件人才培养过程要注重基础,强调品行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强化实践创新和应用。所以,要提高软件人才培养质量,应根据产业岗位胜任力要求,逆向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明确课程目标,构建分层分级的实践教学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岗位胜任力,才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猜你喜欢

胜任课程体系岗位
新形势下如何增强会计从业人员职业胜任性
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基于胜任力生成过程的组工干部培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