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角色回归对儿童品德发展的镜像影响
2023-08-26盛青江苏省昆山高新区紫竹小学
盛青 (江苏省昆山高新区紫竹小学)
品德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国家发展的内在力量。良好的品德教育是儿童发展的润土,是社会交往的底色,同时也是文明社会的思想保障。所以,儿童的品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数据显示:儿童早期是品德发展的萌芽和前认识阶段,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儿童品德发展的方向和意识。这段时间儿童的社会意识发展不足,自我意识在不断生长,在很大程度上从身边汲取品德发展的营养。因此,受环境、时间和空间的多元素影响,儿童品德发展更多地源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
一、家庭德育现状分析
苏联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每个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否称职。”一定程度上,儿童就是家长的镜像呈现,投射出教育者对他们的“映照”。儿童成长阶段,教育对于儿童的映照如网格,呈渗透般影响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教育是国家大计,德育更是时代赋予学校和家庭的重要责任。品德发展又是儿童各项行为品质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基础。而家庭教育是儿童品德形成的主要阵地和关键一环,具有长时效、多方位的特点。所以,时代的发展要求家庭不断重视家庭品德教育的水平和智慧。
(一)品德发展习得特点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做了一个心理学史上非常著名的实验——“波比娃娃”研究,通过实验的探索和取得的数据,在一定程度上阐释了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获得和发展。班杜拉和他的助手随机选择了两组孩子。一组儿童看到一个成年人给塑料娃娃充气的同时进行拳打脚踢、责骂等攻击行为;另一组儿童看到一个成年人给娃娃充气并平静且不存在攻击性行为悄悄地玩娃娃。两组孩子被带到一个类似的房间,面对同一个充气娃娃。实验者通过单向玻璃观察孩子的行为。
研究发现,观看成人攻击行为的儿童表现出的攻击性行为明显高于观看成人平静玩洋娃娃的儿童:攻击行为高出11 倍,辱骂性言语攻击行为高出 23倍。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成人的行为会成为孩子们的主要模仿内容。家庭生活中,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是儿童行为和生活习惯模仿的主要对象、第一对象。
(二)家庭德育分工差异
长期以来,男性与女性的性格和分工特点让女性在家庭中承担大部分养育内容。人们习惯性认为教育孩子是母亲的责任和义务,而父亲的职责更多是挣钱养家,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缺少对儿童德育的全身心投入。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家庭道德教育存在明显的性差异。只有25% 的家庭成员是父亲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负责人或和母亲较为均等地尽了发展儿童品德的责任,这样的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在以往的教育教学经验中,学校开展的校园活动或者是专题家庭教育指导和交流类活动,在所有参与家庭的数据统计中:母亲的参与率远远高于父亲。并且,在后续的交流、访谈和追踪过程中,母亲对于儿童生活习性的了解会更全面,并且追问度更高。同时,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呈现:儿童阶段虽然有多种重要的依恋关系,但是亲子依恋关系是儿童主要的世界连接关系。父亲是否主动参与到家庭德育,是否成为家庭德育的主要负责人,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和孩子教育的满意度有极为紧密的关联。
(三)父亲教育的镜像影响
儿童从母亲和父亲获得的认知收益并不完全相同,父亲性格和能力的独特性,尤其是父亲和孩子之间互动的不可替代性。
1.对儿童习惯认知的影响
多数家庭的母亲,关注儿童的生活习性和饮食习惯。但是父亲教育通过各种活动和游戏的操作、探索和改变模式。父亲在生活中各类行为习惯的呈现,学生会进行吸收和个性化内化。如果父亲树立伟岸的榜样形象,以身作则,积极参与到家庭德育中,与母亲共同承担养育责任,无疑会增强孩子自觉遵守习惯性内容的信心。儿童将学习父亲的“勇敢、沉稳和果敢”等品质,这将增强孩子的处事和行动能力。反之,如果父亲懒惰、颓废、被动,儿童在日常的生活中会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效仿。长此以往,也就很难有效发展儿童积极的一面。
实践证明:父亲在孩子社会发展中的角色缺失,可能会使孩子形成不正确、不科学的价值观。在未来的生活发展中,过分强调母亲角色的存在并不利于家庭德育氛围的形成。从这个角度来看,父亲的角色对孩子的社会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2.对儿童责任认知的影响
父亲是家庭的经济和精神支柱,是孩子从小的心理和生活依赖,孩子的责任感来自父亲的言行。如果一个家庭中有一个完整的父亲形象,那么儿童将来在身体和精神上都会更健康。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责任感贯穿于各个方面,涉及家庭责任、学习责任、社会责任、集体荣誉、个人荣誉等诸多方面。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责任感,是德行发展的基础。如果孩子能从父亲身上受到关于责任的积极影响,那么他们会主动承担责任。
3.对儿童“爱与被爱”的影响
对于许多现代家庭来说,父母希望他们的孩子以他们期待的方式成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家里,父亲如何对待母亲,母亲如何对待父亲,他们如何对待长辈以及他们周围的人,孩子都看着照片。父母经常争吵、互相指责和抱怨。孩子的心是恐惧和不安的,他没有足够的心理能量去爱外面的世界。
爱与被爱,不是单方面的“我觉得”,而是发自内心地关注对方、关心对方、替对方着想。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中成长,而不是只有母爱的家庭中成长,儿童才能逐步学会爱与被爱。而爱的能力,决定着儿童德行发展的厚度和温度。
通过了解目前的家庭德育现状,看到了家庭德育对于儿童早期品德发展的重要作用,也看到了儿童品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可能产生的镜像影响,我们也需要进行策略的探索以及方法的尝试,为儿童的品德发展不断注入底色和能量。
二、教育合力形成策略
通过上述的阐述,我们认识到:儿童身上的显性与隐性行为,往往是周边成人世界的个性化反映,这也是本文要着重阐述的镜像影响。孩子的责任意识、习惯认知以及爱的能力等方面的习得都是如此。所以,为了儿童品德的良性发展,需要教育合力的共同促进。
(一)“家校社”合力
儿童的发展不是一份教育力量的结晶,它来源于儿童可以接触到的一切教育因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等。然而,这些教育都有着各自鲜明的特点。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对而言有自己的规章,多由专业人员担任,例如学校的专业化德育课程和德育活动,从儿童内心进行引导和启发;社会的公益宣传以及社区开展的德育活动都是典型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常见模式。但是,家庭教育的家庭差异大,施教人员多样化,场所不固定,不确定因素多等。但是,儿童的行为习得与家庭教育联系非常紧密,甚至是决定性的,学校、社区教育往往承担修正、弥补、进一步发展的作用。因此,强大教育合力的形成,呼唤家庭教育发生深刻的改变,更加呼唤“家校社”教育合力的形成。
(二)“家庭成员”合力
家庭教育是“家校社”教育合力的重要组成,因其对于儿童品德发展具有时间长,影响广等特点,成为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分支。但是,由于家庭德育人员的时间、空间和人员的差异可能会存在教育合力的不一致。现在很多家庭都呈现出4+2+1 的养育模式,老人是养育的主力,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德育的成分。父亲是家庭的主心骨,但是往往会在儿童品德发展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席”。母亲因其多元化的德育角色,也难以定向影响儿童。所以,很多家庭都容易出现家庭德育的不一致。在此,我们提倡家庭德育形成家庭内部的“德育合力”,在儿童品德发展上保持教育态度和影响的一致性,彰显父母教育的主要地位。同时,父亲积极参与到家庭德育中,回顾家庭教育,承担德育责任,发挥引导作用,积极搭建良好的家庭德育氛围。
三、品德发展实践策略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甚至是关键性的。受传统思想和男女性格特点的影响,许多中国家庭母亲目前扮演着家庭教育和德育的主角,男性参与较少。为了提高家庭教育的效果,应该改变父亲的角色和作用。为此,笔者提出了三种教育方法。
(一)早期渗透法
在家庭德育中,我们经常从孩子懂事的时候开始教他们一些真理,例如古代儿童学习《弟子规》《三字经》等知识,其实就是在对儿童的德育行为进行早期的教育和引导。此方法和给孩子打预防针原理相同,小范围的免疫获得终身的免疫或者提高抵抗,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孩子更有抵抗力。孩子们的思想就像一片空白的土地,如果他们能在春天及时播下真理的种子,他们就会在秋天获得丰收和喜悦。
此处,我们也要结合父母亲教育的特点来决定和协作。教育专家曾经说:母亲要用“半张嘴”来教育孩子,尤其是青春期阶段。母亲的教育在“唠唠叨叨”中传达真理和关爱,但是也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父亲相对而言的“沉默是金”在这点上也彰显优势,可以通过行动去感受,或者小范围内的试错,让儿童在自然的状态下明白真理和获得“免疫”。当然,使用这种方法要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来考虑孩子的接受能力。
运用早期渗透法还要注意,作为父母,要在心里时刻装着“教育”二字,时刻都要牢记父母的言行就是儿童的一面镜子。
(二)言传身教法
所谓身教法,是指父亲直接向子女展示自己的言行,以良好的思想、情感、道德和规范的行为习惯来正面感染、影响和教育子女的德育方法。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父亲的个人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深远且广泛。
父母除了用正面形象感染和教育孩子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父母不应该肆意在孩子面前暴露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否则会让孩子产生很大的反应。例如以前儿童常常在习作表达和交往过程中说:妈妈在做家务,爸爸在看报纸。而现在很多儿童在交流中,更多地阐述:爸爸躺在沙发上玩手机或者是刷抖音等。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呈现出家庭养育的现状。青少年儿童是行为习惯习得的重要阶段,但是社会意识发展较为缓慢,无法正确判断行为背后的是非得失。如果缺乏正确积极的引导,可能会给孩子造成一些难以修复的习惯养成或是获得偏差的是非价值观。
所以,我们鼓励儿童教育早期,父母共同参与家庭德育,并且在此基础上突出父母亲角色教育优势。例如父亲可以多带儿童参与到亲子运动,远足,自然科学探索等活动中去,让孩子在游戏和活动的过程中,感受父亲的性格,并随之内化,有利于儿童在接下来的学校生活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学会沉稳,坚毅应对生活琐事。
我们更建议父亲成为儿童教育的主导,给儿童不断地全方位展示责任、能力、爱、关怀,从而唤醒儿童品行中纯真、积极的一面。
(三)互为榜样法
这是父亲在道德教育中采取和孩子平等的态度,互相帮助,互相讨论,互相启发的一种德育方法。
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由于教育水平、社会环境等各种主客观原因,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准确之处。这就要求父亲建立民主意识,不要自以为是,同时意识到:随着孩子年龄和见识水平的增长,孩子判断是非的能力在不断提高。因此,当作为父亲存在认知错误,孩子的观点正确时,父母必须在孩子面前承认问题甚至进行自我批评,不能含糊其词,掩盖过去。往往在教育过程中,母亲的感性让她们更容易进行是非对错的表达,反之父亲的权威和威严,让儿童一定程度上不敢直面榜样。
承认孩子优秀,充满喜悦地把孩子作为榜样,不仅可以有效地把儿童的德行推向更高层级,也是父母个人修养的提升和质变。
在家庭德育的过程中,父亲更有可能胜任教育者,尤其是道德教育者的角色。在家庭中,父亲扮演好四个角色——玩伴、榜样、规范和教育者,就能很好地践行德育机制,通过镜像影响、逐步渗透,助力儿童的德行得到充分、完整、能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