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利用乡土课程资源
2023-08-26何禄旺王乐乐
文/何禄旺 王乐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同时还要求学校围绕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开发应用乡土课程资源,通过乡土课程资源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融合的方式完善小学教学体系。农村学校周边具有丰富的乡土课程资源,所以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尝试从心理健康的教育目标和学生认知特点方面开发乡土课程资源,应用乡土课程资源丰富教学资源,同时也可以应用乡土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尝试从乡土课程知识内容视角下形成对心理健康知识内容的深刻认识,为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积极意义
(一)保障教师的专业性发展
教师是针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力量,所以教师应充分认识新时期的教育要求,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秉持“本土先进”的教育理念积极开发和利用乡土课程资源,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乡土课程资源的整合提供便利条件。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尝试从学生生活经验、心理健康知识内容特点等多种维度开发乡土课程资源,应用有价值的乡土课程资源丰富心理健康课程教育内容,从而在课程教学中充分体现教师的创新意识和资源开发利用意识。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需要系统性、科学性开发乡土课程资源,并将乡土课程资源广泛融入于心理健康课程中,为提升教师在心理健康课程方面的资源开发能力、执行能力和保障教师专业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促使教师在专业发展中主动转变为具有研究意识和反思意识的个体。
(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乡土资源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孕育着历代人们丰富的智慧和情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直主张“孝亲爱国”,因此教师在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中可以将其作为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师可以将乡土课程资源融入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通过融合教育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为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奠定坚实基础,促使学生充分认识自身乡土情怀传播者和发展者的角色。因此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利用乡土课程资源应当着重关注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爱国情怀的发展情况,运用乡土文化资源引导学生主动了解家乡发展情况,通过生活化内容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确保学生在情感共鸣的驱动下主动弘扬和发展家乡文化。
(三)科学践行全面发展教育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办学机制多样化、丰富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多样化的要求,因此教师在心理健康教学活动中应充分认识学生差异性发展需求。小学生因为学习经验和生活阅历的不同导致认知水平存在明显差异,所以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避免传统统一的教学方法,而是应该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客观发展特征针对性地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充分认识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为全面教育创造便利条件,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的基本规律深入挖掘乡土文化资源,然后围绕着学生已有经验和生动活泼特点针对性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确保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充分凸显自身个性化发展特征。
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发乡土课程资源应当充分认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基本认知情况,应用生活化乡土文化资源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而且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尝试从生活化乡土课程资源视角理解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为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奠定坚实基础。因此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利用乡土课程资源应当给予学生鉴赏乡土文化特色和当地民俗风情的空间,促使学生在独立思考和感悟中形成浓厚的爱国爱家的乡土情怀,确保心理健康课程教育切实落实全面教育的相关要求。
二、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策略
(一)心理健康教育中围绕隐性文化开发和利用乡土课程资源
单纯依靠独立学科课程开发和利用乡土课程资源难以保障实现乡土课程资源的深入挖掘,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不仅要围绕学科内容开发和利用乡土课程资源,同时还应该在校园文明化建设中渗透乡土课程资源,乡土课程资源中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生态资源对校园文明建设具有直接影响,其中校园景观和建设设计等都具有明显的人文生态理念和自然生态理念,同时学校校风、学风等隐性内容也具有浓厚的本土气息,所以学校在地方课程体系开发利用中应着重关注隐性文化元素。
(二)跨学科整合乡土课程资源,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在教育教学理念持续创新的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其中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最为有效的方法。应用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教学方法能够引导学生从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维度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从而明显促进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内容的理解,促使学生在心理健康知识内容深刻理解中实现思想和情感的升华,充分保障学生的健康、均衡发展。例如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深层次解读人文历史发展历程,促使学生在文化学习中形成牢记历史和学会感恩的意识;在音乐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深层次挖掘当地的本土民歌和民间艺术等民间文化,应用该方法可以为乡土文化资源的传承和发展创造便利条件,同时也可以为学科知识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乡土课程资源的融合奠定坚实基础,应用多样性的文化体验形式能够明显激发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学习兴趣,其科学的艺术氛围对学生身心形成明显熏陶效果,切实保障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心理健康课程体系
“以质求生”“特色发展”已经成为学校之间竞争的核心竞争力。学校可以根据学生客观发展需求、课程教学目标以及学校办学理念构建科学完整、具有本土特色的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将乡土课程资源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融合作为学校课程建设的特色。因此学校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应深入分析新课改的基本要求,在课程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尝试从当地文化和风俗习惯等维度理解现实情况,同时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给予学生个性化表现的空间,促使学生在个性化思考空间中充分展现自身观点,教师可以将学生的信息反馈作为教学优化的重要方式,教师可以运用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及时疏导,为保障学生身心和心理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从心理健康知识内容属性、学生客观发展需求以及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需求等多方面深入开发乡土课程资源,并在乡土课程资源多维融合中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促使学生在多种乡土课程资源引导和熏陶下形成科学的家乡本土特色文化意识,充分保障小学心理健康课程的特色化发展,将其作为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总的来说,乡村区域拥有丰富的乡土课程资源,丰富的乡土课程资源能够为心理健康课程资源开发提供诸多可能性。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发和利用乡土课程资源能够有效践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引导学生从不同路径理解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其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内容和乡土课程资源能够保障教师的专业性发展,同时也可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