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冬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危害及防治措施

2023-08-25张存花

农业科技通讯 2023年5期
关键词:菌源锈菌小种

苏 贝 张存花

(西安市鄠邑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陕西西安 710300)

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谷类作物之一, 全世界约有1/3 的人口以小麦为主食。小麦产量和品质的提升对粮食安全、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 小麦条锈病是由条形柄锈菌引起的一种毁灭性病害, 又称 “黄疸病”,因发病时病部产生铁锈色粉状物而得名,其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可为害穗部、茎秆、叶鞘等组织。目前小麦条锈病仍然是全球最具破坏性的小麦病害之一, 其发生流行严重威胁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因此,准确把握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危害特点,针对其发病原因,结合当前病害防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对策,对小麦安全生产至关重要。

1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现状和发病特点

1.1 我国历年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情况

在我国, 小麦条锈病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流行。 基于小麦条锈菌夏孢子随风传播这一特性,使其可通过高空气流传播至几百千米外不失活性从而进行侵染,极易造成大流行。小麦条锈病在我国多次大面积暴发流行,对小麦生产造成严重损失。 据统计,在1950 年、1964 年、1983 年、1985 年、1990 年、2002 年、2017 年和2020 年,小麦条锈病的暴发流行面积分别约为1 000.00 万hm2、800.00 万hm2、600.20 万hm2、333.33万hm2、656.72万hm2、558.27万hm2、543.52万hm2和439.52 万hm2, 分别导致我国小麦产量损失60.00 亿 kg、32.00 亿 kg、10.74 亿kg、8.50 亿kg、12.37 亿kg、8.51 亿kg、4.28 亿kg 和2.49 亿kg[1]。 因此,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流行对粮食生产安全具有严重的威胁。

1.2 小麦条锈病的发病条件

小麦条锈病病原菌侵染的理想条件是高湿 (叶片表面有水膜或湿度足够)和低温(10~15℃),侵入后若光照充足便可正常生长,15~20℃为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 条锈菌夏孢子可在黑暗条件下萌发,最低萌发温度2~3℃, 夏孢子不耐高温, 在36℃下只需2 d便可失去活性[2]。 条锈菌夏孢子呈表面有细刺的鲜黄色球形, 发病初期夏孢子形成平行于叶脉的窄黄色虚线状条纹;发病后期,叶片表皮破裂,出现铁锈色粉状物,最后叶片干枯死亡。 若环境温度过高或生长环境不适则会转为冬孢子阶段,冬孢子堆呈短线状,生于叶背或埋于叶表皮内,成熟时不开裂。

1.3 小麦条锈病的危害性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主要降低了小麦产量和品质。 一是掠夺植物的养分和水分,以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能量用于自身生长和繁殖; 二是破坏植物叶绿素,诱导叶片褪绿和坏死,导致植株光合效率下降;三是破坏病株的表皮细胞,增加叶片蒸腾量,诱导叶片加速衰老;四是抑制麦穗发育,导致小麦籽粒灌浆受阻,出现灌浆不充实、空壳秕粒、籽粒干瘪、千粒重下降等问题;五是使根系生长受阻。

2 小麦条锈病的发病因素

2.1 品种抗性

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条锈病最经济、 有效的策略,操作简单易行且环保。 但由于小麦种植规模大、分布广泛,病原菌的定向选择非常强,一旦出现条锈菌新的毒性小种, 将极易克服抗原单一品种的抗病性,使得小麦群体抗病遗传多样性变窄、小麦条锈病呈周期性流行。 例如1964 年,由于新的毒性小种条中1 号克服了抗原单一品种的抗病性成为优势小种,导致当年我国广泛种植的碧蚂一号、农大183、陕农9 号和南大2419 等主栽品种抗性丧失,从而使得小麦条锈病在大面积暴发流行[1]。

2.2 种植技术

播种时间、品种布局、施肥技术等不合理均可导致小麦在生长过程中感染条锈病。 比如连作田小麦抗病性较差,容易引发条锈病[3];播种时间过早,则可能使小麦生长的关键阶段与小麦条锈病的发生高峰期重叠,增加小麦苗期感染条锈病的风险;使用易感品种、播种过密、土壤墒情好、田间湿度大、长势较弱的麦田,遇上温暖湿润的冬季、降雨多的春季,均会使小麦条锈病呈早发、重发态势。 而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田间菌源基数,则可提高抗病性,促进小麦的生长发育。 目前,鄠邑区基本采用的都是宽幅沟播的种植方式和精量播种。

2.3 气候因素

小麦条锈病病原菌适宜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生长,若降雨充足、气候湿润,不仅为小麦生长提供充足水分, 也为条锈病的侵染扩散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反之,在气候较为干燥的时期,条锈病发病概率明显降低[3]。

2.4 菌源基数

菌源基数与小麦条锈病的暴发流行关系尤为密切,前期菌源基数大,则小麦条锈病后期暴发流行概率大;反之则小。 充足的菌源量为小麦条锈病的扩散蔓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同时也对后期的病害防治造成巨大困难。

3 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措施

生产上基本采用“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结合“一喷三防”对小麦病虫害进行综合防治,可以有效解决小麦病虫害等问题。

3.1 严密监测生理小种变异动态

切实做好小麦条锈菌新的毒性小种监测工作,及时、准确掌握优势小种的变异动态,一旦发现新的毒性小种有发展成优势小种的趋势, 应立即开展毒性小种治理工作, 落实好毒性小种流行区病害防控措施,加大防控力度,降低菌源基数,从而减轻病害流行程度。

3.2 选用抗病品种

考虑到条锈菌新的毒性小种极易克服抗原单一品种的抗病性这一特点, 应不断加强小麦抗条锈病新品种的选育工作,培育优良的抗病品种,丰富当地小麦品种抗条锈病遗传基因。 同时做到抗原布局合理及品种定期轮换,避免品种单一化,推广种植抗性相对较强的小麦品种, 可不同程度减轻小麦条锈病的流行。西安市鄠邑区可主要以伟隆169、西农20 为主栽品种,搭配种植西农511、西农1018、百农207、中麦170、西农3517、冠麦1 号等品种。

3.3 农业防治

3.3.1 适期播种 针对小麦易发病区域, 应适当晚播, 确保小麦生长的关键阶段避开小麦条锈病的发生高峰期,以降低小麦苗期感染条锈病的风险。

3.3.2 降低菌源 小麦收获后及时对土壤进行深耕、翻晒、灭茬处理,消灭田间自生麦苗及容易寄生条锈病菌的杂物等,以破坏病原菌的生存环境,降低田间越夏菌源,切断小麦条锈菌传播途径。

3.3.3 合理施肥 提倡施用堆肥或腐熟的有机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合理配比氮磷钾,增强小麦抗性。 小麦生长后期可喷施0.5%尿素液于旗叶上防治病害。

3.3.4 合理灌溉 小麦生长对湿度要求较为严格,对小麦孕穗期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5%的麦田,应及时灌溉; 对土壤墒情较好或遇降水且有贪青趋势的麦田,可不浇水。 如遇连续阴雨天气,雨后土壤湿度过大时应及时开沟排水, 避免因积水过多导致小麦植株出现渍害现象,以减少产量损失。

3.3.5 合理轮作 在同一地块上避免多年连作,可采用棉花、玉米等作物与小麦实行套作,增加田间生物多样性,可有效控制小麦条锈病的流行,避免病原菌快速扩散蔓延。

3.4 药剂防治

坚持“带药侦查、打点保面”的防控策略,采取“发现一点、防治一片”的预防措施,及时控制发病中心。 在条锈病发生初期,建议选用三唑类药剂对麦田进行一次全面喷雾; 当田间平均病叶率在0.5%~1.0%时,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控,做到应防尽防。 抓住小麦的抽穗扬花期这一防治病虫害的关键时期,每亩用头等功 (30%己唑醇悬浮剂)8~12 mL 或43%戊唑醇悬浮剂20 mL,可有效防治小麦条锈病。 田间喷药应选在下午叶面干燥时进行,如喷药后6 h 内遇雨应补喷。

3.5 加强病情监测

严密监测小麦条锈病病情信息,可有效遏制病虫害扩散蔓延。 综合分析近年小麦条锈病的流行特点,农业技术人员可深入田间进行调查,收集相关病害信息,并结合当地气候因素,提前谋划布局小麦条锈病防控工作,制定病害防治方案,针对病害防治工作提出合理有效的防治意见,协助农户积极开展防治工作。

3.6 加强技术宣传培训

农业技术人员应做好病害防治技术宣传指导,并开展系统化、专业化培训。 一是将小麦条锈病等病虫害防治技术措施等通过印发宣传册、微信公众号、工作群、广播电视等途径进行大力宣传;二是不定期对种植户开展病虫害防治技术系统化培训, 培训主要围绕病虫害的防治、 抗性品种选择与品种合理布局等展开, 强化种植户科学种植理念及对病害防治技术的掌握, 确保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充分落实到位;三是组织一支高水平、高素质、高技能的小麦条锈病防治专业团队, 为当地小麦条锈病防治提供人力支持。

4 结语

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 条锈病的发生流行对小麦稳产高产影响较大, 因此积极预防小麦条锈病尤为重要。 因地制宜种植抗病品种,辅以科学合理的栽培技术、严密的田间病害监测、药剂防治和农业防治等, 同时加大对小麦条锈病防治技术措施的宣传与培训, 均可不同程度降低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流行,以保障小麦增产、农民增收,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有序发展。

猜你喜欢

菌源锈菌小种
安徽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分析
禾谷锈菌转主寄主的研究进展
来安县2018年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与防效分析
越南黄檀锈菌与锈菌瘿蚊关系*
年际间干旱对晚疫病菌生理小种复杂性的影响
小麦赤霉病发生与菌源?气象因子量关系分析
中国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研究进展
黄淮大豆主产区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分布调查
一种杨树锈病天敌昆虫形态学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微生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