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新县“旱改水”项目基地水稻种植现状及对策
2023-08-25潘彩芳
潘彩芳
(大新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广西崇左 532300)
水稻是广西大新县最主要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一直保持在1.35 万hm2左右。随着近几年“旱改水”项目建设面积的不断扩大,2021 年大新县水稻种植面积达到1.47万hm2。这对保障本地的粮食安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2018 年大新县启动“旱改水”项目以来,笔者作为粮食生产主管部门技术员,全程参与了“旱改水”项目建设。笔者在项目全过程跟踪过程中发现,由于项目选址不科学、项目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差、水稻种植管理技术水平低等原因,项目基地的水稻产量较低。据测产,2021年大新县52个“旱改水”项目基地水稻平均单产仅4 818 kg·hm-2,本地水稻平均单产5 632.5 kg·hm-2低814.5 kg·hm-2。
为了提高“旱改水”项目基地水稻单产,分析了大新县“旱改水”项目基地水稻种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有效解决方案。
1 现状
2018 年大新县开始启动“旱改水”项目建设,截至2021 年底已经启动项目建设面积2 530 hm2,新增水田面积2 100 hm2,完成水稻种植面积1 067 hm2。2021 年由大新县自然资源局牵头,大新县农业农村局、大新县财政局、承建企业与乡(镇)政府等部门组成的水稻测产小组,对大新县52个“旱改水”项目基地进行水稻测产,基地水稻平均单产为4 818 kg·hm-2,比大新县统计局提供的当年大新县水稻平均单产5 632.5 kg·hm-2,低814.5 kg。从大新县52个“旱改水”项目基地水稻测产情况来看,水稻产量很不均衡,最高产的项目基地平均单产达7 609.5 kg·hm-2,最低产仅为3 784.5 kg·hm-2,两者相差3 825 kg。从测产数据来分析,“旱改水”项目基地水稻产量增幅潜力比较大。
2 存在的问题
“旱改水”项目基地水稻种植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为项目基地选址、项目基础设施建设、水稻种植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2.1 项目基地选址不科学
2.1.1 水资源不充足
大新县于2018年刚开始启动“旱改水”项目工作时,由于经验不足和农民参与意愿不高等原因,承担项目部门大新县自然资源局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只注重考虑增加耕地提质改造“旱改水”面积,而忽视项目建成后水田耕地质量及实际可利用率。因此,在项目选址方面,没能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没有认真测算项目区水稻种植所需要水量,进而确定项目面积,也没有充分考虑项目区水稻种植用水的成本问题。如2018 年大新县首批建设的五山乡、宝圩乡、龙门乡的4 个“旱改水”项目,项目总面积100 hm2,4 个项目地周边没有比较大的河流、水库等,水稻用水基本靠柴油机抽水灌溉,从而大大地增加了水稻种植成本。在项目建成后,因水资源远远无法满足整个基地水稻用水,大部分田块因无水灌溉而无法按季节种植水稻,或插植后因无水灌溉导致秧苗无法正常生长甚至枯死。因此,这4 个项目于2021 年完成3 年水稻种植任务后,无企业愿意继续承包种植水稻,项目区土地只能重新分给群众种植甘蔗等作物。
2.1.2 土壤肥力差
目前,大新县“旱改水”项目基地以坡地红壤地为主,土壤有机质低、酸性强、保水能力差、土质黏重,土壤比较适宜甘蔗与水果种植,不太适合水稻的生长。由于项目建设过程中项目业主监督管理不到位,项目建设方没有严格按照项目建设要求,在土地平整、田埂修筑等过程中未注意原土地耕作层表土的收集和保护,甚至有的建设方在土地平整的过程中直接拿表土进行回填。这就造成项目建设完成后,土壤肥力大大降低,土壤有机质偏低,项目基地保水保肥能力差,项目基地种植的水稻长势弱、单产较低。
2.2 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差
在耕地提质改造“旱改水”建设方面,相对其他耕地改造方式,资金投入比较大。在财政资金困难的情况下,大多数政府专门用于耕地“旱改水”的资金供应缺乏保障,“旱改水”建设主要依赖社会资本投入,大新县也是如此。目前,大新县“旱改水”项目基地建设主要以引进社会资本投入建设为主,按照大新县自然资源局与建设方签订的合作协议,只限定项目基地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成本价不能低于6 000 元/667 m2。在缺乏明确硬性政策的规范下,没有良好政策的制约。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项目政府主管部门在监督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下,大部分承担项目建设的企业,没有严格按照“旱改水”(耕地提质改造)建设标准进行建设,项目基地道路、水利、田块划分不合理。同时,多数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严重的偷工减料问题,致使项目建成后的道路、电力设备、水渠、泵站等设施简陋、安全性能差,并且存在很大农业生产安全隐患。除此以外,建设方在修筑田埂时,直接在田埂边取土,致使水田机械化犁耙、插秧时农机具陷入泥坑而无法正常开展机械工作,严重影响了水稻机械化作业与种植进度。
2.3 水稻种植管理技术水平差
2.3.1 选用低产常规稻品种
目前,大部分“旱改水”项目基地水稻种植以机械插秧为主,用种量较大,每667 m2用种量达3.5~4 kg,如选用杂交水稻品种,种子投入成本过大,每667 m2种子投入成本要在200元左右。为节约水稻种植成本,大部分企业选用的水稻品种主要为百香优139、珍桂矮等常规品种,这些品种相对优质的杂交稻品种,分蘖力低、生长势弱,抗逆性差,产量较低,米质差。
2.3.2 水稻种植密度偏低
有效穗数是决定水稻产量最重要的因素。由于大部分的“旱改水”项目基地,在建设过程中进行“小并大”、土地平整等工作,造成了土壤肥力偏低、漏水漏肥严重,故水稻种植密度相对于原水稻田要高。而很多企业在项目基地水稻插植过程中,选择常规的机械插秧规格:行距30 cm 左右,株距为20 cm 左右,种植密度仅1.1 万蔸/667 m2左右,这与水稻高产标准田种植密度2 万蔸/667 m2差距较大。由于“旱改水”项目基地土壤肥力低,同时插植后管理措施跟不上,田间苗数偏低,分蘖力低,有效穗数少,产量偏低。
2.3.3 水肥管理水平低
水稻田间水肥管理是水稻高产稳产的基础。由于承建“旱改水”项目的企业大部分为基建公司,缺乏水稻种植方面技术人员,主要是聘请当地的群众进行管理。但由于项目基地面积较大,水稻种植管理员缺乏大面积水稻种植技术经验,在开展水稻种植过程中,只注重赶时间完成插秧任务,而忽略稻田的前期管理。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插秧前不施用基肥,插秧后不及时追肥,造成稻田前期严重缺肥,禾苗无法正常返青与分蘖。2)因基地水源不充足,秧苗插植后田间无法正常灌水,导致稻田前期缺水,田间杂草生长速度快,禾苗生长速度慢且无法正常返青与分蘖。3)施肥水平低。据笔者对基地施肥情况跟踪,大部分企业以施用药肥为主,肥料含有效成分较低,且氮、磷、钾配比不合理,很多田块因缺磷而导致禾苗返青慢,生长与分蘖速度也较慢,严重地影响了水稻产量。
2.3.4 病虫螺草害防治效果差
由于承担“旱改水”项目的大部分企业为基建公司,聘请水稻种植的管理员大都是文化水平较低的本地村民,故仅凭自己以往小面积水稻种植的经验进行管理。一旦遇到病虫草及福寿螺等大面积为害时便束手无策,无法做到统筹兼顾,极易错失防治最佳时机,造成稻田大面积减产。特别在水稻种植前期,福寿螺为害严重,造成严重缺苗缺蔸现象,严重影响水稻正常生长。
3 对策建议
3.1 科学选定项目地点
实施“旱改水”工程,首先必须做好项目选址工作。在选址上,要充分考虑项目区水资源、土壤、光照条件。水是水稻种植最基本的条件,是所有农作物中需水量最大的作物,要实施“旱改水”项目工作,必须首先解决水稻种植的水源问题。大新县自然资源局作为“旱改水”项目的主管部门,在项目基地选址时,首先应该充分考虑水源问题,做好工程水资源调查和准备工作。据大新县水利部门提供的数据,水稻每667 m2需水量为400~1 000 t,其中单季稻年需水量450 t 左右,双季稻年需水量900 t 左右。根据水源供水情况,确定项目地点与面积。在水资源满足的前提下,综合考虑项目地各方面条件,尽量选择土壤肥力较好、地形相对平坦、光照充足的地块。
3.2 严格按项目建设标准开展基础设施建设
在项目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项目主管部门落实专人对项目基地基础设施进行跟踪与监督,严格要求施工方按“旱改水”项目建设标准开展项目建设。具体要做到以下3 个方面:1)收集好耕层表土,压实犁底层;2)水田平整度高,同一块水田田面高度相差不能超过20 cm;3)水渠、道路布局方面要合理,每块田块要有独立的灌溉系统,避免水稻种植过程中出现漫灌等现象;在机耕路建设方面,要充分考虑耕种时遇到的各种问题,方便群众或企业进行机械化操作。
3.3 推广优质高产杂交稻品种
相对于常规稻,杂交稻不仅产量高而且抗病虫害能力强。在水稻种植方面,企业或群众应优先选用高产、优质、抗逆性好的品种,同时通过良种良法推广水稻先进栽培技术,以达到项目基地水稻优质高产的效果。例如,目前已广泛推广的野香优、深优、中浙优等系列优质水稻品种,这些品种产量高且米质好,稻谷或大米售价好,可有效提高基地水稻种植经济效益。
3.4 合理密植,提高水稻单产
由于“旱改水”项目基地土壤肥力较低、灌溉条件差、管理水平较低,因此基地水稻种植密度应相对于其他水田更高,田间种植密度应达2万蔸/667 m2以上,基本苗达6 万株/667 m2以上。人工栽插采用“23 cm×10 cm,每蔸插2~3苗”的种植密度;机械化插秧可采用“27 cm×13 cm,每蔸插4~5苗”的种植密度。
3.5 科学的肥水管理
在水分管理方面,应遵循“浅水返青分蘖,够苗晒田”原则,以促进禾苗早成活、早分蘗,植株生长健壮,抗性能力提高,为水稻高产打下良好基础。由于“旱改水”项目基地,大部分土地重新平整,耕层土浅且无犁底层,土壤有机质低,漏水漏肥严重,因此在水稻施肥管理方面要采用薄肥勤施、重施有机肥、多施磷肥的原则,每667 m2施有机肥1 000 kg 以上、磷肥75 kg 以上作基肥,多次追施合理配比的氮、磷、钾肥,并利用冬闲田种植绿肥,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3.6 加强病虫草螺害防治
1)水稻种植前期注意做好福寿螺和杂草的防治。水稻插秧前,结合施基肥,选用70%杀螺胺可湿性粉剂与肥料拌匀撒施,防除福寿螺;机械插秧后1~3 d,及时选用丁草胺与苄嘧磺隆混合喷雾,进行芽前封闭除草;插秧后10 d 左右,杂草生长初期,选用五氟磺草胺进行喷施。2)水稻生长中后期注意做好病虫害防治。特别注意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的防治。
3.7 加强水稻种植技术培训
针对群众或企业水稻种植管理水平低的问题,农业部门应根据“旱改水”项目基地的特性,研究制订适合大新县“旱改水”项目基地的水稻种植技术规程并进行发放。项目主管部门应联合当地农业部门开展水稻种植技术培训,以提高群众和种植企业的水稻种植管理水平,进而提高基地水稻单产与种植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