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实施首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023-08-24伍建民

学习与研究 2023年8期
关键词:科技前沿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摘要]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首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及应对风险与挑战的战略要求。塑造首都创新驱动新优势,聚焦创新主体形成创新合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的重点任务,着力健全首都科技创新投入机制,打造首都战略科技力量既强又优,深化首都原创性和引领性科技攻关,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科技产业集群。在新征程上,积极推动北京率先建成世界科学前沿和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出发地、原始创新策源地、全球创新要素汇聚地、自主创新主阵地。

[关键词] 创新驱动;  高质量发展;  科技前沿

[中图分类号] F127; F12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3)08-0077-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始终是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核心是通过科技的力量提高要素生产率,节约生产要素成本,使得产业向更高科技水平迈进和科技向产业化数字化方向发展,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抓创新谋未来

新时代,是提质增效、育新机开新局、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时期。因此,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高质量、高效益走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保障。

加快转变首都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突破亟待创新驱动。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结构转型调整的核心力量。在数字经济不断深入发展的背景下,科技创新成为产业变革、增长动力转换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着基础性支撑作用。首都高质量发展必须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支柱、科技创新为支撑、数字经济为引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首都围绕“四个中心”功能建设不断发力,全面实施一系列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举措,科技创新对首都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60%,成效显著。随着首都创新支持政策不断落实完善,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及投入强度进一步提升,为首都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同时,随着首都创新激励政策不断落实完善,企业研发动力持续增强,重点行业、重点产业创新优势凸显。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演进呼唤创新驱动。新一代信息科学技术、先进材料和制造技术、高端服务技术和模式正不断改变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不断演化新模式新手段,不断催生新需求新业态。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区块链、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推动数字化产业和产业数字化加速发展;以纳米技术、数字技术、智能技术为代表的先进制造技术快速融合应用,推动传统制造业向绿色化、服务化、智能化转型发展;海洋开发、先进核能及其核能发电、可再生能源、电能储存技术为代表的新能源引发全球能源革命。新技术、新研究、新成果呈现多点突破、点带线、线转面的态势,科技创新组织和模式发生显著性改变,带动众多学科和技术群体跃进,创新全球化和网络化发展越发凸显。党的十九大以来,首都积极推进先行先试改革,全面打通科技创新与科技产业化的政策路径。首都已经形成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科技服务业为代表的两个万亿级的产业集群,成为拉动首都经济增长的主要核心力量。

应对国际不确定性,加快全球经济复苏和促进世界经济繁荣需要创新驱动。近年来,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和竞争格局重构,不仅为我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也为我国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和创新网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和路径,是我们应对各种国际不确定性和挑战的重要手段,也是我们推动全球经济稳定和增长的重要方式。坚持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有利于高标准高水平布局和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并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大市场各种要素资源,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也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和繁荣贡献力量。北京已跻身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第一方阵,北京科技创新指数世界排名由2017年的第7位上升到2022年的第3位。

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持续提质量增效能

聚焦形成创新主体合力。积极构建高效完备的国家创新体系,提高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创新活动效率。着力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进一步明确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创新主体在创新环节中的定位和在创新链条中的功能,畅通创新资源在各个创新主体之间、创新链条之间、创新环节之间的流通渠道,全方位激发主体活力,系统提升各类主体创新能力,夯实创新发展的基础。着力加快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鼓励和支持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企业联合组建新型研发机构,完善投入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化的发展模式,创新研发创新平台和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模式,平衡教育、基础研究与科技成果转化三种功能,积极寻求前沿技术突破。着力营造创新氛围,引导和支持创新主体在共享利用科技资源、联合建设研发创新平台、拓展科技应用场景、科研人员培养使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加强合作,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在聚集创新合力之际,首都积极落实“三城一区”规划部署,发挥中关村创新改革旗帜的引领作用,高质量打造科技创新中心主平台主阵地,形成首都科技创新联合体。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一方面,著力提高基础研究能力和水平,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建设一批支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科研基础设施和交叉研究平台,培育一批新兴学科和特色学科,强化基础研究战略科技力量。同时,切实增强对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公益性研究的稳定支持力度,更加聚焦基础学科和前沿技术,充分发挥国家和地方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发计划、应用示范工程等科技计划(专项、基金)作用,完善基础研究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实现源头创新从“0”到“1”的突破,提升科技投入效能,激发创新活力。另一方面,实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发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作用,实施更大力度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激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税收优惠等普惠性政策。健全鼓励国有企业研发的考核制度,设立独立核算、免于增值保值考核的研发准备金制度。鼓励将符合条件的由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科技成果优先许可给中小企业使用,提高中小企业研发创新能力。在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之际,首都在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创新联合体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着力打造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医疗健康为双动能的高精尖产业,为首都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促进技术成果与重大需求相结合,强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大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生命健康技术、智能芯片技术等领域部分关键节点的研发攻关力度,推动新兴前沿技术产品化、商品化、商业化应用,提升新兴前沿技术全球竞争力和控制力。特别是在新兴前沿技术领域某一重要环节、关键节点形成技术和产业上的绝对优势,在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上拥有打破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局面的底气和筹码,争夺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因此,面向重点产业、新兴产业,着力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5G等技术与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生态环保技术、生物技术等战略技术领域融合创新,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实现基础前沿和战略必争领域的前瞻部署,推动重大项目与国家战略需求的布局和实施。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的基础上,首都加快建立与科技创新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明确给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率先实施科技成果处置、使用、收益“三权”改革,实施系列科技成果转化配套政策,加快提升了首都科技成果转化效果。

塑造首都创新驱动新优势不断激活力添动力

首都工作关乎“国之大者”。塑造首都创新驱动新优势,不断激活首都新活力、增添首都新动力、打造首都牵引力,有利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形成首都先行先试示范区,并凝聚一批、复制一批、推广一批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首都经验,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打下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提供首都力量,为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提升科技自立自强水平作出积极贡献。

完善首都科技创新投入机制,持续激发首都科技创新活力。从财政、税收、金融等多渠道增加首都科技创新投入,充分发挥资金在增强科技创新活力中的撬动作用。首先,深化首都科技计划(专项、基金)改革,优化财政科技支出结构,增加政府采购、示范工程规模,持续增加首都财政科技资金的投入和资助强度。其次,继续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强化企业研发加计扣除税收政策,增强向高新技术企业、中小微企业、创新型创业企业、创业投资机构的税收优惠支持力度,持续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再次,建立多层次科技金融体系,鼓励和支持引入风险投资机构、专业性金融机构和金融企业,鼓励金融机构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保险等科技金融产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试点。同时,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投融资优势,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此外,形成以政府引导资金、贷款贴息、保险、担保等方式支持科技创新种子资金和风险投资的模式,建立政府、企业、机构、基金等共同构成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资体系。

打造高质量、高标准、高层次的在京国家实验室、科技研发平台和创新孵化载體。一方面加快建成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实验室集群。聚焦优势领域和重点方向,加快优化布局在京全国重点实验室、科学和工程研究、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基础支撑与条件保障等,并将优质研发资源集中在实验室,形成国家实验室体系,打造跨学科跨领域的首都创新网络。另一方面加快建成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以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核心,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命健康和信息智能等重点领域,以首席科学家、团队项目负责人(PI)和创新团队为主要支持对象,开展应用技术研发活动,形成一批有应用价值、示范作用、经济社会效益的科研成果、技术产品,着力建成并运行世界级实验装置、数值模拟装置、生物医学成像设施等重大科学装置。

重点布局一批在京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打造首都原始创新策源地。积极引导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一大批国家级创新中心入驻,有重点有条理地布局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创新中心,持续推进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绿色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新材料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同时,加强数字政府服务平台、数字基础设施平台等建设,为加速公共数据创新应用与共建共享提供支撑。

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创新生态,积极打造新兴技术产业集群。健全世界一流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面向国家、首都实验室体系、共性技术研发机构、技术转移机构以及科技型中小企业,构建较为完备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体系,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科技服务品牌机构,特别是支持科技企业孵化机构在创业投资、资金融通、市场拓展、团队构建、技术服务等方面提高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更好满足创业企业对高端增值服务的需求。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引领,以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为核心,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顺义创新产业集群示范区为主干,以京津冀优势产业资源为协调,形成新兴技术产业集群。此外,培育造就一批科技创新紧缺型人才。依托首都高等院校、重大科创平台、高水平实训基地,完善分层分类的科技创新技术人员教育培育体系和博士后人才培养方案,强化科技创新人才评价激励,提高首都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打造适应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为实现首都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近年来,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以服务党和政府决策为宗旨,开展前瞻性、战略性政策研究,既注重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又注重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落地应用。一方面着力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形成系统化阐释,持续追踪首都乃至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实践,并进行可靠性方案研究。另一方面全力聚焦首都高质量发展重点工作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及重要现实问题,持续开展创新性研究,并全力推动《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关于推动中关村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落地转化应用。

(本文是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研究”〈项目编号:22LLLJA021〉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何立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J].宏观经济管理,2022,(10).

[2]王媚莎,张军,张珊.以科创板助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J].前线,2020,(12).

(作者简介:伍建民,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 / 张蕾磊

猜你喜欢

科技前沿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科技前沿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科技前沿
科技前沿
科技前沿
“创新驱动”打造山东经济新格局
关于创新驱动战略的理论思考
创新驱动与我国创新生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