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首都文化和旅游发展迈上新台阶
2023-08-24杨烁
[摘要] 新时代十年来,北京市文化和旅游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和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紧紧围绕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奋力推动首都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上,要进一步坚持稳中求进、守正创新,强服务、优供给、保稳定、促发展,聚焦新使命、开创新局面,不断推动首都文化和旅游发展迈上新台阶。
[关键词] 首都文艺; 文化软实力; 文化旅游; 非遗文化
[中图分类号] G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3)08-0057-04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和旅游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此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我们做好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地阐述,为我们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行动指南。近年来,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文化和旅游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国文化中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国际一流旅游城市建设,坚持稳中求进、守正创新,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强服务、优供给、保稳定、促发展,奋力推动首都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融合发展,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创精品、保供需,提升服务效能
坚持精品战略,突出机制创新,首都文艺舞台异彩纷呈。近几年,全市每年营业性演出稳定在2.4万场左右,平均每天上演近70台剧目,平均票房年收入超过17亿元。2023年以来,演出市场强劲复苏。上半年,北京开展营业性演出场次2.2万场,观众人数520.7万人次,票房收入11.52亿元,与2019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了93.0%、6.9%、52.2%。
以“大戏看北京”为抓手,着力推动“演艺之都”建设,不断繁荣首都文艺舞台。一是精品剧目持续涌现。连续四届摘取中国舞台艺术最高奖项——文华大奖,获奖剧目有昆曲《红楼梦》、评剧《母亲》、舞剧《天路》和《五星出东方》,还有百部作品获得了群星奖。二是平台建设成效凸显。健全扶持机制,在全国率先建立北京文化艺术基金、剧目排练中心和演艺服务平台全链条扶持机制。打造“北京故事”优秀小剧场剧目展演、“圆梦中国·春苗行动”优秀少儿题材剧目展演等展演品牌。创新打造中国戏曲文化周,“园林中的戏曲、戏曲中的园林”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家级戏曲文化品牌。“会馆有戏”“小院有戏”深入人心。尤其是2022年,联合津冀承办国家级综合性文化艺术盛会——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充分展示了我国艺术创作的最新成果和最高成就。三是剧场建设推进有力。吉祥戏院和百年戏楼正乙祠重张启幕;北京人艺国际戏剧中心落成启用;北京艺术中心年底投用;北京交响乐团新址落户台湖有序推动;北昆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加快建设;京南艺术中心、中国杂技艺术中心、北京歌剧舞剧院重建,为大戏的生产表演提供有利的环境设施。下半年,北京将继续大力弘扬主旋律,努力推出一批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继续推出新创、复排剧目76部。实施新时代首都原创剧本创作及选题孵化项目,在全国征集300部剧本及大纲,孵化推出10部作品。推动京剧《齐白石》、昆剧《汉宫秋》等重点剧目创作。举办第七届中国戏曲文化周、“中轴·北京”优秀剧目展演季等活动。
坚持示范引领,突出供需对接,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效能全面提升。目前,全市共有市、区级文化馆18个,公共图书馆20个,市、区、街乡、社村4级公共文化设施共7110个,人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筑面积达到0.384平方米,基本实现全市覆盖,首都一刻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形成。
坚持改革创新,强化需求导向,以高品质公共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一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动。推动出台《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推进示范区建设,4个区荣获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荣誉称号;5个区荣获首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荣誉称号,3个区获得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荣誉称号;5个区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二是文化惠民服务持续开展。四级联动开展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动,上半年共完成1万余场。举办“百姓周末大舞台”等惠民公益演出活动,持续为基层输送优质文艺演出。三是重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北京城市图书馆基本完工,预计2023年底投入使用。北京市文化中心项目竣工,市文化馆已启动搬迁工作。首都图书馆大兴机场分馆开馆运营。
未来,北京将聚焦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效能。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完成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动1.6万场;重点举办七夕节、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主题活动,不断提高精准化服务水平。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指导西城、门頭沟、昌平、平谷、怀柔五区创建市级示范区。加强智慧文旅建设,打造北京智慧文旅平台。
重传承、抓保护,推动文旅融合
坚持保护传承,突出活态传承。目前,北京地区已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13项;国家级非遗项目144项,代表性传承人90人;市级非遗项目303项,代表性传承人239人。
坚持科学保护,秉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是非遗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出台《北京市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北京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保护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实施方案》等。建立完善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二是非遗保护传承基础不断夯实。推进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累计系统记录68位传承人的精湛技艺。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目前已培训全国各地非遗传承人超过1000人。北京市非遗项目参与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三是非遗影响力持续扩大。在全国率先举办首个非遗老字号电商购物节。持续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去年,首次组织12位非遗传承人参加央视2022年元宵晚会,新媒体平台相关话题全网阅读量达22.9亿,创非遗活动媒体传播宣传量峰值。下一步,计划出台《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北京市非遗保护资金管理办法》,不断夯实非遗系统性保护基础。建设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建设首家市级非遗体验馆,打造市级文化新地标与会客厅。举办首届“北京国际非遗周”,扩大非遗国际影响力。开展非遗优秀传统文化符号提炼设计与应用,发布首个北京非遗形象标志。
坚持改革创新,突出提质增效,文化和旅游产业持续向好。初步测算,上半年全市预计接待旅游人数1.5亿人次,同比增长90.2%,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94.9%;旅游收入2733.3亿元,同比增长121.4%,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94.25%。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文化和旅游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首都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一是文旅领域“两区”建设创新推进。率先在全市域实施旅行社设立许可告知承诺审批,获评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最佳实践案例。调整艺术品进出口审批方式,实现准予进出口批准文件一证多批使用。将港澳投资旅行社审批权下放至自贸试验区所涉辖区。二是文化和旅游消费提振有力。出台《北京市扩大文化和旅游新消费奖励办法》和《关于振兴文旅促进消费的行动方案》。实施“漫步北京”“点亮北京”“畅游京郊”行动计划,年均推出百余条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创新举办“北京网红打卡地评选”活动,3年发布300个网红打卡地。持续推进三条文化带建设,北运河(京冀段)全线62公里实现游船通航。全市5区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11家单位获评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三是旅游业态健康发展。牵头13个部门,出台实施《关于规范引导帐篷露营地发展的意见(试行)》,引导鼓励帐篷露营地新业态有序发展。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全市共有50个村镇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名录。大力发展红色旅游,评定和复核全市102家红色旅游景区(点)。前门大街等4个街区入选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751园区入选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延庆海陀滑雪旅游度假地获评12个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之一。推出《我的桃花源》大型文旅体验节目。北京将举办2023北京文化论坛文旅融合平行论坛。举办首届北京国际文旅消费博览会。发布20条“漫步北京——毕业、开学季主题游线路”,推出10条核心区文化探访线路,开发5条“美夜京城”艺术时光体验线路。开展“新时代新北京新十六景”评选。举办七夕传统节日文旅消费暨帐篷露营节活动。发布《北京市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产品开发的工作措施》,创新“北京礼物”品牌管理,推出与知名IP品牌联名的“北京礼物”城市伴手礼。发展乡村旅游,印发《乡村旅游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23年—2025年)》,组织召开乡村旅游提质升级现场会。
强监管、树品牌,彰显首都风范
坚持监管并举,突出科学管理,文化和旅游市场环境平稳有序。目前,全市共有等级旅游景区220家,其中,5A级9家、4A级70家、3A级111家。旅行社4094家,其中出境社954家、国内社3140家。全市正常营业的住宿业经营单位5142家,其中星级饭店373家。乡村民宿共5168家。
市文旅系统将不断完善文化和旅游治理体系,加强文旅场所安全监管,营造安全、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一方面,行业监管体系纵深推进。建立审批事项“签一次”清单等创新举措入选文旅部优秀典型案例。深入开展核心区旅游降密工作,完成北京旅游集散中心搬迁。积极推进景区分时预约,已开放的收费型等级旅游景区全部实现网络预约。八部门联合印发《北京市剧本娱乐经营场所联合管理工作方案》,印发实施营利性文化艺术类校外培训机构预付费管理办法及合同范本。积极发挥行业自律作用,推动成立剧本娱乐相关行业协会。推行旅游行业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初步搭建文旅行业信用监管体系。建立完善“日监测、周分析、旬调研、月调度”工作制度。另一方面,文旅市场不断规范。加强文娱领域演出监管和执法检查,果断、及时、有效处置“笑果脱口秀”演出内容违规案件。制定印发《北京市营业性演出票务市场“黄牛”非法倒票乱象治理意见》。联合公安、网信、市场监管等部门,对近期在京举办的19场热点演出进行约谈提醒、现场监管,实现热门顶流演出现场“黄牛”倒票露头就打,有效遏制演出现场“黄牛”倒票乱象。统筹协调全市节假日旅游工作,引导市民健康、文明、安全出游。下一步,北京将继续维护文化和旅游市场安全稳定。优化营商环境,继续推进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一件事改革。持续实施文化和旅游市场事中监管改革,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行业“6+4”一体化综合监管工作。出台全市营利性文化艺术类校外培训机构行业设置标准。继续深化推进核心区旅游降密和景区周边交通治理工作。始终绷紧安全稳定这根弦,继续开展安全生产和火灾隐患大排查大整治。深入推进全市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工作,继续开展营业性演出票务市场“黄牛”倒票乱象整治。统筹中秋、国庆节等节假日文旅安全工作,确保假日文旅市场安全、稳定、有序。
坚持服务大局,突出品牌建设,提高国际影响力,彰显首都风范。聚焦国际交往中心建设,提升国事服务保障能力,开展北京文旅资源海外传播,不断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一是品牌活动蓬勃开展。“欢乐春节”“北京之夜”等文化品牌活动连续举办20年,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留下足迹。每年举办全球吉庆生肖设计大赛、北京国际音乐节、北京新年倒计时、“相约北京”国际艺术节等品牌活动。连续三年成功举办服贸会旅游服务专题展、世界旅游合作与发展大会。成功举办首届北京文化论坛——文化交流与合作分论坛。二是文化和旅游对外话语权不断提升。发起成立了世界首個以城市为主体的全球性国际旅游组织——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目前共有会员239个,其中城市会员160个、机构会员79个、分会会员304个,覆盖全球83个国家和地区。香山旅游峰会已成为全球旅游业界知名的品牌活动。三是有力推进区域文旅交流合作。加快推动京津冀文旅协同高质量发展,签订《京津冀晋蒙文旅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分别与天津市文旅局、河北省张家口市政府签署《民生和社会服务协同合作协议》《共建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战略合作协议》。三地联合举办京津冀冰雪旅游季、京津冀文旅消费季、“房车巡游”等活动,共同培育消费热点。今后,北京将继续举办服贸会文旅专题展、北京国际音乐节、“相约北京”国际艺术节、北京新年倒计时等品牌活动。充分发挥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枢纽作用,举办2023世界旅游合作与发展大会、世界文化旅游名城论坛。配合做好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北京文化论坛——文明互鉴平行论坛等筹备工作。推动京津冀文旅协同发展,聚焦长城古道、后冬奥遗产、冰雪旅游等资源,推出一批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主题游线路;发布首张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旅游地图;三地联动举办“双奥之城”艺术周文化活动,打造“双奥之城”独特城市品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
[2]在新的奋斗征程上北京要一马当先走在前列 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N].北京日报,2023-01-16.
(作者简介:杨烁,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
责任编辑 / 钟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