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学理化研究
2023-08-24王增福
[摘要] 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发展进程中成功开创、推进并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指引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稳步向前。在已有的针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学理阐释与学术研究,持续加强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基础研究,延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研究,强化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研究,拓宽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学科视域,不断形成有理论广度和学术深度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思维范式; 文化基础; 学科视域
[中图分类号] D61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3)08-0029-04
中国式现代化是党带领人民立足国情实际、传承历史文化、历经长期实践、付出巨大代价探索形成的重大成果。从毛泽东提出“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1周恩来完整提出“四个现代化”宏伟目标到邓小平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创造性命题,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2到党的二十大系统阐发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理论问题,都深刻体现出我们党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目前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战略规划、文化动力、叙事建构以及中西现代化差异,中国式现代化与民族复兴、共同富裕的关系等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为我们进一步深度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提供了启迪。就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学理化阐释和学术化研究而言,还需从四个维度着力。
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基础研究
现代化始于西方,源于启蒙运动带来的思想观念转变。思想观念转型又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由此引发了技术革新、工业革命,进而推动了社会发展、文明进步。西方现代化也奠基于启蒙运动衍生的理性自主、人性自由与文化重构,这为西方现代化提供了哲学基础和思维范式。西方现代化理论极力宣扬西式文明的“优越性”与“可复制性”,却忽视了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对世界上许多其他国家的掠夺、剥削之上,并给其他国家带来发展困境。一方面,我们承认西方现代化在推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积极作用,其创造的物质财富对人类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也应看到西方现代化并不具备普适性,各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国情实际和发展模式存在显著不同,实现现代化的模式必然具有差异性,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不是也不能成为世界各国现代化之路的唯一标准。为此,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首要的理论奠基性工作就是审思西方现代化的思维之基,辩证批判源自西方现代性哲学思考所生成的理性主义、本质主义等思维范式,避免陷入“西方中心论”误区,在镜鉴西方现代化思维方式基础上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根基。
世界上任何客观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普遍与特殊的有机统一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这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包含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包括体现中国风格与中国特色的民族特征。
要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展开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基础研究。一方面,坚持唯物辩證法立场,既要科学审视中国式现代化遵循现代化建设的一般规律、共性要求,又要精准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所凸显的民族特色、中国逻辑。中国式现代化的普遍性在于,蕴含现代化的构成要素,符合现代化的演进历程,体现现代化的一般追求,即实现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信息化、数字化、农业现代化等。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性在于,是党领导人民基于中国具体实际开创形成的,是蕴含中国发展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的有机统一体,内在具有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特定性和以中国特色为话语表达的民族性,即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另一方面,立足唯物史观立场,既要系统梳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沿革、动态演化,又要全面总结中国式现代化推进过程中的基本经验、规律认识,根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推进。深化中国式现代化哲学思维研究,需坚持肯定与否定、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为持续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延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研究
中国式现代化彰显的中国特色不仅源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始发语境、领导力量和特定道路,而且源于中国独特的文化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革命文化、塑形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栉沐于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拥有厚重的历史底蕴和鲜明的文化标识。为此,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基础,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是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进程的重要途径。
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支撑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五千多年中华文明蕴含着天人合一、天下为公、以民为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知行合一、自强不息、讲信修睦、和而不同等博大精深的治国理政智慧。在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中,我们要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党的二十大深刻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完全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鲜明特征,这些特征内生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中,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描绘了中国发展的现代化图景。稳步推动现代化进程,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支撑作用,需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历史性与当代性的关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为支撑、协力共进、良性互动。这也是现代化发展理念诉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表达。
论析革命文化与红色基因铸就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根基效用。革命文化积淀着艰苦卓绝的革命历史、无私崇高的革命精神与不屈不挠的革命意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为实现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中国共产党自觉担负起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使命。从南湖红船到井冈山再到延安,从新中国诞生到改革开放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革命文化思想内涵的实践表达,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为国为民的责任担当。革命文化从波澜壮阔的革命实践中走来,又走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纵深。革命文化、革命文物、革命精神是中国式现代化历史文化底蕴的独特标识,标志着中国走过的艰辛历程,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独立自主的现代化探索之路,彰显着红色基因的感召力。
探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底蕴。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价值理念厚植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主张。政治上,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谋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先进文化夯实基础;经济上,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先进文化提供动力;生态上,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先进文化提供支撑;对外关系上,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先进文化给予保障。这表明,中国式现代化内含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质意蕴,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底蕴,又在双向互动中回应了中国发展需要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加强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研究
加快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对于全面展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成果、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會主义伟大成就、加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传播、回应西方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质疑具有重要价值。中国式现代化既包括理论建构与学理创新,也包括道路开创与实践推进,所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不仅需要现代化理论升华,而且需要基于现代化实践予以总结,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实现叙事转换与对外传播。我们要将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来统筹谋划,抓住有利条件,应对风险挑战,立足现代化建设的当代任务与战略安排,构建起体现文化基因、传承历史传统、彰显民族特质的现代化话语体系,运用中国理论解释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增强话语自信。
厘清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构建的基本要素。一种话语体系是由诸多要素构成的,有其内在的逻辑关联。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需要从中国探索并推进现代化的历程中,梳理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生成、发展推动、拓展升华的动态进度;需要立足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现代化的认知情况,概述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范畴、基本概念、话语范式;需要基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程度,系统回答事关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设定、战略步骤、基本原则、特征总结、规律把握、世界意义等重大问题。由此构建起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指向,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手段方式,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道路选择的叙事体系。
确立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创新的时代导向。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创新,要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人类社会前进大势,发挥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中的引领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才能更好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广度和深度。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逻辑,持续丰富和完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需要党和人民全面、深入地研究和思考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才能加快推进话语体系建设在认识上不断升华、战略上不断成熟、实践上不断突破。
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叙事与话语传播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为此,我们要倾心打造体现时代特色、反映时代规律、回应时代课题的以“内容为王”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议题,创新政治性话语向群众生活化话语的转换机制,将政治性的话语议题用大众化话语体系来表达,把我们想讲的与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在生动灵活的文化叙事中,增强话语体系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此外,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需要在理论、实践、价值等层面,彰显强国建设战略的高度原创性、精准科学性、鲜明导向性,逐步形成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现代化国际话语权。
拓宽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学科视域
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阐释,拓宽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场域,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规律,仅仅依托单一学科难以形成对中国式现代化全景式、深度化的研究成果。我们需要立足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党建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多学科协同创新、交叉融合,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学科视域,产出针对中国式现代化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的有广度、有宽度、有深度、有高度的成果。
善于从多学科出发,运用不同分析视角和研究工具,深刻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指出:“政党要锚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顺应人民对文明进步的渴望,努力实现物质富裕、政治清明、精神富足、社会安定、生态宜人,让现代化更好回应人民各方面诉求和多层次需要。”中国式现代化关涉多领域、涉及多层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统筹谋划现代化事业布局,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实现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协调、全面深化的历史性飞跃。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需要从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维度,形成多学科研究合力。比如,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体系的建立与验证需要社会学的计量分析,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落实需要经济学的有效支撑,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条件支持与环境塑造需要法治的保障,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自然科学的守正创新等。
正确处理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守正与创新、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充分发挥多学科融合创新、联动集成的优势。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现代化所遵循的生产力发展单纯服从资本的单一逻辑,针对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强调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激活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增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科学性、适用性、可操作性。从不同学科视角出发,拓展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只有本着对人类前途命运高度负责的态度,敏锐洞悉前进道路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机遇挑战,以多学科理论和方法预见未来、引领发展,才能不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战略前瞻性。
(本文是山东省社科规划重大委托项目“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异同比较研究”〈项目编号:22AWTJ20〉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2]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22.
(作者简介:王增福,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 王晓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