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2023-08-24路军陈嘉薇
路军 陈嘉薇
1985年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第七个年头。这时的中国,改革大潮风起云涌。这一年的8月26日,时任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联盟主席、政府总理的穆加贝访华。两天后,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穆加贝,同他就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长达一百分钟的谈话。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要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向世界宣示了中国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的决心,极大加深了全党全国对改革性质和意义的理解。这次谈话的一部分被收录《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篇名为《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历史的时针整整走过了38个春秋,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改革开放45周年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10周年。在这一重要时间节点,重温邓小平这篇改革雄文,将为我们在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历史进程中啃硬骨头、涉险滩提供智慧和力量。
“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工人革命要“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从战火硝烟中走上天安门城楼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也深刻认识到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就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
历史总是在曲折中前进。《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中这样写道:“要实现共产主义,一定要完成社会主义阶段的任务。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我们拨乱反正,就是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因此,发展生产力,创造出比其他社会都高的生产力水平,应该是社会主义的题中之义。
2013年1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回顾了邓小平所作出的这一经典论断:“我们要明确,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邓小平同志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主要是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什么。‘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历史进程中,就是要坚持发展,要按照生产力发展规律去发展,而不要违背规律蛮干;要正确运用生产力标准,推动实现物的不断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毛泽东撰写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指出,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这充分展现出方向问题是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第一位的问题。2018年6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红军过草地的时候,伙夫同志一起床,不问今天有没有米煮饭,却先问向南走还是向北走。这说明在红军队伍里,即便是一名炊事员,也懂得方向问题比吃什么更重要。如果在方向问题上出现偏离,就会犯颠覆性错误。对此,我们必须有十分清醒的认识。”
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邓小平在擘画改革开放宏伟蓝图的过程中,始终注意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在《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这篇文献中,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但在四个现代化前面有‘社会主义四个字,叫‘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我们现在讲的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开放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原则下开展的。”谆谆教诲,充分体现出一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对信仰信念的坚守和追求。
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将“坚持中国道路”列为具有根本性和长远指导意义的十条历史经验之一。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历史进程中,要更加深刻认识到,新时代10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的改革是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取得的成就是历史性、革命性、开创性的,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特征和显著优势。要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过去几百年的历史告诉我们,闭关自守只会导致落后
邓小平讲话历来言简意赅,却能够将深邃的历史思考蕴含其中。在《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这篇文献中,邓小平指出,“发展一点个体经济,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欢迎中外合资合作,甚至欢迎外国独资到中国办工厂”。“从这些企业中,我们可以学到一些好的管理经验和先进的技术,用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这样做不会也不可能破坏社会主义经济”。这是邓小平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主张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通过对外开放来冲击旧体制、旧观念,以促进改革和发展。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堅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铿锵指出:“我们既要敢为天下先、敢闯敢试,又要积极稳妥、蹄疾步稳,把改革发展稳定统一起来,坚持方向不变、道路不偏、力度不减,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走得更稳、走得更远。”在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历史进程中,就是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持续增强国内外大循环的动力和活力,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拓展新空间。
“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忠实继承者和成功实践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的好日子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在《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这篇文献中,邓小平把是否实现共同富裕看作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根本特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为此,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原则,提倡靠劳动致富,避免贫富差距过于悬殊。
围绕避免两极分化,习近平总书记的提醒振聋发聩:“发展了,还有共同富裕问题。物质丰富了,但发展极不平衡,贫富悬殊很大,社会不公平,两极分化了,能得人心吗?”党的二十大报告也特别提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在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历史进程中,就是要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实现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动态发展、持续推动,加强共同富裕的总体部署和顶层设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等问题,正确处理增长和分配的关系、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