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对消极的同伴压力,鼓励孩子勇敢说“不”

2023-08-24高一帆

现代家长 2023年8期
关键词:桐桐小徐消极

高一帆?

发现孩子因屈服于同伴压力而出现负面行为,家长要问自己三个问题:同伴给予孩子哪些方面的满足?是什么让孩子不敢拒绝?孩子是否具备拒绝的能力?

孩子生活在集体当中,有从众心理可以理解,但如果碰到原则问题呢?

周五下午,林女士去学校接女儿桐桐。一周没见面了,林女士很想桐桐,所以她站在家长群里,踮着脚尖儿朝校门口张望。看到桐桐的身影,她挤出人群迎上去,准备拥抱桐桐。

没想到,桐桐只是敷衍地抱了一下林女士,就急匆匆地提出要买一部新手机,还点名要买苹果手机,型号旧一点儿也行。

林女士忙问:“你手机丢了?”

桐桐不耐烦地回答:“没丢,只是想换一部。”

林女士不解:“为什么?你那部华为不好用吗?你以前不是坚持用国货吗?”

经不住林女士追问,桐桐道出实情。原来,桐桐和宿舍的另5名女生关系很密切,总是一起去教室、一起回宿舍、一起去食堂吃饭,就连晚饭后散步都经常要手拉手。她们无话不谈,彼此有许多共同点,比如都是某歌星的歌迷,都喜欢穿某品牌的运动鞋,都在追某某电视连续剧,等等。

聊到手机时出现了分歧,因为有4名女生用的是苹果手机,桐桐和另一名女生用的是国产品牌。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既然是好姐妹,既然有那么多共同点,那么手机品牌也应该统一,都用苹果。另一名用国产手机的女生爽快地答应了,家长也支持。本着“一个都不能少”的宿舍公约,桐桐只好答应这个周末就换手机。

林女士有点儿生气:“你们都是没有收入的学生,这样奢侈合适吗?再说,为什么不把心思用在学习上?一起考上重点高中多好啊!”

见林女士不同意买新手机,桐桐的叛逆劲儿上来了,用举重若轻的口气说:“没有苹果手机,周日下午您就不用送我来上学了。”

用什么品牌的手机似乎问题不大,孩子生活在集體当中,有从众心理可以理解,但如果碰到原则问题呢?徐先生就正面对着这样的难题。

一天,吃晚饭的时候,徐先生闻到正上高一的儿子小徐身上有香烟的气味,于是问他是不是吸烟了。

小徐开始不承认,但经不住盘问和吓唬,坦白说只吸了半支。他为自己辩白:“大家都在吸,如果我不吸,就会被小瞧,那样的话我就被孤立了。”

徐先生抓住不放:“你说的‘大家,都是谁?”

“我的哥们儿啊!”小徐哭了出来,“都是一个班的,他们学习成绩都比我好,经常帮助我……”

“胡说!”徐先生大怒,“学习成绩好的孩子怎么会做出聚众吸烟这种坏事?”

小徐抹抹眼泪:“因为学习压力大啊!”

没有人能逃得过同伴压力的影响,对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只要偏离群体,就会感到不适和恐慌

桐桐和小徐面对的烦恼,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同伴压力”。

同伴压力,是指孩子因渴望被同伴接纳认可,避免被排挤,选择按照同伴规定的规则去思考或行动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压力。这种压力在青春期尤为明显。随着生理逐渐成熟,孩子开始转向同伴寻求之前从家庭中获得的支持,更愿意与同伴交流,听从同伴给予的建议。这时,同伴成为孩子重要的社会支持资源,所以同伴压力对孩子的影响不容小觑。

研究显示,没有人能逃得过同伴压力的影响,对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只要偏离群体,就会感到不适和恐慌。

虽然同伴压力看起来是让孩子迷失自我、盲目从众的不良因素,但实际上,根据同伴压力促使孩子做出的行为和产生的结果,同伴压力可以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类。

积极的同伴压力,是指同伴给予孩子的正面影响,使孩子增加积极行为或减少消极行为,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比如,孩子贪玩,不肯集中注意力学习,但身处一个学习氛围浓厚的班级,他会在这种压力下收敛自己的贪玩之心,和大家一起努力学习。

相反,消极的同伴压力是同伴给予孩子的负面影响,使孩子增加消极行为或减少积极行为,妨害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小徐在偷偷吸烟时感受到的,就是消极的同伴压力。

所以,面对孩子感受到的同伴压力,家长不可一棒子打死,而要根据同伴压力的属性,区别对待。

如果家长想让孩子具备拒绝同伴的能力,就要允许他在家里拥有拒绝家长的权利

那么,怎样让孩子勇敢地对消极的同伴压力说“不”呢?建议家长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先打预防针。

家长必须知道,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发展同伴关系是其人格发展的重要途径,友情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相应地,孩子也更容易感受到同伴压力。也就是说,同伴压力对孩子来说是不可避免的。

既然不可避免,就要坦然面对。家长在孩子进入集体生活之前,就要有针对性地给孩子灌输一些必要的价值观:尊重你意愿的同伴才是朋友;邀请你做好事的同伴才值得经常交往;好的相处方式并不是事事跟随,你可以有自己的看法;等等。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不盲目从众,不屈服于消极的同伴压力,坚持自己的想法、感受和信念,学会信任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第二,教孩子拒绝的方法。

发现孩子交友不慎,出现不当行为,许多家长当即出手,命令孩子与对方绝交。家长这样做,心情可以理解,但并非上策,因为从长远来看,这样做剥夺了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不利于孩子交际能力的发展,甚至有可能破坏亲子关系。

正确的做法是教会孩子用温和的方式拒绝同伴的邀请。比如,桐桐可以对室友们说:“我不反对你们用苹果手机,但我更喜欢我的华为。既然一个都不能少,那么我也不会抛弃我的华为。”一语双关,正义而得体,大概率不会被室友排斥。

小徐可以对同伴们说:“吸烟有害健康,或许我们有更好的减压方式。放学后打乒乓球如何?谁敢向我挑战?”理性而友好,或许能赢得同伴们的响应。

特别强调,如果家长想让孩子具备拒绝同伴的能力,就要允许他在家里拥有拒绝家长的权利,否则,面对强势的同伴,孩子多半会唯唯诺诺。

第三,理解比管制更重要。

发现孩子因屈服于同伴压力而出现负面行为,家长要问自己三个问题:同伴给予孩子哪些方面的满足?是什么让孩子不敢拒绝?孩子是否具备拒绝的能力?

家长要耐心地与孩子沟通,只有走进孩子的内心,找到这三个问题的答案,才能有效地帮助孩子。这个过程,就是给予孩子足够的肯定、支持、爱与陪伴的过程,能够激发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逐渐培养出对不良压力说“不”的勇气。

【编辑:陈彤】

猜你喜欢

桐桐小徐消极
要命的手环
“情窦初开”的桐桐
桐桐学唐诗
我家的“和事佬”
让自己发光
家庭教育:你种的是积极树还是消极树?
“消极保护”不如“积极改变”
论消极治理与农民上访
苦命人徐小英
幸福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