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发展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

2023-08-24任保平

关键词:高质量现代化体系

任保平

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已成为确定经济发展思路、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实施经济发展政策、进行宏观经济治理的根本要求。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的重大判断,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1-22页。随着高质量发展进入加速落实阶段,亟须构建指导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发展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以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一、以高质量发展开拓中国发展经济学新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要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2)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1-22页。。中国发展经济学应该从学理上“系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经验,回应我国进入中等收入发展阶段面临的重大发展问题挑战”(3)洪银兴:《以创新的经济发展理论阐释中国经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2016年第11期。。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中国发展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需要以高质量发展来开拓其新境界。

(一)以高质量发展开拓中国发展经济学“发展型式”新境界

美国发展经济学家钱纳里认为,“发展型式”是对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要领域系统变化的概括与提炼。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经济面对的不再只是发展问题,而是发展起来以后的现代化问题。此时中国发展经济学的建构就要围绕变化之后的主要矛盾和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开拓“发展型式”的新境界。(4)任保平、张星星:《高质量发展对中国发展经济学新境界的开拓》,《东南学术》2019年第6期。中国在转变发展方式中创造的“发展型式”可以概括为:一是要以发展质量为目标。注重提升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提高要素配置效益、生产创新效益以及质量组织效益,着力解决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二是以创新为驱动力。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推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依靠创新驱动,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绿色发展。三是以效率提升为主要方式。在拓展效率视野、提升效率层次、追求效益优先的关键方向上,提升生产效率、市场效率和协调效率,从宏观、中观、微观等不同层面推进我国的效率变革,推动效率提升,带动经济发展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变。四是以现代化建设为主线。以经济现代化为先导,然后逐渐向政治、社会、生态等多个维度拓展,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满足人民的物质需求到逐步实现人民的精神富裕,逐步实现从基本实现现代化到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可见,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我国在目标目的、发展动力、发展方式以及发展主线等各方面都呈现出新的变化,开拓出了中国发展经济学“发展型式”的新境界,这是“发展型式”的一次重大创新。

(二)以高质量发展开拓中国发展经济学发展观新境界

随着不同发展阶段背景的变化,发展观也在不断演变。在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观是“多快好省”;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观逐渐取代了过去的观念;20世纪末,“发展就是硬道理”成为主流发展观;21世纪初,“科学发展观”被提出并得到推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了新发展理念。进入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后,“新发展理念”这一新发展观更加完善。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就是要高质量发展,这一新型的发展观开拓了中国发展经济学发展观的新境界,是发展观的一次重大创新,具体表现在:一是以创新发展开拓中国发展经济学发展动力理论的新境界。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经济发展的速度、效能、可持续性皆由发展的动力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背景下的发展要求着重提高我国的创新能力和科技创新水平,提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创新能力,扩大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发挥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推动经济发展速度的提高,提升经济发展的效能,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二是以协调发展开拓中国发展经济学发展结构理论的新境界。我国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不平衡问题在经济发展中更加突出。我国经济发展亟须转向协调发展,增强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发展的整体性,推动供求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空间结构以及相应的发展战略趋向均衡。三是以绿色发展开拓经济发展财富理论的新境界。在传统发展经济学中,财富仅指物质财富。绿色发展理念在原有财富论的基础上,引入“人—自然—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观点形成了新的财富论,进一步强调了自然资源在财富构成中的重要性。绿色发展理念不仅强调要保护环境和生态,还注重治理和改善过去发展所遗留下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在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同时提供,更多优质的、人民美好生活所需要的高质量生态产品。四是以开放发展开拓中国发展经济学经济全球化理论的新境界。开放发展强调从融入全球化转向主导全球化,推动我国由经济全球化的从属地位转变为主导地位,对我国开放型经济提出了转型升级的新要求,即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为我国发展创造内外联动条件,进一步优化我国的区域开放布局,推动我国更深层次的开发,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五是以共享发展开拓中国发展经济学发展目的理论的新境界。共享发展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要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实现改革和发展成果全民共享。构建实现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以共享发展来解决收入分配领域的矛盾,建立资本与劳动的协调、共赢机制,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推进人的现代化进程。

(三)以高质量发展的三大变革开拓中国发展经济学发展路径新境界

高质量的发展就是通过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来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进而促进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一是以质量变革实现数量型发展向质量型发展的转型。质量变革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保障。“质量第一”是高质量发展的运行基础和内在要求,我国经济发展追求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同步提升,不能仅以GDP为标准,还要重点考量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要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列入考量标准,注重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感。质量变革旨在提升产品质量、生产质量和生活质量,其中,提高产品质量是基础,提升生产质量是关键,提升人们的获得感、安全感和体验感以及全面提升生活质量是目标。推动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转型,开拓了中国发展经济学中经济发展模式的新境界,是经济发展模式的一次重大创新。二是以效率变革实现从规模扩张型发展向质量效益型发展的转型。效率变革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目标。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在质量效益的基础上,强调在诸多领域推进经济结构的全面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的发展。这要求从要素配置效益、生产创新效益和质量组织效益三个方面实现质量效益型发展。其中,要素配置效益指要素配置的结构不断优化,使存量要素配置到生产效率较高的领域,以提高产出效益;生产创新效益指通过科技创新推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优化生产体系,实现产出效率更高、成本控制更好;市场组织效益指建立优化的制度体系和管理体制,形成有效的市场机制,增强市场匹配能力,提高竞争效率,推动效率提升和收益增加。三是以动力变革实现从要素驱动型发展向质量效益型发展的转型。动力变革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保障,强调经济发展动力的调整,包括创新发展动力、结构发展动力、城镇化发展动力以及产权保障动力等方面的调整。其中,创新发展动力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驱动力,能够有效促进生产能力的提升,推动实现协调发展。结构发展动力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动力结构以及要素结构来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城镇化发展动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外部拓展,在劳动要素的分布结构、配置水平、协调能力等方面促进实现高质量的发展。产权保障动力是指推进现代产权制度建设,以加强产权保障激励企业投资扩张和产业创新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

(四)以高质量发展的富民目标开拓中国发展经济学发展任务新境界

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人民富裕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目标,我们必须着重考虑,经济发展能不能给人民带来利益,能否使经济发展的成果让人民共享。这要求我们以高质量发展的富民目标开拓中国发展经济学发展任务的新境界。一是开拓以富民为目标的新境界。中国发展经济学以人民富裕为目标,不仅涉及加快经济发展问题,还涉及经济发展成果的共享,使人民群众得到最大收益、享受最大的社会福利。这既要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还要在居民收入普遍提高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贫富差距,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推动居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二是开拓实现人民富裕的新境界。其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另一方面,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已经逐步实现,当前我国要注重的是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以共同富裕推进共享发展的实现。要坚持以公平正义为核心价值,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要注重共享发展,有效吸收“包容性增长”和“益贫式增长”模式中的有利之处,推动建立资本与劳动的协调、共赢的机制,有效调节收入分配。人民的富裕水平不仅要看收入水平,还要注重生活质量。这就要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增加物质财富,还要注重精神财富和生态财富等协调发展,在实现人民物质富裕的同时,积极推进人民在精神财富和生态财富等方面的富裕。三是转向追求人的现代化的新境界。追求人的现代化,包含人的素质现代化,即人的身体素质、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均达到现代化水准。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推进实现以提高人的素质、变革生活方式和创建高品质生活为主体的人的现代化。在新征程上,人民富裕成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新的关注点,需要以高质量发展的富民目标开拓中国发展经济学中发展任务的新境界。

(五)以高质量发展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拓中国发展经济学发展动能新境界

新动能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也是改造提升传统动能的新动力。培育和发展经济新动能就是要给经济增长注入新活力、新能量。过去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出增速、满足需求增长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培育与形成需要供需双侧协调发力,着力解决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这需要通过创新驱动、结构调整、制度变革等手段培育供给侧新动能。要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围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积极鼓励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产品创新,为经济增长注入新活力。科技创新的核心是自主创新,要由跟踪模仿为主向跟踪模仿与并跑领跑并存转变,同时提升科技成果转向生产力的转化效率,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这需要我们充分利用巨大的国内市场空间、较强的产业专业化能力以及强大的科技人才储备,强化基础研究,突破关键领域的技术难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结构调整要着重解决有效供给不足和无效产能并存的结构性问题。在需求端,要在推动供给结构优化升级的基础上,推动消费需求升级,满足居民消费需要在健康、安全、卫生、档次等各方面的新变化,构建新型消费体系,加强中高端消费的供给;同时推动投资需求升级,以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经济、数字基础设施等为重点,形成新的投资需求增长点。在制度变革方面要积极探索国际交流合作和创新开放新模式,稳步扩大制度性开放,形成新的外需增长点。

(六)以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创新开拓中国发展经济学发展战略新境界

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后,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对的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发展问题,而是要着重关注发展起来以后的后现代化问题。相应地,过去的追赶战略已经不再能够有效解决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后现代化问题,需要进行发展战略的创新。在战略思路上,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创新为第一驱动,以知识、技术、信息和人力资本等先进生产要素为核心,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以围绕解决后现代化问题为核心,推动实现以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为核心的经济现代化。在战略目标上,由过去的制度创新转向以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现代化强国为内容的综合创新。要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本协同发展,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逐步形成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在战略措施上,推进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和生态化的协调同步发展,以“强起来”为目标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和生态化协调同步发展,不是强调“四化”齐步发展,而是有先有后,补齐短板实现协调发展;也不是“四化”各自孤立推进,而是彼此相互促进,各个领域深入融合的共同发展。以推进生态化为基础,以深化市场化推动城市化迈入新阶段,城市和城镇深度融合发展,共同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工业化进程继续向前迈进。以“强起来”为目标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新阶段对外开放新格局,要求我国抓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机遇,重塑我国对外开放的新优势,培育开放发展的新动能,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优化我国的区域开放布局,拓展对外开放空间,实现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开放,积极推动我国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提升我国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

二、指导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发展经济学基本命题

指导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发展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需要在理论上回答“为什么要转向高质量发展、什么是高质量发展、如何转向高质量发展”三大基本命题。

(一)为什么要转向高质量发展?

回答为什么要转向高质量发展,就是要解决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问题。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发展经济学的新历史起点,在基于新历史起点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上,首先需要回答“为什么要转向高质量发展”这一命题。从理论上来看,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在于:第一,转向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表明,中国经济发展的问题不是总量矛盾,而是结构性矛盾。结构性矛盾实质是质量矛盾,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发展质量不高的发展。对此,必须在继续重视数量发展的同时重点解决发展质量问题,通过质量提升实现数量的有效增长。第二,转向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打造经济发展升级版模式的必然要求。高质量发展意味着中国经济要从规模扩张转变为效率提高,从数量发展转变为质量发展,从数量追赶转向质量追赶,打造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升级版。中等收入国家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面临着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考验。为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提高国际竞争力,我们必须由数量型高速发展转向质量效益型高质量发展,在数量型发展版的基础上打造质量升级版。第三,转向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按照发展经济学的一般规律,在经济发展的低级阶段一般追求数量发展,进入高收入阶段则需要追求经济发展质量。在低收入阶段,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从贫困走向富裕,因而以追赶战略为经济发展导向,集中全部资源,以数量型发展为目标努力实现从贫困走向富裕。进入高级发展阶段后,经济发展目标就要转向实现现代化,包括人的现代化、企业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经济结构现代化和社会发展水平的现代化。当然,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也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目标转向现代化目标的必然要求,是支撑新发展阶段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

(二)什么是高质量发展?

回答什么是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就是要促进形成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和评判体系。高质量发展是经济总量与规模增长到一定阶段后,经济结构优化、新旧动能转换、经济社会协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结果。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升级版。关于“什么是高质量发展”的回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高质量。高质量发展就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持续高级化的创新过程或变化过程。这一阶段我们已经不再仅关注经济的总量和规模,而是更加辩证地看待“量”与“质”、“速”与“效”的关系,把评判的焦点更多地放在“好不好”的问题上。高质量的经济意味着结构和动力上更加合理完善,经济体制和分配制度更加健全,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具体来讲,高质量发展在经济总量上应表现为产品和劳务的增加以及经济总量与规模的蓬勃发展;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改进上表现为技术结构、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以及人口结构等经济结构的变化。经济发展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则表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效益提高、经济稳定、卫生健康状况改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现代化。二是对外开放高质量。开放是指加强对外贸易往来和文化等多方面的交往。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已经实施了40多年,创造出了中国数量增长的奇迹。高质量发展下的对外开放要求继续坚持扩大与各国的双向投资与贸易往来,共建更加开放的世界经济体系,同时,还要求通过共同打造互联互通的人文环境与物理条件,扩大全球的有效需求,为全球经济的复苏做出贡献。三是生态环境高质量。生态环境的高质量要求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以保障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同时,尽量削减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各种负反馈效应。因此,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绿色产业发展,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不仅是我们的愿望,也是传统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与调整的内在要求。合理地应对气候变化是生态环境高质量的应有之义,需要我们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四是人民生活高质量。人民生活质量是反映人生活的经济社会条件在质的方面展现出的具体水平。社会民生的持续改善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内涵。人民生活高质量并不简单指人均收入的增长,还包含了生活幸福度、生活品质等多维度的提升,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全方位的高质量。人民生活高质量是社会人均收入呈“枣核”状,各阶层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没有明显较大差距,在劳动安置、休息和居住的权利上做到全社会人人平等;公民都享有并积极行使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利,社会民主权利和自由程度较高,法律制度完善;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人们享有丰富多彩又休闲益智的闲暇生活,拥有较高的城市绿化面积、人均环保费用和工业“三废”处理率等方面。

(三)如何转向高质量发展?

回答如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就是要确定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依赖于如下实现路径。

1.培育高质量发展的微观主体。企业是最基本的市场供给主体,只有激发企业活力、提升企业效率,才能构建起高质量发展的微观主体:一是把质量和效益作为企业决策的出发点。回顾我国企业质量管理的发展道路,会发现其中存在着问题。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微观主体必须受到投入产出比的约束,因此我们要将质量和效益作为经济主体决策的基础和出发点,以此来推动产品质量的提升和企业生产方式的改变。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率,而且还能通过创新带来的先进工具与技艺降低成本。二是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企业作为国家创新力重要的载体,是微观层面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一环。我们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以推进创新驱动核心战略为抓手,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为支撑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此外,还需激发广大企业的创新积极性,通过普惠性的财政科技资金补贴和各种政策来支持其成长与发展。三是推进创新型企业的发展。伴随着科技进步和技术革命的推进,创新型企业将是未来企业发展的方向,必须深入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强化人才与服务两大保障、深化产学研三方协同创新,提高企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同时,要鼓励引导更多的企业投入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来,提升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基础与原创能力,努力摆脱过去在技术上受制于人的问题。四是推进企业品牌建设。大品牌、大市场是企业品牌建设的中心与重点,这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思路之一。当前,我国产品市场还存在着品牌竞争力较低的问题,品牌建设提高地区形象、促进产业上下游共同发展的重要意义并未得到人们的充分重视。在未来的高质量发展中,企业应重视品牌建设与规划,并提升到企业经营战略的高度,以提升企业的传播影响能力。

2.建立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立高质量的经济体系是现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和跨越转型关口的迫切需求,具体来讲,有以下三方面:一是构建高质量的增长体系。现阶段经济的发展需要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新增长点既在于先进制造业,又在于互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以及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要切实提高制造行业的共性技术服务,以科技为落脚点,提升投入产出比。只有牢牢把握新的增长点,有针对地进行生产规划,才能更好地构建高质量的增长体系。二是构建高质量的产业体系。高质量产业体系指工业化程度比较健康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比较充分的产业化,是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本、制度创新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依照这一标准,我国高质量的产业化道路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需要从经济智能化、产业绿色化、发展高端化出发,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升级进步和现代服务业的系统优化,最终实现产业体系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率集约型增长转化。同时要加快制造业强国建设,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实现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三是构建高质量的业态模式体系。高质量的经济体系应立足于生产和生活消费升级的需要,通过加快培育和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新产品,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同时,高质量的业态亦要求我们建立公平、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的有效配置,从而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

3.培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经济发展动力转向新的增长动能,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尽快转换到创新驱动。要充分发挥创新引领作用,推动社会进入全面创新阶段,引领增长质态升级。一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质量变革。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高度重视经济质量,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强化和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标准,推进产品和服务质量升级。二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效率变革。高质量来源于高效率,只有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才能以较少的生产要素投入,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与此同时,效率变革可以通过促进优质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从而带动生产要素优化组合,激发创新活力与创造潜能。三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变革。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阶段,旧动力的作用在递减,过去的经济发展范式存在产业链条过短、就业弹性较低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推进动力变革,培育新动能。而新动能培育的关键就在于供给侧“三大发动机”,也就是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不同的制度安排将会带来不同的经济绩效,这也是进行制度变革的理论基点。供给侧的制度变革就是要求我们在宏观政策层面放松政府对经济的管控,降低企业进入门槛,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把政府作用与市场作用有机结合在一起,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4.形成高质量发展的供给体系。将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从供给侧发力,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一是推动供给体系随需求的变化而不断调整。通过供给体系和需求结构的不断配合适应,推动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率提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质量变革和效率变革。二是不断增强产业上、中、下游之间协同性。以土地、资本、劳动力和创新为核心的要素流入流出更加自由、顺畅、高效,同时价值链也在不断攀升,经济发展的动力不断加强。三是要素质量及其配置效率的提升。高质量发展将通过要素质量及其配置效率的提升来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只有要素质量及其配置效率得到了提升,要素报酬率才会提高,高端要素的作用才能得到发挥,供给体系的质量和经济发展的质量才会提高。高质量发展不仅要求整个供给体系要有活力、有效益与有质量,而且要求要素供给也要有质量。要素供给质量包括:第一,劳动力供给质量的提升。人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动力变革的核心力量,因此在提高供给体系质量的同时,我们应以提升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水平为基点,推动资本劳动比的上升,推动劳动生产率的稳步上升。建立激励措施,激发人才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注重企业家精神和现代工匠精神的培养,注重发展实体经济的企业家和现代产业工作者。第二,注重供给主体的质量。从企业角度来讲,应提高其生产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提升企业产品的质量水平、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要以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为目标,努力培育出具有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提升我国企业在世界500强企业中的占比,从而在关键的制造领域和行业中保持全球领先的综合实力与行业影响力。第三,重视金融供给的质量。要坚决防范和化解新形势下的金融风险,严守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防止单体局部风险演化为系统性全局风险,使宏观杠杆率得到有效的控制。第四,要注重产品供给的质量。应加强产品设计、制造、配送、销售等环节的质量标准、行业监督,保持市场的公平竞争。

5.建立高质量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高质量的发展需要发挥政府在体制机制中的作用,从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出发将政策重心从高速增长转变到高质量发展上来:一是发挥质量型政策的作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都是数量型政策,它们更侧重于通过调控税收、公共支出和货币的供应量等手段来刺激经济的增长,但这个推动力是外生的,还可能造成排斥效应。而人力资本政策、创新政策、结构升级政策才是质量型的经济政策,它们更侧重于通过创造内生动力来促进经济发展,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力,进而达到一个自发的良性循环。二是实施高质量的宏观调控目标。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宏观调控目标更多地依赖于质量效益指标。针对高质量发展实施宏观调控,目标是把调控政策精准化,把调控手段下沉到中观层面,从部门经济、地区经济和集团经济的层面来提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宏观调控不能再依赖数量指标,而要更多依靠质量效益性指标,重点调控就业、收入、企业利润的合理增长以及物价的稳定、风险规避等方面。三是在宏观调控中要实现激励和约束的结合。要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公平公正的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在高质量调控时要通过建立质量型政策去保护知识产权,解决企业及科研团队在创新研发上的后顾之忧,将立法和政策相衔接,做到调控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通过科学的政策引导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加大对企业创新的政策支持与激励,实现微观、中观与宏观各个层面经济主体的高质量发展。

三、指导高质量发展的发展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中国发展经济学是中国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已有的发展经济学理论为处于贫困阶段即低收入阶段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做出了贡献。但随着中国进入上中等收入发展阶段、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经济发展已经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中国发展经济学需要研究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的质量问题,特别是高质量发展目标导向下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和经济规律。因此,构建指导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发展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应该成为当前研究的焦点问题。

(一)指导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发展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基本特征

以中国式现代化新历史起点上的经济发展质量为对象的中国发展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讲中国经济发展故事,与一般的发展经济学相比有三个重要特征:第一,解决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发展的不充分和不平衡的质量问题。中国是发展中大国,人口众多,不仅存在城乡二元结构,而且存在地区间的二元结构,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重点解决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充分和不平衡的质量问题。第二,指导中国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发展阶段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理论。中国已经告别了低收入阶段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发展阶段,需要相应的指导中国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发展阶段的现代化的发展理论。第三,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中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基本经济制度是发展的制度基础,因而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的制度基础。总的来说,中国发展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所研究的发展问题虽然与一般的发展经济学有相通之处,但更要依据这三个特征进行建构。

(二)指导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发展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主要维度

中国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需要解决“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其中包括收入差距和地区差距扩大、物质资源供给趋紧和环境污染问题严重等问题。我们需要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发展来跨越它。(5)洪银兴:《论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学维度》,《管理世界》2022年第4期。我们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能再继续采用低收入阶段时采取的发展方式。应对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这些发展难题的中国发展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需要从以下五个维度进行建构。

1.发展模式的质量型维度。进入新发展阶段,物质和环境资源的供给到了极限,农业剩余劳动力支持的低成本劳动力明显减少;支持高投资、高储蓄的人口红利逐渐减少;有效供给不足与无效供给过剩并存。加之发达经济体在高科技方面的打压,我国的增长速度转向中高速不可避免。根据现代化目标,到2035年人均GDP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意味着我国的经济增长要保持中高速才能实现这个目标。要使经济增长中高速可持续,需要转向高质量发展,即支持高质量的发展方式,推动形成创新发展方式。其中包括:解决不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寻求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途径;寻求在新产业革命及碳达峰、碳中和趋势下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向;寻求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全要素生产率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

2.经济结构的优化维度。这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中心问题。各个国家按照经济结构分为三类:消费与金融主导型国家、制造业与出口主导型国家和资源型国家。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各个国家在经济结构上都需要扬长避短。消费和金融主导型国家强调制造业回归并且扩大出口,着力发展知识密集和绿色的制造业。部分资源型国家不满足于出卖资源,开始着力发展资源加工制造业,以提高附加值。这两类国家的结构转型无疑会增加制造业和出口主导型国家的竞争压力。对于我国这样的制造业和出口主导型国家来说,要改变大而不富、不强的问题,需要根据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要求,从三个方面研究经济结构的优化:第一,制造业提档升级,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进一步提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第二,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第三,补农业现代化和后发展地区的短板,包括补现代金融的短板,在此基础上实现区域、城乡结构的协调。

3.经济现代化维度。现有发展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的思路主要有:(1)发展的要素分析。依据发展函数,逐一研究各个发展要素和经济发展的关系。(2)发展的结构分析,以结构转变为主线,从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全球化等方面构建中国发展经济学的自主知识体系。(3)转型发展。把转型与发展相结合,构建中国发展经济学的自主知识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作为新的历史起点,明确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国特色、本质要求、战略安排、目标任务和重大原则。因此,当前中国发展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需要考虑经济现代化,研究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产业链现代化、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经济现代化维度,研究高质量开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路径(6)洪银兴、任保平:《新时代中国发展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3页。。

4.新发展格局的构建维度。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发展的外向型经济,是以扩大外需为战略基点,强调出口导向、外资推动。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国际经济发生重大变化,一些发达国家推行逆全球化政策,在产业链的高科技环节上对中国“断供”;再加上新冠疫情等因素使得全球产业链断裂。与此相反,中国市场地位明显提升,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总体规模进入世界市场的前列。实践也证明了,依赖外需的外向型经济拉不动大经济体的发展,尤其是沿海外向型经济的市场和资源获取主要在海外,其发展没有能够拉动中西部地区发展。在此背景下,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成为必然,中国发展经济学需要立足于内循环和外循环两个方面来研究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内循环和外循环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促进的。国民经济转向以内循环为主体,需要需求侧和供给侧共同发力。需求侧重在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供给侧要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着力攻克卡脖子技术环节。

5.经济发展的安全维度。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应对外部经济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压力也是过去所不能比拟的。”(7)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41页。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经济发展既面临全球化风险,又面临逆全球化风险,还面临政治风险。应对外部经济风险就是要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世界金融危机、通货膨胀的输入,国际市场及汇率风险的影响,全球产业链中的脱钩断链,等等,都可能打断我国的现代化进程,过分依赖外资和国际市场就会有风险。因此,中国发展经济学需要研究经济安全,研究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既聚焦重点、又统揽全局,研究如何有效防范各类风险连锁联动。换言之,要研究建立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建立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调控机制。

(三)指导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发展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构成

根据新发展理念,建立中国发展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需要建构并完善以下经济发展理论。

1.创新发展理论。创新发展是中国发展经济学发展动力理论的创新,其理论建构主要包括如下要求:(1)建立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体系。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现代化的战略支撑,中国发展经济学需要提供创新发展理论以指导建立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体系,既要研究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又要研究占领科技和产业的世界制高点。(2)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国发展经济学需要提供创新发展理论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实现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新技术、新产业的跨越。(3)建立数字经济新体系。当今世界正在进入数字经济时代,中国发展经济学需要提供创新发展理论以推动建立数字经济新体系,要研究依托数字技术的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数字化。

2.协调发展理论。协调发展是中国发展经济学发展结构理论的创新。针对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社会主要矛盾,中国发展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需要注重协调理论建构,着力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等结构性问题。基于中国现代化实践的经验总结,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的中国发展经济学不仅需要准确把握“四化”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新内容,还需要根据协调发展的要求,补齐短板以实现“四化同步”协调发展。一是补农业现代化的短板。针对农业、农民和农村现代化的短板,促进三农发展由原来的非农发展的“涓滴”转向直面三农的发展。二是补后发地区实现现代化的短板。基本实现现代化要求各个地区整体实现,即需要补后发地区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短板,争取与先发地区一道进入同一起跑线。

3.绿色发展理论。绿色发展是中国发展经济学财富理论的创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中国已迈入由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的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国发展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需要关注绿色发展理论的建构:一是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到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高度,推动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二是创新财富观,绿色环境被视为宝贵的生态财富,这种财富观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与新财富观相适应的经济发展不仅要谋求物质财富,还要谋求生态财富,力求提供人民美好生活所需要的高质量生态产品。

4.开放发展理论。开放发展是中国发展经济学全球化理论的创新,对外开放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国经济进入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对外开放也进入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要求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的二十大提出了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要求。这对中国发展经济学开放发展理论建构提出了新要求:第一,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建设贸易强国,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第二,培育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参与外循环的竞争优势是要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第三,依托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以进口促进新技术、新产业的引进。全球产业链环节的国际国内布局并重,促进产业链现代化。

5.共享发展理论。共享发展是中国发展经济学分配理论的创新。共享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目标之一,这一目标旨在推动共同富裕,这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需要注意的是,共享发展既不能完全消除财富差距,也不是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共享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显著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结构。中国发展经济学需要大力推动共享理论建构,研究如何从低收入群体占大多数的金字塔型收入结构转向中等收入群体占大多数的橄榄型收入结构。具体而言,共享发展要求收入差距需要有个“合理区间”,并分阶段推进。同时,立足于相对贫困人口大都集中在农村和后发展地区这一现实,共享理论的建构不能只关注城市和先发展地区现代化的先行,更要关注农村和后发展地区现代化的跨越,因而必然提出如下要求:推动结构调整和市场完善以调节解决行业间收入差距;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和教育培训以解决人力资本水平造成的收入差距,并通过反垄断和规范市场秩序来调节由行业垄断和非合理收入造成的收入差距;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以解决劳动者的富裕问题。

综上,指导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发展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有如下特点:以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为历史和逻辑起点(8)洪银兴:《进入新阶段后中国经济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中国工业经济》2017年第5期。;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方向;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新发展格局为背景;始终处在不断发展阶段。指导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发展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是一个宏大的工程,在充分借鉴西方发展经济学优秀理论成果的同时,必须以中国发展的成功经验为背景材料,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伟大实践。

猜你喜欢

高质量现代化体系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边疆治理现代化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