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晋大峡谷
2023-08-23聂阳欣
聂阳欣
2022年7月19日,山西临汾吉县,两名牵着驴的男子在黄河壶口景区桥下躲雨
2021年12月21日,陕西韩城,一名男子站在黄河沿岸观赏雪景
王攀的老家在西安市临潼区,靠近兵马俑。少年时期他和伙伴们经常骑着自行车沿渭河一路往前,有一天终于骑到了渭河汇入主流的入河口,第一次见到了黄河。
黄河是中华文化的根。古时候人们依水而居,繁衍生息、出行通商,都靠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拍摄黄河就是对其流域历史和文化的一次梳理。王攀选取了陕西、山西和内蒙古等地多个黄河流经的村庄,将镜头对准秦晋大峡谷。
在冬季的陕西韩城,王攀遇见了一位站在峭壁上观赏黄河雪景的男子,他长久地凝视冰雪覆盖的枯水期的河面,神情肃穆。王攀上前搭话,男子摸着耳朵摆了摆手,示意他是聋哑人。
壺口瀑布是必拍地点,去的那天下着雨,他抓拍流水撞击岩石的瞬间,拍那些依托于黄河生存的本地人。雨势越来越大,两个牵着毛驴的老汉——他们原本在岸边给游客拍照赚钱—— 一起躲到拱桥下。桥外大雨滂沱,桥上的路人撑伞远望,俩老汉蹲在桥下,点着烟杆闲聊。
黄河沿岸的景区有很多这样的旅拍生意,穿着陕北衣服、拿着长烟杆、牵着毛驴是基本的配置,更丰富的摊位还提供租给游客的特色衣服。王攀在陕西境内的壶口景区见到一头盛装的毛驴,身上装饰着大朵红黄粉色的花,女士们依次穿戴红色头巾和花布袄上前拍照。
在千篇一律的摆拍和自拍中,放纵于山水之间的嬉戏是珍贵的。盛夏时节的黄河支流,王攀见到两个在河流滩涂上玩闹的小孩。那时他站在远处山顶的小庙里,镜头里的孩子们光着身体在阳光下奔跑,脚下溅起层层水花;镜头外的王攀感动到“大气都不敢出”。
2022年8月6日,陕西榆林府谷县,一名中年男子背着植树护坡、防止水土流失的挡板,往黄河沿岸的山上走去
民俗也是一门生意。碛口古镇城楼上唱民歌的老者,10块钱可以点他一首《东方红》;古镇小村里的李大爷,给前来写生的美院学生当过无数次模特,有了值得骄傲的出场费。他们知道该穿什么样的服装,知道该在镜头前摆出什么样的姿态。还有农家大妈自荐,“你给我50块钱,想拍什么我都能做,挑担子、剥玉米、纳鞋底。”在王攀看来,他们是在虚构以往的民俗,但虚构本身就是一种当代文化。“过去他们只是农民,随着旅游业和互联网文化兴起,他们转化了。”
有些民俗传承至今,融入了当下的特质,比如陕北地区盛大的民间节庆“牛王会”。每年春节期间,陕北的村子集体举办“牛王会”,场面盛大,神像游街时,往来村民一路跪拜,鞭炮轰响不绝。“牛王会”上的民俗演出剧种丰富,涵盖秦腔、说书、道情等等,认真观看的人不多,但演员们十分敬业。承办的村子舞台条件不好,演员们大冬天没地方化妆,只好在车里将就。她们脸上浓墨重彩,身后是村里人转圈祈福的黄河九曲阵。
难得感受到当下性退场的时刻,是在娘娘滩——晋、陕、内蒙交界处,黄河河道中央的一座小岛。当地居民早已迁居到岸上的村子,但有三户老人仍习惯在岛上生活。王攀遇见了其中两位:一个人站着,用手中的工具在地上挖洞;另一人跪在地上,用手往土里埋种子。
无论经历过怎样的变迁与流转,黄河及其过去,依然深刻地影响着个体的命运,塑造着当下文化的形态。“挖坑、浇水、期盼生长,就是这片土地古老的生活方式。”
2023年5月12日,山西忻州河曲县巡镇镇五花城堡村,90岁的裴姓老人说她曾是从北京来插队的知青
2023年5月13日,山西忻州偏关县老牛湾,长城与黄河的“握手”处
2023年5月14日,山西忻州偏关县,水泉供销社的孙爱荣
2023年1月30日,陕西榆林横山区白界镇党庄村席家湾,参加当地民俗活动“牛王会”演出的秦腔剧团演员在车里化妆
2022年10月6日,山西吕梁曲峪镇,从城里赶回老家收获红枣的人们
2022年9月27日,山西河津市西北的黄河峡谷中,陕西直通山西的108国道禹门口(龙门) 黄河公路大桥,为黄河晋陕峡谷南端出口
2023年5月12日,山西忻州河曲县城北黄河河道中,娘娘滩上两名男子在播种。娘娘滩是黄河上唯一住人的小岛,现在定居的只有为数不多的老人,其他家庭已在三十多年前的一场洪灾后搬迁到南岸
2023年5月12日,山西忻州河曲县楼子营镇罗圈堡村,正在参与修建的工作人员。罗圈堡属明朝大同镇外长城,主要是防止蒙古铁骑在冬季踏冰强渡黄河
2022年9月29日,山西臨汾吉县,早晨抵达黄河壶口瀑布的第一拨游客。壶口瀑布东岸是山西临汾吉县壶口镇,西岸是陕西延安宜川县壶口乡
2023年1月30日,陕西榆林佳县谭家坪村,世代居住在黄河沿岸的人们传承着黄河文化,讲述着黄河故事。每年正月初九举行“放赦”是佳县独有的年俗活动,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
2022年7月20日,山西吕梁临县,碛口古镇湫水河与黄河交汇处,三个女孩在清幽的河水中降温消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