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化工类专业“校企对接”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23-08-23张军科

化工时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化工校企岗位

曹 赟 张军科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化学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300)

2019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我国职业教育现今仍然存在着体系建设不完善、企业参与办学的动力不足、人才培养质量水平参差不齐等诸多问题。方案明确指示健全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深化产学研合作、校企合作,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抓好课程体系和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学研究和教法改革,大力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1-2]。

近些年,伴随现代化工生产规模逐渐大型化、自动化,化工操作岗位相应地出现了新的特点,一是岗位数量多元化、二是岗位技能要求逐步提高[3]。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人“难”并存的现象尤为凸显,这看似矛盾的问题背后可能存在多个影响因素,除了企业岗位限额及学生就业观念外,企业岗位需求与学生知识技能不匹配问题引起了广泛讨论。围绕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许多高职院校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但如何培养企业需求的高技能型人才仍然是当前高职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4]。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自1958年建校之初就举办化工类专业,从最早的火炸药工艺专业发展到包含精细化工、石油化工、应用化工、制药等门类齐全的现代化工专业群。化工类专业从2003年开始历经多阶段持续改革至今,历史积淀深厚,特色鲜明。作者以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为例,介绍“校企对接”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过程。

1 高职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能力需求脱节

课程设置及教学设计与岗位需求脱节。教学内容未完全聚焦产业,使得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能力需求部分脱节,导致毕业生岗位适应周期过长,“所学”与“所用”不一致现象突出。

1.2 学生多元化发展与育人模式单一并存

高职招生模式及规模、企业用人方式的转变推动着学生向多元化发展,而专业教学理念及育人方式的改革明显滞后于现状,缺少个性化培养环境,加之社会实践和创新活动单一,无法满足现有学生个性化成才需求,急需个性化发展机会。

1.3 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路径有待明晰

产教融合不深入,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校热企冷”,且“企校生”契合点有偏差,零距离对接尚有差距,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共建实训基地、双导师制等落实乏力,校企协同育人路径有待进一步明晰[5]。

2 “校企对接”协同育人的具体举措

2.1 共建“校企合作工作站”,联合实施“素能并重,工学对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充分考虑能源化工产业属于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生产工艺复杂且具有特殊性,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要求较高等特点,按照“专业建设对接产业需求、课程体系对接职业岗位、教学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的原则,依托陕西国防职教集团成立“宝塔山”“海泰”“瑞联”“中化近代”等校企合作工作站。遵循“以企业调研定岗位、以岗位定能力、以能力定课程”的思路,调研典型能源化工企业的岗位职责,梳理岗位能力,融合行业、企业标准,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创新“素能并重、工学对接”人才培养模式(图1),校企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及课程教学内容、培养双师团队、合作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及模块化课程、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

图1 “素能并重,工学对接”人才培养模式图

“素能并重,工学对接”人才培养模式以企业岗位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以典型能源化工产品为载体,教学过程全程融入军工精神、工匠文化及国防职教精神,强化精益求精、质量第一、安全保密等职业素养教育。专业建设及发展与区域能源化工经济及产业需求紧密对接。教学内容紧贴行业发展前沿,对接行业标准,构建与职业岗位相对接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能源化工类专业课程体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模拟仿真企业生产过程及生产氛围,使教学过程及学习过程切合企业生产过程。将软文化(职业素养)和硬技术(职业技能)融入教学全过程,实现“文化理念”及“技术技能”与企业“零距离”接轨[6]。

2.2 校企合作搭建“教学竞赛科创”平台,多路径因材施教

坚持因材施教,突出个性特长培养。针对学生个体的多样性及时代性,以培养面向工作岗位技能需求为目标,深化教学改革,将技能竞赛项目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平台”基础上,校企联合打造“技能竞赛平台”和“科研训练与创新平台”,使教学全程融入技能竞赛及科研创新内容与理念,实现专业教育与技能创新的深度融合(图2)。“技能竞赛平台”以“系—校—省—国”四级学生竞赛体系及化工行业、企业大赛为依托,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工业分析检验、化工生产技术、化学实验技术”赛项及化工行业竞赛“清洁能源、HSE及化工安全技术”赛项为抓手,组织学生参与“专业技能比武”活动,培养化工生产操作及分析检验方面的“未来工匠”。

图2 “三平台”人才培养体系图

以高校和企业共建的“化工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科研项目为依托,利用“博士团队”开展“第二课堂”,将科研开发过程融入课程教学,科研项目融入大学生“互联网+”“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专设“创新创业实训周”,在全体学生中开展“双创”系列活动,提升学生科研创新及实践能力,培养“未来工程师”及“未来企业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学生竞赛、专利、论文、科研获奖与必修课程学分置换原则,鼓励并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多方面发展,灵活、多样、个性化的育人模式提供了学生多样化的成才路径。

2.3 对接领军企业,实施“订单培养+工学交替”

按照校企协同共育化工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思路,以就业为导向,企业提需求,学校订方案,校企共同设计、实施、推广“订单式”人才培养。结合化工产品生产特点,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载体,以典型化工产品生产任务为项目导向,考虑知识、技能的完整性及实际工作项目的可操作性,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安排教学内容,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交替,虚拟仿真与岗位实操交替。每个学期要求完成相应的教学内容,每个阶段要求完成相应的能力提升,最大限度地使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融合到各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构建了“理论学习→仿真训练→岗位实操”能力进阶式“6学期3阶段”的多学期、分段式校企协同教学组织模式(图3)。

图3 “理论学习→仿真训练→岗位实操”能力进阶式教学组织模式

理论学习:指专业基础学习领域、专业一般学习领域、专业核心学习领域及专业拓展学习领域相关理论课程的学习。在此阶段,始终贯穿“教、学、做”于一体的教学模式,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灵活应用讲授法、项目导向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任务驱动法、现场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安排课程内容,使学生在“做中学”,从而实现知识及能力的逐级递进和提升。

仿真训练:考虑到能源化工行业的具体特点,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能源化工相关生产工艺仿真软件,充分运用现代虚拟教育技术,建立仿真车间、仿真项目等虚拟教学环境,集中在校内交替进行具体产品生产工艺、操作过程的虚拟仿真训练。校内专业教师与企业能工巧匠共同担任指导教师,训练内容涉及工艺流程、操作原理、设备原理、控制原理、事故现象、产生原因和排除方法等多方面的知识。在仿真训练过程中,学生利用计算机操作设备,调节操作参数,模拟真实的化工生产操作,从而掌握现场操作和总控操作,为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岗位实操:在校内理论学习、技能训练及仿真训练的基础上,在合作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及顶岗实习,进行和企业产品生产相适应的专业核心技能学习,形成“虚实交替”的实践技能教学模式。顶岗实习时,企业的能工巧匠担任指导教师,学生在实习基地以职业人的身份参与企业生产活动,承担工作岗位规定的责任和义务,增加了学生对生产过程,包括工业原理、工艺流程、生产设备、规章制度等的切身认识,使学生及时掌握最新工艺和技能,强化学生的专业能力、协作精神和责任意识,使学生的课堂知识真正转化成工作能力,逐渐培养学生向职业人转变。

能力进阶式教学进程安排如下:第1、2学期(第一阶段)完成专业通用能力的培养,第3、4、5学期(第二阶段)完成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第6学期(第三阶段)完成专业综合能力培养。

“订单班”学生采用双向选择原则,明确进退机制,动态调整,在校期间“理论+仿真+实训”打好专业基础,在企业实习期间“跟岗+顶岗”熟练岗位技能,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混合教学,资源共享,形成了“校企生”三方共赢的局面,实现了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实时同步与紧密契合。

3 “校企对接”协同育人的成效

3.1 构建了面向化工类专业学生的基于教学、竞赛、科创的“三平台”人才培养体系

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化工行业竞赛、学校各类大赛为切入点,以专业教学标准为纲,按照“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强化实践能力训练、突出个性特长培养”的原则,将技能竞赛项目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开展“技能比武”等活动。以“化工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科研项目为依托,将企业真实项目融入课程教学过程,融合大学生“互联网+”“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吸纳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提升学生创新及实践能力。

通过专业教学与技能竞赛结合、与项目研发过程结合、与科技创新及学生双创活动结合,专业人才培养主动适应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需求,坚持以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从知识灌输向知识探究转变,激励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注重从知识学习向知识应用转变,融入竞赛及科创项目,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能力;注重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创新创业素质,培养学生健全的心智及社会责任感。

3.2 形成了产教融合背景下面向化工类专业的“校企对接”协同育人路径

依托“校企合作工作站”,专业建设与能源化工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岗位标准对接、教学环境及流程对接化工产品生产过程,打通“企-岗-课”通道,校企共同设计、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结合化工生产特点,将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素养教育深度融合,创新“素能并重、工学对接”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理论学习→仿真训练→岗位实操”能力进阶式“多学期、分段式”校企协同教学组织模式,实现了企“需”与校“供”的紧密对接。

我校化工专业学生就业率连续5年高于98%,88.4%的毕业生在科研院所、国有大型企业或世界500强企业就业,涌现出以“四川工匠、省五一劳动奖章”华坤为代表的省市工匠和岗位能手11人,30%的毕业生已成为能源化工及国防科技工业相关企业的骨干力量。与陕煤、延长、中国石油、中国兵器、中化集团等能源化工集团及下属企业签订了“订单班”,累计定向输送毕业生700余人,2020年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94.02%,用人单位及家长满意度80.70%。

4 结语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以职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类型,承担着为区域产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虽然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的社会功能并不相同,却因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的“人才对接”而紧密关联在一起。能源化工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陕西省作为我国的能源化工大省,我校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将结合区域能源化工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和要求,继续对接产业链,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持续创新“校企对接”协同育人的培养方式,实现“零距离”精准对接能源化工企业岗位需求和人才培养与能源化工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猜你喜欢

化工校企岗位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一起化工安全事故的警示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