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农民画进中小学美术教学的策略

2023-08-23杨洪文

中国中小学美术 2023年2期
关键词:农民画民间艺术民间

杨洪文

就教育体系而言,中小学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是基础中的基础,是教育体系这座金字塔的塔基。就个人教育结构而言,中小学教育阶段是个体教育的塔基。塔基的坚固与否,决定了个体教育金字塔的高度。而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美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对完善学生人格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这为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各地各中小学校挖掘本土民间美术资源,建立校本素材库,撰写适合本校本地区使用的美术校本教材,丰富了本校本地的美术教学资源。农民画作为众多本土美术教学资源中重要的一项,是美术课程资源的有益补充。

一、农民画的缘起及艺术特征

农民画是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在中国农村涌现的独特美术样式,当时的主要功能是以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宣传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反映大事要闻、讴歌时代人物、描绘山河大地、介绍风土人情。半个多世纪以来,农民画在发展过程中不斷吸取本土民间美术精华,同时吸取一定的现当代绘画语言及构成要素,作品样式逐渐摒弃了以专业美术标准为导向的创作方法,转向民间美术溯本求源。农民画作者把各自精通的民间艺术技艺以及对生活的感悟经过艺术加工提炼后,再创作,以纸笔颜料为物质载体呈现出来,逐渐形成“以情造型”“以情用色”的创作方法,形成了具备自身特色的艺术面貌。有的农民画作品呈现出毕加索似的“画风”,显现出现代绘画艺术的一些表现特征。20世纪80年代,农民画被称为“现代民间绘画”。贵州的大方、水城、黄平、麻江、剑河等五个县先后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贵州省内也先后推出了惠水县的雅水镇、龙里县的平坡村等十几个农民画乡。目前这些画乡各拥有一批稳定的农民画创作队伍。

二、农民画进入中小学美术课堂“热”的“冷”思考

进入21世纪以来,农民画在很多地方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行保护,农民画乡所在地及周边县市区大力推进农民画进校园进课堂活动,把农民画引入中小学美术课堂成为一种热潮。比如在十多年前,贵州省大方县率先在马场镇抬沙小学、马场镇以扒小学分别开展农民画教学,由具有一定美术基础的教师授课,一时间把农民画进校园办得有声有色,学校成为全县乃至全省农民画的教学示范基地,形成了自身办学特色和亮点。农民画作为一种新的民间美术样式,让其进校园进课堂,是让学生学习和传承优秀民间艺术文化的有益之举。

面对农民画进入中小学的“热”,作为农民画施教者的中小学美术教师,更应该对当下农民画的“热”进行“冷”思考,以便在实际教学中注重教学的方式方法,使之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从而达到中小学美术教育应有的教学目的。

农民画,顾名思义就是农民创作的画,尽管后来有美术爱好者甚至是美术专业背景的农民画爱好者参与其中,使农民画的作者群体结构多元化,但其作者主体始终是农民(渔民、牧民)。在很多文章的表述中都把农民画表述为一种农民自娱自乐的艺术表现形式,其实农民画产生之初是为了满足歌颂时代、反映现实生活的社会需求,另外,农民画的创作者们之所以能成为农民画家,是经过多方面不断培训和引导才慢慢成长起来的。

在开设农民画教学的中小学中,教学形式比较多地表现为让学生对农民画进行简单的“临摹”与“复制”,与社会美术培训班教学中让学生临摹动漫卡通之类的教学形式相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临摹”与“复制”过程中还存在两个倾向:一是农民画的“儿童画化”;二是农民画的“装饰画化”。虽然农民画具有儿童画和装饰画的一些特征,但与它们是有本质区别的。这些本质区别都要求施教者在施教前做足“功课”,既要对农民画的表现形式进行研习,也要对农民画的精神内核进行探究,做到感其形色而悟其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在农民画的教学过程中抓住要领,有的放矢。

三、农民画进入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实施路径

中小学学生的身份是学生而非农民,这是两个完全不搭界的群体,让中小学生绘制农民画本身就缺乏农民画作者的“语境”和“情境”。因此必须找到农民画与中小学美术教育之间的链接关系。

(一)引导学生主动吸取优秀民间美术营养

作为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实施者,要向学生传授农民画,不仅要关注农民画作品所呈现的面貌,诸如色彩、线条、造型、表现技法等方面,而且要意识到农民画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是根植于民间艺术并不断演化的,逐渐形成自身鲜明的艺术特色,最终成为一种新的民间美术样式,其本身就是一种民间艺术。引导并培养学生对农民画追根溯源的探究精神,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其价值远远大于绘制农民画本身。具体到某一个地方的农民画,其发展脉络都会较为清晰地指向当地的某一类或某几类民间美术,如漆艺、挑花、刺绣、蜡染、雕花等传统工艺。

以贵州省大方县农民画为例,其表现形式来源于当地的漆艺、雕刻、剪纸、挑花、刺绣、蜡染等某一类民间艺术。这些民间艺术既根植于民间又服务于民间,是中国农耕文化的真实体现,大多运用夸张、诙谐、象喻等创作手法来表现劳动人民的人生志趣和生活憧憬,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当地民间喜闻乐见且赏心悦目的艺术形式。民间美术要达到这种艺术效果,必须具备以下几个要素:一是要有醒目喜庆的视觉效果;二是画面的构图构成符合一定的视觉艺术规律,具有秩序感和韵律感;三是表现的内容以积极乐观的、喜庆的、通俗易懂的、妙趣横生的题材为主;四是富含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及寓意。农民画在向民间美术学习过程中就是紧紧抓住了民间美术的这些艺术特质。对中小学学生进行农民画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向民间美术学习,学习优秀民间文化遗产,探寻农民画的文化根脉。教师通过展示和讲解各类优秀的民间美术作品,让学生初步了解当地民间美术,谙熟民间美术的艺术表达方式,理解民间美术的文化寓意,让学生真切感悟到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真谛。在学习了解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民间美术的艺术魅力,找到民间美术的“根”和“魂”,同时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文化认同、文化自豪和文化自觉,从而激发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艺术冲动,为农民画的学习奠定感情基础。

(二)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表现积极向上的主题

引导学生寻找表现主题,实际是解决学生“画什么”的问题。农民画艺术形式虽然来源于民间艺术,其产生以来所表现的主题始终是为时代放歌,为人民代言,歌颂美好时代。学生有了学习农民画的感情基础,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生活。“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人民欣逢盛世,这是一个美好时代,可歌颂可表达的主题举不胜举,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美丽乡村遍地开花、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城乡变化翻天覆地、人民生活幸福美满、神州十四号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神州十五號载人飞船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等等,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看得见、听得见、摸得着的大事、要事、喜事,都是农民画可以表现的好题材。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中国未来发展描绘了蓝图,指明了前进方向。当前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形成全覆盖、多维度、大纵深、沉浸式的学习热潮,美术教师可根据各学段的学生接受情况,引导学生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表现主题,把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机融入农民画的教育教学中,在农民画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使命担当意识,树立忠诚于党、热爱伟大的祖国和人民的情怀。让学生用农民画的形式,为新时代放歌,为人民抒怀,为祖国喝彩。

(三)借用农民画的表现形式传递思想情感

学生对农民画有了情感基础,又有适合的表现主题,接下来就是“怎么画”的问题。农民画“以情造型”“以情用色”的创作表达方法,与中小学美术教学特别是绘画教学的目标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农民画不受客观物象制约,呈现的艺术形态是主观的,画面艺术效果是艳丽的、平面的、饱满的,表现手法是点线面有机结合的构成方式,这种艺术形态同时也是现当代美术的表现特征。传授农民画,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农民画造型、用色及艺术表现形式,更要领会农民画的艺术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以情造型”“以情用色”可以让学生突破客观物象的限制,突破“术科”思维模式,摈弃透视、比例、条件色、固有色、光源色等这些专业美术的条条框框,让学生放飞艺术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根据情之所需、心之所感、思之所悟大胆地造物赋彩,回归绘画艺术本源。

当然,农民画之所以是一种民间艺术,绝不是一味地胡涂乱抹,而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比如在农民画作品中,用色大多采用极色对比,如大红大绿,大黄大紫,但其画面既是热烈的,同时又是和谐的,其奥妙得益于对比色色块之间大多通过黑、白、金、银、灰等中性色的线条或色块予以分割,同时运用同类色、类似色对色块进行综合。农民画中画面图形既是独立的,又是环环相扣的。图形与图形在相互穿插交汇中又衍生出新的图形,呈现出一种和谐共生的艺术世界。在自由感性的造物赋彩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性地树立画面的秩序意识、色调意识和图形意识,使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心灵得到净化,思维得到拓展,思想得到启迪。

四、结语

通过农民画的学习,一方面可以不断提升学生的艺术想象能力,提高学生艺术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扩展学生的艺术思维空间,夯实学生的艺术实践基础,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目的,提高学生的核心修养,为夯实学生个人教育金字塔塔基提供有益的帮助。另一方面农民画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优秀作者群体的加入。农民画进入中小学美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为农民画创作群体储备后备力量,为推动当地农民画的可持续发展、为传承创新优秀的民间艺术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农民画民间艺术民间
龙门农民画的传承与创新
南京六合:农民画绘出“国际范儿”
代县成立农民画促进会
首届湛江市民间艺术大师颁证
当农民画“恋”上漆艺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畲族民间艺术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