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创新
2023-08-23郭蓉
郭蓉
主题阐释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实践能力,是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为了发展需要,运用已知的信息和条件,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的、独特的、有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创新的本质是突破,改良旧的思维定势;创新的核心是“新”,意味着丰富与完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停止创新。
创新能力对于个人的发展也至关重要。当一个人的实践创新能力很强的时候,他就能不断追求成长和持续发展。
人物传奇
袁媛:在传承中“破茧”,在创新中“破圈”
“冬的冷酷也是春的预言,黑夜里的奋斗,只为红日东升……”激昂深情的伴奏中,舞台上的共产党人林雨霏神色坚定、面露微笑,热血划破黑暗,革命精神仍在延续。
一曲唱罢,扮演者袁媛走下舞台,立刻和同事们讨论起彩排中的问题。
他们表演的是大型现代黄梅戏《共产党宣言》,讲述了共产党人林雨霏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舍生取义、英勇牺牲的故事。创排中,团队运用经典红色音乐与舞蹈演绎相结合,融入了展现共产党人坚毅果敢的表演身段和正气凛然、响遏行云般的大段唱腔,使林雨霏的形象更加血肉丰满。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历史悠久。如何在传承经典的同时求新求变,适应当下观众的审美,袁媛一直在思考。
她还和剧院的年轻演员们积极开辟“线上直播”演出模式,推出了经典剧目、新创小戏、戏曲课堂等直播场次,最多的一场观看量达480万人次,使得传统戏曲在新媒体平台上形成“破圈”效应。
(选自“新华社客户端”2023年5月13日)
●解读
新时代的年轻人会怎样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袁媛做了很好的示范,那就是要守正创新。要坚持、坚守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做到真懂真信;还要结合时代特点,用现代化的技术和形式,巧借创新活水,为文化赋能,才能为文化拂去历史尘埃,让文化在新时代重新焕发生机,真正“活”起来。
秦世俊:精品与废品的距离只有0.01毫米
在厚度只有0.01毫米的铝箔纸上,用普通的数控铣床加工出文字,稍有偏差,铝箔纸便会被穿透甚至破裂。薄、软、脆的材料,是世界公认的机械加工难题,而秦世俊凭借20多年来扎实的业务功底,完美解锁了这项技能。
在一次任务中,某机型零件关键件,起落架系统配合面表面精度要求高,需保证表面粗糙度在Ra0.4以上。多年来,该类精度面的加工,基本采用镗削后再进行钳工研磨的方式才能达到要求的精度,费时费力且质量稳定性较差。一旦遭遇危险,飞机就可能出现断裂的情况。
秦世俊结合历史数据分析机床精度、加工参数、刀具,寻找最优工艺方案。一个月的时间,秦世俊经历了一千多次的失败。最终,他实现了镗削加工精度面粗糙度达到Ra0.13至Ra0.18的镜面级,彻底解决了困扰行业多年的难题,创造了机械加工领域的奇迹。
现在,秦世俊是我国航空领域旋翼、起落架、数控加工零件制造的知名专家型技能人才和航空工业首席技能专家。他带领团队获得了一次又一次技术性突破。
(选自“央视新闻”2023年3月6日) ●解读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漫长的、不断完善和不断寻找定位的过程。秦世俊面对已知不满足,对技术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不断挑战自我,才能在反复实践、反复失败中获得突破,才能超越前人,走出自己的创新之路。
社会观察
文化创新续写盛世繁华
“《西游记》中九九八十一难,第一难是什么?”“不知道,不要紧,来,拍个照。”夜色渐浓,西安市大雁塔下的大唐不夜城华灯熠熠,流光溢彩。两位身着古装的演员,分别扮演唐代名人房玄龄和杜如晦,出题与游客进行互动,幽默风趣的提问和回答引得台下观众不时发出阵阵欢笑。
这就是近期持续火爆的西安大唐不夜城互动节目“盛唐密盒”,全新的互動形式引得全国各地游客纷纷慕名前来“答题”。
从“不倒翁小姐姐”到“李白对诗”,再到如今的“盛唐密盒”,大唐不夜城近年来持续推出的文化类互动节目,一直稳居当地文旅界的“顶流”。许多外地游客来西安旅游的目的,由过去的“想跟不倒翁小姐姐握手”变成了“想跟‘房谋杜断组合答题拍照”,大唐不夜城已成为古城西安的一张魅力名片。
(选自“新华网”2023年5月11日)
●解读
中华文化不是一成不变、故步自封的文化,而是成长的、变化的、与时俱进的文化。传统文化要在不断更迭的时代变幻中站稳脚跟,必须依靠创新。我们要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用新颖的形式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让文化之河继续奔流下去。
创新助推中国航天腾飞
2022年12月29日12时43分,随着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十号02星发射升空,中国航天完成2022年度所有发射任务。这一年,我国航天发射次数达到64次,再创历史新高。其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53次全部成功,将140余个航天器送入太空,为我国加快航天强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航天2022年的丰硕成果,不仅体现在发射次数上,更表现在“分量”上。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我们的“太空之家”遨游苍穹;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将我国一箭多星纪录刷新至22颗;“句芒号”卫星成功发射,我国碳汇监测进入遥感时代;“夸父一号”成功发射并发布首批科学图像,开启探日之旅……2022年,中国航天成就巨大、收获满满,一批航天重大计划达成目标,更长远的探索计划蓄势待发,映照着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有力脚步。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1月3日)
●解读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科技领域是一个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领域,是需要不断改革创新的领域。相信有了科技创新的追求和能力,中国航天事业的追梦之路一定可以越来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