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私修类书视野中的清代历史

2023-08-23沈伟

贵州文史丛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清代历史

沈伟

摘 要:清代私修类书数量众多,内容丰富,按照其目的用途,可划分为博通治学、诗文词赋、童蒙科举、道德教化、日用应酬五个类型,与清代政治、社会、学术文化等方面均存在关联。通过分析清代不同历史时期成书的私修类书,可以了解到清代政治、社会、文化的历史状况、变化过程及学术文化的发展脉络。

关键词:清代 私修类书 历史

中图分类号:K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23)02-01-07

类书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体裁的典籍,按照一定体例分门别类辑录文献,其编纂者有当时的官府、文人学者和书坊三个群体,按照编者身份可以将类书分为官修类书和私修类书。学界以往对清代类书的关注多集中在官修类书,对清代私修类书的编纂状况研究较少。实际上,清代私修类书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笔者收集到编纂于清代顺治时期至道光时期的私修类书一百二十五部,按照其目的用途,将其划分为博通治学、诗文词赋、童蒙科举、道德教化、日用应酬五个类型1。博通治学型的私修类书,其编纂目的是通过辑录各类文献,以供人检寻所需资料,为考证经史、钻研学术提供方便。诗文词赋型的私修类书,从典籍文献中采辑词藻文句,编排成书,文人学士从中寻检词句,以供吟诗作赋、临文取材之用。童蒙科举型的私修类书,采辑幼童启蒙知识和科举考试方面的文献资料,或分门别类,或编成韵语,便于记诵,以供儿童启蒙教育和士子科场制举之用。道德教化型的私修类书,采辑古今史事典故、荣辱兴衰之史迹,设置特定的类目体系,编排史事资料,目的在于扬善以激励,列恶以警诫,以期达到教化人心、警醒世俗之效果。日用应酬型的私修类书,有的采辑日常生活所需各种资料文献,提供生活生产所需的各类知识,有的则辑录人们日常生活中交往应酬的语言文句,按类编排,为人们撰写应酬文字提供素材,其目的皆在于为人们日常生活和交往应酬提供方便。

清代的官吏学者、书坊贾肆编纂私修类书,是为满足当时的某种社会需求,在受时代背景影响的同时,也反映了清代的历史状况,体现着编者不同的编纂意图,其编纂既因应当时社会的各方面需求,也折射出清代历史的多方面状况,与当时的政治、社会、学术文化等方面均存在关联。

一、清代私修类书与清代政治

清初学者史以甲,赞赏宋代吴淑《事类赋》纲举目张的体例,但又“病其捃摭不广,因即题增益,藏笥备稽,时复效其体为如干首合为一编,又著臣职、帝属如干首为后编”1,编成《类赋》和《续类赋》二书。史以甲父亲“为启(桢)[祯]时名宿,以名进士出秦楚藩官”2,《类赋》书首有署名“濑水遗民周斯”撰写的一篇序言,揭示了史以甲编纂类书的深层用意:

江都史子仁隐居湖干,尝取马贵与《文献通考》删定之,学者称善,爰梓行于世。又病吴正仪《事类赋》之事未该、类未广也,遂因其成篇而续著之,又增广若干类以详其事之无所遗。二书成,学者群服子仁之博洽。予谓博洽不足以知子仁,并不足以知古人也。马贵与以丞相子当宋之亡也,隐居守志,其抑郁无聊之气无可发舒,乃仿杜氏《通典》,广采博辑,汇为《文献通考》,上自五帝,下讫南宋宁宗,数千年之因革损益,备载此书,不可谓非博洽者也,而贵与特以操行著称于后世。《事类赋》非博洽者不能为,然博洽者又多不能为,盖生典籍大备之后,苟有好学者起,殚年弥月,览睹不休,则数年之事咸可记也,而文藻则由于天才,才□具而始有文藻也,故陈农、陆澄非不博洽也,而人目为书厨,讵不在兹欤。子仁之尊人在昔为名臣,子仁能守家法,徙居艾陵湖干,脱去世事,独乐读书,有贵与之操行,而其绪馀发为正仪之文藻,区区博洽足以知子仁、知古人哉。3

从序文可以看出,史以甲编纂《类赋》《续类赋》实际上体现着不与清廷合作的想法,反映了当时明朝遗民对清朝政权的态度。自吴三桂引清军入关,以为崇祯帝报仇为借口,联手清军夹击镇压李自成大顺军后,清朝取代明朝入主中原,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统治秩序,触动了汉族士大夫的情感,而且清廷入关伊始,推行剃发令、圈地令等,使其统治受到了当时汉族文人学者的反对。以顾炎武、黄宗羲为代表的学者,在清军渡江之初即参加抗清队伍,后虽兵败,但仍长期参与反清活动。此后,清朝统治秩序渐趋稳定,但一些学者仍采取不与清廷合作的态度,以表明其作为明朝遗民的节操。史以甲编纂《类赋》《续类赋》即体现了清初众多文士抵制清廷的风气,折射出清朝统治秩序建立之初的历史状况。

康熙时期,周纶编纂《石楼臆编》六卷,编者来自江苏省松江府华亭县,属于明清易代之际反清活动较为激烈的地区,其书首有鲁超撰写的序文,称“今皇上削平僭逆,六合晏然,方右文稽古,思得恢闳博达之儒,讲求制作,润色隆平”4,极力赞扬清廷的文治武功。同时期的顾九锡编纂《经济类考约编》二卷,编者来自江苏省扬州府广陵县,同样属于明清之际反清活动激烈之地区,其书首有马世杰所撰序言,称“今国家崇尚实学,讲求经济,使有裨于经国裕民之略,欲得荩谋硕画而廓然展布之,岂非士之幸覯哉”5,十分赞扬清廷的治理策略。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应谦还编纂《教养全书》四十三卷,“举教养之大者稍叙其事实,而以名臣经画之奏疏言议增益之,其卷次不多,而后此为治者可以衷群议,次第施行”,目的是“以观经世者之救弊创法,废兴合宜也”,6通过采辑经世致用之资料,编纂类书为清朝当政者治理地方出谋划策,提供参考。这一时期,私修类书编者对清廷态度的转变,反映了自康熙时期之后,清廷统治局势发生变化,政治秩序趋于稳定,许多学者开始逐渐放弃对清廷的抵制,转而认同清朝政权乃至与清廷合作的历史状况。

文人学者转变态度,逐渐认同清政权后,许多人开始参加清廷的科举考试,希望借此获得入仕门径。应对科举考试需求而编纂的类书开始流行,进而出现借助类书在考场中作弊的情况。乾隆五十三年(1788)八月,山东巡抚觉罗长麟在乡试过程中搜出书手携带类书入场,《清实录》记载:“据长麟奏乡试三场完竣一折,内称于点进誊录时,逐加搜检,搜出书手一名张访,携带类书刻本一册,显系勾通士子,买嘱作弊。现饬交臬司严审,务得确情,另行办理。”1自乾隆时期开始,随着人口增长,科举考试的竞争渐趋激烈,士子们通过科举入仕的压力逐渐增大,因此有士子冒风险买通誊录书手,利用类书作弊。参加科举的士子人数逐年增多,也从侧面体现了此时的文人士子对清廷的认同。嘉庆二十年(1815)三月,河南学政姚元之“奏请严禁坊刻类典等书”,嘉庆皇帝为此发布诏谕,称“士子研经稽古,于五经三传自应遍读全书,融铸淹贯,发为文章,方足以觇学识。乃近多钞录类书,剿袭摭拾,冀图诡遇,不可不严行饬禁。该学政随时查禁,责令销毁外,岁科考拔生童,有仍将此等类联抄录者,即摈弃不录,以正文风而端士习”2。俞正燮《癸巳存稿》对所禁毁的类书书名有更详细的记载:“嘉庆二十年三月,禁坊刻《四书典制类联》及《四书人物类典串珠》等书。”3可见乾嘉时期辅助科举答题的类书流传较广,影响颇深,士子多依靠记诵类书内容回答制举问题,乃至清廷专门发布诏令禁毁科举类书。虽然嘉庆帝下诏禁毁科举方面的类书,但在笔者收集到的一百二十五部私修类书中,童蒙科举型类书有三十部,其中成书于嘉庆和道光时期的分别有八部和六部,分别是《记事珠》《蒙求笺注》《干支类联》《千金裘》《千金裘二集》《清异编珠》《蛾述集》《文选集腋》和《李氏蒙求集注》《类藻引注》《诗句题解韵编》《幼学求源》《博通便览》《博通便览续编》,在总体数量上占了近半数,表明嘉庆和道光时期是童蒙科举型类书编纂较为活跃的时期4。成书于道光元年(1821)的童蒙科举型类书《博通便览》,其凡例中称“书采典故者,纷纷百出,如《四书典制类联》《四书典制串珠》《四书人物备考》《五经类联》《四书典腋》等书”5,《四书典制类联》《四书典制串珠》等嘉庆时期禁毁的科举类书至道光时期仍然很常见,清廷禁毁科举类书的诏令施行效果微弱,实际上折射出清政权在嘉、道时期已经出现政令不行、运行效率低下的历史状况。

二、清代私修类书与清代社会

清代人口增加,人口的增长需要粮食的充分供应和社会秩序的稳定作保障。清代社会保持了以农耕为主的传统社会形态,清廷注重农业生产,兴修水利,推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和“摊丁入亩”等一系列措施,农业生产增长较为稳定,基本保障了粮食供应。与此同时,清代自康熙中期开始,国力逐步增强,社会较为稳定,没有发生全国性的战乱,人口数量随之稳步增长。笔者收集到的三十部童蒙科举型类书,时段分布为顺治时期零部,康熙时期七部,雍正时期一部,乾隆时期八部,嘉庆时期八部,道光时期六部,编纂速度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加快,表现出随着时间推移,社会对童蒙科举型类书的需求量在逐渐增大,反映了随着人口增长,需要接受启蒙教育的儿童和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数量都在稳步增长1。

随着清代社会秩序的逐步稳定,民众对日用应酬型类书的需求量也在逐步增大,以《万宝全书》为代表的民间日用类书尤其成为当时日常生活的常用书籍。明清两代的书坊编纂了版本众多的《万宝全书》,据吴蕙芳《万宝全书:明清时期的民间生活实录》2统计,晚明时期的《万宝全书》以三十卷以上乃至四十多卷的版本为主,清代前期以三十卷版本为主,后期则以二十卷版本为主,随着时间推移而卷次逐渐减少。笔者所收集到的《增补万宝全书》,刊刻于乾隆时期的为三十卷版本,刊刻于道光时期的则为二十卷版本,印证了这个看法。《增补万宝全书》采辑民间日常生活交往所需要的各方面资料,其内容涵盖文化常识、人际交往、实用技能、休闲娱乐等各个方面,所征引的各类文献对应着某类社会生活需求,将该书三十卷和二十卷两个版本的内容相比较,二十卷版本删掉了农桑、茶经、酒令、通书、铁筶、宅经、堪舆、筮卜、对联、医学这十个部类,这些减少的部类或因艰深晦涩,实用性低,或因阅读受众面小,应用范围窄,因此被书商从书中删去。书商从书中删掉部类,表明当时书坊之间的竞争较为激烈,书商必须最大程度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收益。此外,笔者收集到的《增补万宝全书》三十卷版本和二十卷版本分别刊刻于乾隆四年(1739)和道光三年(1823),书商能够在持续近九十年的时间内多次删节修订此书和刊印再版,说明《增补万宝全书》的市场需求在清代中期非常稳定,也意味着该书的阅读群体同样是较为稳定的。晚明时期,全国已经分布着数量众多的城市,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市民阶层,清代手工业和商业在明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市民阶层也在逐渐壮大。《增补万宝全书》的长期持续畅销,反映了清代城市市民阶层和供应市民生活的商业较为稳定发展的历史状况。

康熙时期的学者汪士汉编纂《古今记林》二十九卷,编者在例言中称“是编自天文地理以及人事物类,凡有关身心世道者悉采入,以资讨论,以备龟鉴”3。仓廪实而知礼节,私修类书开始关注社会道德秩序,显示在康熙时期社会秩序已趋于稳定,经济也保持稳步发展,为私修类书编者提供了较为安定的外部环境,编者在基本生存问题解决后,即开始留意于社会道德秩序的维护。乾隆年间,学者汪兆舒编纂《谷玉类编》五十四卷,认为此前类书“大率铺锦列绣,华文少实,而于治道人心、彝伦风教之所关系者,鲜有发明,故于此尤三致意焉”4,其所采辑古今资料“止录善者,善事亦不胜采矣,止取大忠大孝可以廉顽立懦者,其次则才识文武,经济攸关,又其次则典故菁华,足资闻见,一以寓奖劝之心,一以救空疎之病”5,表现出编者受时代环境影响,格外关注社会道德秩序。此时是乾隆帝在位时期,一向标榜“稽古右文、崇儒兴学”的乾隆帝,竭力倡导建立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社会道德秩序,在位期间表彰古圣先贤,褒奖和睦家族,多次强化对世道人心的劝导。《谷玉类编》对世道人心的关注,正反映了这一时期统治者对社会道德秩序的重视。嘉庆时期,孟云峰编纂《人镜集》五十四卷,李芳实在书首撰写序文称“人性日漓,人风日乖”6,同书沈毓寅所撰序文则称“儒家者流,文多质少,民彝物则,日以泯棼”7,编者则希望读者借助此书“取鉴曩昔,修悖昭然,由是荡秽涤瑕,怀清履洁,伏处为端士,显达为名臣”1,受时代环境影响,表达了较为强烈的建立社会道德秩序的愿望。除《人镜集》以外,《人寿金鉴》《天爵录》等一系列旨在教化世道人心的道德教化型类书在嘉庆时期纷纷问世。嘉庆帝同样注重建立社会道德秩序,曾专门发布谕旨训导天下“正人心,厚风俗”,强化对世道人心的劝导。清代社会在嘉庆时期则逐渐开始出现发展停滞衰退的迹象,各种社会矛盾开始凸现。《人镜集》等一系列道德教化型类书在嘉庆时期的出现,一方面折射出清朝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秩序的稳定,对社会道德秩序的继续关注,同时也反映出这一时期社会危机初露端倪、学者士人呼吁重建社会道德秩序的历史状况。

三、清代私修类书与清代学术文化

清代私修类书的编纂,受时代环境的影响,反映着当时的学术风气。清初学者柴绍炳采辑二十一史、《资治通鉴》、《通典》、《文献通考》等书中典章制度方面的资料,分類排比,编成《省轩考古类编》十二卷,编者在自序中称“学者以明体适用为要,所宜究心者理与事二者而已,理以穷经为本,事以熟史为先”2,其书凡例则称“先生是编,盖悯明季士子沉溺章句之学而无补实用,因检括载籍,都为一集,乃救世苦心也”3,反映了清初学界在治学上主张经世致用的学术风尚。

乾隆时期的学者梅自馨编纂《奇耦典汇》三十六卷,各卷按奇偶之数编排天、地、人、物各部资料,成书后适逢乾隆帝下诏征书编纂《四库全书》,编者“惧干匿书之条,于(乾隆三十七年)十二月亲呈抚宪梁、学宪褚,均蒙赏阅”。之后,乾隆四十一年(1776),编者之子梅峄因“学宪李按试澧属”,故又将《奇耦典汇》和编者另一部著作《石鼓文辨略》再次一同进呈,得到当时的学政肯定,称“尔父所辑《奇耦典汇》及《石鼓文辨略》两书援据赅博,考证详明,当与《读书纪数略》《丹铅随笔》等编参列,洵稽古之资也。允宜进奏,书留览”4。乾隆时期,推崇稽古右文,开四库馆纂修《四库全书》,地方各级官吏也多延揽幕宾,组织编修各种书籍,官府对传统学术研究和古籍文献整理多采取支持鼓励态度。《奇耦典汇》作为博通治学型类书,以其体例严谨、资料丰富获得清廷的认可和赞许,正反映了清代中期清廷关注梳理传统典籍文献的历史状况。

康、雍时期,陈元龙编纂《格致镜原》一百卷,以“格物致知”的简称为书命名,编者在序文中称“一物不知,君子耻之,故格致尚焉”5,其书采辑资料“专务考订,以助格致之学”6,体现了儒家格物致知的治学传统,同时也反映了清初的学者反对空疏、推崇实学、重视名物考据的治学风气。《格致镜原》成书后,乾嘉朴学逐渐兴盛,名物考据受到更多的关注,加之其书体例严谨,取材丰富,故产生了较大影响。谈泰称《格致镜原》“流播海内,几于家有其书”,但其书也存在不足,“书以格致命名,则只及物而不及事也”,因此嘉道时期多有取资其主题而扩充内容编纂的私修类书。乾嘉时期,汪汲“荟萃群言,悉心稽考,成书四十卷,易其名曰《事物原会》”,其书内容“凡某事肇于某人,某物肇于某代,自天地生植与夫礼乐刑政、经籍器用,下至博奕嬉戏之微、虫鱼飞走之属,无不登诸简策”,1补正了《格致镜原》略于事类的不足。嘉庆时期的张均也认为“《格致镜原》于物类甚详,而天时、地理、人类似略”,故编纂《镜源遗照集》二十卷,“是集于三处所补较多”。2此外,《小知录》《壹是纪始》等训诂事物名类、探究其起源的类书也在嘉道时期陆续问世。有关事物训诂探源的私修类书在嘉道时期集中出现,反映了乾嘉朴学兴起后,学者治学兴趣广泛、关注典籍整理、究心名物考据的学术风气,而私修类书分门别类,汇辑各部文献,也成为学者考据经史所参考的重要资料。这一时期的私修类书相较《格致镜原》,增加了名物与史事方面的内容,折射出此时学界并重名物训诂和史事考证的治学理念,反映了乾嘉学派将训诂名物与考证史事相结合的治学主张。

笔者收集了编纂于顺治至道光时期的一百二十五部私修类书,其中博通治学型类书四十四部,其时代分布为:顺治时期四部,康熙时期十八部,雍正时期两部,乾隆时期五部,嘉庆时期九部,道光时期五部,其编纂趋势在康熙和嘉庆时期分别呈现出两个高潮3。博通治学型类书的编纂目的是为学界考据经史提供资料,其成书数量在康熙时期出现高潮,代表着当时的学者在这一时期对学术研究资料的需求较为迫切,相应的典籍文献整理活动比较频繁,反映了康熙时期学者重视典籍文献、学术研究活动较为活跃的历史状况。康熙时期之后,博通治学型类书的编纂速度放缓,至乾隆时期跌至谷底,反映出此前编纂的博通治学型类书尚能满足学术研究的需求,当时的学界在这一时期处于消化吸收前期编纂成果的阶段。嘉庆时期,博通治学型类书的编纂又出现高潮,显示此前编纂的博通治学型类书已不能满足学术研究的需求,当时的学界治学的广度和深度较前期有所发展,需要编纂新的博通治学型类书为学术研究提供资料,反映了朴学发展至嘉庆时期,其治学领域更为广泛,各领域的研究程度也更趋深入,学术研究呈现较为兴盛的历史景象。博通治学型类书的编纂速度在嘉庆时期之后的放缓,则代表着朴学研究的趋势在道光时期开始渐趋缓慢。清代博通治学型类书的发展趋势,反映了清代不同时期学术的发展状况。博通治学型类书的编纂目的在于为学术研究提供各类专门资料,必然需要因应学界的资料需求,因此当其编纂出现高峰的时期,代表着学界此时的资料需求较为迫切或产生许多新的资料需求,原有的博通治学型类书已不能满足学术研究的需求,因此众多新类书相继问世,同时也意味着这一时期学界的治学范围更为广泛,研究程度也更为深入,学术研究呈现较为兴盛的景象。博通治学型类书编纂速度进入低谷的时期,则表示现有的此种类书已能满足学界治学的资料需求,学界治学的广度和深度与此前相比维持原状甚至有所衰退。

此外,笔者收集到的一百二十五部私修类书,统计其成书年代,编纂于顺治时期的有五部,康熙时期的有四十二部,雍正时期的有五部,乾隆时期的有二十二部,嘉庆时期的有二十八部,道光时期的有二十二部,各个时期的私修类书编纂速度相比较,其数值是1:2.46:1.36:1.32:4:2.614,观察这组数字,不难发现,清代各个时期私修类书编纂速度的快慢与清代文字狱在各个时期的发展状况几乎恰好相反,二者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关联。清代文字狱自顺治时期开始出现,其数量在顺、康时期尚不多,自雍正时期开始上升,至乾隆时期达到顶点,在嘉、道时期则回落而渐趋结束。清代私修类书编纂速度则自顺治时期开始上升,至康熙时期达到第一个高峰,雍正时期开始回落,至乾隆时期降到谷底,在嘉庆时期又上升到顶点,道光时期则稍有回落,似乎清代文网严密、文字狱高发的时期,私修类书的编纂速度较慢,成书数量较少,而文网松弛、文字狱较少的时期,私修类书的编纂速度则较快,成书数量较多。推测其原因,或许是由于类书采辑各类资料,必然会征引前代尤其是明代的典籍文献,其中可能会涉及到清廷所忌讳的内容,因此当文网严密之时,编者出于顾虑,从事私修类书的编纂活动较少,而文网松弛之后,私修类书的编纂活动才逐渐恢复,从清代私修类书的时代分布状况,也可以看出清代文字狱在各个时期的发展变化状况。

四、结语

清代私修类书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其编纂、内容和流传情况与清代历史存在着关联,反映了清代政治、社会、学术文化的历史状况,是研究清代历史的重要典籍文献。学界对清代私修类书一直缺乏足够的关注,忽视了这一庞大文献群体的存在,对其编纂、内容、流传情况都了解不足,应当改变旧有看法,重新认识清代私修类书,对其展开全面而深入的整理研究,挖掘其中蕴藏的历史价值。

The History of the Qing Dynasty in the Perspective of Category Books Edited by Individual in the Qing Dynasty

Shen Wei

Abstract:There are a lot of category books edited by individual in Qing Dynasty which have rich content. According to the purpose of category books, the category books edited by individual in Qing Dynasty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types which are erudition, poetry and rhapsody, childrens enlightenment and imperial examination, moral education, everyday use and social intercourse. The category books edited by individual in Qing Dynasty are related to politics, society, academic culture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Qing Dynasty.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to the category books edited by individual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of Qing Dynasty,we can understand the historicalsituation,change process of politics,society and culture and the developing context ofacademicculture in Qing Dynasty.

Key words:Qing Dynasty;The category books edited by individual;History

責任编辑:王 进

猜你喜欢

清代历史
略论清朝蒙古族“那达慕”概况
永远的末代皇帝
清代怎样整治形形色色的诈骗案
清代典妻习俗与户婚制度的竞存及原因评析
清代写真人物略考
浅谈清代宫廷乐舞的主要类型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