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傻子在最后
2023-08-22萧然
萧然
经济学家凯恩斯为了能够专注地从事学术研究,免受金钱困扰,曾外出讲课以赚取课时费。课时费收入毕竟有限,1919年8月,他借了几千英镑做远期外汇投机生意。
4个月时间,凯恩斯净赚1万多英镑,这相当于他讲课10年的收入。3个月后,他把赚到的利润和借来的本金赔了个精光。7个月后,他又涉足棉花期货交易,大获成功。
凯恩斯把期货品种几乎做了个遍,还涉足股票。1937年,他因病“金盆洗手”时,已经积攒了一生享用不尽的巨额财富。
与一般赌徒不同,凯恩斯在这些投机生意中,除了赚取可观的利润,还发现了“笨蛋理论”,也有人将其称为“博傻理论”。
什么是“博傻理论”呢?凯恩斯举过一个例子:从100张人物照片中选出你认为最漂亮的脸,选中的有奖。但哪张脸是最漂亮的脸,则由大家投票决定。如果是你,你会怎样投票?此时,因为有大家参与,你的正确策略并不是选自己认为最漂亮的那张脸,而是猜多数人会选哪张就投哪张,哪怕那张脸丑得不堪入目。在这里,你的行为建立在对大众心理猜测的基础上,并非你的真实想法。
凯恩斯说:“专业投资大约可以比作报纸举办的这项比赛。我们必须做出选择,即运用我们的智慧预计一般人的意见。这与谁是最漂亮的女人无关,你关心的是怎样预测其他人认为谁最漂亮。”
“博傻理论”所要揭示的就是投机行为背后的动机。投机行为的关键是判断有没有比自己更大的笨蛋。只要自己不是最大的笨蛋,就一定是赢家,只是赢多赢少的问题。如果再也没有一个愿意出更高价钱的更大笨蛋来做下家,你就成了最大的笨蛋。任何一个投机者,信奉的都是“最大的笨蛋”理论。
生活中有许多例子与这个理论相通,比如“十佳运动员”评选。投票中,对每个投票者的激励是,如果他“正确地”选中某些人(不仅要选中十个人,而且顺序也要正确),他将获得奖励。如何才能选中“正确的”人呢?有“正确的”人选吗?得票多的就是正确的吗?或者严格地说,得票最多的是第一名,得票次之的是第二名,等等。因此,投票者能够选中,或者说被他提名的人能够当选,关键是猜测别人的想法。猜对了,你就获胜;猜错了,则不能获奖。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没有正确与否,或者谁应该被选上、谁不应该被选上的问题,只是投票的人相互猜测的结果。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舆论的导向作用很大。舆论似乎总在告诉人们,某某人是其他许多人所要选的。
其实,在期货与股票市场上,人们遵循的也是这个策略。许多人在高价位买进股票,等行情上涨到有利可图时迅速卖出,这种操作策略通常被称之为“傻瓜赢傻瓜”,只能在股市处于上升行情时使用。从理论上讲,博傻也有其合理的一面。博傻策略是高价之上还有高价,低价之下还有低价。其游戏规则就像玩接力棒,只要不是接到最后一棒,都会有利可图,做多者有利润可赚,做空者减少损失,只有接到最后一棒者倒霉。
人们之所以完全不管某个东西的真实价值,而愿意花高价购买,是因为他们预期有一个更大的笨蛋,会花更高的价格,从他们这儿把它买走。比如说,你不知道某支股票的真实价值,为什么会花20元钱去买一股呢?因为你预期当你抛出时会有人花更高的价钱来买它。
当然,肯定会有人成为最后的笨蛋。1720年,英国股票投机狂潮中就有这样一个插曲。一个无名氏创建了一家莫须有的公司,自始至终无人知道这是一家什么公司,但认购时近千名投资者争先恐后把大门挤倒。没有多少人相信其股票所属公司会真正获利丰厚,而是预期有更大的笨蛋出现,价格会上涨,自己能赚钱。饶有意味的是,牛顿参与了这场投机,成了最后的笨蛋。他感叹:“我能计算出天体运行的轨迹,但人们的疯狂实在难以估计。”
一天,一个人去文物市场,商人向他推销一枚钱币,金黄色的。商人说这是金币,要卖100元钱。这个人一眼就看出这是黄铜,最多值1元钱。这个人对商人说:“1元钱的东西,100元钱我肯定不会买,但是我愿意花5元钱买下来。”商人见他识货,不敢再骗人,最后以5元钱成交。这个人的朋友知道了这件事,对他说:“你真傻。明知道是1元钱的东西,你花5元钱买下来,那不是傻瓜吗?”这个人说:“是的,我很傻,但是,我知道有人比我更傻。我花5元钱买来的东西,很快就有更傻的人以10元钱买走。”过了几天,这个人果然把“金币”以20元钱的价格卖了出去。
这个人的理论是,自己买贵了无所谓,只要找到一个更傻的人就成功了。
博傻理论告诉人们最重要的一个道理是,在这个世界上,傻不可怕,可怕的是做最后一个傻子。
(俊 喆摘自海潮出版社《每天读点博弈论》一书,王 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