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角下新时代主旋律电视剧《人世间》的创作评析
2023-08-22钟鸿倩
【摘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新媒体环境的助力下,肩负弘扬主流文化使命的主旋律电视剧不断朝着创新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人世间》打破了受众对于主旋律电视剧的刻板印象,获得了高口碑和高热度,成为受众广泛认可的新时代主旋律电视剧。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基于姚斯提出的“期待视野”理论和伊瑟尔提出的“召唤结构”理论两个维度评析了《人世间》的创作策略,旨在为创作出更多高水平的主旋律作品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主旋律电视剧;《人世间》;接受美学;创作策略
中图分类号:G2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3.15.062
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一大批主旋律电视剧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导向,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创新,频频向受众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过去,许多围绕宏大叙事展开的主旋律电视剧占据了荧幕,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受众对主旋律作品的刻板印象。近年来,主旋律影视作品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特征,既有讲述改革开放浪潮中青年逐梦的“国剧门脸”《大江大河》系列、重大历史革命题材的《觉醒年代》,也有西部扶贫剧《山海情》、冬奥题材剧《超越》和现实主义年代剧《人世间》《幸福到万家》一类聚焦个人奋斗成长和新时代农村变革的故事也逐渐成为创作焦点。这些作品突破了传统框架,扩展了主旋律作品的叙事题材与方式,成功融入了以年轻人为主导的社交媒体环境,取得了口碑和热度的双重成功。
《人世间》改编自作家梁晓声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同名小说,该剧以周家人近50年的生活经历为主线,从1960年代末至今,以家庭视角再现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通过时代变迁洪流中的微小個体命运,绘制现代中国快速发展的恢宏图景,是一部完美融合家史叙事与国史叙事的优秀主旋律电视剧,入选“豆瓣2022评分最高话语剧集”。
1. 接受美学理论
接受美学理论以受众为中心,将受众置于文本之上,其发展对作者中心论和文本中心论提出了挑战。汉斯·罗伯特·姚斯(Hans Robert Jauss)和沃尔夫冈·伊瑟尔(Wolfgang Iser)是接受美学理论的两位重要奠基人。姚斯提出了“期待视野”理论,强调读者的阅读期望和观念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意义构建具有重要影响。他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是通过读者与文本的互动中生成的,读者的期待和经验塑造了他们对作品的理解。伊瑟尔提出了“召唤结构”和“隐含的读者”理论。他认为文本本身并没有完全明确的意义,而是通过读者的参与和解读来实现意义的产生。他将文本视为一种召唤读者参与的结构,并主张读者的主观经验和背景知识对作品的理解至关重要。这些理论成为了接受美学的核心理论,并被广泛应用于文学、翻译和影视等领域的研究中。它们强调了受众在文学和艺术作品中的积极作用,改变了传统的作者中心论和文本中心论观点,使研究者更加关注读者的反应和解读,丰富了对作品意义和影响的理解。
本文抓取了《人世间》的豆瓣评论区最热门的500条短评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关注受众真实反馈,尊重受众本位,与接受美学的中心思想高度契合,故将试图在接受美学的框架下评析新时代主旋律电视剧《人世间》的创作策略,以期丰富主旋律影视作品的研究内容,为创作出更高水平的主旋律作品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2. 接受美学视角下《人世间》的创作策略
2.1 期待视野的满足
姚斯在《走向接受美学》一书中提出了期待视野(Horizon of Expectation)理论,强调了受众在接触作品之前形成的期待和要求,并认为受众的期待视野会影响他们对作品的期待和评价。这些期待视野是根据受众的阅读经验、思维方式、文化程度和心理认知等形成的,受众会将新作品与过去的审美经验进行比对。姚斯将期待视野分为定向期待和创新期待。定向期待受到受众心理定势的影响,如果作品不能满足这种期待,受众很有可能产生心理落差。而创新期待强调受众在阅读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和主观能动性,受众会根据作品的创新而积极改变自身的期待,并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对于一部优秀的新时代主旋律电视剧创作而言,需要考虑受众的期待视野。首先,作品应该能够满足受众的定向视野,符合受众的期待,使其在心目中及格。其次,通过创新的手法和内容,满足受众的创新期待,带给他们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才有可能获得口碑和热度的双丰收。
演员阵容是受众定向期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吸引受众的重要因素之一。知名演员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他们的参演能够吸引更多受众的关注和期待。受众可能会根据演员的表演能力、知名度、演技实力等因素来评估作品的质量,并将这些因素纳入他们的期待视野中。雷佳音、殷桃等知名演员和众多老戏骨的出演提高了受众对《人世间》的期待值。评论中有48条涉及《人世间》的主演,有支持主演雷佳音的网友评论:“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我们雷佳音值得时刻。”每一部优秀的作品都会在受众心目中积累并最终成为对演员的好评,因而相应新作就会影响受众的期待。
受众对影视作品最本质也是最基本的期待还是影片本身质量,包括剧情的设置、角色形象的呈现和服化道等细节的处理。作为年代剧,如何真实重现年代场景将是制作团队必须向受众交代的课题,《人世间》成功通过服化道的精心设计提交了“高分答卷”,用网友的话说:“剧中涉及的年代细节点也把控得不错。”《人世间》通过剧中的场景、道具和符号等元素,巧妙地再现了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国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氛围。剧中出现的二八大杠老式自行车、国营照相馆、半导体收音机、雷锋帽等标志性物品,勾起观众对那个时代的怀旧情怀,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当时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选角置景服化道运镜都有保障,节奏也比之前的剧更快更舒服,台词那是相当给劲!主旋律片能拍成这样确实是费了心思了。”
2.2 召唤结构的满足
伊瑟尔在1970年发表的《本文的召唤结构》中提出了召唤结构(Appealing Structure)理论,强调了受众与文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他认为作品的文本应该具有一定的空白和不确定性,从而引发受众的积极解读和参与。这种召唤结构使得受众能够将个人经验和情感融入到作品中,从而产生独特的审美体验和享受。
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题材的电视剧应该能够引起受众共鸣,在观看的同时结合自身经历给予剧情和人物更加丰富的意义。《人世间》以家庭为视角展开,通过平实的叙事方式展示了周家人近50年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变迁。剧中对人物关系、社会场景和历史背景的描绘细腻入微,试图通过勾勒一幅时代全景图唤起观众的集体记忆和共鸣。许多受众在观看时不由地代入,看在眼里,感慨在心中,感慨中国式家庭关系、感慨社会变迁的阵痛、感慨时光洪流中个体的价值、感慨人生的意义。
《人世间》围绕周家人的生活展开,深入描绘了一个传统的中国式家庭中成员之间的复杂情感和相互关系。剧中周家父母与三个儿女的经历和冲突点出了中国式家庭关系中普遍的情感课题,如婚姻关系、亲子关系、代际矛盾和家庭角色认知等。剧中精心构建剧情和角色行为恰恰反映了中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许多受众可以从人物的经历中寻找到自己的家庭影子,思考自己与家人、社会的关系,并重新审视自己对于家庭、亲情的价值观。周家三兄妹是剧中中心人物,代表了三种不同类型的人群。长子周秉义为人正直且一心想为人民干实事,是个具有西西弗斯式英雄主义情怀的平民英雄,也是不负家长期许的完美孩子;长女周蓉在外是个“不自由,毋宁死”的女性知识分子,是理想主义的化身,在家中是备受慈母严父关怀宠爱乃至纵容的幸福孩子;而幼子周秉昆是社会底层的代表,是个“好人”,却命途多舛,在父母身边踏踏实实地守护着小家,却是传统价值观中最“没出息”的孩子。这三个儿女性格迥异,在家庭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承受着不同的待遇,也呈现了三种不同的亲子关系,反映了很多中国传统多子女家庭中的普遍现状,剧中许多矛盾冲突正是基于此产生。其中,严父周志刚和幼子周秉昆一场长达十二分钟的对手戏十分出彩,周秉昆声泪俱下:“都是一个爹一个妈生的,就我没出息,我多难受你知道吗?我这辈子,我最大心愿就是让我爹我妈满意我!”此情此景引发许多受众共鸣,“像极了我和我爸吵架的样子”。在周父与幼子的身上,我们仿佛看到了众多彼此惦念却极度缺乏沟通的中式父子的影子。
从周家三代人跌宕起伏的人生窥见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翻天覆地的社会巨变。剧中人物所经历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烙上了社会转型的深刻印记,他们的人生历程不仅是个人奋斗史,更是地方变迁史、国家发展史。“那些不可言说的东北问题以及窘境甚至底层和中层的视角态度,都是任何剧没能展现的,在有效融合这些情节情况下又自然细腻地表达了朴素的真善美和东北百态烟火实属不易。”平民社区“光子片”见证了周家三代人50年的风雨历程,剧中父亲亲手搭建的老房子,是后辈永远的庇护,也是他们永恒的精神家园。父母舐犊情深、爱人相濡以沫、手足同气连枝、朋友的不离不弃,支撑命途多舛的周秉昆走过时光洪流的无数坎坷。目睹这些,有心的受众怎能不回看现实,中国社会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飞速发展之下是各种矛盾暗流涌动,在这种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心态亟须寻求正向调节。剧中人物在经历巨大变迁始终坚韧拼搏、积极奋斗、永葆乐观的美好品质,激励受众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求积极的支持和平衡,像剧中的人物们一样以坚韧的精神面对当前时代的挑战和不确定性。正如评论所说:“它以光子片一家人与其街坊邻居的生活史折射了东北地区在过去50年的大起大落,既展现了在时代浪潮改变命运的幸运者的人生波澜,也抚平着承受时代转型压力的掉队者的伤痛”。
小人物勾勒大时代,大时代洪流中的小人物该如何自处?剧中那么多亲切的场景,受众不禁想到苍茫人世间自己或重或轻的一生,“那熟悉又遥远的村落场景和风土人情,一步一步,一年一年,不知不觉一代人渐老去,一代人又长成,重复着无数平凡无奇的日子,却从这些平凡无奇的日子里,倾其所有栽培出最丰硕的果实——叫作希望,也叫作人生。”普通人的一生究竟怎样才算圆满?人生的意义是否一定要追求圆满?“在剧中人很幸福的时候,总能看到弹幕说:就这里大结局好了。但是人世间啊,就是这样啊。人生那么漫长,没到最后一刻都会有变化。”《人世间》通过刻画周家三代人的人物画像,描绘他们在时代宏图下的爱恨纠葛,写尽世间百态,也写尽人性复杂。剧中每个人都是也都不是可以用好坏定义的纸片人,他们不是完美的,但都是鲜活的。“周秉昆更像我们自己,郑娟是真正的勇敢,周秉义是那种我们觉得做不到,但人家做到的那种人,周蓉则是每个那种平衡不好自我与外界越来越如同资讯发达但大脑迟钝的我们。一家人齐齐整整,一颗心活出分明”郑娟这个角色受到广泛认可,不是因为她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完美女人,而是“郑娟除了坚韧如丝,还有个很与众不同的特点——有幸福力。有不少苦命的女人,也像郑娟一样承担着全家的重担,但她们都有着一样的模样——愁眉苦脸的熬日子。而她哭过痛过,选择微笑着坦然接纳。”令人回味的影视剧正是这样,有限的呈现引发受众无限的联想与思考。受众在主观创造式的解读中丰富了剧情的意义,丰满了人物形象,也增加了人生感悟。
2.3 讨论:新时代主旋律电视剧的出路
立足于《人世間》的豆瓣评论,我们得以看到受众对于主旋律电视剧过去的看法,也能从中探寻新时代主旋律电视剧的出路。一方面,作品质量是基础。影视市场上鱼龙混杂,打着“主旋律”旗号的粗制滥造作品太多,导致受众对主旋律电视剧形成负面刻板印象,这种预设性的偏见使得受众期待日渐低迷。随着受众对于作品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新时代主旋律电视剧也应该更加注重内容质量,精彩的剧本情节、精致的服化道、巧妙的台词设计和专业的表演是一部优秀电视剧的基石,是满足受众期待视野的基础。另一方面,需要突破“命题作文”框架,拍出新意。主旋律电视剧“命题作文”的性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创作者的发挥空间,容易缺乏创新和艺术性。新时代的主旋律电视剧需要在兼顾内容深度的同时追求故事的创新和艺术的表达。不再一味“假大空”简单地灌输思想和价值观,而是更注重人物塑造、情节发展和艺术表现;也不再专注刻画“伟光正”的光辉形象,更加注重真实性和现实主义的刻画,贴近观众的生活和社会现实,以真实的故事和人物展现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的变化,让受众在观看中感受到共鸣和情感共振,调动召唤结构带来的美学体验。
3. 结束语
从《大江大河》到《觉醒年代》,从《山海情》到《人世间》,众多优秀作品获得受众好评,这是新时代主旋律电视剧的机遇,也是挑战。如何向标杆看齐,持续提升剧作质量与吸引力,消除受众刻板印象,是创作者们的永恒课题。
参考文献:
[1]张智华,孙汶.论近年来我国主旋律电视剧的发展和变化[J].现代视听,2021(02):27-30.
[2]白挺秀.接受美学视阈下文化类综艺节目《上新了·故宫》的叙事研究[D].泉州:华侨大学,2021.
[3]武磊,王锡彬.接受美学视域下主旋律电视剧的受众接受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山海情》豆瓣评论的扎根分析[J].新媒体研究,2022,8(03):98-105.
[4]张弛,丁智擘.时代记忆、集体认同与文化自信:以《人世间》为例看主旋律电视剧的话语建构[J].戏剧之家,2022(25):159-161.
作者简介:钟鸿倩,江西省赣州市,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