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古代雕塑艺术差异及其成因分析

2023-08-22彭丹虹

百花 2023年7期
关键词:文化差异

彭丹虹

摘 要:中西方古代雕塑艺术在萌芽时期便显现出了差异性,在发展中逐渐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中国古代雕塑注重抒情写意,追求意象性和诗意表达,强调主体对客体的体验与感受;西方古代雕塑则注重形体写实性,追求客观与理性的表现。差异的形成源自两者文化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审美观念等多重因素的不同。本文从题材、功能、表现风格、造型与材质几个方面对中西方古代雕塑做出比较分析,挖掘雕塑艺术形成差异的相关原因,旨在帮助创作者更深入地了解雕塑艺术的沿革,激发创作灵感,审视文化的多样性与独特性。

关键词:古代雕塑;文化差异;中西方艺术

中西方艺术文明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体系,有着绚烂多彩又迥然不同的特点。它们源自不同的生活风俗、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西方的雕塑艺术在题材、艺术语言、表现手法和形式美感等方面时而趋向融合、相互借鉴,时而又显现出明显的对立冲突。[1]雕塑艺术作为文明的物化实体,记录了中西方审美精神、造型艺术方式与效果、文化生存情境的演变过程与显著区别。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更注重灵动和神韵,擅长以平面方式表现空间,它追求抒情表意,通过简约而富有象征性的形象传递情感和意义。而西方古代雕塑则更加注重主客相分,强调写实和描摹的能力,它更多以立体的方式存在空间之中。

一、题材差异

从农耕文明中孕育出的中国雕塑艺术,自然而然地走上了与生态、自然的融合之路,在题材上初期多以动植物、自然现象为主。而西方雕塑艺术则以宗教、神话题材为多。早期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与石器、陶器、青铜器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雕塑反映人類对自然的观察与思考,同时融入了人们对世间万物的想象与憧憬,多具有巫术的神秘色彩,造型稚拙粗放,视觉效果追求夸张与恫慑力。如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春秋莲鹤铜方壶,壶腹部有龙角竖立的蟠龙纹,壶体四面装饰有两角卷曲的双翼神兽,圈足下盘踞着两条鳞纹枝角的卷尾兽,壶体还装饰有向上攀缘的龙、兽,两者相互呼应。通过神兽与纹样的装饰,铜方壶的视觉效果达到极致的隆重与瑰丽,充满了玄妙色彩。此外,宗教佛像也是中国传统雕塑重要表现对象之一,为后世留下了品类繁多的传世之作,四大石窟雕塑群为其中的代表之作,还有大量的优秀寺庙造像作品都是佛教雕塑中的珍宝。[2]在君主集中制及墓葬习俗的双重影响下,陵墓雕塑也成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卷轴中的瑰宝,其中最为震撼人心的便是秦始皇陵兵马俑。

古希腊是西方艺术之源,西方雕塑艺术多以神话为题材。希腊神话是先民们为了解释世界起源、自然现象而创造的,是希腊先祖对世界认知的投射。他们认为有一种力量凌驾于人类与自然之上,即掌管与创造一切的神。这种对诸神的崇拜也体现在雕塑艺术之中,西方雕塑的常见题材之一便是神话传说。在希腊神话故事中神与人同性同形,同样具有人欲与情感,神较之于人而言只是更体现了人类观念中尽善尽美的事物。也因此,西方雕塑艺术力图表现真实客观的视觉世界,这一点主要体现在西方艺术对透视的研究上。西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海陆交通便利,贸易发达,交流广泛,也造就西方人热爱冒险探索的性格,这些更有利于科学与艺术的发展,综合而言西方雕塑艺术更具宗教性与商业性。

二、功能差异

中国古代雕塑主要具有巫术祭祀、丧葬、宗教传播的功能。中国雕塑很晚才与实用美术真正剥离,早期的雕塑多作为一种装饰手段出现。依据场合与功能的不同诞生了五种雕塑形式:墓葬雕塑、墓俑雕塑、宗教雕塑、工艺雕塑、建筑装饰雕塑。西方古代雕塑较多为统治阶级加强个人崇拜而服务,到了中世纪用于表达宗教文化,文艺复兴时期还具有人文主义宣传的作用。西方古代雕塑艺术很早便与建筑分离并形成了独立实体,成为进入大众生活的艺术门类,其在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雕塑类型:公共雕塑、纪念雕塑、宗教雕塑、建筑装饰雕塑和工艺雕塑。它们承载着宗教、政治和社会的象征意义,同时也为公众提供了审美享受和文化交流的场所。文化背景的差异使雕塑呈现出不同表现形式,社会功能性也变得有所区别。

三、表现风格差异

西方的雕塑艺术是随着科学而发展的,在古埃及时期,艺术创作依赖数学、几何学知识,探寻人体最完美的比例、尺度、秩序,根据数据确定各部位之间的关系,精确的数据形成了标准的规范,艺术创作成为可学习复制的经验,使后世众多作品能够达到高度的统一。[3]西方雕塑注重研究躯体的分界与连接各部分的肌肉的穿插与位置关系,剖析光线变换与透视规律,是严谨的立体空间艺术。其存在的基础是西方的哲学体系,认为“万物有数而生”,一定的数量关系造就了宇宙的秩序与和谐。[4]由于有了准则,判断相对客观,使艺术研究能够有效地模仿、再现与推进,这是西方雕塑注重科学的便利之处。而中国古代艺术发展更注重人文,是人对自身与宇宙发自内心的探究和观照,人的意识成为判断的主体。意识由个人生活与经历汇集而来,每个人的感受与标准是截然不同的,没有精确比例和逻辑的束缚,个人形象思维起主导作用。

中国古代雕塑更追求天人合一的意蕴与境界,以雕塑家的情感意愿来裁定物象,营造一种自然与人造艺术相互渗透的空间氛围,强调顺势而为、因地制宜、浑然天成。因此中国古代更偏好以自然为背景的雕塑艺术,利用自然景观使作品染上雄壮激昂的情绪,在体量上没有太多的局限性,以此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富有自然景观美感又蕴含人造物节奏秩序感的艺术奇观,如多姿多彩的石窟艺术、与山体融为一色的陵墓雕刻艺术等。但也因此,中国古代雕塑往往不是以独立实体呈现的,雕塑艺术依附于实用美术,多作为装饰用途,追求神似。随着佛教繁荣而发展起来的佛像雕塑也寻求臆想中的形象,追求与自然融为一体,如乐山大佛。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表现手法不讲究塑造精准的物象形体,更注重神韵、情志与意象的表达,有时简练留白,更给人以想象空间。这是与西方写实性雕塑最具反差的一点。[5]

四、造型差异

造型语言反映了群体的审美倾向和表达方式,如果它专属于一定地区,则反映着一定民族的特殊经历和生活方式。例如古希腊人,在塑造人体方面锤炼出了令人叹服的造型语言,这与其特定环境下的民族习惯、集体智慧大有关联,而中国雕塑造型语素中的“动”“静”“空”背后对应的是“儒”“释”“道”的精神。艺术离不开线条的运用,西方雕塑艺术中的线条多用于表现造型,追求空间效果,解剖结构的起伏,以体积为艺术语言,让线条藏于轮廓,且更多地从点线面构成的语义中去寻求答案,利用理性与逻辑思维方式来处理线条与造型。

始于实用美术的中国古代雕塑是“绘塑不分家”的。雕塑多采用设色、描线处理,因此中国古代雕塑显露出具有绘画性的线条与色彩的特点。这种雕塑的绘画性使线条在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如在飞天佛像雕塑中展露的衣袂飘飘的灵动姿态,行云流水的线条起到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另外,中国古代雕塑中的线条还韵律丰富,富有层次变化及情绪感。中国古代雕塑喜好绘色处理,例如建筑中的影壁、陪葬陶俑等,都是绘画与雕塑结合的产物。唐三彩陶器浓墨重彩的格调,融合了生动的物体形象,灵动地展现了唐朝时期的社会风范与审美偏好,更通过雕塑家的艺术理念呈现出民族文化特色。而西方古代雕塑除去洛可可时期的作品,很少有设色处理,它们强调光影与结构变化,其中素雅的石刻雕塑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五、材质差异

材料本身负载着人们对生活的感知和对自然的探索,不同材料有其不同的内在审美语言。其本身的物理属性如色彩、光泽、质地与肌理都会影响人们对材料做出差异化判断,并根据材料特质赋予更多审美意识。雕塑艺术也不外如是,同样以材料借物传情,传递雕塑家的主张与观念,传递作品要表达的情绪与信息。

中国古代雕塑材料因为受自然环境和生产条件因素的影响,以自然物产居多,如木、玉、石、铜等,尤其是木、玉的运用,令作品更具温暖感与亲切感。中国古代雕塑中,陶瓷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中国拥有悠久的陶瓷制作传统,作品具有细腻的独特质地和丰富的色彩。西方工业发展较早,摒弃了对土、木的使用,以石雕为主,石材有极具力量感的花岗石和无瑕的白色大理石等。

六、中西古代雕塑差异形成原因

艺术发展过程中由于种族、地理环境、宗教文化、艺术观念的不同会在不同区域诞生千姿百态的艺术作品与风格,不同地区的人种和文化背景导致了审美观念和艺术风格的差异,雕塑艺术也受这些环境及人文因素的影响。在漫長的萌芽与壮大过程中,多方面的综合因素形成了中西方古代雕塑的显著差异。

(一)地域环境

中国地理环境相对封闭、地大物博,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状态,古代中国更以农业为主,民族性格相对平和自在,讲求中庸之道、以和为贵。这种独特的文化认知、地域环境和对土地的热爱与依赖在艺术中也有所体现,如古代雕塑材质尤其偏好土、木等,雕塑家虽追求形式美但更注重作品背后的意韵,艺术思维多以自我意识为主导,作品造型更具经验性与直观性,其意境的表达让情感与想象有更多的发挥空间。中华民族凭借自己情感表达、审美情趣的偏好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美与抒情写意式的装饰美。

古希腊和古罗马是西方艺术的重要源头,地域环境大多地势险峻,水资源丰富,也因此通过海上贸易和探险活动扩大了他们的文化影响力,这种频繁的交流使得西方古代雕塑作品具有一定的公共性,雕塑作品往往在公共场所如神庙、剧院和广场等被展示。在材料选择上,西方古代雕塑多使用就地取材的石材,如大理石和花岗岩。凭借精湛的技艺和对材料的巧妙运用,西方人创造出了栩栩如生的雕像,也更崇尚理性和客观的美学观念。

(二)文化背景

西方几乎所有学说都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在古希腊,人们已经开始探究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推理,欧几里得的几何算法,都是崇尚智的结果。[6]西方雕塑艺术在此影响下极力追求理性与真实,探寻眼睛所看到的事物。古希腊人也研究透视与几何学,解剖人体构造,寻求可重复的比例与数据,在逻辑与事实的前提下进行艺术创造。

中国传统文化遵循“儒释道”。以仁爱为基础,提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思无邪”“中和之美”。中国古代将数字视作一种表象,《易经》中提出了“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的基本哲学概念。这种“道”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具有同样文化背景的群体很容易心领神会其中的奥妙,所以是一种有效的人文信息传播符号。

(三)宗教

古希腊将神视作有血有肉的完美的人,统治者则把自己拔高到神的地位,强化个人崇拜倾向。[7]每一任帝王登基都会有纪念性雕塑放置在广场上。此外,西方有在墓碑上雕刻遗容的传统习俗。这些都使西方人物雕塑长久不衰,也因此西方雕塑更崇尚人体之美,努力追求呈现如神般完美的人体。

古代中国对宗教极具包容性,佛教传入后出现本土化,融入了其他宗教的形象,佛教雕塑成了一个独立的类别。中国的宗教崇拜也具有本着“修来世”的实用目的,其根本表达的是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的探求与联系。中国古代佛教雕塑题材不局限于对神的刻画,更有人物、动物、自然气象如云雷纹、虚构的神兽如饕餮等,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古代图腾文化与崇尚自然的文化传承。

(四)审美文化

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模仿论”影响了西方艺术思想两千多年,直到18世纪中期,由于温克尔曼揭示了古希腊的理想性,“模仿”观念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被重新审视后,“艺术创造论”才逐渐代替了“模仿论”。[8]西方文化将主观独立于客观之外,冷静地观察、分析、审视艺术与审美,认为最好的艺术必须参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去模仿。西方艺术注重模仿和客观形态再现,强调真实感与准确性,而中国古代艺术则关注主体的情感体验和意境的传达。中国古代的审美文化以天人合一的精神为根本,艺术重点不在对客体的真实形态再现上,而是关注主体对客体的体验与感受,形成了艺术中抒情写意的风貌,追求装饰美与诗意的表达,善于运用符号与象征意义。中国古代雕塑注重整体形象的流畅性和简洁性,强调平和、内敛。

七、结 语

中西方历史文化背景、地理环境、物产资源的不同,使两者形成了不同的艺术观念与审美趋势,整体而言,西方注重形体写实性而中国追求内在的意象性。这些差异反映了中国雕塑和西方雕塑在审美观念、艺术风格和艺术传统上的不同偏好,它们各具特色与风格,并无优劣高低之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文化的交流,两种文化的雕塑风格也在相互影响和融合中发展演变,中西方古代雕塑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发展和审美观念的形成。通过探究差异和相似之处,我们可以拓展艺术创作的思路,探寻未来发展趋势,为当代雕塑艺术的发展提供新的启示。此外,通过审视中西方古代雕塑的差异,我们也能更好地认识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陕西省雕塑院)

参考文献

[1] 蔡增杰.中西雕塑艺术的时代冲突与融合[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8(5):75-77.

[2] 陶兴琳.论雕塑艺术中中西文化的审美差异[J].艺术百家,2007(3):79-81.

[3] 丁洁.中西方雕塑空间的异同比较[D].北京:清华大学,2004.

[4] 陈佳伟.试论中西传统建筑审美特征的差异[J].工业建筑,2007(4):106-108.

[5] 毕九洲.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魅力[J].职业时空,2007(7):9.

[6] 王静.论中西雕塑文化的象征性[J].美术大观,2013(5):54-55.

[7] 马正应.本质的揭露抑或生命的迂回:中西古代雕塑不同路径的选择[J].铜仁学院学报,2013,15(4):64-68.

[8] 王兴华.象与像:从西汉雕塑谈起[D].西安:西安美术学院,2010.

猜你喜欢

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国际商务谈判中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和解决方案
汉语与英语语言文化的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体现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初探
中美合资企业的跨文化管理研究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从《楚汉骄雄》和《勇敢的心》看中西悲剧英雄形象异同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对外汉语教材出版的文化差异冲突与融通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