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声男高音的训练要点与策略探索

2023-08-22卢忠华

百花 2023年6期
关键词:声乐艺术教学策略

卢忠华

摘 要:男高音作为一个极富艺术魅力的声部,蕴含了丰富的演唱技巧以及情感表达,在歌剧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男高音,难高音”,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男高音绝非一件易事。在通往男高音的路上需要经过持之以恒的练习,只有掌握了正确、科学的发声方法才能獲得理想的演唱效果。因此,认知男高音的训练难点,并有针对性地形成训练策略,对男高音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美声男高音的特点;第二部分为美声男高音的训练要点,包括呼吸、共鸣、高音、认知几方面;第三部分根据演唱声曲对美声男高音的训练提出相关策略。

关键词:美声男高音;声乐艺术;教学策略

歌剧艺术源远流长,为丰富的西方音乐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歌剧的众多声部中,男高音的演唱往往能够深入人心,为推动剧情、提升歌剧的影响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歌剧表演中,男高音一般以男主角演唱居多,通常男高音所需的演唱音域较高,但男性对于高音属于弱项,且天生拥有良好条件的人并不多。在具备一定嗓音的基础上,结合科学、规范、持久的练习,可以训练出优秀的男高音。男高音在歌剧表演中往往是作为男主角的形象出现,男主角一般是英俊、潇洒的贵族,因此在现实生活中,男高音的选拔除了嗓音条件之外还有形象气质的要求。在声乐领域中,有一个不成文的说法“十年都难出一个男高音”,可见男高音在专业技能上是有难点的。鉴于此,本文拟以美声男高音的训练要点与策略为题,结合笔者多年的演唱实践以及一线声乐教学经验展开研究,以期对男高音的训练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美声男高音的特点

关于美声男高音的起源,声乐界较为认可的是源于古典时期的西欧歌剧。在文艺复兴之后,歌剧的形式得以进一步确立,声乐演唱也逐渐形成了美声演唱技巧。不论是宣叙调还是咏叹调的演唱,均采用了美声的发声形式。美声演唱是一种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演唱风格,美声男高音以高亢、华丽、穿透力强的金属感音质打动听众。根据演唱特点,男高音还可以细化分为抒情男高音、戏剧男高音、假声男高音、英雄男高音。尽管不同的分类存在不同的演唱特点,但总体来说,男高音的演唱特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灵活的呼吸。男高音演唱需要强大的呼吸支持,大都采用横膈膜呼吸方法,气沉丹田,形成可控性强的呼吸。二是自如的音区过渡。在男高音演唱中需要运用科学的声区过渡技巧,避免引起破音。三是明亮、圆润的音色。在男高音演唱中,演唱者通过技巧形成通畅、松弛且富有特点的音色。在音色方面,一般要求圆润、优美、明亮的音色效果。四是连贯的演唱。男高音在演唱中应当保持连贯的声线以及连贯的语句表达,特别是长音演唱的过程中,可以适度形成微颤的效果。

二、美声男高音的训练要点

(一)呼吸

著名声乐演唱家、教育家郭淑珍曾经在一次专题讲座中提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呼吸就是演唱的一切基础。”在男高音训练以及教学中,呼吸是演唱的基础,通过训练演唱者的呼吸状态以及歌唱发声器官的肌肉协调,以获得演唱所需的气息支持。呼吸不仅仅是男高音的训练要点,同时也是声乐演唱的关键要点。呼吸影响发声、咬字以及整体演唱状态。大量声乐理论研究者、教学工作者均对男高音演唱中的呼吸展开了细致研究,均认为呼吸对歌唱有重要影响。“呼吸”实际上涵盖了两个动作——“呼”和“吸”,这是一组相对应的动作。歌唱的吸气比自然状态的吸气要更深,切忌过分提气、气过紧、气息与发声脱离等情况出现;呼气应当注意保持相关肌肉的控制性,能够控制呼气的速度和程度。

(二)打开喉咙

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杜吉刚曾经在一次现场问答中回答美声唱法的入门标准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美声的专业入门是使用正确的方式打开喉咙唱歌。所谓打开喉咙,是能够通过“打开”获得共鸣,找到演唱的状态。在美声男高音的教学中,教师会反复引导、提醒、要求学生打开喉咙。打开喉咙实际上是一种外化的表现,因为在男性的生理结构中,喉结是可以看见可以触摸的身体组织,通过观察喉结的状态能够判断是否打开喉咙。气息吸入身体时,身体会呈现自然扩张的状态,扩和张会引起器官之间的距离变大,喉结同样也会与原来的位置发生距离的偏移。打开喉咙是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可以判断演唱者是否已经找到歌唱的状态。正确打开喉咙可以总结为“三不”:不挤、不压、不捏。

(三)发声共鸣

美声男高音的好坏可以通过声音与发声来判断。好的声音一是体现在声音的松弛度上,二是体现在声音的穿透力上,三是体现在声音的控制密度上。穿透力实际上是指声音的传送问题,众所周知,男高音的声音具有较强的穿透力,美声歌唱演员在歌剧表演的过程中并不需要话筒等音量扩音设备,就可以让声音穿透至剧场的各个角落。声音的控制密度往往体现在音质上,对美声男高音的音质有众多的形容词,如金属般的、明亮的、洪亮的。其中,不论是何种要素,均与声音的共鸣息息相关。共鸣是良好声音产生的基础,它是通过声带振动引发气管内空气振动,从而引起器官共鸣。在美声男高音的演唱中,教师会强调“高位置”的共鸣,这不仅仅只是高位置的头腔共鸣,实际上是身体各部分共鸣统一形成的基础。

(四)高音

美声男高音的关键在于高音,而解决高音的技术难点是男高音的重中之重。现有的美声演唱研究成果公认男高音的技术解决可以归结于“关闭唱法”。关闭唱法,又被称为“掩盖唱法”或“面罩唱法”,是指相对于白声(喉咙没有完全打开时发出的声音)而言,演唱者通过打开喉咙形成良好的共鸣,且能够获得较高的发声位置的一种唱法。关闭唱法中的关闭并不是一种单一的技术,而是在演唱中,通过气息支持、打开喉咙、形成共鸣,既而发出声音的演唱方法。在美声男高音的演唱中,一般是达到小字二组的升f以上需要采用换声的过渡,只有打开喉咙,结合以横膈膜支撑的发声,才能轻松实现高音,获得动听的声音效果。

(五)声音概念

所谓声音概念,通俗讲是声乐演唱者的理念。声乐演唱是一门没有标准答案的艺术实践形式,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而如何获得更多人的认可,就需要演唱者建立高雅的审美以及科学的声音概念。演唱者对歌唱中所发声音的技术性和艺术性的追求,是个人审美的体现,同时也是自己内心对声音概念的一种界定。声乐演唱需要大量技术技巧作为支撑,但最终技术的目标是指向艺术内涵。审美是一个复杂又多元的问题,不同的文化、背景、审美、个人经历都会对声音的美感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种概念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循序渐进、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形成的。因此,在美声男高音的教学与训练中,教师应当有形、无形地强化学生对好的声音的感悟理解能力,让学生能够对声音有自己的科学判断。

三、美声男高音的训练策略

(一)中低音区发声训练技巧

尽管美声男高音被称为“高音”,但在实际演唱中不只展示自己的高音技能,低音的演唱同样也是具有一定难度的。美声男高音在训练过程中,往往更多地将关注点放在如何突破高音技巧上,会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低音区的训练,因此,很多男高音拥有华丽的高音演唱技巧,却在低音演唱的过程中出现失误。对于男高音的演唱,中低音区的处理应当以稳定为主,通过作品中低音区的平稳过渡与铺垫,为华丽高音的出现奠定良好的基础,以便在高音出现之时推动作品情绪到达高潮。中低音区的练习,主要是吸气与喉咙相互搭配练习,如果气息与喉咙的打开处理不协调,会导致低音区不稳定,音色不饱满。具体可采取以下训练方式:

一是气息训练。对中低音区的演唱,一定要提高对气息的控制能力,保持气息的持久与稳定。训练过程中要吸气到位,发声之前做好准备,先吐气再发声。可以通过气息训练获得平稳演唱效果,还可以通过气息来进一步拓展演唱者的音量、音域等。

二是共鸣训练。中低音区的演唱往往会使用到胸腔共鸣,从而发出更为浑厚的中音效果。共鸣训练可以结合哼鸣的方式,通过找到共鸣的振动感来实现中低音区的演唱要求。尽管在声乐演唱中,不同的共鸣位置并不是单独存在的,但在中低音区的演唱效果中,可以适度将共鸣的主体部位控制在胸腔的范围内。

三是喉头训练。喉头训练的方式不一定需要伴随歌唱或者演唱,可以通过口腔练习来获得。具体可以设计打开喉咙的练习操,并且量化练习。在喉头的训练过程中,应当注意适度、适量,不能过度追求练习效果,应当更多将关注点放在让学生找到方法以及感觉上。通过最大限度地打开喉头,获得圆润、宽阔的中低音演唱效果。

(二)换声区的训练技巧

不同的音区之间的发声位置是不尽相同的,在声乐演唱中转换音区的关键点,就在于咬字的接音点位置转换上。在训练中要加强不同音区或不同音的位置的联系,逐渐获得演唱中的把握度,这是声乐演唱训练中声音层次转换的根本。在声区转换的过程中要注意口腔内部咬字系统的不同变化,并且通过循序渐进加大难度实现音区跨度,从而掌握声乐演唱中不同位置、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跨度接音”的技术。换音处理对美声男高音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指数,特别是对音程跨度较大、音区调动较大的转换,就需要演唱者不断地练习以提升换声的能力,确保声音能够平稳过渡。在训练过程中应注意以下要点:

一是合理地使用字母变异的手法。在演唱过程中,在换声变异处可以加入“O”“OU”等元音字母。如在演唱过程中,出现了其他元音字母,在中音区过渡时,稳定了前一元音之后,可以加入O的音,等平稳过渡了换声区域之后,再逐步加入后字音阶,这样的巧妙变化之后,有换声所带来的较为虚的声音效果,会逐渐出现明亮的色彩。

二是提前做好换声的准备工作。换声区的演唱处理,需要通过大量的训练,以形成肌肉记忆以及演唱的惯性。不仅如此,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还应对难度系数较大的换声保持时刻关注,提前做好换声的准备工作。这样才可以确保在演唱任何作品时,能够保持气息的舒适度,结合演唱位置为声音的过渡做好充足的准备和铺垫。

(三)高音区的训练技巧

美声男高音的高音区,一般是指小字二组的g-小字三组的c这一段音域范围。相较于换声区,这一段的演唱是男高音在训练中的关键音域。拥有辉煌、饱满、穿透力强的高音演唱,是每位男高音所追求的目标。几乎在每一首作品中,均会将作品的高潮体现在最高音的演唱处,高音区的演唱可以称得上是“高光时刻”。在高音区的训练过程中,训练难度主要体现在气息支持、头腔共鸣、声带振动等要素的配合上,要求十分细致严格。训练的方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哼鸣练习。哼鸣练习的主要目标是找到气息的支点和气息的通道,同时还可以通过感受共鸣点引起的振动,找到高音的焦点位置。在共鸣练习时,演唱者应当保持身体自然站立,口腔保持半打哈欠的状态,牙关节自然放松。上下嘴唇之间适当保持一个指头的距离,可以露出上门齿。用“eng”“m”等发音展开练习。哼鸣练习的关键点在于“通”,气流通过喉咙、咽腔、鼻腔一直达到头部眉心之处。

二是弱音高位置练习。弱音高位置实际上本是一种矛盾的存在。弱音高位置包括小声高位置以及半声高位置,歌唱者通过控制气息缓慢下沉,获得气息与腔体的共存状态,从而形成一种较为弱音的演唱效果。美声男高音在此练习过程中,可以多开展深呼吸的练习,提高自己的肺活量,对气息进行绝对把控,再控制自己的唇形以及发声体系,从而能够调整音调而不断变化,获得自如的高音发声效果。

三是爆发力练习。在获得声音通道以及换声区的自如转换之后,美声男高音演唱者可以加入爆发力的练习,这样可以在演唱时获得辉煌的高音区。在实践演唱过程中,破音是很多男高音时常会出现的失误,应结合爆发力练习,实现声带的快速闭合以及强力振动,有效地解决破音的问题。爆发力练习是发声时气息与横膈膜短暂的高强度对抗,在爆发力的练习过程中,要注意“快”“准”,不犹豫。在练习过程中,可以先用断音,再逐步用连音。

四、结 语

美声男高音宽阔、洪亮的演唱是声乐艺术中重要的一部分,它丰富了美声演唱的内容,提升了歌唱的饱和度,为推动歌剧艺术的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美声男高音的训练,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来实现。男高音只有掌握了熟练的发声技巧、获得正确的理念认知,才能获得稳定、优美的演唱效果,带给听众美好的感受。男高音的训练离不开一线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期望广大的声乐理论研究者、表演者、教学者能够不断探索美声男高音的内在艺术,推动我国的声乐艺术蓬勃发展。

參考文献

[1] 张浩.男高音“混声”技巧的探究[D].长春:吉林艺术学院,2021.

[2] 王文彬.论美声唱法中男高音训练技巧过程思考[J].戏剧之家,2020(32):68-69.

[3] 蔡胜.探究男高音音色特点形成的原因与条件[D].昆明:云南艺术学院,2013.

[4] 郎毓秀.美声学派(Bel Canto)概述[J].音乐探索,2011(4):50-53.

[5] 李成红.论美声唱法中的男高音训练技巧[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4.

[6] 甘国农.男高音的类型[J].音乐探索,2002(4):78-79.

猜你喜欢

声乐艺术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舞蹈教学策略之我见
高中英语读后续写的教学策略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表演美及民族特色
审美定位在声乐演唱教学中的重要性探析
声乐艺术中唱法跨界问题研究
谈声乐表演艺术的审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