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新时代“三教”“三融”改革的人文通识教育选择与实践
2023-08-22李璐
李璐
[摘 要] 在“三教”“三融”系统改革中,人文通识教育对高校专业、行业与产业的协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有相互呼应的内在逻辑关系,能解决职业教育的现实不足,深化高等教育的内涵价值,彰显继续教育的长时效应。人文通识教育主动赋能“三教”协同创新,能解决当下教育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起到培基铸魂的重要作用。“三融”系统改革与人文通识教育的实践理路,随着人不断走向整全的进程、个体人文素养的不断提高、影响外界的能量不断增强,终将带动起整个行业走向整全发展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 三教三融;人文通识教育;选择与实践
[基金项目] 2022年度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宋代湖南交通路线与文学现场研究”(20YBA199)
[作者简介] 李 璐(1983—),女,湖南邵阳人,博士,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文化传播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研究员,主要从事职业教育、古典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3)25-0100-04[收稿日期] 2023-03-08
一、新时代“三教”“三融”改革的探索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1]。基于此,进入新时代后,在实行“三教”“三融”的教育改革中,要想把握教育规律,在新征程中应对机遇与挑战,建设教育强国,就需要适应形势,积极应对,做出相应的改革调整。
“三教”是指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侧重点在协同创新。“三融”是指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系统改革,侧重点在系统改革。“三教”“三融”二者共同作用,在个体成人的教育实践中,才能体现教育规律,彰显导向价值,引领教育提质升级。
二、“三教”协同创新与人文通识教育的内在逻辑
人文通识教育能从最基础的人才培养辐射到丰富的教育领域,进而影响专业、行业与产业的协同发展。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与人文通识教育有相互呼应的内在逻辑。以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人文通识教育为例,该校人文通识教育系列课程自2018年全面运行以来,开创了“福流”沉浸体验的教育范式,在以文化人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取得了一系列理论突破与实践创新成果。进入新时代,人文通识教育主动赋能“三教”协同创新,对解决当下教育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起到了培基铸魂的重要作用。
(一)人文通识教育弥补职业教育的现实不足
职业院校的人文通识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我国职业教育培养专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应立足于人文与科技的双重根基之上。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成为专业技术过硬的“匠才”,更要成为对国有利、对民有益、对事有用的“人才”。培育这样的人才,就是要培养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对民族赤子情怀的归属感、对社会和谐进步的责任感,人文素养教育可以弥补目前的一些不足,有助于实现这一理想。要下好职业院校人文通识教育的先手棋,可以从家国共担、手脑并用这两个维度进行考虑:家国共担即新时代的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手脑并用即让学生掌握技能,解决重技术轻素养、重实践轻理论、重结果轻过程等问题。
陶行知曾说“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也曾明确过“乡村师范之主旨在造就农夫身手、科学头脑、改造社会精神的教师”“所谓健全人格须包括: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国家之本;人生所必需之知识技能;强健活泼之体格;优美和乐之感情”。职业院校与生俱来的特点是面向专业技术、面向职业需求、面向市场经济。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大多直接从事各行业专业技术工作,是国家制造链条中无数个基础部件之一[2]。
(二)人文通识教育深化高等教育的内涵价值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人文通识教育主要集中在重点大学,尤其是部分文科优势突出的重点大学,依托其本身丰富的学术资源优势,汇集专业师资,搭建课程体系,在本科教育中蓬勃发展,形成了中国人文通识教育的“头雁效应”。这类高校主要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他们首开先河,在教育实践中逐步探索出各有侧重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专门学院。
恢复高考以来,给通识教育先行者进行改革探索的时间不算长。1995年,原国家教委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在52所高等学校开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进入21世纪,通识教育才在高校成规模地发展。在通识教育改革探索中,复旦大学敢为天下先,率先在国内的大学中提出“通识教育”的原则[3]。复旦大学复旦学院成立于2005年9月,是学校实施通识教育的教学、研究和管理机构;北京大学2001年启动元培计划,2007年成立元培学院;中山大学2009年成立博雅学院;清华大学2014年成立新雅书院。之后,2015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四校共同发起成立了“大学通识教育联盟”,使通识教育领域不断扩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影响力,一大批本科学生有机会在校得到人文通识教育的文化滋养。
(三)人文通识教育彰显继续教育的长时效应
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有着密切联系,比技术更重要的是观念,高等职业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战略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探索高职院校中国特色人文通识教育,必须旗帜鲜明地彰显国家意志和中华优秀傳统文化,这是坚定教育自信的应有之义。而继续教育则处于“后教育时代”,即从各级各类学院毕业之后,能够持续地进行以自我主导为主的教育行动。
作为教师,在彰显继续教育长时效应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以教育信仰塑造人文之师。继续教育不是被动接受,而是将被动接受与主动吸取相融合,教师必须信仰神圣的教育事业,教师是一份用生命影响生命的职业;信仰“传道授业解惑”的力量,学生成长成才是最好的回报;信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桃李满天下是最大的快乐;信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信仰“为学”与“做人”并重;信仰身教的力量必定胜过言传;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面对社会上种种诱惑,教师要坚定教育信仰,用信仰的力量,始终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肩负起培养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
2.以高尚品德养成人文之师。“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学生尊师重道和教师德才水平是相辅相成的,不是短时效应,而是长期影响。如果教师只知道“授业”“解惑”而不“传道”,如果教师只教授专业知识与技术技能,而不教授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如果教师只教书不育人,那么充其量只是“经师”,不能称其为“人师”,没有育人的教育不能称其为教育,没有育人的教学不称其为教学,没有育人的教师不称其为教师。学生的成长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教师的言传身教,教师用自身榜样示范,让学生亲近、喜欢、佩服,从而效仿。
3.以大爱情怀造就人文之师。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全的人格。要想培养人格健全的学生,教师首先必须有健全的人格,其次必须有培养学生、成就学生的情操以及无私奉献、甘当人梯的情怀。成就学生的大爱情怀,需要教师爱岗敬业、躬耕教坛、专心治教治学、孜孜以求,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学生的成长成才,既做严师又做明师,既成为引领学生进入专业技术领域的“引路高人”,又成为学生成长成才且亦师亦友的“后天亲人”,长时间、持续性地对教育对象产生影响,持续引领。
4.以扎实学识完善人文之师。继续教育是与时俱进的教育,教师的学识素养影响着学校的校风学风,教师的修养关系着学生素质的培养。在经济快速发展、信息爆炸和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好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学识、努力提高自身魅力和个人修养。新时代教师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筑牢专业功底,锻造教育教学能力;适应知识快速增长与更新;以扎实学识成就学生,同时成就自己、实现教育理想。
5.以匠心操守铸就人文之师。新时代教师要以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专业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以因材施教的实践能力,兢兢业业育人,助力学生成长成才。“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发现欣赏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为之点燃希望,成为学生的“后天亲人”和“引路高人”。
6.以教育艺术成就人文之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4]教育是事业,是科学,更是艺术。要想让学生爱学、学好、学会、会学,教师必须爱教、善教、会教。“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锤炼精湛的师业、高超的技能,需要教师潜心问道、努力钻研、创新教法;需要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让学生投入教育教学过程,并有更深刻的参与感、体验感、获得感和幸福感[5]。
三、“三融”系统改革与人文通识教育的实践理路
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系统改革,人文通识教育可以从项目框架上进行规划和设计,以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人文通识教育的项目框架由“双师双线”型校园文化建设架构、“四课六艺”沉浸式“智慧非遗”美育范式、OBE成果导向下的“福流体验”组成。
(一)“双师双线”型校园文化建设架构
“双师”是指同时具有艺术领域职业资格证和教师资格证,能带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同时开展美育教学和校园文化活动的多元复合型教师。“双线”是指人文通识教育采用线上线下互动教学的方式,打造好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两条教育主线,承担课堂文化育人和校园文化活动育人的双重任务。
(二)“四课六艺”沉浸式“智慧非遗”美育范式
“四课六艺”意为以四门非遗美育课程“经典诵读、茶艺、书法、剪纸”,通过数字人文的创新路径,引领学生掌握“六艺”技能并融入实践,即知礼节、识音乐、懂茶道、会审美、习书法、通规律,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智慧化、信息化的形式入脑入心,真正成为学生的内生动力,引导学生向上向善。
(三)OBE成果导向下的“福流体验”
数字人文门户网站提供了海量数字人文资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智慧呈现带来了可能。OBE成果导向下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以学生的文化获得感为基础的,积极心理学视域中的“福流体验”,能借助数字人文的便捷性,达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预期效果。
高职院校人文通识教育项目运行过程中,应当做到课程方案科学合理、分级规划重点突出、修习模式推陈出新、质量评价及时有效[6]。
1.课程方案。本项目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有积极呈现。人文素养中心的美育教研室开设线上线下课程共计14门,其中线下课程6门,线上课程8门,覆盖传统文化素养、文学素养、艺术素养教育,实行学分制,分别安排在各专业的第二、三学期执行,其中线下课程共計50课时,线上课程20课时。线上课程资源来自尔雅通识教育、校本精品课程等数字化资源,由学生在资源库中进行选择。
2.分级规划。为打造人文通识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精品项目,我们进行了“文传大道、艺呈至美”系列活动策划,从顶层设计入手,规划大学三年的校园文化建设框架,使其趋向更科学、更合理的“成人”之育。一年级是扎根关键期,二年级是边学边练期,三年级是学做结合期。
第一年对于理想信念教育的扎根尤为重要。人文通识教育也要在这一阶段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尤其要引导学生力行“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这是点亮理想信念之灯的关键一年,是高职学生接受人文通识教育最快、最有效的一年,也是对高职学生整全人格教育起基础性作用的一年。
高职教育的第二年,是学生进入专业课程学习的关键时期,也是检验人文通识教育助力专业成长的一年。经过大一的教育铺垫与人文素养积累,大二学生要走向“明辨”之路,要学会在“德才兼备”的约束中,以德为先,明辨是非。
第三年,得益于人文通识教育培养出来的“德才兼备”品格、“责任担当”意识、“沟通交流”本领、“听说读写”素养,当仁不让地成为毕业生就业竞争的软实力。
3.修习模式。(1)传统课堂的“福流”体验式教育,在经典诵读、茶艺、书法、剪纸等人文课堂中,全面融入数字化教学,给学生提供海量信息库,使其在学会传统技艺的同时,创新开发非遗项目的数字化呈现方式。(2)云端课堂的“智慧非遗”多面呈现,通过VR、AR、AI等技术手段,开发系列有湖湘文化特色的“智慧非遗”云端课堂。(3)融媒体的积极教育,使数字化的文化成果能用最快的速度,传播至学生群体,用我院自主开发的人文素养教育公众号、小程序、H5、App等平台,建立起文化强校的“数联空间”。(4)拓展学生社团为文化载体,以项目制引领学生社团内涵建设,安排了教师指导茶艺社团、书法协会、诗词吟诵协会,为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多方位发展筑牢基础。
4.质量评价。人文通识教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职教育提供智力支持和文化根基,其站位和立意高于传统意义上的专业技能教育,是一种从内源往外产生的作用。个体成人是一条持久的教育之路,不論是从显性课堂还是从隐形课堂来看,人文通识教育都是需要长期作用于受教育者的,随着人不断走向整全的进程,个体人文素养的不断提高、影响外界的能量不断增强,终将带动整个行业走向整全发展的良性循环。
儒家“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指个体成人的道德准则、伦理原则。仁是指仁爱之心,义指宜做之事,礼指身正之法,智指所知之事,信指公平之理,这“五常”齐备的人,是个体道德发展整全的表征,是反映道德教育成效的因子。正如同学校教育中的德智体美劳,对于人才质量的评价而言,均起到了基础性作用。越是全面发展的人,在社会组织中的潜能就越大,后劲就越足,越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2023-02-16].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2]王兆鹏,邵大为.数字人文在古代文学研究中的初步实践及学术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2020(8):108-129+206-207.
[3]蔡达峰.我们的通识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1.
[4]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N].人民日报,2016-09-10(1).
[5]刘铁芳.中国人与现代人之间:当代中国的教育新命及其自我开启[J].高等教育研究,2022,43(11):1-12.
[6]刘铁芳.个体成人的教育意蕴及其实现[J].高等教育研究,2017,38(11):22-28.
Abstract: In the reform of “three educations” and “three integrations”, General Liberal Arts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majors and industries which can solve the practical shortcoming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nurturing the root and soul of the nation. The Reform of “three integrations” and the practical approach to General Liberal Arts, as people continue to move towards the process of integration, individual humanistic literacy continues to improve; the energy that affects the outside world is constantly increasing, will drive the entire industry towards a virtuous cycle of integrated development.
Key words: three educations and three integrations; General Liberal Arts; choice and pract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