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融入高师声乐课程的应用与价值研究*

2023-08-22

大众文艺 2023年8期
关键词:声乐红色育人

栗 姣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 541004)

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百年的奋斗历史孕育了以红船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一系列精神为内涵的红色文化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1]。红色文化不仅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更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强大有力的精神支撑。将红色文化融入各级教学体系中,是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素质的高质量高水平人才的重要保障。高等师范学校的音乐专业学生群体是未来广大中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者、美育精神建设者与艺术追求引导者,因此,在高师声乐课程体系中融入红色文化,不仅是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客观需要,也是实现为党育才、为国育人等教育目标的有效路径。

一、红色文化的本质意涵与传承意义

(一)红色文化的本质意涵

红色是共产主义事业标志性颜色。红色虽然是一种色调和颜色符号,但慢慢被引申为热血、热情、激情,后来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含义,并且具有了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2]文化在《辞海》的定义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表现,文化需要依托于一定的社会制度、组织结构、社会风俗才能够得以实现。红色文化的概念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红色文化的广义内涵是指共产主义奋斗史上所形成的一切精神,狭义的含义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领导中国人民武装斗争所形成的革命文化。本文所阐述的红色文化指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中国人民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在抵御外来侵略、探索救亡图存、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的一种先进文化。红色文化是共产主义者在奋斗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丰富革命精神和历史内涵的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的红色文化是我们各项事业得以发展并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我国革命事业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功,使得红色文化的蕴含与功能更为丰富与拓展。

(二)红色文化的传承意义

1.文化传承意义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战争与社会主义建设中逐渐形成的理想信念、民族精神、家国情怀于一体的教育基因,充分体现了民族文化意蕴与内在动力。红色文化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精髓承载,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延续。认识红色文化的本身亦是实现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过程,其中所蕴藏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更是得益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历经苦难却生生不息的奋进历程。因此,传承红色文化对人民更加坚定地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2.思想教育意义

红色文化乃是重要且生动的教育资源。革命先辈在困境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社会主义建设者们在逆境中敢为人先的奋进场面,均是思想教育的最佳题材。随着中国与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各种思想相互碰撞,部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的学生,在思想政治意识方面易出现动摇。此时红色文化的教育功能与作用便得以凸显。因为,红色文化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保障,运用红色文化的进行思想教育,使其真正发挥积极作用,特别是能够帮助广大学生充分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人民性与实践性,引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彰显红色文化精神。

3.经济开发意义

红色文化在当今社会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品牌效应,红色旅游产业背后所带动的就业等各方面发展规模巨大。各地科学的规划与开发红色文化资源,构筑红色文化品牌优势,并且进一步将红色文化同艺术教育、地方绿色文化产业、传统文化产业相结合,实现了多项综合性精品文化旅游项目。这不仅是当地人文资源开发的重要契机,同时通过红色文化产业经济的开发,有效消除了依靠正常经济规律难以消除的发展不协调现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强有力的动能与支撑。

二、高师声乐课程传承红色文化的可行性

(一)契合当代大学生精神追求

当代“00”后大学生具有活跃的思想,充满朝气的精神和饱满的理想追求。当代大学生并非崇尚物质的一代,他们对于革命先辈的事迹心怀崇拜情怀,对于时代的守护者也有与之为伍的向往。基于此,在专业课程中融入红色文化,更可有效地吸引学生对红色文化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可将意识形态的思想教育,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融入其思想之中,使学生对于红色思想的追求得到满足。将红色文化中蕴涵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理念融于声乐课程的教学之中,可有效启发和引导学生从中获取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体验,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文化自强的认知。对培育和树立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具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二)具有独特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

声乐课程以声乐作品作为教学载体,声乐作品承载着创作者基于特定时代、特定思想背景下的浓厚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资源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珍贵资源,保护是首要任务。”[3]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我国诞生了诸多优秀且具有浓厚红色思想的声乐作品,例如《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映山红》《亲人早日养好伤》《唱支山歌给党听》《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毛主席的恩情比山高比水长》,等等。这些作品因蕴含着对党的歌颂和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赞美而唱响祖国大地。可见,声乐课程在传承红色文化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丰富的红色声乐作品资源为红色文化融入声乐课程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三、红色文化融入高师声乐课程的应用路径

(一)选择适切的教学曲目

在高师声乐课程的教学中,选择具有技术性与思想性相融合的曲目作为教学内容,凸显大思政教育视域下的红色文化教育元素。整合与声乐课程相关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打造红色文化融入声乐课程的优质示范课。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题材、不同技术难度安排教学内容。要培养音乐专业的大学生,在音乐表现技术和艺术素养方面能够胜任不同题材与难度层次的作品,并掌握其内在的文化内涵与精神意蕴。因此,在高师声乐课程与红色文化融合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声乐技术水平与文化背景,选择适合其技术水平、题材与技术相契合的曲目。通过“因材施教”的方法和“思政育人”的理念,提升学生声乐演唱技术与红色文化素养,从而创新性的拓展声乐课程的育人格局。

(二)释解作品的人文底蕴

深挖声乐课程中所蕴含的红色文化特质,解读声乐课程中红色声乐作品所含有的人文精神、人格素养等内容。在高师声乐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地讲解作品的人文背景知识,诠释作品的深层次的情感,使得学生体悟作品的实质精髓,在声乐教学中凸显红色文化精神的升华与凝练。以声乐作品《红梅赞》的教学为例,此首作品歌颂江姐面对敌人的酷刑,临危不惧,奋力抗争的精神。作品第一乐段,作曲家运用了五声音阶,旋律间以八度大跳音程,展现了红梅在冰天雪地中傲首独立的情景,映衬了主人公江姐坚韧不屈的革命精神。第二乐段乐句缩小、节奏紧凑,表现出红梅花开、香溢四方的情景,表达了革命即将胜利的喜悦心情。在此作品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讲解1948年至1949年重庆地下工作的具体情况,阅读小说《红岩》的经典选段,以代入感体验红色精神,引导和启发学生从中获取更深厚的红色情感体验,使学生共情于红色文化,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

(三)观摩红色音乐作品

声乐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观摩音乐作品。改革开放之前,代表性红色歌剧作品有《白毛女》《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杜鹃山》《红色娘子军》等;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红色文化在音乐创作方面硕果累累,如《党的女儿》《长征》《沂蒙山》等。这些作品都是蕴含红色文化的音乐艺术佳作,剧中的情节设计、人物描绘和唱段创作艺术水平极高。在观摩歌剧作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全方位把握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理解并感受每一个唱段的情境内蕴,从而领悟作品所表达的内涵,例如《沂蒙山》的主题曲《等着我,亲爱的人》一共出现三次,第一次为二重唱,第二次和第三次为女声独唱,虽然三次出现的旋律和歌词完全一致,但却分别表达了依依不舍、深深想念、略带哀怨的情感,因此在演唱风格和技法方面有所不同。

(四)“请进来,走出去”的红色文化教学模式

高师声乐课程的有效开展并非局限于单一化的“琴房”“教室”等教学阵地,若要使红色文化深度的融入其中,实现学生真正了解红色资源的真切性,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开展红色文化信念教育。所谓“走出去”是让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专业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从上海到广州、从鄂豫皖到闽浙赣,各地红色文化都是一部中国共产党“几度绝处逢生、几度柳暗花明”的奋斗史。[4]例如沪宁杭一带的学生可以参观浙江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感受中共一大召开的历史背景,聆听并学习词作家张士燮、乔羽,曲作家时乐蒙创作的《南湖的船,党的摇篮》。“请进来”是邀请历史上或近期在我国革命或建设事业过程中有所贡献的群体举办讲座与交流,例如邀请抗美援朝的老兵,或抗击疫情的先进人物,在讲座访谈中真切地感受红色文化精神;邀请红色音乐作品的创作者进行交流,体会他们在创作时的感触,从而切身演绎和表达作品的内涵与情感;聘请思政专家授课,以解读红色文化知识、红色声乐作品的创作背景、红色人物生平与经历为切入点,旨在拓展声乐课程的红色文化理论培育空间。

(五)组织红色文化音乐实践活动

高师声乐课程的红色文化声乐作品成果展演是声乐思政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声乐课程实践性的重要体现。在声乐教学课外实践第二课堂中,贴合学生善于“从做中学”的群体个性特质,指导学生编创、排演具有红色文化特质的声乐剧(节)目,定期开展“红色经典声乐作品专场音乐会”,并将音乐会通过教育网络文化载体进行传播,从而达到普及红色文化,弘扬红色精神的育人效果。在高师声乐课程的教学计划中,设置“七一”党的生日、“十一”国庆节等时间节点,举行红色主题的声乐作品音乐会,精选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性红色声乐作品,采用独唱、重唱、表演唱等多种声乐表演形式,重温和弘扬红色文化。除开展音乐会之外,还应开展日常的红色音乐文化交流与实践活动,使得音乐专业的学生成为助力学校红色文化发展的强有力支撑。

四、红色文化融入高师声乐课程的价值实现

(一)构筑声乐课程思政体系

在红色文化与声乐课程融合的过程中,以红色文化释解课程思政,以红色精神赓续百年征程。通过学科内部间的相互融合、相互协作,使其共同形成协同创新的教育生态体系,确保教育生态系统平衡、协调且有序的常态化发展。在红色文化视域下着力于声乐课程体系的建设,实现教育、管理、研究“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从而有利于建构声乐课程思政体系,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思政课程是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并非“独奏曲”,需要与各类专业课程同向同行,从而完成“大思政”的育人格局。将红色文化与声乐课程相互融合、交叉、渗透,将红色文化显现出的动态特征与声乐课程需求相联系,通过红色文化融入声乐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实践,实现文化理论间的转化与创新,有效推进文化自信理念下的声乐课程理论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二)培养合格的人民教师

一个健康且有希望的社会,必将有一批有理想、有信念的人民教师。将红色文化融入高师声乐课程中,培养未来教师坚定的红色理想和信念,不惧怕艰难而勇于奋进的品质,视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精神品质,有助于将音乐专业的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人民教师。以红色文化精神作为高师声乐课程的内容,使音乐专业的学生树立实事求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在党周围,将自己作为服务学生和群众的载体,传承红色文化精神。具有红色文化精神的人民教师,是社会主义道德的传播者与培育者,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三)实现红色文化薪火相传

红色文化沁心育人,对于中小学生的成长大有裨益,将之融于高师声乐课程之中,培养具有红色教育理念和文化素养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这些中小学的音乐教师在工作岗位上继续开展音乐思想政治教育,可有效实现红色文化薪火相传育人目标,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具有红色基因的中小学生。使中小学生在音乐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奋斗的历程,由衷感受到共产党人为了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的信念,以红色文化精神为指导,最终成为胸怀大志、肩负大任、乐于奉献的社会主义新时代青年。

结语

红色文化作为独具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文化基因,是实现中国梦强大有力的精神支撑。通过红色文化与声乐课程的融合,将思想政治、思想价值引领渗透于声乐课程的全方位,从而形成教育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的课程体系。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中小学教师及学科研究人员的重要教育阵地,声乐课程是高师音乐学学科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在其中融入红色文化,对于培养优秀的音乐教师队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将红色文化融入高师声乐课程,不仅是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客观需要,更是践行“为党育才、为国育人”新时代社会主义教育总体目标的必由之路。

猜你喜欢

声乐红色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追忆红色浪漫
声乐诊疗室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