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下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
2023-08-22任朝辉梁晶晶
任朝辉 梁晶晶 张 博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咸阳 712100)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为顺应时代的发展,高职院校开展“1+X证书”同步教育迫在眉睫。计算机应用技术一直是近些年来职业院校的热门专业,也是很多职业院校都普遍开设的一个专业,学生众多,信息与通信技术也成为第一批试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1+X”证书制度推行过程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应当积极做出改革响应,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政策为依据,将计算机专业课程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培养复合型计算机人才。Web前端开发是首批职业技能领域行业的试点证书,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应当与其相融合谋求新的发展道路。这种背景下,如何保证计算机专业学生在顺利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同时掌握更多的职业技能,也成了高职院校在开展教育时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但目前很多学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育教学并没有充分考虑“1+X”证书制度的影响,课程体系仍采用的传统模式,不满足“1+X”证书制度的要求,迫切需要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构,打造新的课程体系,实现计算机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同步开展。
一、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应用意义
1.创新高职院校办学理念
虽然高职院校一直以来都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的教育教学中,高职院校更侧重于对各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忽略了日后学生的就业率、就业情况等,没有结合市场就业导向,采取动态化和更具针对性的教学。1+X证书提出以后,计算机应用专业创新了过去固化的办学理念和方式,并且认识到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未来就业的重要方向,充分彰显了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办学初衷。1+X证书制度的应用,不仅要保证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可以获取到相应的学历和职业证书,同时对于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职业素养要求相对较高。为此,高职院校应该紧密加快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改革,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更要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使学生能够顺利踏上日后的工作岗位,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专应用专业学生的整体就业率[1]。
2.采取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纵观当前高职院校开展教学课程和对学生的管理层面中,往往通过理论层面的知识教学为主。然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本身对于学生的操作能力、技术应用水平要求较高,因此在1+X证书制度的指引下,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师转变了过去人才的理论性培养方法,增加实训操作、岗前实习等不同的教学课程,创新了过去单一化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高职学生的竞争实力。1+X证书制度为当前的教育教学提供了改革的方向,优化教学资源的配置,满足了学生的创业具体需求等。在这种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下,才真正契合了职业教育的初衷,代表了高职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
3.调整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专业的结构
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人才特点不突出,难以有效满足不同企业不同岗位的不同需求。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开始运用正规学习结合非正规学习的方式,提出了校企联合、教学研合作、工学合作、学徒制度等模式,为特色人才培养创建了条件和保障。高职院校可以结合地方的实际就业情况,因地制宜调整教学结构,实现专业与岗位之间的有效衔接,进一步促进产教融合,保证计算机教育新课程与新技术之间的联系,为当地的不同行业培养一批优质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2]。
4.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保证教学质量
1+X证书制度可以为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师提供培养的方向和渠道,让教师全面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技能,并积极参与到计算机等级认证的层面当中。处于新时代背景下,1+X证书制度标准更为严格,特别是对于一些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标准划分更加明确。因此高职院校要紧密结合各类职业标准,积极学习一些发达国家的有效经验,打造出一条特色化的人才培养路径,丰富对教师的知识补给,完善各类评价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从而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
二、1+X制度下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
1.教学课程设计缺乏针对性,培养人才路径形式化
在一些高职院校计算机类应用专业教学过程中,由于缺少明晰的定位,导致课程的设计与社会中的一些岗位缺乏紧密联系。特别是对于计算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等级,缺乏科学的划分,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长远的目标定位。而在信息化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要求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在教学课程的设计中,也要更具针对性。殊不知,计算机应用技术虽然作为一门独立专业,但涉及的相关课程相对较广,其中囊括了软硬件课程、语言编程等[3]。如果在教学定位方面不明确,将无法满足社会中的发展需求,导致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较差,无法加强对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有效掌握,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甚至会削弱整体的教学质量。
2.校企合作缺乏融合性。学生就业面相对较窄
近年来,随着电商经济、“互联网+”蓬勃发展,计算机应用基础在社会各个领域、各个行业中占据着较高的地位,并且成为技术迭代快、知识体系越发完善的重点专业。作为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只有不断充实知识储备,建立健全知识系统与结构,才能够契合当下社会不同行业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然而,对一些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课程而言,往往采取封闭化的管理和教学模式,缺乏与当地产业、企业之间的有效融合,影响区域经济的长远发展。计算机专业教学层面和设置层面与社会脱钩,一些计算机学生虽然能够答出满意的试卷,却无法在未来的企业岗位中展露身手,长此以往,学生的就业渠道就会越来越窄,最终影响高职院校的整体就业率。
3.唯“毕业证书论”思维严重,违背创新专业教学的初衷
当前,一些计算机教学专业仍然采取传统型、滞后的教学方法,无分紧跟时代与技术更迭的脚步,导致计算机专业教学框架不够健全。在实践教学中,无法灵活运用最新的软件和硬件,专业知识架空于现实社会。特别是一些教学内容没有做到及时更新,导致学生仍学习几年前的信息技术。部分院校虽然采取1+X证书制度,但是计算机教学中缺少企业和经济市场中的重要主体,在实践教育教学中改革力度相对薄弱,只采取通用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教学的评估相对落后,缺乏地域特色与专业特色等。事实上,在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行业对于学生的需求与学生当下掌握的计算机知识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为此增加了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难度[4]。但是,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仍然缺乏核心力度,无法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和不足,忽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技能,习惯运用传统型的计算机专业教学培养方法与知识体系,导致培养的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缺乏创新力和创造力。
4.1+X证书制度与人才培养缺少对接,限制人才发展
在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人才培养工作中,主要由高职院校和培训评价组织两个主体负责。在这之中,一些高职院校作为优秀的职业院校被选入其中,应该结合当下社会中的发展现状,确定好人才培养的方案和模式,并充分与其他院校进行实验交流,以便能够充分掌握到学生的学情。然而,一些高职院校对于当下企业中计算机应用人才的调研不足,选取的X证书主体以当下行业中的标杆企业为主,而不是考虑就业市场的整体情况,并且在实际合作过程中二者存在一定的信息壁垒,1+X证书制度与人才培养缺少对接,甚至出现“各自为政”的情况。如果长期缺少沟通,将导致1+X证书制度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不同企业中的具体需求,限制人才的发展。
三、探究1+X制度下高职院校计算机类教学的有效策略
1.优化教学课程设计,拓宽人才培养路径
高职院校作为职业人才培养的最主要力量,其定位一直以来就是以培养应用型职业人才为目标,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中,课程设计要以社会岗位的需求为基础。计算机专业本身专业课程就较多,1+X制度下,所学内容就会更广。而高职院校的学生,本身基础知识能力并不是特别扎实,如果教学课程混乱,学生就会觉得学习困难,从而降低学习的欲望。因此,探究1+X制度下高职院校计算机类教学改革的有效策略,就必须首先从优化教学课程设计入手,教学设计要注重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的关联性,有机融合1+X职业技能证书的相关知识点,开启混合式教学模式,不但要求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核心知识点,还要强调团队合作能力、大国工匠精神等职业素养的养成。在教学上要有明确定位,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为目标,不断拓宽高质量职业人才的培养路径[5]。
2.打破唯“毕业证书论”思维限定,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随着大学的不断扩招,各类招聘会上的准入门槛也越来越高,一个好的毕业证书,就是打开高薪企业的钥匙。有这类想法的同学并不是少数。要打破这种唯“毕业证书论”的思维限定,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目标,变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健全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框架,及时更新学校的软硬件设施,将专业知识的培养与现实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既强调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教学进行有效评估,打造特色专业和课程,不断提高培养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创新力和创造力。
3.满足计算机人才市场发展需求,校企合作整合X技能培训资源
采取1+X证书制度,高职院校应该加强与计算机行业龙头企业、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的密切合作,建立友好的合作共赢关系,并且了解企业对于计算机职业技术岗位人才的用人规格。高职院校要创新专业教学定位与课程体系,培养人才的职业能力,明确定位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进一步挖掘证书培训的资源。只有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需求,合理选择X技能等级证书,保证证书的质量,才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在这之中,高职院校应该增加对1+X证书培训教材的有效研发,整合各类培训资源,保证教材的前瞻性与教学中的技能知识先进性等[6]。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应该结合当下一些热门的工作案例,细化教育教学模块任务,采取工作手册式、便携项目式的教材内容,结合信息化技术资源,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一些高职院校基础设施相对完备,可以借助于云平台、互联网+教育等,创建线上培训课程,保证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资源与学习网站同步更新。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已经获取计算机职业等级证书的学员积极主动学习,为日后考取更多的证书做好准备。
4.构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在“1+X”证书制度下,对教师的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同时具备教学能力和专业能力,因此为了保证“1+X”证书制度的有效落实,相关教师能力提升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其自身的实践能力也必须不断加强,而且要带有长远的眼光,懂得如何正确分析市场形势,以及专业岗位就业形势。因此,相关院校应不断加强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比如可以组织专业教师学习最先进的理论知识,同时派遣教师到企业中进行顶岗实习,加强校企的全面合作,以此增强教师的综合素质。另外,也可以通过和企业合作,邀请企业中的人员到校教学,还应定期针对专业教师开展考核,重点考核其对“1+X”证书制度的理解以及这项制度的落实情况,是否能够在“1+X”证书制度基础上有效开展专业人才培养等,从而保证人才培养效果能够得到有力支持。关于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前文已经提到学校应结合相关权威部门共同考评学生的职业技能等级,而权威部门中也要有企业的身影,也就是说在整个学校与企业合作过程中,可以邀请其共同对学生的职业技能等级开展考核,其作用有几个方面:首先可以让学生了解岗位,熟悉工作性质,进而为其提升提供参考。其次,可以让企业近距离的了解学生,有助于学生未来的就业。最后,可以加强企业对岗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认可,提升证书的含金量,从而促进1+X制度的推广。
结语
经过实际教学检验,“1+X证书”制度模式的应用,有利于培养优秀的、专业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发挥了实质性的作用。可以说,高职院校积极践行“1+X证书”制度,可以保证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操作能力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不断提高,确保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始终对各门新技术、新理念抱有最深沉的兴趣和热爱。为此,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善计算机课程考核评价模式,明确计算机专业X证书的具体种类、发证机关、证书的级别等,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计算机技术学习当中,获取更多的1+X证书,在日后的就业和岗位工作中都能够做到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