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山”理论视域下科技园区设计中的柔性策略探索——以两个科技产业园设计为例

2023-08-21劳燕青汪扬张驰

世界建筑 2023年8期
关键词:科技园区组团柔性

劳燕青,汪扬,张驰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1]。建筑设计作为城市化建设的重要环节,践行“两山”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去探索和发现建筑绿色之美,是建筑设计的应有之义。

“两山”理论的本质是将优质生态环境转换为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科技产业的不断发展与自然环境的持续共生,是当代社会共同面对的难题。科技园区地处优越的自然环境,与自然如何相融共生,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本文探索的目的与意义。

1 建筑介入自然环境的方式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1],是“两山”理论的根本要求,也是现代建筑设计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关于建筑如何介入自然环境一直是建筑学领域内探讨的重要话题。

在《论宏观建筑与微观建筑》中,钱学森先生 “山水城市”的核心思想就是将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现代建筑与城市园林(森林)相结合,以“有山有水、依山傍水、显山露水”的自然生态城市构筑的模型,指明了中国城市的未来建设的方向[2]。关于地域性因素的重要性,刘家琨在《此时此地》中提出建造时要关注场所的路径、视野、气候、光线等客观要素[3]。博纳米森(Bonnemaison)在《建筑与自然》(Architecture and Nature)中探讨“建筑应如何介入自然”的话题,依从当地地理条件,尊重本土建造方式,以及减少干预等介入原则[4]。隈研吾在《反造型:与自然连接的建筑》《自然的建筑》等著作中提出,通过体量的消解才能达成形式与自然的平衡,是建筑介入环境之道[5]。

通过国内外著作文献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消解建筑,以少干预、轻介入的方式将建筑融入自然环境中,尊重原始场地地域性和自然气候等属性,最大限度地发挥自然生态与景观的绿色价值,在全面实践“两山”理论的背景下,是建筑介入自然环境应遵循的宗旨。

2 科技园区介入自然环境中的柔性策略

2.1 城市化发展下科技园区与自然环境的共生

科技园区是指围绕某一具体产业将其相关的企业或经营单元聚集起来形成的布局相对集中、具有配套环境、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地位的产业集群地带[6],因服务于某一产业链的前后端的变化,科技园区从初期的以工业生产为主的厂区,逐步发展至以研发功能为主的科研平台集群,不断孕育出以知识产出、研发型为主的高新科技企业,最终从“大规模生产型”走向“前端研发型”。为了吸引高新技术企业与人才,同时满足员工的生产、生活需求,地方政府筑巢引凤,不断寻求更加优质的办公、生活环境。面对科技园区由城市周边向中心发展的趋势,其如何与优越的自然环境相融共生,同时自身完成可持续发展,是本文探索的重要意义。

2.2 柔性策略的概念与途径

近年来,“柔性”一词常被运用在企业管理理念中,在“柔性管理”理论中,“柔性”是指个体或组织与内外环境互动,通过积极回应产生自我调整的能力[7]。

面对城市中心的山体、湖泊、湿地等稀缺自然资源,“柔性策略”强调建筑与这些自然环境的柔性对话、模糊与自然的柔性界面、扩展多层级柔性空间场所,以期实现建筑与自然的相契相融。柔性策略的内涵丰富,以消解体量、轻介入、非对抗的态度友好回应环境;以环境引导功能布局,以功能激发造型构思;将复杂的基地环境和建筑功能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设计[7]。在优越的自然环境中,将科技生产的刚性需求与作为人性审美的“柔性圆融”达成和解,模糊内外界限,探索全生命周期下科技园区中弹性空间的运用。

3 科技园区柔性策略的设计实践

本文通过两个实际案例来阐述科技园区在优越自然环境下柔性策略的运用,一个是紧贴自然山体、用地紧张的高密度产业园;另一个是与人工湿地相融、点状供地下的低密度科技园,两者同享优越的自然环境,却有不同的容量要求、限制条件,设计期望运用“柔性策略”,模糊与自然的边界,与自然友好对话,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下与自然共同生长。

3.1 安吉两山梦想产业园

安吉是“两山”理论的发源地。为践行“两山”理论,吸引科技人才,拟建设两山梦想产业园。场地位于安吉城区国家森林公园凤凰山西侧山脚下,北侧紧邻安吉图书馆及昌硕纪念馆,具有良好的公共文化资源,并拥有城区独一无二的自然景观资源。如何整合周边景观资源、结合现有建筑,以“柔性”策略与周边环境形成对话,是设计关注的重点(图1)。

图1 项目用地紧邻凤凰山

3.1.1 分解体量,形成视线通廊

项目用地不规则,在高容积率、高密度的开发要求下,为不破坏凤凰山原有的景观资源,并使山体景观与城市渗透,结合建筑红线,在穆王路和凤栖路对位轴线上分别退让出宽约64m和宽约35m的视线通廊(图2)。

图2 多方位视线通廊

项目与周边建筑的距离较近,但分解、递进的体量使建筑显得并不强势[7]。在安吉大道上,沿着安吉图书馆、昌硕纪念馆中央的广场,通过园区北侧高层建筑有效的避让和高度控制,使得视线能够穿越,直接看到景观山体。穆王路、凤栖路与玉磬路的交叉口,是园区的主要出入口,在这里也预留了集中的景观广场,在正对凤凰山的轴线上,未布置任何建筑,使得人们能够一览无遗地观赏到自然风景。

同时,在园区内部,通过几条视线通廊的穿透,自然将园区分为不同组团。在北侧组团,沿北侧高层办公区进入园区,经过景观广场后可看到园区的展示中心,在展示中心南侧,沿着凤凰山脚,布置了一组体量低矮的商业配套建筑,供园区内部的员工及市民使用。商业配套建筑与西侧保留的办公建筑中央形成了一条活力内街,使人们能够贯通整个园区。而在南侧组团,通过办公主楼内庭院大台阶的高差、配套公寓的底层架空、花园办公体量的错动与退让,又形成了多条视线穿越。

通过不同层级视线通廊的设置,使得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充分复合,让在这里下榻、办公、交往、活动的人们真切地感受到无处不在的自然气息,形成一个绿色低碳、无界共享的生态园区,从而整组建筑与既有建筑、景观山体、街道等周边环境形成了“柔性”对话(图3)。

图3 安吉两山梦想产业园实景融合鸟瞰

3.1.2 减少干预,顺应地形高差

原有场地高程较为复杂,最大高差处近10m,基地原始标高从北向南,从西向东双向抬升。竖向设计以顺应地形、挖填结合为原则,进行合理的场地高差设计。并结合山体形成合理的高差台地关系(图4)。

图4 场地高差分析

由北向南,设计通过逐渐抬升的立体内街,串联不同维度的景观广场,化解项目用地沿玉磬路近3m的高差,人们走在中央立体内街中,通过不同的标高、景观,可感受到不同的场所氛围,形成移步异景的感官体验。在西侧园区形象主入口设计通过立体景观台地,化解场地东西向近4m的高差,同时,在办公主楼内部庭院,设置了近一层的景观大台阶,使人们能够从外侧穿越办公主楼的中央庭院,通过大台阶进入立体内街,使场地环境有机串联、相互渗透。同时,结合建筑功能与形态,在建筑与环境相互渗透的基础上,使得园区中各功能区有机穿插结合,将7×24h全天候的服务、商业、公寓空间融入场地内,让工作和生活的界限进一步模糊,打造出崭新的活力社区空间(图5)。

图5 活力内街

图6 总平面

图7 项目北侧的湿地公园

图8 海宁鹃湖科技创新园整体鸟瞰

3.2 海宁鹃湖科技创新园

海宁鹃湖科技创新园位于海宁鹃湖畔, 用地北侧将建设成城市里稀缺的湿地公园。依托国际科技新城,聚焦泛半导体、生命健康、现代服务业三大主导产业,拟打造高层次人才项目集聚的科研示范基地(图6-8)。

3.2.1 布局聚散有度,打造与自然交互的柔性界面

与山体景观不同,面对开阔静谧的湿地公园,建筑应以更加谦逊的姿态介入自然环境中。总体规划遵循湿地公园的景观规划,保留穿越场地的S型城市道路,将项目分为东、中、西3个片区进行有序规划。该项目采用点状供地的方式集约用地,建筑开发强度由南至北、由东至西随深入湿地而降低,使花园式的开放街区与周围的草木、湖田融为一体,形成与自然边界模糊的柔性界面。

在单体设计中,设计师充分考虑了外部环境与建筑内环境的自然交互。东区组团以一座完整的圆形建筑统领全局,与湿地公园保持了适当距离。建筑以一个完整的环形体量,“漂浮”于地面景观之上。建筑底层局部架空,外部景观渗透进内院(图9)。围绕圆形内院设置入口大堂、接待、餐厅等配套服务功能。同样是圆形的会议展示中心独立于内院之中,通透的玻璃幕墙消隐了建筑的界面。中、西区为花园式独栋科研办公,建筑成组成团,组团之间保持生态友好的尺度,建筑控制在3层以下,通过单元体不同数量、不同方式的组合,各楼栋在不同方位、不同角度都能捕捉到独有的湿地以及园区花园景观,布局聚散有度、松紧有致,最大程度向自然环境开放、渗透(图10)。

图9 “漂浮”于地面之上的东区组团

图10 中区组团开放式街区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3.2.2 空间单元群构,打造多层级柔性空间场所

为了应对科技园区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适配入驻企业的多样化需求,设计采用了单元体群构的策略打造多层级的功能场所。

东区组团将6个建筑单元整合,建筑二层以上为单元式的办公及研发空间,通过自由组合匹配不同发展阶段企业对空间的需求。同时,建筑立面采用明快通透的折面玻璃幕墙,翻折起伏中倒映出园区优美的自然环境(图11)。

图11 折面玻璃幕墙倒影自然美景

中区组团的花园式独栋建筑则以单元群构的形式散布于景观绿地之间。中区北由1000m2、2000m2、3000m2的单元“模块”通过移动、旋转、镜像的方式组合成数座楼栋。单元体消解了建筑的体量感,增强了韵律感,使建筑形象在统一中产生有序的变化(图12)。楼栋的单元体由共享门厅或连廊连接,租售策略上可分可合,既可满足小型企业分层分单元租赁,也可整栋承租,满足规模或龙头企业落户的需要。最西侧的配套服务区,通过形体拆解和地景等设计手法融于湿地环境,使其在形象上易于辨认又在色调上与整个园区和谐统一。

图12 中区组团以模块化单元组合

项目建成后,低密度的花园式街区,绿水环绕、亲人尺度的办公环境准确捕捉了目标企业对高品质科研场所的需求。吸引了全球领先的质量和安全服务机构、全球检测认证行业的领导企业以及其他高端研发机构、科研院所相继落户,获得社会一致好评(图13)。

图13 低密度的花园式街区

4 结语

自然而然生长出的建筑更加具有生命力,科技园区在自然环境下的柔性策略,其宗义是以敬畏大自然的心态和与自然友好的姿态,在科技产业的“刚硬”形象与生态自然的“柔性”属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和切入点。通过向自然开放,顺应自然场地,模糊自然边界,消隐建筑体量,形成建筑与环境的柔性对话。同时要求建筑的内在空间以具有更加普适性、经济性、可发展性的组织原则延展与转换,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下与自然环境及需求共同生长(图14)。

图14 科技园区与自然共生长

我们相信,在这些科技园区中,亲近自然的工作生活环境更易激发创意和热情,柔性策略的运用能更好地建立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塑造场所精神,使其产生人与自然交互,建筑与生态共生的亲密关系。□

猜你喜欢

科技园区组团柔性
一种柔性抛光打磨头设计
“快递阿姨”组团送快递
喜欢组团捕猎的恐爪龙
灌注式半柔性路面研究进展(1)——半柔性混合料组成设计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兵器组团“打雪仗”
组团给石界老前辈拜年去!
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发展分析
关于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中的一些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