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育人视域下短视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
2023-08-21张璐
张璐
摘 要:科学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会对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快速崛起,“刷视频”成为青年大学生娱乐休闲的首选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发展需要,客观分析短视频浪潮背后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开展媒介教育提升师生媒介素养、坚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阵地、全方位加强网络监管力度,促进短视频更好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实现网络短视频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
关键词:网络育人;短视频;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6.027
移动短视频自2011年出现以来,就受到了广大用户的追捧和热爱,用户规模呈现持续增长的状态。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了10.51亿人,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9.62亿人,占整体网民的91.5%。而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青年大学生是短视频用户的主要群体,短视频已经成为大学生社交互动的主要媒介手段。
网络育人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环节之一,也是“三全育人”战略实施的必然要求。短视频作为公众社交媒体活跃的重要形态,是高校网络育人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强调:“做好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利用好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短视频平台,把好风向标、站稳舆论场,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宣扬,将主动权和主导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形成双向互动的网络育人格局。
1 短视频何以风靡:主要特点
短视频内容丰富有趣,传播节奏较快,交流环境相对平等和谐,满足了高校大学生的生活和社交需求。正因如此,短视频已然成为其打发时间的“利器”和进行人际交往的“神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媒介、新思路。
1.1 内容选材新颖有趣,具有吸引力
短视频制作门槛较低,主张人人都能成为视频的创作者,但要想在海量的短视频中获得流量红利,需要创作者创作出个性化、趣味性的内容。因此,创新内容、挖掘高级价值审美、愉悦用户的身心需求被视为短视频核心的竞争因素。目前,短视频呈现的内容类型丰富且各具特色与亮点,用户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视频内容进行观看、点赞和评论。由于短视频采用的是“文字+图片+视频”的融合技术,用户更容易得到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在沉浸式体验中引起情感共鸣。
1.2 传播方式呈碎片化,影响范围广
如今,碎片化是社会的发展趋势,也是“所有媒体平台最重要的趋势”。在互联网时代,受众接收、处理和传播信息的能力随着网络和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得到了强化,形成了个性化的信息需求。同时,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时间和注意力都变得碎片化,逐渐养成了碎片化阅读习惯。短视频根据精准的用户画像将完整信息割裂为碎片的信息,投其所好地实现定向推送,扩大了传播范围。这样一来,用户工作、娱乐、休息的时间界限变得模糊,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自由地获取信息。
1.3 生产制作去中心化,主体性突出
源起于互联网的短视频继承了互联网“去中心化”的逻辑路线。“去中心化”特征指的是:短视频内容的生产者是广大的用户群体,传授双方可以对信息内容进行平等、充分的讨论,并构建新的社群关系。正如王萌苏强调的:去中心化不是强调没有中心,而是形成了无数个依赖于中心存在的节点。短视频平台根据偏好数据分析为用户提供了一个社交场所,用户之间可以通过发表、评论和点赞作品的方式建立联系,进而形成一个广泛的、动态的社交网络。在这个社交网络中,每一位短视频用戶作为中心点,可以通过接受和发布步骤推动信息的动态发展。短视频的去中心化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更多的渠道,传播效率更高,但也意味着未知性和难把控性,难以迅速寻找出真正的传播中心点。
1.4 双向互动黏性增强,社交性显著
短视频不仅是信息载体,更是个人进行自我表达和网络社会交往的载体,能满足用户追求个性表达,彰显自我价值的需要。马克思认为社会不管是何形式,始终是人交互作用的产物。网络社会在本质上就是由现实社会的人组成,网民仍需要进行社会交往。社交属性是所有短视频的重要特性,来自不同地方、从事不同职业的用户可以不受时间场域的限制,自由地对感兴趣的视频进行点赞、收藏和转发,与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人结成好友,在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圈子中寻找存在感、认同感和归属感。可见,构建动态社交网络,能满足用户的社交需求,增加用户之间的黏性。
2 短视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机遇
如今的青年大学生个性张扬,渴望展示和表达自我,短视频能直观、立体地满足大学生的表达和沟通需求,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
2.1 素材创新: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可以归属为四种基本形态,即心理情感形态、思想观念形态、精神品格形态、行为规范形态,彼此之间有所区别又相互渗透。如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仍存在不全面、滞后以及创新性不足的问题。而短视频的内容资源覆盖面极广,包括社会、历史、艺术等多个领域,涵盖着知识教育、情感教育等多个内容。利用好这些内容资源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全面、更具时效性。以央视新闻为代表的官方媒体纷纷入驻短视频平台,发布优质原创短视频,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激发大众的爱国情怀。如《人民日报》客户端在建党百年推出的系列微视频《这百年》,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瞬间,展示建党百年的辉煌成就,这些视频题材新颖,内容震撼,引起了大学生的情感共鸣。
2.2 介质优化: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更新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往往是由教育者选择决定的,单一指向性的教育载体容易忽略受教育者的现实需要和主体性地位。短视频作为一种新的教育载体,具有平等互动性,能够拉近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首先,短视频的传播方式更符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大学生有突出的主体性意识、创新思维和学习能力,他们也希望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主动轻松地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思想。此外,大学生能够通过评论转发等功能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和态度,平等地交流互动。将网络短视频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能够更好地调整和优化师生关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2.3 渠道拓宽:扩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要把工作重心聚焦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始终坚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随着短视频的出现和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时间和空间得到延伸,能充分发挥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育人合力。如今,全国多所高校坚持“受众在哪里,就往哪里进行宣传报道”的原则,纷纷驻入了抖音、哔哩哔哩等短视频平台,将思政教学拓展到课堂之外,实现了全方位育人。根据《2021年抖音数据报告》显示,2021年越来越多的人在抖音上学习,92%的“双一流”高校入驻抖音,高校抖音开播场次达到14463场。更具体、更活泼的线上宣传方式使短视频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为高校更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开辟了新的空间。
3 短视频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挑战与机遇并存,被称为网络原住民的00后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短视频带来的负面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了一系列挑战。
3.1 “娱乐至上”冲击了大学生的价值信仰和价值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历史和现实都已经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整个社会和全体人民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取向。短视频运营商的本质是市场利益的追逐者,主张通过降低制作门槛吸引用户参与制作和传播“泛娱乐性”的视频。一些短视频内容的生产者为了追逐“流量”毫无底线,制造低俗、恶搞和博眼球的话题。大学生有强烈的猎奇心理,信息辨别能力和自控能力有限,容易沉溺在虚拟的快感之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物质主义经过精心包装,打着“娱乐”的幌子大肆传播,在潜移默化中腐蚀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磨灭着大学生艰苦奋斗的意识。长此以往,大学生不能正确地规划人生,误将“佛系”当成人生的价值准则,形成好逸恶劳,自私自利的价值观。可见,“娱乐至上”的短视频内容容易造成大学生精神世界的贫瘠和信仰的荒芜。
3.2 “信息茧房”导致了大学生的思维趋同化和浅层化
大多数短视频采取了个性化推荐技术、协同过滤技术来迎合用户的偏好,帮助用户快速地获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然而这种算法推荐技术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信息繭房”现象。“信息茧房”是指“公众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东西。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束缚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从而对所处的信息环境失去完整的判断。由于长期接受不均衡、不全面的信息,大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容易屏蔽不同的意见和声音,偏向选择自己愿意接受、更感兴趣的部分内容,形成盲目自信,我行我素的不良心理。此外,长时间通过碎片化时间获取信息内容使很多大学生形成了惰性思想,对内容的理解趋于表层,思考问题的能力不断弱化。
3.3 “刷屏成瘾”加剧了大学生对虚拟网络的过度依赖
“媒介依存症”是指人们过度沉迷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的一种社会病理现象。短视频通过绘声绘色的方式频繁刺激大学生的大脑分泌多巴胺,使其醉心于媒介的虚拟社会交往之中。网络社交圈层能将志同道合的朋友迅速集结在一起,顺畅地讨论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人的精神和情感更容易能得到满足。而在现实社会的人际交往中,大学生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建立和维护社交人际关系。这样一来,自制力较差的学生更倾向于“网络社交”,享受短视频所带来的“准社会互动”。本应是用来消闲娱乐的短视频,反而变成大学生逃避现实社会交往的庇护所,不断弱化大学生的正常社交能力。
4 短视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对策
互联网逐渐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运用好短视频,打造有温度有厚度的网络育人体系。
4.1 通过媒介教育提升师生的媒介素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需要具备过硬的媒介素养,才能在发挥短视频育人功能的过程中自觉抵制不良信息。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提到: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推动从技术应用向能力素质拓展,使之具备良好的信息思维,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学习、生活中问题的能力成为必备的基本素质。
首先,教育者自身要意识到具备媒介素养的重要性。
高校要对教育工作者开展关于媒介素养的相关培训,帮助教育工作者正确了解网络环境,对短视频信息资源进行正确分类,挖掘有趣味有价值的短视频内容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也可以充分利用短视频弹幕的交流功能,提供反馈信息的互动机会,在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中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课外,教育者更要敢于在网络空间中发声,及时针对最新的舆论新闻和热点事件做好学生的答疑工作,帮助大学生辨别错误的思潮观念。
其次,可以合理为大学生增设媒介素养的教育课程。
大学生不仅是短视频信息的快速接受者,更是信息的主动传播者。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能够帮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媒介素养存在的不足,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辩证观,养成良好的网络习惯,将使用短视频的话语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合理控制观看短视频的时间,并且始终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导向,保持独立思考和敢于实践的能力。
4.2 坚守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育人阵地
很多高校已经建设了官方的短视频账号,这些短视频账号成了校园宣传的主要媒介。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的运营管理团队,短视频始终居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边缘位置,因此,高校应该不断增强阵地意识建设,坚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阵地。
首先,建立以学校官方账号为主体,各二级学院账号为支撑的短视频“矩阵联盟”。
通过不断整合新闻信息资源,及时推送包括国内外时事热点、党的最新方针政策、校园文化和科研动态等内容,将短视频平台打造成与思政课堂相补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其次,鼓励高校的大学生、教育者和管理人员共同完成网络思政话语体系的建构。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更偏向“对话范式”而非“权威范式”。在建构网络思政话语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尊重和调动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表达意愿,将学术语言、生活语言和网络语言综合运用在短视频制作之中。
最后,进行内容创新,优化教育信息供给。
在短视频内容生产上,不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家国情怀和英雄榜样的事例,做到以情化人、以理服人,引起大学生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在形式创新上,要将“图文影音”相结合,并在保证内容完整连贯的基础上缩短篇幅。生动直观的内容更符合“碎片化时代”下大学生的观看习惯和需求,更能被大学生理解和掌握。
4.3 加强监督力度,营造良好网络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的共同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才符合人民利益。借助短视频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需要政府、高校、短视频平台以及家庭都自觉发挥监督作用,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首先,政府部门要发挥好监督管理作用。
完善短视频信息安全的监管体系,组建专业的监管队伍,加大对网络平台的监管力度。依法打击低俗、色情和暴力类短视频的发布和传播,努力为大学生营造绿色文明的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环境。
其次,高校要积极进行网络道德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部门要做好“把关人”的角色。帮助大学生坚守网络道德的基本底线,提高网络安全意识,规范自身的网络行为。对在短视频上传递不良信息和错误思想的大学生及时给予相应惩罚,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再次,短视频平台要进行自我治理,加强自我监督力度。
短视频创作应将启迪心智、温润心灵、引领风尚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打造传播符合新时代中国人民审美追求、中国价值理念和奋进力量的优质视频内容。因此,平臺应该对人民负责,加强对产出内容的监管力度,做到更加精细化的外部管理。坚持“内容为王”,推动短视频持续健康发展,在润物细无声中向大学生讲述中国故事,凝聚精神文化力量。
最后,家长切实履行监管责任。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该以身作则,注重对子女媒介素养的培养,强化正确使用网络的能力,营造绿色上网的家庭氛围。同时,及时给予孩子适当的关怀,引导其培育健康积极的兴趣爱好,正确协同学习、娱乐、社交的需求,使家庭同样成为网络监管的重要一环。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n4/2022/0916/c38-10594.html.
[2]张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3]王萌苏.逻辑、困境与提升:短视频热潮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7(01):124128.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们出版社,1995.
[5]周升铭,王鹏.短视频时代提升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实效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6).
[6]刘建军.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基本形态[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09):111115.
[7]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者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8]《2021抖音泛知识内容数据报告》发布[J].新闻世界,2021,(12):15.
[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72.
[10][美]凯斯·桑斯坦.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M].毕竞悦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11]赵广香,徐柳凡,郭广春,等.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影响[J].黄山学院学报,2009,11(02):128131.
[12]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计划[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