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七里河区亲属称谓词探究
2023-08-21贾慧灵
一、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社会集团成员之间互相作用的工具。由于受社会、历史、地理以及语言本身的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方言。方言是民族文化的显著特征,是当地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的重要载体。因家庭、亲属关系形成的称谓,即为“亲属称谓”,亲属称谓词作为方言词汇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使用该方言群体的社会观念、文化传统以及人际关系。甘肃方言内部可以分为兰银官话、中原官话和西南官话,蘭州方言属于兰银官话中的金城方言片。兰州人亲疏论辈分,远近视尊卑,同辈序长幼,因而讲究称谓。亲属称谓的分类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故本文以兰州市七里河区亲属称谓词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系统归纳,并通过构词法进行分析,利用调查法、描写法、比较法、统计法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旨在基于亲属称谓词管窥称谓语内部系统及方言发展的普遍规律,体现称谓词的文化内涵及社会价值。
二、兰州市七里河区亲属称谓词汇分类
(一)父系称谓
父系称谓是表示自己与父系血亲关系的称谓。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将生自己的人称之为父母,父亲的兄弟称为叔伯,父亲的姐妹称为姑姑,父亲的父亲称为祖父,祖父的父亲称为曾祖父,曾祖父的父亲称为高祖父。方言区的不同,对父系亲属的称谓也有所不同,在复杂的方言区内可以划分为若干个方言片,方言片又可以再划分为若干个方言小片,方言小片之间亲属称谓的用法也会有所差异。
在兰州市七里河区,“父亲”除了可以被称为“爸爸(爸)”,还可以称为“爹”“老爹”“老爸”“大”“大大”“阿爸”“老头子”“老汉”。例如“我大这会出去了”,又如“我老汉今天不在”。父亲的弟弟可以叫作“叔叔”“叔”“尕爹”“尕爸”,如“这是我尕爸”;其妻子称为“婶婶”“婶”“尕妈”。父亲的哥哥可以称为“伯伯”“伯”“大伯”,其妻子可以称为“嬷嬷”“大妈”。对父亲的兄弟也可根据其在家中的排行对其进行称呼,如“二爹”“三爹”“小叔”“大伯”等。例如“这是我大的弟弟,是我小叔”。对姑姑的称谓,在兰州市七里河区方言中还可以称为“娘娘”。对父亲的表兄弟称之为“姑舅爸”“姑舅爹”。对祖父称其为“爷爷”“爷”,祖母称为“奶奶”“奶”。曾祖父称之为“太爷爷”“太爷”,曾祖母称为“太奶奶”“太奶”。高祖父可以称为“太太爷”“祖爷”“祖太爷”“先人”。除此之外,有时“爸爸”还可以称为“爷”。例如“这爷父两个在干什么?”在这句话中,“爷父”所指的并非是爷爷和父亲,而是父亲和儿子。
(二)母系称谓
母系称谓是以自己为本位,针对母亲的娘家即“母党”亲戚的一些称谓。在兰州市七里河区亲属称谓词中,母亲的称谓主要有“妈妈”“妈”“娘”“阿娘”“阿妈”“阿娜”等。例如“我阿娜刚才去吃了碗牛肉面”,这句话中的“阿娜”指的便是母亲。将母亲的兄弟称作“舅舅”,可以按其排行称为“大舅”“二舅”“大阿舅”“尕阿舅”等。母亲的姐妹称为“姨姨”,对母亲的姐妹也可以按照其排辈进行称呼,如“大姨”“二姨(娘)”“三姨(娘)”等。母亲的父母为“外祖父”和“外祖母”,也可以称为“外公”“外婆”。外祖父母之父母称为“曾外祖父”“曾外祖母”,曾外祖父母之父母可以称为“高外祖父”“高外祖母”。曾外祖父也可称为“外太爷”。
需要注意的是,在兰州市七里河区亲属称谓词中,通常将父亲的父母和母亲的父母都称为“爷爷”“奶奶”。除此之外,如果日常中听到或见到“娘们两个”的说法,并非指的是两位母亲,而是指母亲和女儿两个人,与“爷父两个”是相对的。
(三)姻系称谓
姻系称谓是表示婚姻关系的称谓。在兰州市七里河区亲属称谓词中,除了与普通话中丈夫称妻子为“老婆”、妻子称丈夫为“老公”一样以外,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夫妻之间的称谓,即妻子称丈夫为“掌柜的”。例如“我家掌柜的今天不在”,丈夫则称妻子为“婆娘”“媳妇”“娃他妈”。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掌柜的”到后来也用于丈夫对妻子的称呼。根据方言使用者年龄群体的不同,夫妻之间的称呼也会有所区别。例如“老公”“老婆”通常用于年龄较小的夫妻之间,“掌柜的”则一般用于中年夫妻之间,而年纪较长的夫妻之间则称对方为“老头子”“老婆子”。
(四)晚辈称谓
在长辈对晚辈的称呼中常见的则是直呼其名或者叫其小名。但是在兰州方言中,有一个极具特色的字,叫作“尕”,相当于普通话中“小”的意思,如“尕娃”,就是“小孩”的意思。“尕心疼”意思就相当于“小可爱”,表达一种宠爱之意,因此,这个极具兰州方言特色的“尕”字常被长辈用来称呼晚辈以表亲近。还有一种称呼是“尕的个”,也可以用来称呼“小孩”。有时也可以用“娃”来表示对晚辈的称呼,例如“我家娃喜欢打篮球,你家娃喜欢不?”在兰州市七里河区亲属称谓词中,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称呼,即对男孩通常可以称为“娃子”“儿娃子”,对女孩可以称为“姑娘”“丫头”“女子”“丫头子”,此处的“女子”并非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所指的“女性”的意思,而是指“女儿”“女孩”,常用于长辈对晚辈的称呼。例如“你女子今天不在屋里吗”,意思就是“你女儿今天不在家里吗”。
三、从构词法看兰州市七里河区的亲属称谓词
(一)单纯词
本文把兰州市七里河区亲属称谓的单纯词分为以下几类。
单音节的单纯词:爸、爹、大、爷、奶、叔、婶、伯、妈、娘、舅、姨、尕、娃。除单音节单纯词外,还有一种便是多音节单纯词,此类词究其来源及组成特点,可以细分为联绵词、叠音词和音译外来词几种。
在兰州市七里河区亲属称谓词中,多音节单纯词相对而言较少出现,其中有“姑娘”“女子”“姥姥”“大大”“娘娘”“儿娃子”“丫头”。在这些多音节单纯词中,只有“姥姥”“娘娘”是由不成词语素的音节重叠构成的“叠音词”。由此可以看出,单纯词常用在晚辈称呼长辈时,而在长辈称呼晚辈时使用单纯词较少。
(二)合成词
合成词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也叫多语素词,合成词有复合式、附加式和重叠式三种构词方式。
1.复合式
在兰州市七里河区亲属称谓词中,复合式合成词至少由两个词根构成。从构成其词根与词根之间的关系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五大类:联合型、偏正型、补充型、动宾型和主谓型。其中,“爷父”“婆娘”“媳妇”便属于其中的联合型。
沈怀兴曾在《汉语偏正式构词探微》中提到:“从先秦到现代,汉语构词复合法中始终以偏正式构词法为最能产”,即前一词根修饰、限制后一词根。在兰州市七里河区亲属称谓词中也不例外,其复合式构词法中偏正型占比较大。例如表示身份或辈分的词根“太”修饰限定中心词根“爷”,组成“太爷”;再如在同辈排行中最常用的“大”“小”“尕”,与表示亲属关系或身份的中心称谓词“伯”“叔”“爹”可组成“大伯”“小叔”“尕爹”。用来区分母系与父系的“姥”“外”修饰中心词根时,可以组成“姥爷”“外婆”等。
2.附加式
附加式是指由词根和没有实际意义且构成词的位置固定的语素——“词缀”所共同构成的,这类词又可以称作“派生词”,其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前加型,即由前缀和词根组成;第二类则为后加型,指的是由词根和后缀共同组成。
(1)前加型(前缀+词根)
在兰州市七里河区亲属称谓词中,前加型的词语主要有以下几种。
以“老”字开头的。这个字最初形容年老或者年长,但是从唐代开始,逐渐演变为词头,有时也可用来表示喜爱、亲昵之意,例如“老爹”“老爸”“老妈”“老公”“老婆”等。
以“阿”字開头的,例如“阿爸”“阿爹”“阿妈”“阿娜”“阿叔”“阿婶”“阿大”等。在兰州市七里河区,这种以“阿”字为前缀组成的亲属称谓词常见于少数民族亲属之间的互相称呼中,在汉族的使用频率较低。有时,“尕”字并非用来表示排辈,而是表示一种“小”或者宠爱之意,也会被用作前缀,例如最为典型的“尕娃”就是如此。
(2)后加型(词根+后缀)
除前加型之外,还有一种是后加型,其中最常见的一种便是以后缀“子”结尾的亲属称谓词。“子”字最早产生于甲骨文,其意义非常广泛,本意是指处于襁褓之中的婴儿,后来又引申为“儿女”“儿子”“植物的果实种子”“地支的首位”“对有才之人的尊称”等义。随着历史的发展,“子”的词义逐渐虚化,常被用作词缀,例如方言中常见的“老头子”“老妈子”“儿娃子”“媳妇子”等。可以看出,在七里河区亲属称谓词中,前加型的使用要比后加型的使用更加频繁、常见。还有一种比较典型的便是以“的”字结尾的“的”字短语,例如人们所熟知的“掌柜的”便是此类。
3.重叠式
重叠式是指由相同的语素所组成的构词方法,可分为完全重叠式和不完全重叠式。
在汉语中,各个方言都有重叠式构词,重叠式构词方法也可以算是汉语构词法中的一大特色。在兰州市七里河区亲属称谓词中,重叠式亲属称谓词的含义大多都是与能够被用来重叠的词根语素意义相同,只有少部分的重叠式亲属称谓词与其词根语素意义有所区别,例如“爸”“妈”“叔”“爷”“奶”“大”“姑”“伯”“姨”
“舅”,可以重叠为“爸爸”“妈妈”“叔叔”“爷爷”“奶奶”“大大”“姑姑”“伯伯”“姨姨”“舅舅”。而另一种则比较特殊,在兰州市七里河区亲属称谓词中的“娘”指“妈妈”的意思,而“娘娘”在这里就并非是“妈妈”之意了,而是指“姑姑”。例如“我娘娘今天来我们家做客了”,这句话中的“娘娘”所指的就是“姑姑”之意。
四、结语
亲属称谓是指以本人为中心,从而确定与自己具有亲属关系或婚姻关系的人的关系名称,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的本人与亲属之间关系的标志,它是基于血缘或婚姻关系上亲属之间相互称呼的名称。本文通过对兰州市七里河区亲属称谓词与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亲属称谓词的对比,突出七里河区亲属称谓词在构词、语用、语义方面的独有特征,方便人们加深对该种方言亲属词汇的认识与了解。方言亲属称谓词具有极强的区域特征,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区域特征,体现着深厚的历史背景。通过对兰州市七里河区亲属称谓词的研究,不但有利于人们对亲属称谓词有更深的了解,有利于人们认识其背后所反映的当地风土人情与区域特色,有利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出璀璨的光芒,还有利于人们对其语言系统,特别是词汇系统的构成特点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对相关研究者的实践工作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一虚.甘肃汉语方言词法初探[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06):42-45+51.
[2]张文轩.《现代汉语词典》的〈方〉与兰州方言[J].档案,2022(01):21-31+38.
[3]荣晶,丁崇明.汉语方言名词构词法的选择与制约[J].中国方言学报,2019(00):152-168.
[4]王炘睿.甘肃方言母系亲属称谓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7.
[5]徐丽华.河西走廊的汉语亲属称谓语[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7(06):48-53.
[6]张晶晶,闫承祥,王丹.甘肃方言从他亲属称谓词浅析[J].丝绸之路,2015(16):10-11.
[7]马林,王银,王丹.甘肃方言“阿”字头亲属称谓词初探[J].丝绸之路,2015(16):12-13.
[8]赵延红,蒋艳丽.兰州方言词汇与民俗特点[J].林区教学,2012(10):18-20.
[9]雒鹏,马宏.甘肃方言“父亲”称谓考[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0(04):24-26.
[10]张文轩,莫超.《兰州方言词典》引论[J].方言,2008(02):184-189.
[11]熊焰.汉语亲属称谓词构词理据中的文化意义[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03):87-90.
[12]于逢春.论汉语亲属称谓词的文化底蕴[J].延边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04):33-37.
[13]王毓兰.兰州方言的语汇特点[J].兰州学刊,1985(02):62-68.
(作者简介:贾慧灵,女,硕士研究生,汉口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责任编辑 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