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工作视域下外籍人士社区融入探究
——以芜湖市区为例

2023-08-21包先康

关键词:外籍人士芜湖原住民

徐 达,包先康

(安徽工程大学人文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一、问题的提出与文献综述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中国与国外各个方面的交流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士选择中国作为他们学习和工作的首选地。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八号)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居住在大陆地区的外籍人士数量为845697。[1]2016 年《关于加强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管理的意见》指出要“促进社会融合、加强社会服务、完善日常管理”的发展目标。而促进社会融合的基础是社区融入,故需要从社区融入的视角管窥外籍人士生活、工作状况,探索外籍人士社区融入的路径。但是国内外关于外籍人士社区融入研究较少,从社会工作视角探讨外籍人士社区融入的成果更少。

(一)社区融入界定“社区”一词最早出现在德国社会学家F.滕尼斯1887 年出版的《社区与社会》一书。滕尼斯指出,以亲族血缘关系而结成的社会联合是社区形成的基础。目前一般认为社区是指生活在一定地理区域内、具有共同意识和共同利益的社会群体。[2](P357)目前学术界对社区融入这一概念具体定义仍未存在一致的看法。不同学者的研究角度不同,对社区融入有着不同的见解。一方面认为“融入”是一种单向的行为过程,这样一种行为暗示着一种不平等的文化和行为的主从关系,即在这一过程中,移民处于劣势,而移居地及其原住民则处于一种相对优势的地位。[3]另一种认为“融入”是一种双向的行为过程,即原住民及其移居地作为一方面主体,融入者作为另一方面主体,二者处于自主选择的平等地位。在这种情况下,融入者会产生非结构性排斥现象。非结构性排斥强调社会文化歧视、个人的不利特质等非结构性因素产生的排斥,基于个人对生活机会和社会关系的自主选择,以及个人对自己的生活水平与社会关系管理的责任。[4](P35-42)移居地及其原住民则会产生结构性排斥现象。结构性排斥因素注重排斥者的角色,强调社会环境与社会权力是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机会。结构性排斥对社会排斥起到决定性作用,涉及劳动力市场机会、资源匮乏、社区参与机会、教育提供、社区福利设施与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其他社会文化特征。[5](P63-65)在国际移民研究中,帕克等将个体社会融入定义为“个体或群体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共享历史和经验,相互获得对方的记忆、情感、态度,最终整合于一个共同的文化生活之中”。[6](P663-664)总的来看关于社区融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融入的主客体,融入主客体互相影响产生的相互作用,融入的浅层次显现和融入的深层次显现上。

(二)社区融入的基本主题 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关于社区融入的相关学术研究在国内最早始于2000年后。伴随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带来的弊端和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数量带来的问题,社区融入已经成为城市不得不面临的问题之一。现阶段社区融入问题主要研究主体集中在农民工。关于农民工的社区融入研究主要从社区层面、居住方式和公民身份展开。社区层面研究主要从现有社区制度弊端展开。社区是失地农民城市融入的社会化组织载体,是加强社会融入和社会支持的具体手段,因此社区是作为消除旧的制度化隔离的主要着力点。[7]关于居住方式的研究主要从农民工在城市社区不同居住类型而产生的问题着手。人类栖身、休息、进行日常生活和繁衍生命离不开住房,人类发展需要借助“居住”创造和享受生活,通过居住活动彰显人的本质力量。农民工的城市居住现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其当前的生存状态和社会地位。因此对于城市居民居住方式的探究也可以看出其社区融入状况。[8]公民身份主要从农民工在社区内多元身份和得不到应得权益进行分析。以往通过政策保障农民工基本生存权的做法已经满足不了农民工在社区内的各项发展需求,因此落实农民工“社区公民”所应享有的权利是重中之重。有效缓解农民工与市民间的冲突、实现农民工融入城市是落实农民工的“社区公民”权利,完善社会福利,缩小与市民的公民权差异的最终目标。[9]总之,学术界对于社区融入既有研究对于本研究的开展提供了重要启发。

二、外籍人士社区融入问卷分析

就芜湖外籍人士社区融入研究,设计了线上调查问卷,包括选择题15 道、开放性问题1 道。向目前在芜湖或曾经在芜湖生活过的外籍人士发送问卷链接,让外籍人士在线填写。截至2022年2月10日,一共发放在线问卷109 份,收回有效份数100 份。问卷主要发放对象为在芜高校留学生、在芜工作的外籍人士和以前在芜生活时长超半年但目前离开芜湖的外籍人士。此份问卷参考了朱国辉(2011)的调查问卷以及沃德和肯尼迪的社会文化适应量表(SCAS)。问卷分别以外籍人士外在、心理、交际这三个维度设计。第1 题至第5 题是外在维度,第6 题至第9 题是心理维度,第10 题至第15 题是交际维度。开放性问题咨询了外籍人士对芜湖社区服务的看法和建议。

(一)外籍人士外在维度 根据答案地理位置来源分析,在国外的外籍人士占比35%,在国内的外籍人士占比65%。这说明了三分之一的外籍人士已经返回自己的国家,属于曾经在芜湖生活过的一类。从外籍人士来源大洲来看,排名前三名的大洲分别是:亚洲54.46%、非洲22.77%、北美洲8.91%。外籍人士19岁-36岁占比83.17%,由此可知在芜湖外籍人士年龄以青壮年为主,年龄结构趋向年轻化。外籍人士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91.08%。这说明来芜湖外籍人士普遍拥有较高学历。外籍人士使用汉语交流熟练程度量表显示的平均分为5.58分(满分为10分),这说明来芜湖外籍人士汉语整体水平处于中等程度。

(二)外籍人士心理维度 问卷用10 分代表非常喜欢,1 分代表非常不喜欢的李克特量表来表示外籍人士对所居住芜湖社区的喜欢程度。从数据来看,高于5 分的选项占比87.12%。这说明大部分在芜湖生活的外籍人士从内心上是不反感社区的。7 分以上的占比58.41%,有一半多的外籍人士是呈现喜欢所居住芜湖社区的程度。问卷第6 题咨询了对芜湖市社区服务心理上的满意程度,用1-10 分的李克特量表(1 分代表最不满意,10 分代表最满意),均分在7.21 分。这说明了外籍人士心理上整体上对芜湖市社区服务感到满意。

(三)外籍人士交际维度 第11 题、第12 题、第13题分别询问外籍人士在社区内有多少个中国朋友、与社区居民交流情况、有没有参加过和中国居民在一起社区组织的活动。91.09%的人选择了“至少1个及以上朋友”,但依旧有8.91%的人选择了“0 个朋友”。92.07%的人选择了“与中国人曾交流过”,但仍有7.92%的人选择“从未交流过”。虽然有50.5%的人选择了“参加过活动”,但仍有44.55%的人选择“从未参加过”。这说明社区内大部分外籍人士社区融入程度还是比较高的,与社区内成员的联系较为密切,社区活动参与度较高。但依旧存在少数外籍人士从来不和原住民打交道,少数外籍人士和原住民从来没有过交集,少数外籍人士也从来没有和中国居民在一起共同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由此可见芜湖市有少数外籍人士社区融入程度非常低,甚至可以说没有社区融入。

三、外籍人士社区融入存在的问题

(一)自我“原子化”“原子化”原是指在单位制度变迁过程中社会联结状态发生变化的过程。具体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弱化、个人与公共世界的疏远以及由此而衍生出来的个人与国家距离变远、道德规范失效等一些基本的社会联结断裂的现象。[10]刚来芜湖工作的外籍人士,因为工作单位不同,居住的地方也极其分散,一个楼栋往往只有1名外籍人士。如此分散的居住环境使得那些容貌和中国人有明显差别的外籍人士往往在社区内感到十分受人瞩目。外籍人士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相比于我们的中华文化,他们有语言语义、生活方式、文化习俗、价值观念、宗教信仰以及民族禁忌等差异。中等等级以下的城市,由于外籍人士数量较少,见到外籍面孔会让某些年龄稍大的居民感到稀奇。有些年龄大的居民看到外籍人士会指着他们在背后进行议论,外籍人士听到针对他的议论声则感到十分反感。外籍人士为了避免或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少数外籍人士选择不融入到当地社区,生活模式就只局限于“家-工作单位-超市”这三点。部分在公共场合被原住民在背后议论的外籍人士甚至抵触或是排斥与当地居民的交往。问卷第10题至15题交际方面的数据也显示了部分在芜外籍人士存在自我“原子化”特征,即不愿意与中国社区的人或事有过多交际。

(二)文字符号互动障碍 调查问卷第5题询问了在芜湖外籍人士汉语水平能力,选择分值在5分以下的占比48.51%。语言符号是社会情境中个体与他人顺利进行和维持互动所必需的文化前提。[11](P3-9)在华国际移民在居住社区内有时会与本地居民产生这样那样的误会甚至摩擦,一个方面是因为两方居民交流较少,另一方面则是社区的管理措施或条例由于语言障碍不能及时地传达给社区内的国际移民。[12]本次研究除针对外籍人士开展问卷调查法之外,还对两名长期在芜生活的外籍人士采用无结构式访谈法,就社区融入这一主题开展自由讨论。在对尼日利亚籍在芜湖从事教师工作的Okoye Silas 进行访谈时,他说:“报名HSK 汉语培训班,学习后发现汉语说不是那么难,但是写起来太难了。尤其是汉字的书写,掌握汉字书写对我来说简直就是噩梦。我在小区坐电梯的时候看到社区张贴的通知,但全是汉字,并没有英语翻译。”在国际移民社区融入度的影响因素研究当中,当地语言掌握能力、职业以及本地化社会互动网络是三个最关键的因素。其中掌握当地社会的语言是移民们社区融入过程的第一步,因为社区融入需要居民相互间的沟通和交流,社会互动网络的构建也要以此为基础。[13]Silas的境遇一些外籍人士也遇到过,少数外籍人士做出违反规定的事情并不是自己有意而为知,是因为他们自身对文字符号互动存在障碍,不能够理解社区张贴的通知具体是什么意思,有的内心里也存在这些通知和外籍人士没什么关系的想法。

(三)社区意识不足 调查问卷第14题,如果在芜湖你遇到依靠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你第一时间会想到向谁求助。有44.55% 的人选择了中国朋友,16.83%的人选择了教师,只有12.87%的人选择社区工作者。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人们会凸现不同内涵的社区意识(如邻里意识、街区意识、城市意识)。一般来说,居住年限长的居民比居住年限短的居民有更强的社区意识,了解或熟悉本地(或组织)背景状况的成员比缺乏相应知识信息的成员有更强的社区意识,不同的社区自然和社会特征会强化不同的性质和特点的社区意识。[14]外籍人士来源国中,有部分国家居民社区意识薄弱,尤其是刚到中国的外籍人士,一些对中国社区没有关注,也没有主动了解过的经验。中等城市社区领导者主观意识上没有把社区内生活的外籍人士视为社区居民中的一分子。社区领导者认为外籍人士是由出入境部门管理,与社区无关。在对Silas 进行访谈的时候,他甚至认为小区物业经理是社区工作者。外籍人士厘不清社区的概念,无法分辨出社区和自己所居住物业公司的关系。社区这一概念在他们意识中毫无存在感,有的认为自己居住的地方仅仅是用来休息的,外籍人士游离于社区内。

(四)做出负面行为 近些年来,有关外籍人士负面行为的新闻报道呈现上升趋势。福州一名外籍人士骑电动车载人拒不配合交警检查并与交警发生冲突。北京八名外籍人士聚众吸食毒品被警方当场抓获。针对外籍人士负面行为的新闻报道虽然总量少,但是影响力却极大。部分外籍人士刚来中国,在经历一段时间的适应后,逐渐产生“文化休克”症状。“文化休克”是指初到异国,在异国文化环境中,对陌生环境产生的一种不知所措和惶恐不安的心情,并由此产生的一种抗拒新文化、留恋旧文化的病态心理过程。[15](P419-421)某些国家所被允许的行为,中国法律却是禁止的,但部分外籍人士因为“文化休克”的影响,依旧选择我行我素,做出负面行为。一些外籍人士的负面行为严重地影响了中国居民对全体外籍人士的价值判断。加之国外疫情防控无力的新闻,导致本地居民看到外籍人士就感到担忧与害怕,甚至有的原住民会对社区内共同生活的外籍人士产生不满情绪。有时候社区活动非但没将外籍人士与原住民之间距离拉近,反而使得两者相处失和,这样使得外籍人士社区融入更加困难。

四、社会工作介入外籍人士社区融入的路径

(一)社工链接社会支持网络 少数外籍人士社区融入问题的关键在于:外籍人士因身份距离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各种社会文化差异和缺乏应有的社会支持网络,使其社区融入困难重重,也未能得到社区管理者和原住民的认同和接纳。这些感触扩大了一些外籍人士“原子化”特征。调查问卷第15 题,你愿意参加芜湖社区组织的活动吗?例如体验中华传统文化,参加与当地居民一起的运动会等。(1 分代表你非常不愿意参加,10 分代表你非常想参加。)选择分值高于5 分的比例达到88.11%。开放性问题有位来自欧洲的外籍人士写道“在芜湖生活的外国人并不总能获取全部社区服务,并且社区活动的宣传方式也不便于我们参加。”这说明在芜湖外籍人士还是有很多在内心上是想融入社区,想和社区的原住民打交道,但缺乏应有的社会支持网络,以至于“原子化”特征被外在环境给放大了。林聚任认为,社会支持网作为社会网络的一种重要形式,是社会个体能够获得各种资源或帮助的社会关系体现。[16](P32)因此构建在芜湖外籍人士社区融入层面社会支持网络以消除“原子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是至关重要的。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倾听外籍人士的愿望表述评估其社区融入需求,了解外籍人士目前所需要的社区服务,提供外籍人士应有的支持作用。在开展社区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社区分析,掌握有外籍人士存在的社区管理问题,进一步发现外籍人士生活社区的需要,协助并促使相关社区政策的构建和实施,增强外籍人士的社区情感归属和社区身份认同。[17]只有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的链接资源作用,才能够使得外籍人士能够主动找到社区融入的路径,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消除“原子化”特征对外籍人士社区融入的影响。

(二)小组工作介入助力外籍人士汉语能力提升克那普卡(G.Konopka)指出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方法之一,它通过有目的的小组经验,提高个人的社会生活功能性,并协助每个人更加有效地处理个人、小组和社区的问题。[18](P236)社区组建以提升汉语能力为目标的学习性小组,提升社区内外籍人士的汉语水平。小组负责人可以把社区内常用汉字标语这类文字符号作为学习重点,以降低外籍人士遇到汉字时候的理解难度。对Gunner Wheeldon 访谈中得知,Gunner Wheeldon 是2019 年8 月来芜湖的,目前为止一直居留在芜湖。他来自美国,来中国前就已经自学了中文,2 年多在中国的生活使他的汉语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在访谈中他说:“刚来芜湖的外籍人士,语言方面的确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因为我在来之前已经自学过中文,所以我的融入速度比那些不会汉语的要快很多。”社区外籍人士群体中有一些人长期生活在中国,并在社区内建设了自己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19]他们与很多外籍人士特别是本国人保持了良好的人际互动和信任关系。他们被外籍人士群体广泛认可,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和影响力。社区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人,任命他们为汉语学习性小组组长。社工告知小组组长汉语学习性小组活动的目标,发挥小组组长的号召力,教会外籍人士最基本的汉字,社区内常用的宣传语,以此来克服由文字符号带来的融入障碍。

(三)社区工作介入增强外籍人士社区意识 社区居民普遍感受到的认同、归属与依恋情感是社区意识的本质内涵,在此概念上的社区凝聚力;社区意识是社区居民对社区抱有的一种积极正向情感,培育社区意识不仅是社区共同体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达成社区良序善治、增强社区韧性的有效治理工具。[20]因此增强在芜湖外籍人士的社区意识是有效解决社区融入问题的关键点之一。如何让在芜湖的外籍人士提高社区意识?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外籍人士在社区内有参与感和获得感,社区工作的广泛参与性特征就能实现这个目标。问卷第10题你是否愿意参加社区组织的志愿活动?例如清理道路或者帮助社区居民解决问题。(1 分代表你非常不愿意参加,10 分代表你非常想参加。)选择分值高于5 分的比例高达85.14%。从外籍人士积极投身志愿活动的意愿上看,可以让外籍人士加入社区的志愿服务以此来获得参与感。外籍人士志愿者行动可以拉近与社区原住民的距离,原住民对外籍人士志愿者的感谢也能使得外籍人士内心产生获得感,外籍人士会更加乐意参加社区内的志愿活动。社区内生活的外籍人士如果能体验到志愿服务的参与感与获得感,那么外籍人士的社区意识就会在一次次的社区志愿活动中逐渐牢固树立起来。通过志愿队伍的构建、志愿精神的培训、志愿服务的组织策划,构建“社工引领志愿者,居民加入志愿者,志愿者服务全体居民”的志愿者服务体系,不断提高社区内中外居民共同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21]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四)个案工作介入矫正外籍人士的负面行为在社会工作实务的三大方法中,个案工作是最早确立的专业方法,服务对象通常是单个的个人或家庭,是一种“点对点”的服务。[22]入境的外籍人士来自异国他乡,他们独自在中国生活,或多或少都遇到了社区融入问题。有些外籍人士心理调节能力弱,对在中国的生活非常不适应。有的在中国朋友的帮助下能够进行自我调节,但有的却无法及时适应社区生活。就极有可能做出负面行为,违反中国的道德,甚至触犯中国的法律。这个时候社会工作者就可以开展针对外籍人士的个案服务。社会工作者在介入外籍人士社区融入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参考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外籍人士的社区融入的问题来自现在的压力,如果社会工作者不介入,那么压力将会变大,社区融入问题将会外化表现出来。例如不参与社区活动,对原住民展现出冷漠情感,出现负面行为等。社会工作者要针对那些社区融入出现问题的外籍人士,开展个案服务。社工直接与外籍人士相互沟通交流,积极引导他们找出产生负面行为的原因是什么,自己目前不适的心理状况该如何进行调解。

结语

外籍人士城市社区融入对于芜湖市来说既是一项新挑战也是一个新机遇。社区融入过程中,外籍人士的自身成长背景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外籍人士来源国,外籍人士的学历程度及其价值选择与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上的趋同性程度在社区融入层面起着比较关键的作用。[23]而社区原住民对待外籍人士的方法与看待外籍人士的态度则对他们在心理层面的融入起了较为重要的影响。

猜你喜欢

外籍人士芜湖原住民
彻底改变殖民者和原住民关系的那一刻 精读
无臂舞者 原住民的呐喊
芜湖滨江天际线
义乌:举行外籍人士旁听人员座谈会
缅甸联邦政府将整顿外籍人士未经允许租赁土地种植水果的问题
芜湖枢纽GSM-R覆盖方案设计
深度解析
从原住民地权判例看澳大利亚原住民政策的变迁——从灭绝、同化到多元共存
芜湖:社区卫生机构公办民营
芜湖药改的底气是“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