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线场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面临的挑战及提升路径研究
——以开放大学为例

2023-08-21罗向阳戴梦思

福建开放大学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话语思政教师

罗向阳 戴梦思

(福建开放大学,福建福州,350013)

一、引言

思政课重在说理,育人的实效需要通过教师的话语实现。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政理论课在线教学已成为常态。国家开放大学自2018 年起开始搭建线上思政课学习平台,实现思政课全网在线学习。据统计,仅2021 年春季学期,全国开放教育在册学生参与思政课学生学习行为总数达14 亿余次。[1]在线教学因其时空不受限、资源能共享和交互多元性等特点而广受成人学生的欢迎。如何适应教学场景变化,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和党的创新理论讲深讲活讲透,实现“入脑”“入心”“入行”的教学实效,需要思政理论课教师不断优化在线教学话语能力。

二、在线教学为思政课教师教学话语提升带来发展契机

(一)线上教学的为教师话语表达提供丰富的素材

资源共享是线上教学的一个典型特征,思政课教师既可以从精品课程库中获取著名专家、教授对时事政策的准确解读,从“金课”“示范课”中借鉴其他教师的成功案例,从素材库中获取教学辅助影像资料,还可参加国内外同行的在线交流、线上集体备课、培训讲座等获取课程教学的经验和相关信息,将优质的话语内容引进到自己的课堂空间,“借力”提高话语水平。教师还可以借助其他人的技术力量创新教学流程,通过特色资源制作扩大教学话语的影响力。

(二)线上教学的跨时空性为教师话语的传播提供更大的空间

相较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话语单向、单次和有限的时空传播,线上教学打破时空界限,实现思政课话语传播的无障碍、多形式和无限重复。只要有网络,教师可以通过线上直播,也可以通过录播回看,还可以通过在线答疑、在线话题讨论等方式将时政热点即时发布、及时融入课程教学,增强了话语表达的鲜度和热度,提升了话语表达的传播广度、效度和效能。

(三)在线教学的数据化为教学话语表达的持续改进提供支撑

思政课既要上好“大课”,也要实现精准的个性教育。处于智媒时代下,大数据技术在在线教学中已广泛运用,其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更显科学和客观。在线教学中,教师们借助大数据大量收集学生学习行为表现,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在课前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热点和兴趣所在,为备课准备合适的话题;在课中,可以随时获取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心理反应,随时调整话语表达方式;在课后,通过线上问卷调查等途径了解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与反馈,判断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话语是否达到实效,从而进行提升改进,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学情的学生提供更精准的教学。

三、在线教学中思政课教师话语面临的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利用信息技术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在线教学常态化就像一把双刃剑,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表达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一)“去中心化”对教师话语权威的挑战

去中心化是互联网时代话语传播的重要特征,网络资源开放共享,在无边无际的信息海洋中,学生从新媒体平台获取名师讲课资源,通过社交媒体获取名家的解读,学生获取学习信息,寻求解决难题的机会不再单纯依靠教师的课堂帮助。传统的师道尊严下“你说我听”的教师话语主导权威被打破。高校思政课教师在传统媒体时代拥有“一言九鼎”“一呼百应”和带有“绝对律令”性质的话语权利,在新媒体技术“逞威”的今天失去了存在的话语场域和技术条件,其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话语权利“遍受质疑、普遭微词”已是不争的事实。[2]

(二)多元角色对教师话语控制力弱化的挑战

传统教室课堂转移至互联网虚拟空间,思政课教师除了承担知识讲解、课堂组织、学习监控等任务,还面临着资源整合、流程操作、平台控制等任务,还要学会处理“网络卡顿”等“意外”技术问题。线上教学的师生互动、教学内容呈现、答疑等环节有着诸多的技术性要求和复杂的运用技巧都给教师带来困扰。同时,相较于线下课堂教师“面对面”授课,学生人数一般较少,学习行为现场可控,线上教学中师生处于“背靠背”分离状态,且教学规模可能放大至成百上千,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管理课堂。以开放大学直播课为例,因为采取课程注册制,不实行组班教学,省级开放大学思政课直播教学参与人数可能达数千人。管理中较多的非教学话语占据了课堂,也对教师教学话语的影响力造成消解。

(三)“隔屏相望”的情感缺失带来的话语感染力下降挑战

思政课的特性决定了理论讲解的必要性,但怎么把理论讲活需要教师话语的温度,虚拟空间“人-机-人”交互模式给这个温度的提升带来了困难。一方面,在线教学以网络为依托,师生之间隔着屏幕,情感交流和情感体验都不能充分实现。这种“隔屏相望”的分离使得教师在教学中更注重讲解教学内容,理论说教得到强化,出现了教师在线上教学中“自言自语”和“自导自演”的画面,话语议题脱离于社会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加剧了交往困境,教学话语难以深入学生内心,难以形成共情,影响了教学话语的感染力。另一方面,在线上教学中,互动基本靠键盘录入,表达不全面,真实感差,经常出现“冷场”。以2022 春我校开放教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学生线上讨论参与情况为例,根据统计,在学期内该课程注册学生数6248,教师布置话题讨论5 次,平均发帖数为3754.8 人次,参与率为60%,但经教师审阅的有效帖数仅为448.2 人次,有效率为7.17%,其余多是学生发几个字应付考核检查的打卡“水贴”。互动交流的冷场,也会感染授课教师的情绪,拉低教学话语的情感表达。

四、高校线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提升路径

(一)加强理论修养,用真理性为思政课教学话语表达“扩音”

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任务,思政课教师话语表面上来看是一种言语符号系统,但本质上是通过话语体系将党和国家的育人要求转换成学生的价值追求,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知识传授,更是学生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价值引领。因此,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模式,教师的话语内容都必须始终保持真理性,才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将理论内在的逻辑讲透彻、讲清楚,才能让学生信服。在线教学中,学生的信息源丰富,可选择的余地大,无形中削弱了教师话语的主导性,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思政课教师要有学识魅力,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育人者要先受教育,传道者要先明道。作为思政课教师,“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4]做到学“马”信“马”,真学真信,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筑牢马克思主义理论根基。要始终按照“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要求,创造性地转变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话语精神。既要厚植理论基本功,又要关注互联网上跨学科的前沿信息,建立复合而宽广的学术视野增厚理论功底,激发学识魅力,以真理抵御网络不良意识形态的“虚化”影响,抢占线上教学教师话语的主导高点。

(二)增强技术修养,为在线思政课教学话语“降噪”

随着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迭代发展,思政课线上教学进一步智能化已是现实。从实践看,当下的教学平台功能出现混合式、智能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功能也愈加强大。以国家开放大学的教学平台为例,既是课程资源库,也是直播课堂,还可以进行成绩统计、教学质量监控、学习行为分析等多项业务;在每一个课程教学页面的“课件活动管理”栏目下,汇聚了直播、录播、作业、讨论、点名、行为表现、互动等十个功能。同时随着短视频网络平台的活跃,线上直播平台也必将朝着具有弹幕即时互动功能的新型全媒体方向发展,这一切都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及时提高和更新信息技术素养,以提高教学话语的控制力。提高信息技术素养首先要从更新观念入手,对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基本规律、信息技术下思政课“教”与“学”的关系和角色的定位,以及信息技术运用与思政理论课教学的优劣势等要有充分的认知。其次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融入思政课的教学策略,学会熟练操作在线教学平台各项功能“键”,为教师话语表达提供流畅无障的环境。同时,随着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在思政课在线教学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广,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具备筛选、分析、利用数据的能力,通过数据来给教学话语的实效性“画像”,给学生的兴趣和个性“画像”,以提高教学话语的针对性和精准度。

(三)增强教学语言修养,为思政课教学话语“提质”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最直接的表达系统,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转化为实践引导的重要媒介。[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在线教学环境下,传统课堂中依靠教师权威的单向“硬灌输”和“强说服”已不再奏效,思政课教师更有必要提升语言艺术修养,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实现亲和力的提高。

一要近实际,让教学话语贴地气。马克思说过:“‘思想’一旦离开‘现实’,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将理论重点、社会热点、学生特点有机结合起来,将理论的宏大与具体社会实践、文化历史结合起来,将在线教学理论的“远”说与现实实践的“近”教结合起来,从学生现实思想、生活和心理问题出发,用学生愿意欢听、听得懂的语言展示思政理论课理论教育、思想修养和道德养成的独特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其系列讲话中引用了很多中外历史经典、民间谚语俗语,展示了其平易近人的“习语”风格,彰显了其亲民的沟通技巧和强大的话语力量。如,“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等“唠家常”式的交流打开千万群众的心扉;“蛮拼的”“点赞”等网络热词温暖着无数网民的心窝络;“撸起袖子加油干”“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等大白话直通百姓心底,这些话语是今天思政课教学话语表达的现成范本。

二要追潮流,跨越交流的代际“鸿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思政课线教学应通过构建具有沉浸感、体验感的教学情境,推动教学话语的表达创新。尤其要学会将新媒体技术嵌入思政课在线教学的技能,通过新媒体技术增强教学话语的吸引力。近年来,以即时互动+弹幕为特征的抖音类社交新媒体出现井喷式发展,吸粉无数,成就了不少的“网红”主播。思政理论课教师也需要与时俱进,学会用大学生喜欢的话题视角、表情元素和制作手法,将深奥的理论知识话语通过生动有趣的可视化作品表达,学会运用新社交媒体与学生展开无接触交流,学会建立自媒体账号主动“发声”,“使得干货也可以有趣,硬核也可以有梗”,[6]让学生愿听、真听、爱听。

三要重情感,让在线学习保温。思政课是触动心灵的课程,在线课程的虚拟空间更需要教师,用真情感动学生。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行然后学其道。在线场景下的情感交流是在师生不见面的情况进行的,一是,需要教师,摒弃高站讲台俯视学生的旧观念,从施教者向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和促进者,向学生的伴学者转变,给学生以平等的网友关系,缩小“隔屏”的距离,主动回应学生关切,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堵”点。在课前及时将课程教学的安排、学习要求和预习资源推送给学生;在课中明确教学任务和过程管理要求,教学环节安排要科学,各个教学平台无缝切换使用,为学习准确“导航”;课后要开展“回头看”,了解学生对教学的评价及反馈意见,了解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并开展个性化指导,确保学生能够顺畅地完成线上课程学习进程。让学生在看得见的服务中提高对教师教学话语的认同。二是,注意在交互中激活学习“燃”点。线上学习的孤独感是客观存在的,解决的路径就是增加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赋予虚拟空间线下课堂的互动功能。比如在直播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种形式知识抢答、随机电子问卷、视频弹幕、点赞等方式吸引学生参与话题讨论,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构成学习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教学话语是思政课教师与学生沟通的重要桥梁,是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的直接因素。在线教学已被证明是成人学生较为可行有效的学习方式。但是其网络化、数据化等特征决定了思政课教师需要在教学话语方面作出更多的改进和创新,与学生同频共振,用学生喜欢的媒体技术交流思想,用学生听得懂、喜欢听的话语阐释理论,就能让学生真学真信,让“真理的味道”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焕发出更多的生机。

猜你喜欢

话语思政教师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最美教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教师如何说课
思政课“需求侧”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