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帛医书对医古文词汇教学的作用探析

2023-08-21周祖亮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简帛马王堆医书

周祖亮

(广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广西 南宁 530200)

在医古文教学实践中,一般采用阅读文选、讲解古汉语基础知识相结合的教授方法,其中又将词义训释作为贯穿医古文教学的重点内容。相对于普通词语,医学词语往往有自己特定的含义。例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汪廷珍《〈温病条辨〉叙》“而世俗之医遇温热之病,无不首先发表”,两句中“发表”的意思是发散表邪,与现代汉语“发表”一词的含义完全不同。医古文教材一般都有“中医药常用词选释”章节,对中医药古籍的常见词语进行分类训释,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古代医学常用词语,从而更熟练地阅读医药古籍。

近百年来,我国多地先后出土了大量战国秦汉时期的简帛医药文献(或称“简帛医书”)。这些出土医书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经脉、方药、病候、针刺、房中、导引、本草、兽医等,其中多种文献未见于传世医书,是目前所见最早的中医药文献。这些文献真实保存了我国早期医学文献的原貌与形态,是十分珍贵的原始医学文物与文献资料,可以为中医药专业相关课程教学提供丰富素材和参考信息。近年来,笔者注意将简帛医书资料补充到医古文阅读文选与基础知识的教学环节,以丰富教材内容、增添教学示例,引导学生关注医学古籍的最新科研成果,收到良好效果[1-2]。本文拟从医古文词汇教学的角度来探讨简帛医书的作用与价值,在简要介绍简帛医药词语的医古文教学价值的基础上,并联系教学实践效果进行论述。

1 简帛医药词语的医古文教学价值

简帛医书保存了大量早期医药词语,其对医古文词汇教学主要有三方面价值,分别是增补词语义项、订正词语传统训释、丰富词语形式。

1.1 增补词语义项医古文教材对医学词语的选释,是以传世医学文献作为词语来源与释义依据,而很少关注出土文献中的医学词语,这样导致一些词语的义项没有得到充分展示与呈现。简帛医书的词语数量丰富,既有大量表示医学意义的专业词语,也有较多表示一般意义的普通词语。简帛医药词语主要包括病症、人体、诊治、导引、愈后、房中、药物、剂量、炮制等类别,共计2 300 多例[3],其中部分词语表示的义项属于早期的古义,为后世医书与其他传世文献所罕见。由于一些词语的某个义项仅见于出土医学文献,因此可以根据简帛医书例证增补其义项。例如诊治词语“尝试”、炮制词语“冶”等。

“尝试”见于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养生方》、天回老官山医简《六十病方》、里耶秦简医书(即里耶医简)等简帛方药文献,均用于医方末尾,表示“医方经过试用并有良好疗效”。类似的还有“已试”“已验”“已用”“再试”等词语。但是《汉语大词典》等各类辞书对“尝试”的释义均没有与医学相关的义项。传世医药文献常见用“曾试”“数试”“常试”加“验”表示医方已经试用并取得良好疗效,例如《千金要方》“曾试有验”“数试有验”“数试大验”“常试有验”“用之大验”“旧用常验”等,它们就相当于简帛医书的“尝试”类词语。

“冶”见于马王堆《五十二病方》《养生方》、天回老官山《六十病方》、里耶医简、武威医简等简帛方药文献,主要表示药物加工方法,释作“捣碎、粉碎”义,但各类辞书对“冶”的释义均无该义项。李学勤先生指出,“捣碎”是“冶”字的一种古义;而且马王堆医书的医方常见“燔冶”“燔而冶”等词语形式,据此可以判定《素问·缪刺论》“以竹管吹其两耳,鬄其左角之发,方一寸燔治,饮以美酒一杯”中的“治”实际上是“冶”的误字[4]。

目前《医古文》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年出版)“中医药常用词选释”章节尚未列举“尝试”“冶”等词,尽管该章共收列药物炮制词语30 多例,但未见“冶”。我们认为,对于这类比较典型且常见的简帛医药词语,应当在教材中予以列举并作出训释。

1.2 订正词语传统训释医古文教材所列医学词语意义,一般以《汉语大词典》《中医大辞典》中的词语释义为标准。但是囿于传统认知与文献限制,辞书对一些医学词语的训释难免出现失当之处。而简帛医书的词语用例,可以纠正辞书对于部分词义的训释错误。例如药物词语“膏药”、人体词语“四节”等。

“膏药”在传统语文辞书中一般都释作外用药,张显成先生已指出其误[5]。《汉语大词典》释:“中医外用药的一种。用植物油或动物油加药熬炼成胶状物,涂在布、纸或皮的一面,可较长时间地贴在患处。”[6]9348《中医大辞典》释:“外治剂型之一。古称薄贴。”[7]但在简帛医书中,“膏药”不仅外用,也可内服。例如:

(1)治百病膏药方:蜀椒一升、付(附)子廿果(颗),皆父(㕮)且(咀)。猪肪三斤,煎之,五沸,浚去宰(滓)。有病者取大如羊矢,温酒饮之,日三、四。与〈其〉宰(滓)捣之,丸大如赤豆,心寒气胁下恿(痛),吞五丸,日三吞。(《武威汉代医简》17-18简)

(2)治邚(妇)人膏药方:楼三升、付(附)子丗(卅)枚、弓(芎)穷()十分、当归十分、甘草七分、菒(藁)草二束、白茝四分,凡七物,以朌膊高(膏),舍之。(《武威汉代医简》88甲简)

例(1)的“膏药”用来吞服,例(2)的“膏药”用于外敷。另外武威医简还有多处膏药用于内服的例证。据此,各种辞书认为“膏药”仅指外用药的传统训释应当予以更正。

人体词语“四节”,《中医大辞典》未收录该词。《汉语大词典》的第3个义项是“指兽类四肢的关节”[6]595。在简帛医书中,“四节”全部用来指人体四肢。例如:

(3)身塞〈寒〉热,渴,四节痛,为疟……四节疕如牛目,麋(眉)突(脱),为疠。(张家山《脉书》15简)

(4)第廿四隧(队)卒高自当,以四月七日病头恿(痛),四节不举。(《居延汉简》4.4A简)

例(3)“四节痛”指人体四肢疼痛;“四节疕如牛目”指四肢疮疡恶化,疮大如牛眼,属于疠病(即麻风病)的症状。例(4)“四节不举”即四肢不能活动。《黄帝内经》有“四肢不举”或“四支不举”。由此可见,“四节”与“四肢”同义。《汉语大词典》仅将“四节”释作“指兽类四肢的关节”,其所指范畴过窄,该项训释需要修订。

人卫版医古文教材“中医药常用词选释”章节已收录“膏药”,但释义仅称其为外治剂型,需要订正;同时也收列“四维、四极、四末”等表示人体四肢义的词语,但未收“四节”,这可能是受《汉语大词典》的释义影响,认为“四节”不属于人体词语而未收列。

1.3 丰富医学词语形式医古文教材列举医学词语时,一般仅出示其基本形式。实际上古代医学文献的口语性非常强,语言形式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其词语形式繁杂,包括单音节结构、双音节结构、多音节结构等。简帛医书对同一种现象或相同物品的称谓,往往有不同的词语形式,可以丰富医学词语形式。例如常用作药物赋形剂的“猪油”,马王堆《五十二病方》就有“豕膏、猪膏、彘膏、肪膏、膱膏、彘膱膏、猪膱膏、膱猪膏、猪煎膏”等名称。

在医学古籍中,“三指撮”是一个常见的药物量词,是指用拇、食、中三个手指撮取药物的一种方法,表示估量。如《素问·病能论》:“以泽泻、术各十分,麋衔五分,合以三指撮为后饭。”《金匮要略》载风引汤:“右十二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撮。”在简帛医书中,用“三指撮”表示药物剂量的词语不仅用例多,而且形式丰富,主要有“三指撮、三指一撮、三指三撮、三指撮至节、三指小撮、三指大撮”等形式,或者仅简称作“撮”。例如:

(5)治金创膓(肠)出方:冶龙骨三指撮,以鼔〈豉〉汁饮之,日再,三饮,膓(肠)自为入。(《武威汉代医简》54简)

(6)即有颈(痉)者,冶,以三指一撮,和以温酒一咅(杯),㱃(饮)之。(马王堆《五十二病方》42行)

(7)令病者每旦以三指三㝡(最—撮)药入一棓(杯)酒若鬻(粥)中而㱃(饮)之。(马王堆《五十二病方》449行)

(8)颓(㿗)……炙蚕卵,令篓(数)篓(数)黄,冶之,三指㝡(最—撮)至节,人〈入〉半咅(杯)酒中㱃(饮)之。(马王堆《五十二病方》216行)

(9)节(即)其污者不能三指小㝡(最—撮)亦可。(马王堆《房内记》39行)

(10)毒乌豙(喙)者……屑勺(芍)药,以□半棓(杯),以三指大捽(撮)㱃(饮)之。(马王堆《五十二病方》72行)

(11)治……赢(蠃)中虫阴干,冶,欲廿用七㝡(最—撮),欲十用三㝡(最—撮),酒一桮(杯)。(马王堆《养生方》34行)

古代在未有通行的精确度量衡单位之时,常用“三指撮”这种简便的取药方式作为药物剂量的基本单位。在此基础上,药物可增可减,可多可少。“三指一撮”表示一个“三指撮”,“三指三撮”表示三个“三指撮”,“三指小撮”的药量要比“三指撮”略少,而“三指大撮”的药量稍多于“三指撮”。后来随着度量衡的精确化,“三指撮”这类粗略的计量单位被逐渐淘汰。人卫版医古文教材“中医药常用词选释”虽然已收录“三指撮”,但是未提及该词语的其他形式。

除上所述,简帛医药词语还具有补充新词、提供词语语源、弥补词语用例阙如等多方面的价值。其中部分词语条目及用例已被《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中医大辞典》等辞书吸收应用,但《医古文》教材“词汇”“中医药常用词选释”等章节对这些词语尚未予以足够关注与重视。

2 简帛医药词语用于医古文教学的实践效果

在“互联网+”环境下,自2015年以来,广西中医药大学医古文教学团队借助现代技术信息,通过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方式,将简帛医书资料充分融合到医古文教学实践之中。在医古文课程的阅读文选、汉字、词汇、训诂、中医药常用词选释等章节的教学设计中,增加出土医书的文字、词语、文献等用例。实践证明,联系简帛医药词语进行医古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实践,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在词汇教学方面,简帛医药词语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即展示早期医药词语特色、增强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加深对古代医药词汇的理解。

2.1 展示早期医药词语特色在医古文课堂上,我们联系出自简帛医书的词语义项来注解常用词、订正传世医书讹误、丰富医学词语用例。例如《仓公传》中“宛气愈深”,其中“宛”通作“郁”,表示郁结,可用马王堆《十问》的“竣(朘)气宛(郁)闭”“百脉宛(郁)废”词例作为佐证。又如用简帛医书的“燔冶”订正《黄帝内经》的“燔治”之误,运用马王堆《天下至道谈》有关“七损八益”的论述订正了前人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该词语的各种误释,利用简帛医书“膏药”“四节”词语资料对医古文教材进行词义订正与词形补充。再如讲授《药论三则》时,联系简帛医书表示药品质量优良的修饰语素,出示“美~、善~、称~、甘~、良~”等药物名称,“美~”如“美桂、美枣、美漆、美盐、美酒、美酰、美酨,美酸、美酪、美酱”,“善~”如“善胶、善枣、善漆、善酒、善酨、善粥、善水粥、善伐米”,“称~”如“称醴”,“甘~”如“甘盐”,“良~”如“良菽、良母脂”等,使学生了解到战国秦汉时期已经注意到药物质量的优劣,强调优质药物能够较好地保证医方疗效。通过一些词语实例,学生认识了简帛医药词语的特殊价值与作用,并感受到早期医学词语的特色与魅力。同时,教师还引导学生利用多媒体资源,进一步了解各类出土医学文献的内容概况。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逐渐提高了医古文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2.2 增强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虽然简帛医书是一种珍贵的医学文物,但是医学生对其了解还非常有限。我们通过向学生展示简帛医书的相关视频、文献图片、词语示例等资料,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些成书时间早且传世未见的医学文献及其医药词语概貌。例如讲授《扁鹊传》时,联系天回老官山医简《脉书·上经》所载医家“敝昔”(即“扁鹊”两字的通假)对于身体、疾病的见解,出示医简图版与释文,引导学生领悟扁鹊的医家情怀,探析其医药词语所蕴含的医学思想。讲授《华佗传》的“五禽戏”时,联系马王堆帛书《导引图》和张家山汉简《引书》的各种导引名称及其图式与动作要领,让学生领略早期社会的导引术。又如《医师章》记载了周代的皮肤病称谓“痒疥疾”,但缺乏具体论述,据笔者统计,目前公布的简帛医书共记载22 种皮肤病(合计28 个病名)及其治疗方药,这些可以较好阐释“痒疥疾”的病症形态与诊治措施。这样将简帛医药词语与医古文相关内容联系起来,既开拓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又增强了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从而增加学好医古文课程的信心。

2.3 加深对古代医药词汇的理解简帛医药词语意义相对古朴、形式多样,有的词语意义与形式在后世发生了较大变化。我们联系简帛医书图版与医药词语进行词汇教学,让学生深入理解词语含义与内涵。例如讲授《〈汉书·艺文志〉序及方技略》时,联系马王堆《天下至道谈》篇目详细阐释“房中者,情性之极,至道之际”句中“至道”的词义内涵。讲授《黄帝内经素问注序》时,其中“脱简不书”“简脱文断”的语义相对古奥,而通过简帛医书简牍实物图片的动态演示,能使学生较好掌握“脱简”的具体含义。又如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记载了“牡痔、牝痔、血痔、脉痔”等疾病名,其中“牡痔”“牝痔”在后世分别称作“外痔”“内痔”,它们可以丰富医古文教材“中医药常用词选释”所列痔病类词语的形态。再如剂量词语“三指撮”,学生在了解简帛医书中“三指撮”的各种词语形式后,对该剂量单位有了更全面的认识。通过简帛医药词语意义与形式多样性的展示,让学生认识到医学词语意义的特殊性、词语形式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从而加深了对古代医学词汇的理解。

总的来说,在医古文词汇教学中,教师广泛引用简帛医药词语资料,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了早期医学文献的重要作用与价值。学生对简帛医药词语的认知,经历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了解、积极探讨的过程,在实践中逐渐提升了阅读医药古籍的水平与技能,也提高了学习医古文等中医文献类课程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3 结 语

简帛医书作为目前所见成书时间最早的中医药文献,具有中医药学、语言文字学、文献学等多重学科价值,包含丰富的古文字、医学词汇、历史文献和医药文化信息,与医古文教材内容关联密切,理应成为医古文课程教学的重要参考资料。同时,简帛医书具有历史文物与医药文献的双重属性,可以发挥以史育人的作用,值得所有医古文教师重视并运用于教学实践。

近年来,简帛医书的新材料还在不断出土与发掘,如尚未正式出版公布的2009年北京大学藏西汉医简、2015 年出土的南昌海昏西汉医简、2018 年出土的荆州胡家草场西汉医简,均包含大量医药词语,其中还有不少新见词语,如“香脂”“美沐”等药物称谓。可以预见,随着简帛医书新材料的相继发现与公布,医古文词汇教学也将从出土医药文献中获得更多词语资源与参考信息。

猜你喜欢

简帛马王堆医书
神医的秘方
马王堆下有古墓
简帛文献中的“吕遂”相关问题初探
给您推荐两部值得珍藏的宝贵医书·博学奇书
简帛学的学科分支新论
否定副词“弗”的主观化语用特征——以简帛文献中的用法为例证
马王堆汉墓简帛首度全面公布
健身气功·马王堆导引术教学口令
医史教材“万全撰成《万密斋医书十种》”说法欠妥
北宋校正医书官高保衡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