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质病”理念及湖湘“体质病”特点*
2023-08-21李晓屏孙相如蔡嘉洛
邓 旭,李晓屏,孙相如,蔡嘉洛
(1.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7;2.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
体质是先、后天相互影响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人体特性,表现为对内外界刺激适应上的某些差异性[1]。其中偏颇体质自身是一种气血阴阳状态、精血津液的运行发生偏差的偏颇状态。偏,本意指偏向一边的意思,故而引申为偏差、偏颇等意义[2]。偏颇之意,为与正常健康状态存在偏差。疾病同样是一种状态,但其会影响或者破坏人体的阴阳平衡,最终可能导致阴阳离决而亡。偏颇体质与疾病之间存在类似的病机特点,故而二者可以相互影响[3-4]。体质的辨识同样与疾病的辨证一样,需要收集人体的四诊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更加精准的辨识,包括症状与体征、舌脉象等。体质与疾病之间也是密切相关,体质会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而疾病反过来也会改变体质的偏颇倾向[5-6]。故而探究不同体质的形成原因、病机特点、发病倾向,对于预防疾病发生、改善偏颇状态、精准辨证治疗都有着重要意义。基于此提出“体质病”理念,即综合分析偏颇体质状态形成前后的病机特点及其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影响,进而对不同体质进行个体化干预。笔者从体质病与偏颇体质、疾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入手,进一步阐述体质病理念的内涵,并论述体质病对于疾病全过程防治的指导和应用,以助力大健康理念的实施以及健康中国、健康湖南的建设。
1 “体质病”与偏颇体质
偏颇体质的形成是由于脏腑气血盈亏、阴阳盛衰、气机运行所决定的,并具有特异性、多样性和可变性,进而形成了个体对疾病的易感倾向、病变性质、疾病过程及其对治疗的反映等方面的明显差异。“体质病”概念的提出,是为了更加深入研究体质形成过程中的病机演变过程,其“病”字具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指体质自身是一种偏颇状态,并且可以通过干预达到平和健康状态;其二,指体质可以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不同体质具有不同疾病的发病倾向。
王琦的九分体质中,除平和质外,其余体质人群的健康状态均未达到正常水平,故又称“偏颇体质”。以阳虚体质为例,其虽尚未达到产生疾病的程度,但体内阳气较正常健康人水平低。阳气具有温煦机体、濡养脏腑、振奋精神、推动化生精血等功能,诚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所言:“阳气者,柔则养筋,精则养神。”[7]阳虚体质人群,阳气已虚,其功能自然减退,故而出现相应症状,其程度与阳虚程度相关。轻者以天寒方见手凉足冷,天暖则温;重者四时均见四末冷,近热则舒,天寒尤甚,甚则全身怕冷。其二,阳气可濡养脏腑功能,护卫机体。若阳气渐亏,脏腑功能低下,无以护卫肌表,则见易于受邪,若《素问·评热病论篇》“正气存内,邪不可干”[7]之言。而其余8种体质同样具有相应的病机特点,如阴虚质存在阴液不足的病机而有口干舌燥、五心烦热的表现,气虚质存在气虚的病机而有疲乏、短气的表现,气郁质存在气机不舒的病机而有情绪低沉的表现,痰湿质存在痰湿内蕴的病机而有肢体困重、苔腻的表现,湿热质存在湿热弥漫的病机而有颜面油光、大便不爽的表现,血瘀质存在瘀血内停的病机而有面唇色暗的表现,故而偏颇体质本身已形成了一定的病机特点,实质上已属于未病将发的阶段。“体质病”概念,则明确了偏颇体质未达到健康标准,需要相应的干预措施进行调养,若失于调养或调养不当,则人的体质逐渐变差,进而产生疾病。
2 “体质病”与疾病
不同偏颇体质人群有不同的病机特点,故而其对某些致病因素和疾病有着一定的发展倾向,故“体质病”概念除了明确自身健康状态的偏差,还阐释了体质与发病之间的关系。不同体质对某些病因和疾病有特殊易感性。阳虚质人群,阳气亏虚,卫外不固,温暖不及,则易感于寒邪而为寒病,寒为阴邪,又极易直中于里,进一步损伤人体阳气。而阴虚质人群阴液不足,则多易感受燥邪及火热之邪,痰湿质及湿热质则容易感受内外湿邪,困阻于中。此外,人体受邪之后,由于体质不同,发病情况也不尽相同。有感邪即发,有缓慢发病,也有时而复发。如:气虚质、阳虚质人群,正气偏弱,多易缓慢发病,初始症状不明显;而痰湿质、湿热质人群则易伏藏于内,外邪触之则易于复发。体质健壮,正气旺盛,则难以致病;体质衰弱,正气内虚,则易于发病。又若阳虚质之人,稍进生冷之物,便会发生泄泻,而脾胃阳气旺盛者,虽食生冷,却不发病,然若长期饮冷贪凉亦可致阳气亏虚。阴虚质之人,稍进食辛辣刺激之品,就可能会出现口疮、痤疮、咽痛等虚火上炎的症状。邪气是发病的首要因素,但体质与感受邪气的倾向、发病后的类型密切相关。
此外,偏颇体质与疾病的病机也密切相关。偏颇体质本身即有一定的病机特点,故其与疾病相合,必然会对疾病的病机演变存在影响。首先是从化,即病情从体质而变化。人体感受同样的邪气,却表现出不一样的症状。譬如湿邪,阳热体质、湿热体质得之,则湿易从阳化热,而为湿热之候;阳虚体质、痰湿体质得之,则湿易从阴化寒,而为寒湿之证。现代研究同样证实了这一点,彭景等[8]通过收集不同体质人群的经颅多普勒血流动力学数据发现,阳虚体质、气郁体质的后循环血流速度减慢,此则是因为阳虚体质人群阳气不足,运血乏力,而气郁体质人群气机不畅,气停则血停。此外,疾病的发展也与体质相关。体质强健之人,其病易愈;体质虚弱之人,其病缠绵。阳虚质、气虚质人群感受寒邪可能直接损伤脾肾之阳气,虚者愈虚,终至阳气散亡,阴虚质人群则易于化热而伤肝肾之阴,致阴液干涸,虚风内动;而痰湿质、湿热质人群感受邪气,则病程容易缠绵,因湿性黏滞,缠绵难祛;至于平和体质强健之人,阳气敷布于机表,抗邪于皮肤,故多见发热恶寒、无汗、身痛等症,其治疗周期亦短。
“体质病”理念的提出,更加明确了在观察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必须掌握患者的体质特点,才能更好把握病人在致病邪气作用下体内阴阳气血的变化情况,以更好地指导治疗。
3 “体质病”与治疗
“体质病”理念明确了偏颇体质是可调、需调、能调的,也阐释了偏颇体质对于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影响。根据不同体质的病机特点、演变倾向,在疾病发生之前进行干预,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和改善生活质量。同时,疾病发生之后也应当在辨证的基础上根据既往体质的特点,对干预措施、治疗方案进行适当调整,使疾病不进展或向愈。临床上常常见到同一种疾病,却表现出不同的证候,治疗方法自然不一样;甚至相同的证候,不同体质的患者在具体的用药方面也会有差别,即个体化治疗。
未病,指未生病。基于“体质病”理念,未病应指健康无病,如平和质。此类人群体内气血平和、脏腑安定,外在无特殊症状,对环境适应能力强。故而其当“未病先防”,即根据先天禀赋、后天调养等,对起居、情志、饮食、运动等进行调摄,使机体顺应天地阴阳变化,而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欲病,指将生病。基于“体质病”理念,欲病应指虽无病但身体气血已发生紊乱,阴阳失于协调,气机升降不衡,精血运行失常,如阳虚质、气郁质、痰湿质、血瘀质。此类人群多困苦于某种症状,治疗却无从入手,导致生活质量下降。“体质病”理念认为人体已达到需要进行干预的程度,阳虚质人群需温其阳气,阴虚质人群需养其阴液,气虚质人群需补其元气,痰湿质、湿热质则去其痰湿,血瘀质则活其瘀血,即根据不同体质的病机特点,或补益,或调畅,或平衡等,总使阴阳和调、气血畅通。此外,具有两种及以上的兼夹体质人群,则应视其标本缓急,予以调理之法,如:气虚湿盛体质者当补气以除湿,阴阳两虚体质者当阴阳并补。
已病,指已患病。“体质病”理念指导下的已病患者,应在辨证的基础上,考虑患者平素体质状态。以感冒病为例,同样为风寒感冒,阳虚偏颇体质人群应在发散风寒时兼以温阳,以助发汗之力;阴虚偏颇体质人群发汗之化源不足,则当在发散风寒时应兼以养阴,以化汗出之源;气虚偏颇体质人群则当补益肺脾,扶正以祛邪;而体内有伏饮的痰湿或湿热体质人群,则需视其证候,在发散风寒之时,兼除其湿化其热。同时,不同体质人群对病情的发展也会有影响,譬如脾气素虚之人,肝气易乘,故当并补脾气。尤其老年慢性疾病的防治,可以从其高危的体质人群入手进行改善,减少其发病和进展[9]。此外,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地区等,亦有不同的体质偏颇倾向,故当因人制宜、个体化治疗。
病后,指病瘥时。“体质病”理念指导下的病后患者,病后初愈,应清其余邪,复其气血阴阳平衡,兼以调其体质,使正复邪去,机体自安。病后患者最忌饮食不节、劳逸过度,致使邪气未去,正气难复,或疾病复发,或迁延难愈。此时,当辨其正邪纷争之势,审其体质偏颇之状,予以针对性治疗,则疾病向愈,体质向健。
4 湖湘“体质病”特点
不同地域的气候及饮食特点,会形成不同的体质,也会有不一样的发病倾向和疾病进展。《素问·异法方宜论篇》云:“东方之域……其病皆为痈疡, 西方之域……其病生于内……中央域……其病多痿厥寒热。”湖南,又多称“湖湘”,其年内与年际的气候变化大,气候变化剧烈[10]。人体卫气护卫于外,人体方才能够适应自然环境,则免受风、寒、湿、热等外邪相侵。气候变化剧烈,频繁侵袭人体之表,频频消耗护卫机体之卫气。故湖湘人群多有阳虚、气虚之倾向。饮食方面,基于湘菜的重辣、重油、重味的特点,体质较其他地区亦有不同。湖湘地区潮湿多雨,亦致体内湿气堆积,而辣椒正具有温中散寒、温化寒湿之效。然辣椒虽可温中化湿,然其性热。微食尚可缓生少火,以化湿气,若嗜食则可能热化壮火,而壮火则损阴伤阳耗气,同时亦可与湿气胶结而致湿热内生,从而有形成阴虚、阳虚、湿热等状态的倾向。此外,湖湘地区亦重油、重口味,而肥甘厚腻之品,最易于酿生痰湿、湿热之邪。
大范围的体质调查也提示这样的分布特点,据研究[11]表明,长沙地区大部分老年人均存在偏颇体质,首先是气虚质,其次为阳虚质、阴虚质和湿热质;张钰等[12]评估发现湖南省老年人体质以阳虚质、阴虚质、气虚质、痰湿质较为多见;冯娟等[13]在全国五省市进行体质调查显示,湖南地区同样以气虚、阳虚、阴虚、痰湿、湿热为主。关于疾病方面,李红等[14]研究表明,湖南长沙非酒精性脂肪肝人群的偏颇体质为痰湿、湿热、阳虚、气虚。由此可见,湖湘地区偏颇体质人群所占比例较高,以气虚质、湿热质、痰湿质等为主,与湖湘地区气候,地势,饮食习惯有较大关联,并会影响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湖湘地区的体质分布及地域地点,形成了以历史悠久、医家众多,医著颇丰的湖湘医学。而在早期《五十二病方》中丰富的药膳学及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导引图,表明了在湖湘医学早期就认识到生活方式及习惯对健康的影响[15],并通过结合生活饮食等方面入手进行改善体质的理念,同时在清代《生草药性方谱》中同样提供了药膳及药茶内容[16],表明湖湘中医文化的延续性。基于“体质病”理念,湖湘地区的偏颇体质人群是需调、可调、能调的。首先应当注重预防,改善起居环境,防寒保暖,以减少气候对人体的影响。有研究[17]表明湖湘传统住房的屋顶和平面布局,可起到隔热、排水和通风的功能,可减少气候对湖湘人群的影响;饮食上同样如此,可稍食辣椒以化其侵袭之湿,但不宜多食以防壮火横生,反耗元气,同时气虚质、阴虚质、湿热质等体质人群最好避免食用辣椒,因其更易化壮火而伤阴耗气;同时,可以运用药膳以调治体质,以气虚质为例,可选择主要归肺、脾、肾经的补气药物,烹饪方式可选择汤、羹等少刺激性方式[18]。其次,疾病调治时,同样也应兼顾湖湘多虚、多湿、多热的体质偏颇特点,延缓疾病发展,促进疾病恢复,防止疾病发生。
5 结语
“体质病”理念来源于临床,服务于临床,并从临床实践中获得自身的发展。“体质病”理念揭示了偏颇体质存在特定病机,是需调、可调、能调的,同时阐释了偏颇体质在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中的作用,明确偏颇体质在辨证论治中的重要性。对“体质病”理念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有助于中医体质学的进一步发展,有助于中医治未病学科的建设,也有助于中医辨证学的进一步完善。